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周國民++丘耘++郭秀民++樊景超
摘要:植物的光化學植被指數(shù)(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PRI)與其光利用效能(light use efficiency,LUE)有密切的關系,PRI常用來估算植物的LUE。然而,植物PRI容易受環(huán)境因子的強烈影響,導致冠層PRI的應用難度很大。為了更好地利用PRI為果樹科研與生產(chǎn)提供指導,研究果樹冠層PRI的動態(tài)變化,提示其變動規(guī)律性,為利用PRI考察果樹光利用效能提供參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王林蘋果樹為研究對象,每棵果樹在4個空間方位各采10張葉片,用PlantPen PRI 200測量其PRI值。結(jié)果表明,果樹PRI變化呈現(xiàn)如下規(guī)律:(1)PRI值總體分布符合正態(tài)分布規(guī)律;(2)不同樹冠空間中的葉片的PRI大小不同,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為南、東、西、北;(3)PRI與氣溫呈負相關關系,即隨著氣溫的升高,植物的PRI反而降低;(4)果樹葉片在離體后,其PRI會逐漸降低,但是,在果樹葉片死亡前,PRI值會突然升高,然后降低趨于0甚至是負值,葉片活性降低直至死亡。
關鍵詞:光化學植被指數(shù)(PRI);光利用效能(LUE);溫度;方位;離體試驗;動態(tài)
中圖分類號: S661.10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217-03
收稿日期:2015-08-19
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編號:2013AA201405);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編號:CAAS-ASTIP-2015-AII-03)。
作者簡介:胡林(1967—),男,內(nèi)蒙古商都人,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信息技術(shù)、圖像分析、數(shù)據(jù)挖掘等研究。Tel:(010)82109964;E-mail:hulin@caas.cn。
光能利用率是植物重要的生物學功能特征[1],是衡量果樹生產(chǎn)力的重要指標。光能利用率可以用光化學植被指數(shù)(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PRI)來衡量[2]。PRI定義為近紅外光在 530、570 nm處反射率的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這2個波段位置的反射率受葉黃質(zhì)循環(huán)的影響,與植物葉片的光能利用率密切相關。已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多種因素可以干擾植物影響其PRI值,如葉片含水量、氮元素濃度[3]、太陽天頂角[4]、葉傾角的分布等[5]。因此,可以利用各種因素對PRI的影響,總結(jié)其規(guī)律性,進而將植物的PRI值作為監(jiān)測植物水分、土壤肥力含量等因子狀態(tài)變動的重要指標[6]。植物的PRI值實際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于植物的結(jié)果,是植物小生境對生活在其中葉片作用的反應,因此,位于不同小生境的葉片,其PRI值應該不同,或者相同的PRI值可能是受相同的生態(tài)因子不同組合的作用形成的結(jié)果。因此,冠層PRI的應用限制條件眾多,使得PRI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7]。本研究利用王林蘋果果樹作為研究對象,在樹冠冠層尺度上研究樹冠PRI的變化情況。采用將樹冠空間進行細分的方法,即將樹冠按照其空間位置分成不同的區(qū)位空間,研究不同區(qū)位的葉片PRI值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為合理利用PRI監(jiān)測果樹相關因子變動提供理論基礎與技術(shù)支撐。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與器材
試驗果園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南崗洼果園,地處北京城區(qū)西南,永定河畔。果園面積約3 000 m2,主栽品種為王林、富士蘋果,樹高3 m左右、冠幅4~5 m。本試驗采用果園主栽品種王林作為試驗樣本。
Plantpen PRI 200為便攜式光化學反射植被指數(shù)測定儀,可以快速測定植物的光化學反射植被指數(shù),設備上自帶白板,在測量PRI值的過程中,儀器會自行提示進行校驗,大約每測10個值需要校驗1次。
1.2試驗方法
1.2.1果樹樹冠空間的劃分利用GPS確定北,然后用平面坐標將樹冠劃分為4個象限(圖1)。
[FK(W9][TPHL111.tif]
在樹冠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分別選擇10張樹葉,作為測量果樹葉片PRI值的樣本??紤]到PRI值受到天頂角的影響,有研究[4]表明在10:00—14:00期間天頂角對PRI值的影響基本一致,因此,試驗時間設定為 10:00—12:00。
