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話水平測試不僅要測查考生語音的標準程度,還要測查其詞匯、語法的規(guī)范程度。而考生往往只重視糾正語音存在的錯誤或缺陷,卻忽視了非語音失誤對普通話測試成績的影響。本文剖析了考生在朗讀詞語、短文和命題說話時,在輕重音格式、停連和語調的處理、詞匯及語法的規(guī)范程度等方面常見的問題,并闡述了避免失誤的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普通話水平測試 非語音失誤
普通話水平測試(Putonghua Shuiping Ceshi,縮寫為PSC)是一種標準參照性考試,是對應試人掌握和運用普通話的標準和規(guī)范程度的檢測,是對應試人運用普通話進行交際溝通的能力水平的評價,其目的是評定應試人普通話所達到的水平等級。通過測試,可以促進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全社會的普通話水平,提高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化的程度。
“非語音因素”是指除語音以外的,影響普通話測試成績的因素。包括應試人朗讀詞語、短文和命題說話時輕重音格式是否得當,朗讀短文時停連、語調的處理是否恰當,說話時詞匯、語法使用是否規(guī)范等。在普通話測試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一些考生的語音面貌比較好,但是卻沒有取得高分,究其原因,就是非語音失誤出現(xiàn)較多。
一、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存在的非語音因素
《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規(guī)定,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內容包括普通話語音、詞匯和語法[1]。換言之,就是說普通話水平測試不只考查應試人語音的標準程度,還要考查其詞匯和語法的規(guī)范程度。
下面逐項分析普通話水平測試卷中存在的非語音因素。
1.讀多音節(jié)詞語
這一項除測查應試人聲韻調的發(fā)音標準程度以外,還測查應試人上聲變調、輕聲、兒化等讀音的標準程度。在這一項中,上聲與上聲相連的詞語不少于3個,上聲與非上聲相連的詞語不少于4個,輕聲不少于3個,兒化不少于4個。另外,還要考查應試人在朗讀雙音節(jié)詞語、三音節(jié)詞語、四音節(jié)詞語時對輕重音格式的處理是否得當。
2.選擇判斷
這一項的測試目的是測查應試人使用普通話詞語、語法的規(guī)范程度,不是必考項,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可以根據(jù)測試對象或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免測該項。
選擇判斷包括詞語判斷10組,目的是測查應試人掌握普通話詞語的規(guī)范程度;量詞、名詞搭配10組,目的是測查應試人普通話量詞和名詞搭配的規(guī)范程度;語序或表達形式判斷5組,目的是測查應試人掌握普通話語法的規(guī)范程度。
3.朗讀短文
此項測查應試人使用普通話朗讀書面作品的水平。在測查聲母、韻母、聲調讀音標準程度的同時,重點測查連讀音變、停連、語調以及流暢程度。
評分標準共有6個方面:(1)每錯1個音節(jié),扣0.1分;漏讀或增讀1個音節(jié)扣0.1分;(2)聲母或韻母的系統(tǒng)性語音缺陷,視程度不同扣0.5分、1分;(3)語調偏誤,視程度不同扣0.5分、1分、2分;(4)停連不當,視程度不同扣0.5分、1分、2分;(5)朗讀不流暢(包括回讀),視程度不同扣0.5分、1分、2分;(6)超時扣1分。在這6個評分標準中,漏讀、增讀、語調偏誤、停連不當、朗讀不流暢、超時等均屬于非語音因素。
4.命題說話
此項考查目的為測查應試人在無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水平,重點測查其語音的標準程度、詞匯語法的規(guī)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評分標準包括三個方面:語音標準程度,共20分;詞匯語法規(guī)范程度,共5分;自然流暢程度,共5分。從評分標準可見,詞匯語法規(guī)范程度和自然流暢度都屬于非語音因素。
二、普通話水平測試非語音失誤分析
(一)詞語的輕重音格式失當
普通話詞語的輕重音細分為四個等級,即:重音、中音、次輕音、最輕音。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四音節(jié)詞語大多數(shù)最后一個音節(jié)讀為重音。雙音節(jié)詞有三種:“中·重”格式占絕大多數(shù),如“老師、命運、軍隊”等;“重·次輕”格式如“聰明、手藝、嬌氣”等;“重·最輕”格式如“耳朵、媽媽、莊稼”等,就是通常所說的輕聲詞。三音節(jié)詞有三種:“中·次輕·重”格式占絕大多數(shù),如“詠嘆調、西紅柿、電視機”等;“中·重·最輕”格式,如“胡蘿卜、同學們”等;“重·輕·最輕”格式,如“朋友們、姑娘家”等。四音節(jié)詞有兩種:“中·次輕·中·重”格式占絕大多數(shù),如“高高興興、坑坑洼洼、曲曲彎彎”等,“中·次輕·重·最輕”格式極少,如“外甥媳婦、如意算盤”等。
在測試時,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考生在朗讀和說話時只注重聲母、韻母、聲調的標準讀法,卻忽視了輕重音格式的規(guī)律,嚴重影響聽感。例如:在說非輕聲、非輕讀的雙音節(jié)詞語時,喜歡重讀第一個字、輕讀第二個字;在說“中·次輕·重”格式的三音節(jié)詞時,把第一個字重讀、第三個字輕讀;在說“中·次輕·中·重”格式的四音節(jié)詞時,往往重讀第一個字,輕讀第四個字。
