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平 翟亞娟 張利偉 張巍
[摘要] 目的 探討消化道出血內(nèi)鏡治療后降鈣素原(PCT)和C反應蛋白(CRP)的測定對預防感染及應用抗生素的意義。 方法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我院消化內(nèi)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4例。研究組患者接受內(nèi)鏡下治療并在治療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照組僅接受內(nèi)鏡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在內(nèi)鏡治療前1天、治療后第1天、第7天的PCT與CRP水平,并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和治療效果。 結(jié)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PCT與CRP水平接近(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PCT和CRP水平分別為(0.97±0.23)ng/mL、(7.24±2.48)ng/m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在治療效果方面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結(jié)論 對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內(nèi)鏡治療后使用抗生素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的康復。
[關(guān)鍵詞] 消化道出血;內(nèi)鏡治療;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2-0016-03
Determin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rocalcitonin and C reactive protein afte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DU Aiping ZHAI Yajuan ZHANG Liwei ZHANG Wei ZHENG Xin YANG Lu YU Jing WANG Wenb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School, Qigihar 1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procalcitonin and C reactive protei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in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n and the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hemorrhag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4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by endoscopy and treated antibiotics to prevent infectio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endoscopic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PCT and CRP were recorded at 1 day before and 1 day and 7 days after the endoscopic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recorded. Results PCT and CRP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ere close(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PCT and CRP in study group were(0.97±0.23)ng/mL and(7.24±2.48)ng/mL,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anti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treatmen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contribute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Endoscopic therapy; Procalcitonin; C reactive protein
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疾病,其出血部位主要有食道、胃腸等,常見病因有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我國每年每一萬人中會有15例患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且因未及時治療而導致死亡的概率也非常高。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中,內(nèi)鏡治療是消化道出血的一種常見治療方法,通常是在內(nèi)鏡下對出血部位進行藥物注射或噴灑以及套扎、硬化治療等[1]。我院為觀察消化道出血患者內(nèi)鏡治療后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對患者的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的變化情況及不良反應進行記錄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齡26~69歲,平均(49.2±1.6)歲。所有患者均由我院消化內(nèi)科確診為消化道出血并需要接受內(nèi)鏡下治療。另外排除患有心血管疾病、交流表達存在障礙的患者。按隨機分配原則,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每組6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的內(nèi)鏡治療。首先通過內(nèi)鏡的觀察對出血部位噴灑去甲腎上腺素溶液,去甲腎上腺素溶液是由去甲腎上腺素與生理鹽水配成0.8 g/L的溶液,同時還要及時噴灑凝血酶進行止血。為了徹底止血,需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選擇是否進行機械止血,主要利用鈦夾和套扎使出血創(chuàng)口閉合。對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則行套扎或硬化治療進行止血。一般采用聚桂醇+組織膠+聚桂醇的方法,自曲張靜脈的下段開始進行注射,按靜脈曲張的程度選擇注射點。研究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采用相同的內(nèi)鏡治療方式,并在內(nèi)鏡治療后予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60337),使用時將0.3 g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滴注時間不少于2 h,每日1次,本次研究治療周期為1周。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內(nèi)鏡治療前1天、內(nèi)鏡治療后第1天、第7天晨起空腹靜脈血送檢血清降鈣素原(PCT)與C反應蛋白(CRP)。治療后醫(yī)護人員要及時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對不良反應的類型和患者例數(shù)進行記錄。在治療結(jié)束后對所有患者的病情進行統(tǒng)一評估,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無效、有效、顯效和痊愈四個等級[2]。