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研究述評

      2017-04-01 05:10:38王建玲
      關鍵詞:大學生研究

      王建玲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 教育學院,上海 200083)

      ?

      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研究述評

      王建玲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 教育學院,上海 200083)

      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目前,雖然學術界對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的研究非常有限,但業(yè)已推出了不少相關的研究成果。在對當前國內(nèi)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相關研究概況進行系統(tǒng)梳理的基礎上,從理論基礎、測量工具、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和視角等方面提出了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研究的未來展望,以推動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大學生;焦慮;社會焦慮

      在社會轉(zhuǎn)型期,社會焦慮是一個不容忽視、必須面對、亟需解決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事實上,已有眾多學者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視域?qū)ι鐣箲]及大學生焦慮現(xiàn)象進行了大量研究。毋庸諱言,社會焦慮特別是當前大學生的社會焦慮問題似乎并未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應有的重視。然而,關注當前背景下的大學生社會焦慮,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系統(tǒng)梳理其研究脈絡、概況,進行相關評析與展望,既有助于推動我國社會焦慮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又對化解新時期大學生社會焦慮具有積極、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研究溯源

      詞源學上,焦慮(anxiety)一詞起源于希臘文ayoula,意即“苦悶”。而在德語中則對應于angst一詞,由拉丁詞源angustia(狹小、收縮)演變過來,即遭受驚嚇引發(fā)的痛苦情緒之意??藸杽P郭爾(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是焦慮理論的先驅(qū),他在《恐懼的概念》中談到:人面臨選擇時焦慮便會產(chǎn)生。精神分析學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先后兩次提出了“焦慮信號理論”。此后,霍妮、弗羅姆和蘇利文都認為焦慮源于不良的人際關系?;裟菡J為,“焦慮是一種存在于富有敵意的世界里,一個人所體驗到的孤獨感和無助感”[1]。雅各布森則繼承發(fā)展了弗洛伊德焦慮信號理論,認為焦慮涵蓋刺激、自我、能力和認知評價四個因素[2]。

      此外,羅洛·梅、阿德勒、班杜拉、Higgins、艾里斯等各大心理學理論流派都有焦慮的相關闡釋。薩特、海德格爾、加繆等存在主義哲學家等也都對焦慮有過相關研究。

      二、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相關研究概況

      國內(nèi)關于大學生焦慮與社會焦慮的研究都不少,而對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卻寥寥無幾。為了厘清大學生社會焦慮研究現(xiàn)狀,筆者擬從三方面闡述。

      (一)有關“社會焦慮”的研究

      在我國,吳忠民(1993)[3]最早談到 “社會焦慮”這一概念,即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

      在中國知網(wǎng),以“社會焦慮”為關鍵詞檢索:核心期刊與CSSCI有140篇(2012—2015為62篇),碩士論文8篇(僅有3篇相關),博士論文3篇(僅有1篇相關)。2000年后該研究逐年遞增,2009 年后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焦慮的嚴重性及其研究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前期,我國學界對社會焦慮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類型、特性、危害、原因以及緩解的措施等方面,近期研究如下。

      1.關于“社會焦慮”原因及對策的研究

      吳忠民(2012)[4]重點談到原因(社會經(jīng)濟整體利益結(jié)構正在發(fā)生著全方面、大幅度的急劇調(diào)整;社會風險因素空前增加;許多社會成員信仰丟失;社會尚缺乏正常秩序及規(guī)則體系)、危害及緩解對策(打造公正合理的規(guī)則體系;建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盡可能地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督箲]之下的幸福指數(shù)》(邢占軍,2012)[5]認為,中國社會焦慮源于快速現(xiàn)代化和劇烈轉(zhuǎn)型、變遷所帶來的壓力,根本原因則為現(xiàn)代化進程中相伴而生的價值缺失和信仰危機?;饨箲],首先盡快重建與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相吻合的社會價值;然后通過合理的心理疏導來化解;最后要制定與調(diào)整公共政策,提高民眾生存、發(fā)展質(zhì)量,消除現(xiàn)實土壤。倪稼民(2012)[6]認為社會焦慮的原因關鍵在于現(xiàn)代社會文化價值認同的空場,致使靈魂不知棲息、安放何處。不難看出,三位學者的觀點極其相似,都認為社會焦慮和當前的社會轉(zhuǎn)型、變遷的大背景密不可分,關涉信仰缺失、價值危機的問題。這為筆者關于大學生社會焦慮的原因及對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借鑒。

