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禮遜的多歧文化態(tài)度與中國典籍英譯實踐

      2017-04-01 08:15:11錢靈杰
      關(guān)鍵詞:馬禮遜典籍英譯

      錢靈杰,操 萍

      (安慶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安慶 246133)

      馬禮遜的多歧文化態(tài)度與中國典籍英譯實踐

      錢靈杰,操 萍

      (安慶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安慶 246133)

      作為早期在華新教傳教士的代表,馬禮遜對中國的宗教文化持否定態(tài)度,他選擇譯介中國民間通俗作品,凸顯社會落后與宗教信仰偏差之關(guān)聯(lián),但作為多元文化論者,馬禮遜對中國儒家倫理卻持肯定態(tài)度,因此他選擇譯介儒家經(jīng)典,試圖以“孔子加耶穌”的思路傳教。在多歧文化態(tài)度的作用下,馬禮遜翻譯典籍文本時采用異化策略,但在副文本解讀中運用了歸化策略??梢?,馬禮遜的文化態(tài)度對其典籍英譯選材與策略有著重要的影響。

      馬禮遜;文化態(tài)度;中國典籍英譯;翻譯選材;翻譯策略

      一、引言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是基督新教第一位來華傳教士。1807年9月抵達廣州后,他在傳播福音的同時,積極創(chuàng)辦英華書院等教育機構(gòu),率先將西方鉛印技術(shù)用于中文印刷,編輯出版了《華英字典》等大型工具書,在19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成績斐然,被譽為“英國漢學(xué)先鋒人物”。[1]在華期間,馬禮遜不僅以文字傳教、醫(yī)學(xué)傳教、教育傳教等模式向中國輸入西方文明,而且還自覺地向外輸出中國文化,將大量中國典籍作品譯介到英語世界。作為典型的“僑居地譯者”,馬禮遜深受譯入語與譯出語文化的影響,對兩種文化的地位及關(guān)系有著深刻的認識,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態(tài)度。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翻譯選材及翻譯策略入手,分析馬禮遜的文化態(tài)度對其典籍英譯實踐的影響。

      二、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與翻譯

      態(tài)度是社會心理學(xué)中一個寬泛的概念,特指對人、事物或概念帶有認知情感成分或行為傾向的持久看法。美國心理學(xué)家奧爾伯特認為態(tài)度是一種心理的或神經(jīng)的準備狀態(tài),以過去的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有指導(dǎo)個人對有關(guān)對象做出反應(yīng)的作用。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認識和看待事物的成效,它建立在人的信仰之上,由人的價值觀所指引。[2](P6)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轉(zhuǎn)換行為或活動,更是為了“將某一特定文化下的生活方式、風(fēng)俗習(xí)慣、態(tài)度、心態(tài)與價值觀傳輸給其他文化”,[3](P233)正如唐賈公彥在《周禮義疏》中所云:“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弊鳛榭缥幕浑H活動的直接參與者,譯者在溝通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過程中,對二者的地位及關(guān)系必然有一定的認知,并以此為基礎(chǔ)對特定文化形成一種持久的評價、好惡以及行為傾向,這也就是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

      “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這一概念最早由王東風(fēng)提出,他在《翻譯文學(xué)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一文中,將譯者比作代表特定文化勢力的談判代表,認為譯者對某種文化或敬或鄙的態(tài)度反映了其對目的語及源語文化地位根深蒂固的理解,制約著譯者對擬譯文本的選擇,“是譯者選定特定翻譯策略的社會語用根源”。[4]長期以來,翻譯研究領(lǐng)域認為“譯者身處異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必然對其中之一更為認同和看中”,[5](P25)而譯者主觀文化態(tài)度的差異為考察翻譯文學(xué)系統(tǒng)中不同翻譯策略并存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視角:認同源語文化價值的譯者往往會采取異化翻譯策略,而重視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譯者多采用歸化策略。

