兒童肝移植受者可能是最有希望停用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ion, IS)的人群,也可能是停用IS失敗最多的人群。盡管IS已導致了一定數(shù)量的患者死亡,但對于IS不足或停用會導致移植肝臟功能衰退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2006年起,美國學者開展了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開放研究(WISP-R;NCT00320606),在20例接受父母捐獻肝臟的親體肝移植患兒中共12例獲操作性免疫耐受,完全停用IS。12例患兒隨訪5年(第1年逐漸停用IS,此后4年為完全停用IS),定期檢測肝功能、自身抗體及同種異體抗體,于停用IS后2年及4年時接受肝臟穿刺活檢,并同時檢測免疫球蛋白G(IgG)亞型以及C1q與供體特異性抗體(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s)的結(jié)合活性。1例患兒于IS停用45.3個月后退出研究,其余患兒均完成5年隨訪,未發(fā)生慢性排斥反應、移植物失功或死亡,移植肝均未出現(xiàn)炎癥或纖維化的持續(xù)進展?;純焊涡菭罴毎磉_的平滑肌肌動蛋白以及肝竇內(nèi)皮細胞表達的CD34均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與移植肝無進行性損傷相符。12例患兒中8例在開始接受研究時未檢測到DSA,且全部未檢測到Ⅰ類DSAs。隨訪期內(nèi)3例患兒從未檢測到DSAs(1例患膽管炎、且膽道梗阻反復發(fā)作),3例間斷檢出新發(fā)Ⅰ類DSA,4例持續(xù)檢出新發(fā)Ⅱ類DSA,5例持續(xù)檢出原有的Ⅱ類DSA。Ⅱ類DSA主要為抗供體DQ抗原,平均熒光強度通常較高,極少為IgG3亞型,通??山Y(jié)合C1q。總結(jié)上述結(jié)果,兒童肝移植術(shù)后操作性免疫耐受患兒盡管存在明顯活躍的同種異體體液免疫反應,但移植肝組織學表現(xiàn)相對穩(wěn)定,無進展性炎癥或纖維化,提示部分移植肝臟可抵御抗體介導的慢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