      2.關于“社會焦慮”的類型研究

      也有不同學者對社會焦慮進行分類。汪磊(2013)[7]把社會焦慮分為生存性焦慮、身份焦慮及關于社會秩序和道德的焦慮。韓曉燕(2012)[9]則把政府官員的焦慮分為政績焦慮、年齡焦慮、權威焦慮、升遷焦慮、網(wǎng)絡焦慮。上述兩位學者關于社會焦慮的劃分類型為大學生社會焦慮研究提供了討論的一個命題。

      3.關于“社會焦慮”的綜合研究

      關于社會焦慮的綜合研究,目前僅有3篇碩士論文,具體如下。

      張艷麗(2011)[9]主要從社會焦慮的表現(xiàn)(生存與發(fā)展焦慮、公共安全問題焦慮、身份認同焦慮、人際關系焦慮、婚姻焦慮)、原因(社會原因:五方面;個體原因:四方面)、影響、對策與建議(創(chuàng)建公平的制度環(huán)境、發(fā)展綜合社會服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chuàng)建心理疏導機制、提升個人素質(zhì)和能力)方面闡述。其研究主要通過調(diào)查問卷、訪談進行實證分析,具有一定的信服度。然而,由于問卷樣本(300份)較少,很難涵蓋社會各類人群、人員,而且自行設計的問卷合理性也存在質(zhì)疑,數(shù)據(jù)的可信度非常有限。另外,理論依據(jù)純粹成了擺設,與內(nèi)容存在嚴重的“兩張皮”現(xiàn)象。最后,文章純粹是作者的陳述,缺乏引用,降低了說服力。

      在中共中央黨校碩士學位論文 《轉(zhuǎn)型期社會焦慮問題初探》 中,郝若婷(2013)的寫作思路與張艷麗基本一致,包括類型、原因、不良影響、思考對策。論述中雖引用了大量的參考數(shù)據(jù),但部分數(shù)據(jù)陳舊,而本身又缺乏實證調(diào)查,信度不高。

      林高財(2014)在《當代中國社會焦慮現(xiàn)象人學解讀》(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中則從馬克思人學的角度,提出化解焦慮的辦法,視角新穎。不足之處在于缺乏實證分析,其化解方法也不具現(xiàn)實可操作性。此外,《當前社會焦慮的N種表現(xiàn)》(夏學鑾,2013)[10]也從社會焦慮的概念、表現(xiàn)、焦點、破解等幾方面進行簡述。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仇立平等也專門對社會焦慮進行研究。

      以上學者們關于社會焦慮的研究都以社會變遷為依據(jù),具有時代根源性,為大學生社會焦慮研究提供了思路、方法和根據(jù)。

      (二)有關“大學生焦慮”的研究

      在中國知網(wǎng),以“大學生焦慮”為主題搜索:核心期刊與CSSCI有97篇(2012—2015為18篇),碩博論文58篇(2012—2015有29篇)。針對大學生焦慮,學者多以關注個體人格特征對焦慮影響的心理學研究為主。研究主要涉及大學生的焦慮程度、具體焦慮(如就業(yè)焦慮、社交焦慮及考試焦慮等)及某個特殊群體(貧困生的焦慮、醫(yī)學生的焦慮、女大學生的焦慮及師范生的焦慮等),探尋大學生焦慮心理的狀況、直接原因及對策等。方法上,學者們主要以心理學的焦慮自評量表(SAS)、狀態(tài)-特質(zhì)焦慮量表(STAI)等特定研究工具,通過實證研究對大學生焦慮狀況進行測量,獲得焦慮分值,進而判斷大學生的焦慮情況。關于影響因素方面,大多分析人口學基本因素(如性別、戶籍、獨生子女與否、專業(yè)及年級等)對焦慮的影響。新近研究如下。

      《大學生焦慮水平與社會支持度的相關研究》(李雪平,2012)以《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為工具,從研究對象與方法、結(jié)果、討論、建議四方面闡述?!对谛4髮W生焦慮與抑郁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劉曉蕓,李雪松,2013)、《新疆維吾爾族漢族師范類大學生焦慮狀況及生活事件分析》(王偉國,2013)也都從對象與方法、結(jié)果、討論來分析?!陡呗氃盒4髮W生的焦慮狀況調(diào)查研究》(李靜,蘇日娜,2014)從對象與方法、研究結(jié)果、訪談案例與分析、討論著手。成都理工大學碩士論文《緩解大學生就業(yè)焦慮的對策研究》(杜丹,2014)則從現(xiàn)狀分析和緩解對策重點闡述,沒有進行實證研究。