      事實上,譯者文化態(tài)度的形成是一個復(fù)雜的思想建構(gòu)過程,它體現(xiàn)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自我定位,綜合了“譯者對‘他者’文化的探求、對自身文化的返身觀照以及兩相對比之下形成的文化認同和價值判斷”。[5](P22)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不是對特定文化簡單地肯定、認同或是否定、排斥,而是在“交互文化”(interculture)中動態(tài)建構(gòu)而成的多元認同,具有多歧性特征:一方面,譯者難以割舍對母語文化的情感;另一方面,作為跨語際文化傳播者,譯者必然受到擬譯文本背后源語文化的影響。譯者多歧性的文化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譯者對翻譯文本及翻譯策略的選擇,從這一角度進行相關(guān)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翻譯過程的復(fù)雜性。

      三、馬禮遜的多歧文化態(tài)度與翻譯選材

      翻譯選材始終是譯事的頭等要義,擬譯文本的選擇常會受到社會、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制約,但對翻譯選材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譯者主體。馬禮遜選擇翻譯中國典籍與其文化態(tài)度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具體而言,馬禮遜對源語文化的態(tài)度、對目的語文化的態(tài)度以及對兩種文化之間關(guān)系的態(tài)度影響了他的翻譯選材。

      (一)宗教文化態(tài)度與民間通俗作品英譯 對于新教傳教士來說,基督教是唯一真正的宗教,其教義具有超越國家和民族的普世主義價值,他們甚至強調(diào),是否接受基督教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尺度。因此,“向異教徒和其他未開化的民族”[6](P459)傳播福音是新教傳教士的崇高使命。以傳教士身份來華的馬禮遜對此也深信不疑,在面對中西文化沖突,特別是宗教文化沖突時,他同樣認為基督教優(yōu)于“異教”,基督教國家的社會制度、道德水準和物質(zhì)文化高于“異教”民族。在《馬禮遜回憶錄》中,他曾描述1807年9月8日至廣州途中所見中國民間燒香的情景:“大約8點,當(dāng)我從他們的小船旁經(jīng)過時,看到他們用數(shù)千根像火柴似的小棍以祭奠他們的虛構(gòu)的神靈?!痹?1月4日書信中,馬禮遜又提到:“中國的宗教儀式非?;恼Q和繁復(fù)。他們這條街供奉著一個鬼神,另一條街就供奉著另一個鬼神,總是燭火通明,還在偶像前奏樂、唱戲,放置水果、酒、糕點、禽類和烤豬等,同時點燃蠟燭、香、紙和爆竹。我曾見他們向滿月跪拜,給他祭酒并且敬獻水果。其中的細節(jié)不能一一詳舉?!盵7](P82)此類記載在其回憶錄中比比皆是,從中不難看出馬禮遜的傳教士身份決定了他對源語和目標語宗教文化的態(tài)度,他以基督教文明為參照,對中國宗教文化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鄙夷態(tài)度。

      為了滿足在華傳教的功利性目的,馬禮遜從清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中擇取詞條“釋氏源流”和“道教源流”,從《三教擇錄》選擇“戒食牛肉報應(yīng)案十四條”等反映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文獻,譯為英文后收入通俗文學(xué)譯文集《中國春秋》并于1812年出版。馬禮遜選擇譯介中國民間通俗作品,其中大量內(nèi)容集中反映了中國下層社會群體五花八門的宗教信仰,借此宣傳、詆毀“低級”異教,為基督教在華傳播尋找充足的理由。