1.2.2果園葉片光譜測定利用PlantPen PRI 200測量果樹葉片的PRI值。PRI是由 Gamon等首次提出的[8],主要選擇了531、570 nm 處的反射率,其計算公式可由公式(1)表示,公式(1)中R531表示531 nm處的光譜反射值,R570表示 570 nm 處的光譜反射值。
[JZ(]PRI=[SX(](R531-R570)(R531+R570)[SX)]。[JZ)][JY](1)
在近紅外頻譜530、570 nm波段位置的反射率主要受葉黃質(zhì)循環(huán)的影響,并且和植物葉片的光能利用率密切相關。因此,PRI為估算葉片的光能利用率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PRI可由PlantPen PRI 200直接測得。
試驗嚴格按照操作手冊操作,及時進行設備校驗,校驗的方法是選擇設備菜單中的calibration命令,校驗結(jié)束后可以采集數(shù)據(jù),每測量10個數(shù)據(jù)需要進行1次校驗。
1.2.3在樹葉片PRI值采集首先,在樹上對長期測量的葉片進行標記。測量樹上的葉片時,手持plantpen PRI 200,盡量使得葉片的光照條件一致,測量葉片的PRI值即可。
1.2.4離體葉片PRI值采集除以上進行長期測量的葉片外,還另外標記葉片,在進行樹上采集PRI值后,將葉片摘下,放入標本夾,放置冰箱12 ℃恒溫保存。在24、48、72、96 h時在太陽光和當時采摘時相當?shù)膹姸认?,測量其PRI值。
1.2.5果園氣象因子測定利用手持數(shù)字溫濕度速測計TES 1360A測量果園溫濕度,測量得到的數(shù)值保存在設備內(nèi),與電腦相連可以導出。采集時間與葉片的采集時間為同一時段(10:00—12:00),測量3次,計算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時段的溫度。
1.3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微軟Excel軟件作圖,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Python語言及其擴展包Pandas完成。
2結(jié)果與分析
2.1PRI分布特征
分別統(tǒng)計2015年5月14、20、27日所采集數(shù)據(jù)的頻率分布[9],得到圖2。圖2-a、圖2-b、圖2-c分別是2015年5月14、20、27日的PRI頻率分布圖。圖2-a顯示,果樹PRI平均數(shù)為0.4,標準差為0.037的正態(tài)分布;圖2-b顯示,果樹PRI平均數(shù)為0.2,標準差為0.013的正態(tài)分布;圖2-c顯示,果樹PRI平均數(shù)為0.2,標準差為0.01的正態(tài)分布。
2.2PRI隨果樹葉片空間變化規(guī)律
果樹樹冠中具有一定的縱深,內(nèi)部光照條件變化復雜,并且有自己的小氣候。葉片PRI值隨方向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是西南<東南<西北<東北(圖3-a)。由圖3-b可知,樹冠區(qū)位葉片的PRI值變化的規(guī)律是南部<東部<西部<北部。
用單因素4水平試驗方法[10]檢查4個方向上有無顯著性差異,結(jié)果顯示:(1)東南、西南、西北、東北4個方向上的差異顯著性檢驗。4個方向上,每個方向的樣本數(shù)為30個,屬于大樣本,因此,可以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11]。經(jīng)過計算,實際F值為2.889,大于理論值2.683,表明組間差異顯著。(2)東、南、西、北方向上的差異顯著性檢驗。4個方向上,每個方向的樣本數(shù)為40個,屬于大樣本,因此,可以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經(jīng)過計算,實際F值為4.998,遠大于理論值 2.663,表明組間差異顯著。
2.3PRI隨果樹葉片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
圖4表示果樹葉片PRI在不同時間、不同方位上的變化形勢。由圖4可以明顯看出,不同時間的PRI值之間有明顯不同。
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12],得到卡方值為14.42,P值為0.000 738 3<0.05,證明2015年5月14、20、27日間采集的PRI數(shù)據(jù)具有明顯不同。
根據(jù)現(xiàn)場測量記錄南崗洼果園的氣溫,2015年5月14日為28.2 ℃,5月20日為30.5 ℃,5月27日為32.3 ℃。利用相關數(shù)值進行數(shù)值擬合計算[13],得到圖5,說明果樹的PRI值可能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其關系式為y=0.06x2-0327x+0.546,其中相關系數(shù)r值等于1。
高溫對果樹的PRI值具有負反饋效應,即隨著溫度的升高,果樹葉片的PRI值會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參照文獻[14]的結(jié)論,在葉片和冠層水平一串紅和白車軸草的PRI值隨著光照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2:00最低,表明光照度及其增溫效應對PRI的效應是一致的。