      總的來說,有關“大學生焦慮” 的研究多以實證研究為主,集中在對焦慮狀況的考察及表層影響因素分析,明晰了當前大學生焦慮的存在,不僅為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提供了實踐的依據(jù),也為其開辟了實證研究道路。

      (三)有關“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

      在中國知網(wǎng),以“大學生社會焦慮”為主題檢索:碩士論文1篇(關于社交焦慮),博士論文0篇,期刊4篇(其中1篇關于社交焦慮),無核心期刊與CSSCI。亦即截至目前,該領域一共有3篇期刊論文,另有相關的3篇,碩博論文處于空白階段。具體如下。

      《淺談漲價背后大學生的社會焦慮及對策》(何 峰,2008)[11]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于漲價背后大學生社會焦慮的原因及表現(xiàn)(由社會轉(zhuǎn)型的不確定性引發(fā)的社會發(fā)展焦慮;就業(yè)預期的降低引發(fā)的個人前途焦慮;經(jīng)濟承受力較弱引發(fā)的現(xiàn)實生活焦慮;心理承受力弱引發(fā)的社會適應焦慮);二是探尋解決辦法(提高認識,統(tǒng)一思想,將國家的方針和政策落到實處;把握熱點,聯(lián)系實際,解決大學生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增強工作透明度,建立日常性溝通機制;創(chuàng)建健全的心理咨詢體系,完善心理咨詢工作;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huán)境)?!懂斍按髮W生焦慮情緒探析》(趙碧枚,2013)[12],主要闡述大學生焦慮類型及原因(考試焦慮及原因;社交焦慮及原因;情感焦慮及產(chǎn)原因;就業(yè)焦慮及原因;經(jīng)濟焦慮及原因)和緩解策略(引導學生調(diào)整認知,辨證認識焦慮的意義;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科學地進行規(guī)劃設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支持系統(tǒng);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和諧的校園氛圍)?!掇D(zhuǎn)型期大學生社會焦慮現(xiàn)象的多維成因探究》(趙小群,2013)[13]從兩方面展開:第一,社會轉(zhuǎn)型期大學生社會焦慮癥表現(xiàn)(人際關系焦慮;就業(yè)預期焦慮;社會適應焦慮;自我認知焦慮);第二,轉(zhuǎn)型期大學生社會焦慮現(xiàn)象的多維成因(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負面效應;個體主觀評價存在偏差;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位)?!洞髮W生焦慮情緒的表現(xiàn)及對策》(蘭桂萍,2014)[14]重點包括焦慮表現(xiàn)(學業(yè)焦慮、就業(yè)焦慮、人際焦慮、經(jīng)濟焦慮)和應對策略(學校要開展有效的心理普查與心理咨詢、高校輔導員要多做疏導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化解焦慮情緒)。其中提到大學生自身通過逃避與宣泄、考研來化解。她指出,大學生自身化解焦慮應做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好大學生活規(guī)劃;適度消費,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學一行、愛一行”;掌握應對不良情緒的科學方法;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增進人際交往。

      上述4篇文章涉及大學生社會焦慮的類型及原因(或?qū)Σ?,筆者比較贊同趙小群、蘭桂萍的表現(xiàn)類型及原因分析。尤其認同蘭桂萍對大學生焦慮的分類,合乎大學生當前的現(xiàn)實,其對大學生自身應對方式的分析及策略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前面兩篇文中的焦慮類型對應每一個具體原因,即只談到了直接原因或者說表層原因。既然是社會焦慮,應該到社會中去尋找深層的原因,或者說具有相同的根源。

      陳寒(2014)[15]以“風險社會”為背景,從認知的視角,通過問卷調(diào)查、實證分析的方法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焦慮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考察和論述。他認為大學生的社會焦慮主要集中在發(fā)展焦慮因子即學業(yè)、就業(yè)和畢業(yè)選擇;情感焦慮因子即婚戀、社會支持和家庭關系;物質(zhì)焦慮因子即生活花銷和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大學生的風險認知、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應對方式都對大學生的社會焦慮有顯著影響。胡獻忠(2014)[16]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和座談訪談,把“90 后”大學生焦慮分為自我認同焦慮、健康焦慮、學習焦慮、社會焦慮、兼職就業(yè)焦慮和未來發(fā)展焦慮;其中談到多數(shù)大學生能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最主要應對方式是尋求親友幫助。

