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如果要腦補一幅畫面,老克勒的形象似乎就是穿著白色尖頭皮鞋,頭發(fā)梳得油光可鑒,腰板筆直,步履優(yōu)雅,隨時準備邀請異性下舞池。今日的老克勒可能不穿皮鞋,不化妝,但修養(yǎng)良好、心態(tài)樂觀、用心生活等做派沒有改變。
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喜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有人喜歡《羅曼蒂克消亡史》。
當90后遇上“老克勒”
很多90后都不知道“老克勒”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舊上海對他們來說是個遙遠而陌生的年代。但有20多個90后大學生卻做了一件有趣的事——采訪了一批老克勒,合作編寫了一本《海派生活小史》。
是什么原因讓90后愿意聽爺爺輩講那“過去的故事”?上海大學大二學生陳文嘉說,作為一個上海妹子,她想了解城市的歷史。去年暑假她從輔導員處得知,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準備舉辦“我身邊的老克勒口述史研習營”,她馬上報了名。
1996年出生的陳文嘉對老克勒是陌生的,但她對上海歷史很感興趣,想借此機會多了解一些海派文化。她的姑姑是市北中學的歷史教師,在家庭聚會的飯桌上,姑姑和爸爸經(jīng)常會聊些歷史話題,她受到家庭氛圍熏陶,也愛看一些歷史電影和書籍。
“老克勒應該出生于舊上海的上流社會,西裝革履,看上去派頭很大,外表很光鮮的那種人?!毙£惷枋隽怂龑峡死盏睦斫猓蚨嗷蛏偈艿搅穗娨暷甏鷦〉挠绊?。她的采訪對象是自己的舅婆,一個女版老克勒,以前沒見過,但聽家里人說舅婆是舊上海的金枝玉葉。
“第一次看到老人家,我覺得很詫異,跟我想象的不一樣。我以為會像秦怡一樣,即使一頭銀發(fā)也會化個淡妝,戴上配套的耳環(huán)和項鏈。但她穿得很樸素,不過整個人干干凈凈的。”小陳說。
她采訪了解下來,舅婆確實是大家閨秀,出生在上世紀30年代,父親生意做得很成功,是老正和的投資人之一,家住在外灘附近“上只角”,起居有傭人服侍,出入有汽車代步。
“但她態(tài)度很謙遜,從小父親就告訴她,不要和同學炫耀家里的汽車洋房,做人要低調(diào)?!毙£愓f,可見當年有錢人很重視家教。
舅婆年年拿一等獎學金,考入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yè)后很快結(jié)婚,丈夫是自己的中學同學。原本公主的劇本應該就是和王子幸福生活在一起,但戰(zhàn)火紛亂,時代變遷,加上父親病故,家道漸漸中落。
“老人家的人生態(tài)度讓我很感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日子都很艱苦,她也不抱怨,還會把飯菜票借給更困難的同事,很大度。”舅婆從交大附中語文教師的崗位退休后,像尋常老太太一樣安度晚年,但還保留了喝下午茶的習慣,家里收藏了很多茶具。
上海理工大學大三學生劉思江也在采訪中對老克勒“路轉(zhuǎn)粉”。小劉是云南人,對老上海的了解有限,但她就讀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對上海方言的演變很感興趣,聽過錢乃榮教授的課,順帶也喜歡上了研究海派文化。
她的采訪對象是位八旬老人,生活在上海郊區(qū),似乎和“十里洋場”有些遠?!暗舷壬鷩乐?shù)膫€性讓我覺得他很‘克勒。我們溝通好采訪地點后,他手繪了一張地圖,拍照片發(fā)給我。我到了他家附近,看到他已經(jīng)站在路口等我?!毙⒄f,從他做事一絲不茍、周到細致的做派來看,可見從小受過良好教育,教養(yǎng)很好,是個真正的老克勒。
這兩位90后都覺得,今日的老克勒可能不穿皮鞋,不化妝,但修養(yǎng)良好、心態(tài)樂觀、用心生活等做派沒有改變。這應該是老克勒一貫的特點。
“老克勒”也有爭議
小劉和很多營員在采訪中遇到過同樣的困難,受訪者一聽是談老克勒,馬上反對:我不是老克勒!有些人索性婉拒了采訪,以示和老克勒撇清關(guān)系。