(二)朗讀、說話停連不當
停連,包括停頓和連接,是朗讀或說話語流中聲音的暫時中斷與延續(xù)。停頓或連接不是任意的,而是要服從朗讀和說話的思想內容、結構脈絡和聽者的心理需求。因此要確定好停連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做到連到好處,停在妙處。
停連一般可以分為標點符號停連、語法停連、生理停連和感情停連。
標點符號的停頓規(guī)律一般是:句號、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的停頓時間略長于分號、破折號、連接號;分號、破折號、連接號的停頓時間長于逗號、冒號;逗號、冒號的停頓時間要比頓號長一些。
語法停連是句子中間的自然停頓或連接,是為了強調、突出句子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或補語而作的短暫停頓。例如:“他是我∧唯一的朋友?!痹凇拔摇钡暮竺嬗幸粋€短暫的停頓,是為了強調定語“唯一”。
生理停連產(chǎn)生的原因是:有時一些比較長的句子需要中間停頓一下用來換氣,但是不能破壞語義的完整性。例如:“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世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qū)建筑模式的∧客家人民居?!?
感情停連不受書面標點和句子語法關系的制約,完全是根據(jù)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連處理,它的特點是聲斷情連。例如:“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朗讀時,“山”“水”和“太陽的臉”后面沒有標點的地方也應該作停頓,這樣,朗讀起來才會有對稱之美,抑揚頓挫之感。再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崩首x時,在“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有標點符號的地方并沒有停頓而是連接,是為了展示春天各種樹木的花朵競相開放、爭妍斗艷的熱鬧場景。
次考生容易出現(xiàn)停連不當?shù)氖д`。如一位考生朗讀作品39號時是這樣來停頓的:“育才小學∧校長∧陶行知∧在校園∧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陶行知∧當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边@位考生的停頓太多,破壞了語義的完整性。
再如一位考生這樣讀作品45號:“西部地區(qū)又是少∧數(shù)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shù)民族。”這位考生在“少”和“數(shù)”之間作了一個停頓,造成了語義的肢解。
(三)朗讀、說話語調不當
語調是指朗讀、說話時貫穿于整個語句的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根據(jù)句子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tài)度的不同,依據(jù)句末的尾音,可以把語調分為四種,即高升調、降抑調、平直調、曲折調。
高升調多在疑問句、反詰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用于表示憤怒、緊張、警告、號召、驚異的句子,語調前低后高、語勢上升。例如:表疑問的“今天是幾號?”,表反問的“難道他不是一個無私的人嗎?”,表號召的“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戰(zhàn)勝困難!”等,都應該用高升調。
降抑調一般用在感嘆句、祈使句或表示堅決、自信、贊揚、祝愿、沉痛、悲憤等感情的句子里,語勢逐漸下降,末字低而短。例如:表贊揚的“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表沉痛感情的“讀小學的時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保碜孕诺摹盀踉剖钦诓蛔√柕?!”等等。
平直調一般多出現(xiàn)在敘述、說明或表示思索、嚴肅、冷淡、追憶、悼念等句子里,語調始終平直舒緩,語勢沒有顯著的高低變化。例如:敘述語氣的“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于一家店鋪,并且拿同樣的薪水。”,表思索的“他想是向爸爸媽媽要錢,還是自己掙錢。”等等。
曲折調常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含蓄、諷刺、譏笑、夸張等句子里。語勢有較明顯的起伏,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末尾音也往往伴以特別的加重、拖長,形成一種升降曲折的變化。例如:表諷刺的“你是好人,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好人!”等等。