      不難看出,這兩篇文章都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信度較高。陳寒以風險社會為背景,符合中國當前社會變遷、處于高風險的現(xiàn)實,論證詳實。美中不足,缺少相關對策研究,略顯意猶未盡。胡獻忠的焦慮分類邊界不清,存在包含關系,認同度較低。

      三、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研究存在的不足

      綜上所述,現(xiàn)有的研究為大學生社會焦慮研究提供了大致框架,開啟了大學生社會焦慮研究的基礎。但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的研究遠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還存在不少缺陷。

      (1)理論依據(jù)不足。焦慮是心理學范疇,而社會焦慮屬于社會心理學,社會現(xiàn)象不是偶然呈現(xiàn)的,不僅與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勾連,也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當前的研究對其深層根據(jù)、本源性等學理性問題缺乏剖析,造成價值的無根與漂浮。亦即其自身的學理基礎、話語體系尚未生成,呈現(xiàn)碎片化狀態(tài)。

      (2)研究方法單一。方法論上缺乏有效突破、創(chuàng)新,囿于心理學、社會學基礎上的同質(zhì)增量或疊加。對大學生焦慮多采用實證研究,且多采用特定的心理學量表對大學生焦慮程度進行細微、精致的測量和計算,但相關量表大都來自國外,缺乏跟隨時空變化的中國化調(diào)整、修改。從心理學到社會學,其思維方式進行了表層上的遷移,但僅限于兩門學科的機械嫁接。社會焦慮源于社會現(xiàn)實,與公眾的文化培育、道德素質(zhì)不可分割,但與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結(jié)合卻鮮有提及。

      (3)研究內(nèi)容空泛。大多數(shù)學者僅僅對大學生焦慮現(xiàn)狀進行測量和描述,只能充分反映出當下高校大學生焦慮問題的真實存在,但少見深入的社會學意義層面的探究和分析。尤其在成因分析上,除了探求基本人口學變量與焦慮的關系外,很少對當前大學生的普遍社會焦慮進行追根問源的分析。

      (4)關于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文獻數(shù)量表明,許多學者關注普遍的社會焦慮問題,大學生焦慮問題的研究也不少,僅有個別學者關注大學生的社會焦慮。

      四、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研究的展望

      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是一個嶄新的領域,與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相伴而生,我國學術界亟需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其深入探究。

      (一)加強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理論基礎研究

      目前,社會焦慮尤其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大多基于單純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分析、闡述,缺乏公認、統(tǒng)一的理論基礎。今后可以結(jié)合中國的現(xiàn)實,參考、借鑒國外的某些相關著名理論并進行本土轉(zhuǎn)化、植入,為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的探索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羅洛·梅的焦慮理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與當今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社會發(fā)展境況驚人地相似:經(jīng)濟文明飛速發(fā)展、社會競爭加劇、社會問題增加、人與自然的關系變異、社會觀念復雜多元、個人價值觀異化,等等[17]。因此,可以通過透析羅洛·梅的焦慮理論,來分析大學生社會焦慮的時代根源,并借鑒其對焦慮化解的建設性方法,對于切實關照中國當前的大學生社會焦慮大有裨益。其焦慮的實質(zhì)、原因、分類、影響及應對可以為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提供充分的原因依據(jù)的參考,也提供了化解大學生社會焦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即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社會焦慮化解的作用)。

      同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滿足需要的視角對于化解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也有深刻的啟示。馬斯洛認為當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會給心理上帶來威脅,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源于威脅,焦慮也是如此[18]。因此,從了解、尊重和滿足大學生多樣的、合理的需求出發(fā),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才可能得以緩解,抑或說需要理論為大學生社會焦慮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原因依據(jù)及化解途徑。

      (二)加強大學生社會焦慮的測量工具研究

      由前可知,學者們對大學生社會焦慮的測量或采用國外純粹心理學關于焦慮的工具,或采用自己隨意編制的調(diào)查表,缺乏效度和信度。因此,急需加強我國大學生社會焦慮的測量工具研究,及早研究出信度高、合乎國情的、公認的大學生社會焦慮量表,以便準確測量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真實狀況,進而進行相應的表層、深層影響因素分析及適切的應對之策。