“我原以為老克勒是褒義詞,他們不承認自己是老克勒,是出于一種謙虛。后來慢慢了解到,老克勒的意義有些復雜,在一些人眼里等同于花花公子,不事生產(chǎn),好吃懶做。尤其是從‘文革時期走過來的老人,覺得老克勒的感覺很腐朽?!毙⒄f。
老克勒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一位受訪者陳其信老人解讀了老克勒的來源:這個詞是上世紀50年代興起的,那時候大家見面聊天會說:“儂class高”,說的意思是你的層次、級別高,諧音過來就說成是“克勒”。
“克勒門”沙龍掌門人、上海著名音樂家陳鋼作了補充,“克勒”是外來語,一個是“color”的音譯,意為“色彩”,也就是說上海的多姿多彩。也有“class”,作階級、優(yōu)越、出名、風度解釋。也有人提出,老克勒來自英語“old clerk”,指職員階層。
如果要腦補一幅畫面,老克勒的形象似乎就是穿著白色尖頭皮鞋,頭發(fā)梳得油光可鑒,腰板筆直,步履優(yōu)雅,隨時準備邀請異性下舞池。上海演員林棟甫在很多電視劇中扮演的形象就很貼合人們對于“老克勒”的想象。
西方也有一個與老克勒相對應的詞,就是“老錢”(Old Money)。和“老錢”一樣,“老克勒”厭惡暴發(fā)戶做派,他們過著考究而不奢侈的生活:細節(jié)上考究,追求生活品位和格調(diào)。
這些特質(zhì)原本是中性的,但如果放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就有了非議的理由。很多人覺得,在上海處于“孤島”時期,租界的老克勒們過著“舞照跳、馬照跑”的日子,醉生夢死。在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老克勒守著咖啡、探戈這些精致的愛好,也顯得麻木而不合時宜。
但在這次采訪過程中,營員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克勒受訪者,雖出身富裕家庭,但在戰(zhàn)亂中和普通人一樣飽受離散困頓之苦。時代變遷,大多數(shù)人踏實認真地生活,在困苦環(huán)境中也保持樂觀,盡力保留一些愛好和對美的追求,比如吹口琴,或藏一件壓箱底的旗袍。真正的老克勒,是一群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受訪者江愛群一家就是一例——江父在舊上海經(jīng)營顏料店,家境富裕。長兄江愛滬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是復旦大學的西方歷史專業(yè)高材生。江愛群回憶,哥哥愛穿皮夾克,很瀟灑,愛跳舞、唱英文歌,在學校很活躍,和同學排演話劇,參加舞會,經(jīng)常騎一輛英國蘭令牌自行車和同學去郊游。課業(yè)上也表現(xiàn)突出,受到周谷城先生賞識并擔任助教。
上世紀50年代末,江愛滬受到政治運動沖擊,被調(diào)到安徽大學教歷史,和妻兒分別20年,只有學校放假時才能回上海探親。但每次回來,他都會到南京西路銅仁路口的上??Х鹊?,找個靠窗的位子喝杯咖啡,看看窗外的梧桐樹,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
因為良好的教育背景,多數(shù)老克勒在建國后或在中學任教,或在工廠從事技術(shù)工作,其中不少人因技術(shù)過硬被分配支援內(nèi)地,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與家人分隔兩地,將生命中的黃金時代獻給內(nèi)地工廠。
受訪者童玉璋上世紀60年代調(diào)往湖南省機械廳工作,1975年返滬。陳其信在1970年支援貴州遵義,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長征電器九廠”工作了13年。
從“克勒門”走近老克勒
2014年,一本名叫《平如美棠》的畫冊感動了很多人,90多歲的饒平如先生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記錄了他和妻子毛美棠從相識到相守的點點滴滴,人們驚嘆于,他對幾十年生活那些細節(jié)記得如此清晰,無論是初見妻子的驚艷,還是偶有拌嘴后的和好,兩人之間深沉的愛就藏在那些瑣碎的細節(jié)中。