在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考生盡管聲母、韻母發(fā)音較好,但是卻會因為語調上的偏誤而影響測試成績。例如在朗讀短文時,為了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喜歡用高聲調和曲折調,如朗讀作品1號:“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朗讀這句話應該用降抑調或者平直調,而有的考生卻選用了高升調。再如“命題說話”項測試中,抽到像“童年的記憶”“我尊敬的人”“難忘的旅行”“我的朋友”等敘述型話題的考生會講述一段故事,多為敘述性的語言,用平直調這種舒緩、變化不明顯的語調比較合適,而有些考生卻喜歡用高升調或曲折調,認為這樣就是所謂的“抑揚頓挫”,使自己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能獲得高分,其實不然。有的考生因為說話習慣的緣故,多用降抑調,語調一直比較低沉,哪怕是在講述一件開心的事情、表達積極樂觀的情感與態(tài)度時,仍然使用這種語勢逐漸下降、令人壓抑的語調,沒有將語義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
(四)詞匯不規(guī)范
1.嘆詞、語氣詞使用頻率過高
嘆詞是語法學術語,是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的詞,常用的有“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喲、咳、哦、喂、嗯、哎”等,有時用來表示驚訝、贊美、埋怨、嘆息等感情,有時起到呼喚、應答的作用。語氣詞是表示語氣的虛詞,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常見的有“的、了、么、呢、吧、啊”等。有的考生受到平時說話習慣的影響,幾乎在每一句話的結尾處都使用語氣詞,也有的考生受到港臺語言、網(wǎng)絡語言的影響,在說話中時常出現(xiàn)一些時髦的嘆詞,如“哇”“哇噻”“耶”等,這些勢必會極大地影響語言的規(guī)范性。
2.使用方言土詞
有的考生說著普通話的語音,卻習慣性地使用方言詞語。如徐州地區(qū)的考生經(jīng)常使用的方言土詞有:將“蜻蜓”說成“光光蜓”,“扔”說成“扳(上聲)”,“臟”說成“塝”,“什么時候”說成“贓(陽平)晚”,“摸”說成“不摟”或“擺乎”,“中間”說成“當央”,“剛才”說成“將將”等。
3.濫用網(wǎng)絡語言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移動通信終端的普及,中國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創(chuàng)造出了一批網(wǎng)絡詞語。
考生在普通話測試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些網(wǎng)絡詞語有“頂、萌、控、東東、傷不起、挺、潮、宅、雷(人)、菜鳥、給力、達人、八卦、浮云、有木有、hold住、賣萌、親、腫么了、賣萌、坑爹、你懂的”等。如果使用一些常用的、約定俗成的網(wǎng)絡詞語,是不扣分的,但是使用了生僻的、自造的詞語就會被扣分。
4.口頭禪頻密
口頭禪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現(xiàn)指經(jīng)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忌凇懊}說話”項測試中由于準備不充分、思維能力比較差等原因,會經(jīng)常使用“這個、那個、就是、然后……”等詞語,造成了語流的不連貫。
(五)語法不規(guī)范
1.使用病句
搭配不當,主要是動賓搭配不當,如:“大樹冒著枝繁葉茂給人們乘涼”“我的假日生活比較喜歡旅游”“小草向我們表達著春天的季節(jié)”。
句子成分多余,如:“各位老師們”“小鳥在我們的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有些人沒有朋友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太自私,沒有顧及到其他人的感受”。
用詞不當,如:“春天再也不用像冬天一樣穿著憨厚的衣服”“我們要養(yǎng)成手衛(wèi)生習慣”“我要把做人的基本道德全部受用給孩子”“花園里盛滿了五顏六色的小花”。
句子成分殘缺,如:“通過這篇故事,使小朋友們認識了這個可愛的小熊”“我們必須互幫互助的好品質”“我們要全面發(fā)展幼兒”。
2.使用方言語法格式
有的考生使用了方言特有的語序,如:普通話里的“南京快到了”,吳方言說成“南京到快了”;普通話里的“給我一本書”,江淮方言和吳方言說成“給一本書我”;普通話里的“回家”,徐州方言說成“家走”。
也有考生使用了方言特有的句式,如“有”這個字一般作動詞用,與后面的名詞構成動賓短語。近年來,由于受到港臺話的影響,一些追求時髦的考生將“有”用于動詞前面,把“有”當成表示肯定的副詞來用,造成“有”和后面動詞的重復,出現(xiàn)兩個謂語,如“有吃過”“有看過”。實際上,這樣的“有”字純屬畫蛇添足。
還有考生使用了方言特有的量詞,比如表示“人”的名詞,普通話中只能與量詞“個、批、幫、位、群”等搭配。但是在有些方言中,可以與量詞“只、條、塊、根”搭配,如“爸爸給我買了一張車”。
從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非語音因素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始終存在,對測試成績的影響非常大,因此要提高考生的思想認識,強化培訓,幫助他們減少非語音因素的失誤。以往在培訓時我們總是把精力放在語音因素方面,常會忽視非語音因素。筆者建議,首先要提高普通話教師和培訓教師對非語音因素的重視程度,只有教師重視非語音因素,才能在教學和培訓中提醒考生注意,幫助考生糾正。其次,提高考生對非語音失誤的認識,考生只有意識到非語音失誤對測試成績的影響,才會努力去克服非語音因素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普通話水平測試
實施綱要[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高昕 江蘇徐州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