      (三)加強大學生社會焦慮的表現(xiàn)及自身應對方式研究

      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大學生焦慮及社會焦慮的類型、原因及對策研究,忽視了具有社會焦慮的大學生本身在心理、生理、行為等方面的表現(xiàn)及大學生自身應對方式研究。毋容諱言,具有社會焦慮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其自身一定會有異常表現(xiàn),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面對社會焦慮時不知所措,容易采取極端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社會焦慮的表現(xiàn)及自身應對方式研究,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社會焦慮對象,并及時采取措施,能夠減少甚至遏制社會焦慮對其身心健康、學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不利影響。

      (四)加強大學生社會焦慮的方法及視角研究

      當前關于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研究鳳毛麟角,方法單一不可避免??梢圆捎脝柧碚{(diào)查法、個案訪談法、學科交叉法、統(tǒng)計分析法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jié)合,以增加信度和新度。研究視角上,可以嘗試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來探討大學生社會焦慮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由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深入到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探析當前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現(xiàn)狀、影響因素及化解之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維方式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擴充、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譜系。

      [1] 卡倫·霍妮.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M].馮川,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45.

      [2] 蔡飛.精神分析焦慮論批判[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69-73.

      [3] 吳忠民.應重視社會焦慮問題的研究[J].福建論壇(經(jīng)濟社會版),1993(2):60-61.

      [4] 吳忠民.社會焦慮的成因與緩解之策[J].河北學刊,2012,32(1):110-114.

      [5] 邢占軍.焦慮之下的幸福指數(shù)[J].探索與爭鳴,2012(7):13-14.

      [6] 倪稼民.靈魂棲息何處——中國式社會焦慮之文化根源[J].探索與爭鳴,2012(7):15-16.

      [7] 汪磊.網(wǎng)絡場域中的狂歡景觀及其社會焦慮鏡像——以標簽化的“話語符號”為觀察窗[J].天府新論,2013(3):91-97.

      [8] 韓曉燕.官員焦慮現(xiàn)象解讀[J].探索與爭鳴,2012(7):18-19.

      [9] 張艷麗.轉(zhuǎn)型時期的社會焦慮研究[D].咸陽: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12-35.

      [10] 夏學鑾.當前社會焦慮N 種表現(xiàn)[J].人民論壇,2013(9):20-21.

      [11] 何峰,沈丹.淺談漲價背后大學生的社會焦慮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8):50-51.

      [12] 趙碧玫,譚怡.當前大學生焦慮情緒探析[J].教育探索,2013(4):126-127.

      [13] 趙小群.轉(zhuǎn)型期大學生社會焦慮現(xiàn)象的多維成因探究[J].滄桑,2013(4):153-155.

      [14] 蘭桂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表現(xiàn)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4(1):149-150.

      [15] 陳寒.當代大學生社會焦慮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廈門大學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5):73-83.

      [16] 胡獻忠.“90 后”大學生焦慮與期待狀況調(diào)查[J].當代青年研究,2014(6):65-70.

      [17] 夏燁,丁建略.羅洛·梅的焦慮理論述評[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8,29(7):71-72 .

      [18] 唐海波,鄺春霞.焦慮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2):176-177,199.

      (編輯: 鞏紅曉)

      A Review on Social Anxie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ang Jianling

      (SchoolofEducation,XiandaCollegeofEconomicsandHumanities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t present,though only a small-sca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so far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anxiety,a number of significant research fingdings had been obtained.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are prospected in term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measurement instruments,research content,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so as to promote further studie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universitystudents;anxiety;socialanxiety

      2015-09-0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0YJA710040)

      王建玲(1977-),女,講師。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E-mail:1812613220@qq.com

      G 641

      A

      1009-895X(2017)02-0192-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2.017

      猜你喜歡
      大學生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巴林右旗| 仁布县| 关岭| 屏东县| 大城县| 通道| 共和县| 临高县| 霍邱县| 娱乐| 社旗县| 鸡泽县| 商南县| 临桂县| 牙克石市| 泗洪县| 民乐县| 黄陵县| 进贤县| 咸丰县| 博野县| 正蓝旗| 紫金县| 黔西县| 武山县| 兴业县| 巫溪县| 甘南县| 嘉兴市| 丰顺县| 黄大仙区| 如东县| 合肥市| 鹤山市| 嵩明县| 贵南县| 蒙城县| 增城市| 元阳县| 陕西省|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