2.4果樹葉片離體后PRI的變化規(guī)律
離體葉片PRI值的變化見圖6。圖中PRI表示葉片在樹體上的PRI值,PRI24表示葉片采摘24 h后的值,依次類推,PRI48、PRI72、PRI96分別表示采摘48、72、96 h后的PRI值。
[TPHL666.tif]
離體后,葉片保存在恒定的溫度下,因此,PRI的變化與溫度的變化無關。其變化的特點是:PRI值在離體后下降,在離體24 h后其PRI值增高,到離體48 h后,迅速下降,離體96 h后,其PRI值接近0。
3結(jié)論與討論
本研究將果樹樹冠區(qū)分為不同的區(qū)位,得到了果樹不同區(qū)位PRI值變化的規(guī)律。不同區(qū)位葉片PRI值不同的主要驅(qū)動力,可能由眾多因素對葉片530、570 nm波段的不同影響造成的;單一植物葉片的PRI值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是整個樹冠內(nèi)葉片的PRI值分布符合正態(tài)分布;在樹冠空間中,果樹葉片PRI從大到小依次分別為南、東、西、北,不同方位的果樹葉片PRI值明顯不同;果樹葉片在離體后,其PRI值在24 h內(nèi)逐漸降低,在離體48 h左右增高,在離體72~96 h時內(nèi)迅速降低到0。綜上可知,利用果樹樹冠空間劃分的方法,可以得到較為穩(wěn)定的PRI值,有利于利用PRI值指導生產(chǎn)實踐和科學研究。
[HS2*5][HT8.5H]參考文獻:[HT8.SS]
[1]Nakaji T,Kosugi Y,Takanashi S,et al.Estimation of light-use efficiency through a combinational use of the 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and vapor pressure deficit in an evergreen tropical rainforest at pasoh,Peninsular Malaysi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4,150(7):82-92.
[2]吳朝陽,牛錚. 光化學植被指數(shù)估算植物光能利用率的研究進展[J]. 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8(3):734-740.
[3]鄭騰飛,郭建茂,于鑫,等. 基于氮處理的不同生育期冬小麥光能利用率和光化學植被指數(shù)的關系[J]. 干旱氣象,2012,30(4):623-629.[HJ1.7mm]
[4]吳朝陽,牛錚. 植物光化學植被指數(shù)對葉片生化組分參數(shù)的敏感性[J].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25(3):346-354.
[5]Soudani K,Hmimina G,Dufrêne E,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and light-use efficiency in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4,144(1):73-84.
[6]Sarlikioti V,Driever S M,Marcelis L F M.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as a mean of monitoring early water stress[J].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10,157(1):81-89.
[7]陳晉,唐艷鴻,陳學泓,等. 利用光化學反射植被指數(shù)估算光能利用率研究的進展[J]. 遙感學報,2008,12(2):331-337.
[8]鄭騰飛,郭建茂,于鑫,等. 基于氮處理的不同生育期冬小麥光能利用率和光化學植被指數(shù)的關系[J]. 干旱氣象,2012(4):623-629.
[9]王淼,曾利華. 風速頻率分布模型的研究[J]. 水利發(fā)電學報,2011,30(6):204-209.
[10]郭萍. 單因素方差分析在數(shù)理統(tǒng)計中的應用[J]. 長春大學學報,2014:24(10):1370-1373.
[11]Faraway J J.Practical regression and anova using R[EB/OL].[2015-07-07]. http://cran.r-project.org/doc/contrib/Faraway-PRA.pdf.
[12]高彥偉,陳殿友. 基于Kruskal-Wallis檢驗的地下水污染質(zhì)分布的研究——以長春地區(qū)為例[J]. 地球物理學進展,2011,26(6):2249-2254.
[13]McCullagh P,Nelder J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M]. London:Chapman and Hall,1989.
[14]彭濤,姚廣,高輝遠,等. 植物葉片和冠層光化學反射指數(shù)與葉黃素循環(huán)的關系[J]. 生態(tài)學報,2009,(29)4:1987-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