      (二)多元文化態(tài)度與儒家經(jīng)典作品英譯 1793年,借給乾隆皇帝賀壽的機會,英國使節(jié)馬戛爾尼勛爵率團訪華,企圖叩開中國大門為英國開辟新的海外市場,卻因覲見時未向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引發(fā)禮儀之爭,從而導(dǎo)致外交失敗。1797年,使團成員斯當(dāng)東出版了《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詳細記敘在華所見所聞,其中塑造的負面中國形象成為英國人想象中國的依據(jù),歐洲啟蒙運動中塑造的“道德理性之鄉(xiāng)”的中國形象已經(jīng)逐漸隱退,并直接導(dǎo)致了19世紀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成見。從知識論背景看,馬禮遜來華前的“中國文化觀”并非一篇空白,他在倫敦教會的幫助下,搜集并閱讀了大量的法國漢學(xué)著作,其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以杜赫德為代表的法國耶穌會士影響。他們歷來推崇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所傳遞的大量漢學(xué)知識成為馬禮遜行前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盡管19世紀初“進步的西方”已經(jīng)超越了“停滯的東方”,但馬禮遜卻主張應(yīng)該保留不同文化之間的天然邊界,歐洲人不應(yīng)該按照基督教的宗教標準去看待中國的倫理文化,而應(yīng)該在普世主義的框架下容納中國文化,允許儒家等其他學(xué)說多元并存。[8](P70)作為多元文化論者,馬禮遜高度肯定了中國的倫理價值,認為“在規(guī)范人的內(nèi)心和行為方面,中國道德格言的影響,和歐洲人期望從基督教格言中得到的影響是一樣的?!盵9](P122)他將中國人的“民族性”定義為“溫和”、“忍耐”、“非暴力”、“講道理”,和西方民族競爭人格形成對比,不無滑稽地說:“當(dāng)一個中國人還站著和人理論的時候,一個英國人已經(jīng)把那人撂倒了,一個意大利人已經(jīng)用劍刺上去了。不用說上述做法中誰更理性了。”[9](P124)

      為了引起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興趣,馬禮遜將他對中國倫理價值的肯定態(tài)度落實在翻譯行為上。在馬禮遜看來,儒教通俗讀本《三字經(jīng)》中的很多文句可以用來解釋“四書”,因此他于1812年將《三字經(jīng)》譯介到英語世界,并在譯文前言中介紹了中國蒙學(xué)教育的其他三本小冊子:《幼學(xué)詩》、《千字文》和《百家姓》,豐富了西方讀者對中國儒家經(jīng)典的認知。馬禮遜還從西方科學(xué)角度理解《大學(xué)》中的儒家倫理,率先將這一經(jīng)典翻譯到英語世界。[10]此外,馬禮遜還翻譯了《論語》的一部分,在其編纂的《華英字典》、《中文會話及凡例》中也有眾多反映儒家倫理教化思想的印證例句及英譯。馬禮遜承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別,主張人類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他對儒家經(jīng)典作品的選擇和譯介正是其多元文化態(tài)度的直接體現(xiàn)。

      四、馬禮遜的多歧文化態(tài)度與翻譯策略

      翻譯策略的影響因素向來是翻譯學(xué)界探討的熱點。多元系統(tǒng)理論認為,翻譯策略的選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文學(xué)在目標文化多元系統(tǒng)中的地位。[11]“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這一概念提出后,關(guān)注的焦點轉(zhuǎn)移到“直接實施特定翻譯行為的主體上”,[5](P23)但多數(shù)研究仍未擺脫二元對立的窠臼,認為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決定了翻譯策略或是異化、或是歸化。實際上,受文化態(tài)度多歧性的影響,譯者不可能采取完全絕對的異化或歸化策略。在馬禮遜的典籍英譯實踐中,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策略同時存在并呈交融狀態(tài)。

      (一)異化的主文本翻譯策略 異化翻譯是美國學(xué)者韋努蒂提出的譯學(xué)術(shù)語,這一策略以源語或者原文作者為歸宿,主張保留源語中與目的語相異的要素,提倡譯文應(yīng)盡量去適應(yīng)源語的文化及原作者的表達習(xí)慣,要求譯者在向作者靠攏時著眼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并保持原有的“異國情調(diào)”。[12](P20)考察馬禮遜的典籍譯作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在處理主文本時主要使用了異化翻譯策略,堅持以直譯為原則,如實呈現(xiàn)文化的多元性,以便保存和反映譯語民族特性和語言風(fēng)格。