這正是海派文化的體現(xiàn),海派文化很少有宏大敘事的主題,文藝作品最愛表現(xiàn)的是薔薇花開、玫瑰盛放等生活中的“小確幸”;在艱辛的環(huán)境中,平凡人微小的努力,用心過好的小生活,藏著積極向上的大情懷和大胸懷,也就是今天人們愛說的社會“正能量”。
饒平如先生90歲開始學鋼琴,在“克勒門”沙龍現(xiàn)場彈奏了一曲,觀眾為老先生仍葆有的生活熱情和初心所感動。
著名作曲家陳鋼是“克勒門”的“掌門人”。這個文化沙龍最早由他和已故作家程乃珊發(fā)起,匯聚了一批上海文化名人,他們下社區(qū)、進高校,去各處講上海的故事。三年前主持人閻華、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總經(jīng)理嵇東明、藝術(shù)評論家林明杰等人加入,將其發(fā)展成了每月一次的“克勒門文化沙龍”,探討交流海派文化,分享精致的城市生活。
陳鋼認為,“老克勒是海派文化的傳遞者,發(fā)揚和傳承了海派文化的‘魂?!崩峡死諅儫釔鬯囆g(shù),追求生活中的美好,也希望更多人分享,因為藝術(shù)和美好事物是有溫度的,可以溫暖人心,釋放人性。
小美好中藏著大力量。1935年,在上海“孤島時期”,陳劍晨先生創(chuàng)辦了上??谇贂麖膱蠹埳峡吹酵鈬俗I笑中國是“無樂之國”,決心用口琴來普及音樂事業(yè)。兩年后爆發(fā)了淞滬會戰(zhàn),在戰(zhàn)亂困頓中,普通人沒有余力學習其他更高級的文化藝術(shù),小小的口琴就成為生活中的亮色,為人們帶來信念。據(jù)不完全資料統(tǒng)計,僅在口琴會內(nèi)就培訓了約20萬名學員,走出不少藝術(shù)家。
在一次“克勒門”沙龍分享活動中,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的配音員們回憶了建國初期的譯制環(huán)境,冬天配音間四處透風,大家穿著大棉襖,上面打著補丁,冷得打哆嗦。但配音的內(nèi)容卻是主人公們在宮殿里碰杯,反差極大。那么一部高水準的譯制片有什么力量?一名知識分子回憶,他當年被下放到農(nóng)場勞動,重體力工作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當他聽到廣播里邱岳峰配音的《簡·愛》,突然又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不要小看海派文化傳遞的那些云淡風輕,周璇的小曲子、任伯年的花鳥小畫、咖啡館的奶油小方,卻給了普通人對抗挫折困境的最大力量。
《海派生活小史》書摘:
以前,像我外婆那樣具有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的高品質(zhì)生活模式,雖說是上海的一個象征,但現(xiàn)實中在上海灘也是不多見的。像外婆有專門的人來家里做美甲、足浴、按摩、堂會,這樣小資情調(diào)的生活在當時也是上流社會的人才能擁有的。而現(xiàn)在,上海能享受到這樣小資情調(diào)生活的人卻非常多?,F(xiàn)在,只要稍有點資金支持,很多人都會去做按摩、美甲,吃西餐、聽堂會,現(xiàn)在到處都是這樣的小資生活……曾經(jīng)的那種小資情調(diào)在現(xiàn)在也不過是一個上海人普通的生活方式罷了! ——錢多炎
上?!袄峡死铡币话阆挛鐑牲c會喝下午茶,茶是英國紅茶加方塊糖。這是因為在之前的洋行里,中國人一般喝不慣外國人的咖啡,于是他們就用紅茶來替代。紅茶加上方塊糖,一樣可以起到提神的作用。上海“老克勒”有幾個標準,首先要會說上海話,其次會說英語,再者是中產(chǎn)階級以上或者是紳士。他們在待人接物、穿著愛好、生活習慣方面都折射出一種文明程度。他們有著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和西方的禮儀,行為舉止很紳士?!袄峡死铡钡纳钍怯崎e的,雅致的,舉手投足之間透露著一種貴族的氣息。他們再窮,也會保持一種紳士的風度和生活狀態(tài)。他們?nèi)诤现鈦砦幕蛡鹘y(tǒng)文化,外來先進文化代表一種先進理念,而整個文化基色是一種民族的文化。 ——王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