      馬禮遜的譯文盡量做到按照字面翻譯,避免在主文本的翻譯中加入過多解釋,以免意思失真或過于復(fù)雜而誤導(dǎo)讀者。正如譯者在《大學(xué)》譯本前言中指出:“對文本的直譯,目的不僅是傳遞出原文的意義,更是要體現(xiàn)原作的風(fēng)格和形式”。這種異化翻譯策略同樣應(yīng)用在《三字經(jīng)》英譯本中,對原文中的人名、書名及意義復(fù)雜詞匯,馬禮遜或是直接譯其讀音,或是按字面意義譯出而未做過多解釋。例如,他將“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翻譯為“In ancient times,the mother of philosopher Meng-Tsi,lived in a neighbourhood,where the boy did not learn;inconsequence of which,through grief,she cut asunder the web which she was weaving”?!懊夏溉w”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馬禮遜并未解釋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對文化負載詞“斷機杼”,譯者也只是將其直譯為“cut asunder the web which she was weaving”,讓讀者感受到不同的民族情感,體會民族文化、語言傳統(tǒng)的差異性,從而有利于文化交流,豐富譯文語言的表現(xiàn)力。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馬禮遜深受基督教神學(xué)觀念的影響,在翻譯“他者”的文獻時,崇尚的是對原文內(nèi)容和形式的忠實,這也正是他運用異化策略翻譯主文本的原因。同時,馬禮遜的翻譯活動是為傳教服務(wù)的,只有將反映中國文化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在西方讀者面前,才能體現(xiàn)出文化的異質(zhì)性,因此異化翻譯是馬禮遜必然的選擇。

      (二)歸化的副文本解讀策略 歸化是與異化相對的概念,以目的語或者譯文讀者為歸宿,傾向于用目的語本身的要素替代源語中相異的要素,從而保證譯文通俗易懂。歸化翻譯把讀者置于首位,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xí)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作內(nèi)容,并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語言和文化表達源語信息。馬禮遜的典籍譯作除主文本以外,還包含了大量的副文本,如“譯序、原文本信息、譯者、出版者或者其他人推介評論等伴隨譯本的各種文字資料”。[13](P87)譯者借助這些副文本對所譯內(nèi)容進行背景交代并做相關(guān)介紹,其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是對中國哲學(xué)思想、政府運作、宗教風(fēng)俗等方面的負面評價。

      在《中國文獻譯文集》中,馬禮遜對“上天之心為仁與愛”做了如下點評:“這句話說得好,人格化的上天好像就是上帝,這是我們熟悉的理念。但他們常將天和地并置,并用讓我們困惑不解的方式對其人格化,使其歸于世俗?!盵14](P32)在一則軍事訓(xùn)令的譯文后,馬禮遜對中國軍人進行了負面評價:“同為異教者的古羅馬議會和政府比中國政府更加尊重不朽的神,北美野蠻的士兵也不如中國軍人卑下;克倫威爾和穆罕默德尚能用宗教信條和來世希望使士兵變得勇敢,而中國士兵則只是位居喪命而被迫戰(zhàn)斗?!盵13](P154)諸如此類的評論性副文本在馬禮遜的典籍譯作中頻繁出現(xiàn),不自覺地體現(xiàn)出譯者所懷的文化優(yōu)越感。從評價立場和策略來看,多是從基督教文明及西方文明視角出發(fā)而作的歸化闡釋。究其原因,一是為了揭示當(dāng)時中國的黑暗面,塑造黑暗腐朽的“異教世界”形象,建立傳教的合法性,并獲得母國教會及世俗力量的支持;二是為了使譯文更透明、通順、易懂,確保譯文表達的形式和內(nèi)容在讀者對現(xiàn)實世界了解的知識范圍之內(nèi),盡量減少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

      五、結(jié)語

      在馬禮遜的翻譯實踐中,其文化態(tài)度對典籍的跨文化傳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早期在華新教傳教士的代表,馬禮遜對中國的宗教文化持否定態(tài)度,因此他選擇譯介中國民間通俗作品,以此凸顯社會落后與宗教信仰偏差之關(guān)聯(lián)。但作為多元文化論者,馬禮遜對中國儒家倫理持肯定態(tài)度,因此他選擇譯介儒家經(jīng)典,試圖以“孔子加耶穌”的思路傳教。馬禮遜的文化態(tài)度是一個復(fù)雜的矛盾體,具有典型的多歧性特征,這決定了其典籍翻譯策略不可能是單純的異化或歸化,只能是二者的綜合運用。探究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譯者的翻譯選材與策略,有助于深化翻譯主體及翻譯行為研究。

      [1]陳樹千.馬禮遜“越洋書箱”與十九世紀英國漢學(xué)[N].光明日報,2016-8-24(14).

      [2]陳國明,安 然.跨文化傳播學(xué)關(guān)鍵術(shù)語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

      [3]謝天振.隱身與現(xiàn)身:從傳統(tǒng)譯論到現(xiàn)代譯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

      [4]王東風(fēng).翻譯文學(xué)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J].中國翻譯,2004(04):2-8.

      [5]王岫廬.譯者文化態(tài)度的多歧性及其對翻譯過程的影響[J].中國翻譯,2014(04):21-25.

      [6]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7](英)艾莉莎·馬禮遜編,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中國海外漢學(xué)研究中心翻譯組譯.馬禮遜回憶錄 (第一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8]李天剛.論馬禮遜的“中國文化觀”[A].李靈.中西文化交流:回顧與展望——紀念馬禮遜來華兩百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Robert Morrison.A View of China for Philological Purpose Containing a Sketch of Chinese Chronology,Geography,Government,Religion and Custom[M].Macao:East India Company,1817.

      [10]張西平.馬禮遜第一本《大學(xué)》英譯翻譯初探[A].滕文生.國際儒學(xué)研究通訊:創(chuàng)刊號[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11]Itamar Even-Zoh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J].Poetics Today,1990(01):45-51.

      [12]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Routledge:London&New York,1995.

      [13]鄧聯(lián)建.委曲求傳: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漢英翻譯史論1807-1850[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15.

      [14]Robert Morrison.Chinese Miscellany;Consisting of Original Extracts from Chinese Authors,in the Native Character.London: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1825.

      Robert Morrison's Multi-dimensional Cultural Attitude and H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QIAN Ling-jie,CAO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Anhui,246133)

      As a representative of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China,Morrison took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Therefore,he chose to translate and introduce Chinese popular literary works to reveal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ackwardness of society and the aberration of religion.However,as a multi-culturist,Morrison adopte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Confucian ethics,hence his selection of translating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 missionizing approach of combining Confucius with Jesus.Affected by his multi-dimensional cultural attitude,Morrison employe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ng texts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domestication in paratext interpretation.It is found that Robert Morrison's cultural attitude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Robert Morrison;cultural attitude;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translation strategies

      G113;H059

      A

      〔責(zé)任編輯 馮喜梅〕

      2016-11-25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shè)項目“安慶師范大學(xué)英語專業(yè)”(TS12154);安慶師范大學(xué)青年科研基金項目“闡釋學(xué)與典籍英譯研究”(SK201004)。

      錢靈杰(1984-),男,安徽宣城人,講師,研究方向:翻譯學(xué)。

      1674-0882(2017)01-0076-04

      猜你喜歡
      馬禮遜典籍英譯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金橋(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要目英譯
      要目英譯
      操縱理論視角下的《華英字典》研究
      馬禮遜早期漢語學(xué)習(xí)過程探析
      新聞傳播(2018年3期)2018-05-30 07:01:38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馬禮遜“重漢字形義,略漢字讀音”漢語觀分析
      卢龙县| 石楼县| 嘉义县| 卢龙县| 闸北区| 锦屏县| 西盟| 濮阳市| 澄城县| 四子王旗| 广汉市| 桦甸市| 西平县| 大方县| 东乌珠穆沁旗| 水城县| 杂多县| 衡水市| 宜昌市| 岑巩县| 石棉县| 兴安县| 吴堡县| 台北县| 准格尔旗| 泰来县| 辽宁省| 曲沃县| 定远县| 齐齐哈尔市| 泰顺县| 繁峙县| 宁城县| 钦州市| 临安市| 顺昌县| 镇江市| 库伦旗| 三门峡市| 新宁县| 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