無效: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病情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的情況;有效:治療結(jié)束后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顯效:患者的恢復情況較好,不出現(xiàn)反復出血癥狀,且不良反應較少或較輕;痊愈:患者在治療后疾病完全被治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CT和CRP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PCT與CRP水平接近(P>0.05),治療后患者的PCT和CRP均得到降低,但研究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結(jié)束后研究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疾病,是指從食管到肛門之間消化道的出血,輕者可無癥狀,臨床表現(xiàn)多為嘔血、黑糞或血便等,伴有貧血及血容量減少甚至休克,嚴重者危及生命。在醫(yī)學中將消化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消化道指從食管到屈氏韌帶之間的管道部分,下消化道主要是從屈氏韌帶至肛門[3]。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癥狀十分明顯,患者會出現(xiàn)乏力、頭暈、四肢濕冷、煩躁不安、意識不清等反應[4]。一般在消化道出血早期機體的心率增快。如果疾病沒有引起重視,出血的癥狀得不到控制,就會使機體出現(xiàn)嚴重缺血,另外大量的血液集聚在消化道中,會使消化道出現(xiàn)充血水腫、腸道細菌及內(nèi)毒素移位,引起腸源性內(nèi)毒素血癥,造成感染[5]。
目前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內(nèi)鏡治療、微創(chuàng)治療和手術(shù)治療。其中內(nèi)鏡治療不需要對患者進行手術(shù),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較小,有利于患者的盡快恢復,可以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療[6]。利用內(nèi)鏡對消化道出血進行治療時,可選擇的治療方法有向創(chuàng)面噴灑藥物、在附近消化道壁上注射藥物治療、熱凝治療、鈦夾、套扎、硬化治療等,以及以上方式聯(lián)合使用進行止血[7]。其中噴灑藥物方式較為簡單便捷、可操作性強且副作用較小,一般使用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與生理鹽水配成0.8 g/L的溶液,同時噴灑凝血酶溶液[8]。注射治療時需要分點注射,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在創(chuàng)面附近分四點注射,每個位置注射劑量控制在1.5 mL,注射劑為稀釋至1∶10000的腎上腺素。這種注射止血能夠促進血管收縮和血小板聚集,操作起來技術(shù)要求低,且效果顯著[9]。硬化治療采用聚桂醇2 mL+組織膠0.25 mL+聚桂醇1 mL或組織膠0.5 mL+空氣1.5 mL+鹽水3 mL的方法,自曲張靜脈的下段向上注射。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接受內(nèi)鏡治療后,出血癥狀均有較明顯改善,且對患者機體影響較小。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內(nèi)鏡治療只是作為暫時的止血方式,只進行單純的內(nèi)鏡治療,患者的出血癥狀很容易再次發(fā)作[10]。要從根本上治愈消化道出血,還需要找出致病原因并進行針對性治療[11]。消化道出血后大量的血液積存在消化道內(nèi),引起菌群失調(diào)及腸源性內(nèi)毒素血癥,合并感染。消化道在遭受細菌感染時,肝臟細胞會分泌出一種蛋白質(zhì)CRP,CRP對于消化道黏膜受損或出現(xiàn)炎癥反應非常靈敏,在消化道受損的早期其含量就會顯著升高,這對于細菌感染的診斷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機體中CRP的水平可判斷消化道的炎癥和損傷程度[12]。本研究中對兩組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內(nèi)鏡治療前1天、內(nèi)鏡治療后第1天、第7天晨起空腹的CRP水平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在治療前患者的CR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水平,說明患者消化道中出現(xiàn)炎癥。降鈣素原PCT是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的,當消化道中受到病菌侵襲時甲狀腺C細胞會分泌出大量的PCT蛋白,使機體中的PCT水平急劇上升[13]。本次研究顯示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PCT水平基本在11.5 ng/mL左右,在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CT水平明顯下降,同時,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PCT水平可知研究組患者PCT含量更低,也更接近正常水平[14,15],說明抗生素的使用對治療消化道出血有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患者在內(nèi)鏡治療后再接受抗生素治療,機體的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水平均有較為顯著的降低,且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情況較少,治療效果顯著,在臨床上可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楊朵,張曼. 重癥監(jiān)護病房細菌性血流感染監(jiān)測中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的臨床意義[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14(1):29-31.
[2] 張福芹,王雪青,蘭春林. 內(nèi)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80例臨床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6):218-219.
[3] 張興光,馮志杰,蔣樹林,等.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內(nèi)鏡治療后血漿內(nèi)毒素及降鈣素原的測定及臨床意義[J]. 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5,32(3):171-174.
[4] 柳立巖,王春,張雪云. 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及纖維蛋白原檢測在腦卒中相關(guān)性肺炎中的臨床意義[J]. 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6,41(7):826-828.
[5] 王利,陸琳松,殷劍,等. 聯(lián)合檢測降鈣素原、血沉、C-反應蛋白在膝關(guān)節(jié)置換術(shù)后感染的臨床意義[J]. 中華關(guān)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5):21-23.
[6] 李多,王文軍,熊彬,等. 便攜式纖支鏡肺泡灌洗對老年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及治療價值[J]. 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6, 22(1):86-89.
[7] 蔣宏,甄清,吳月娥,等.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免疫功能、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 中國臨床研究,2016,29(4):520-522.
[8] 任磊,周啟立,劉霞,等. 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及炎性因子對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兒病情評估的臨床價值[J]. 中國婦幼保健,2016,31(5):988-990.
[9] 張小波,劉妮呢,邱炯. 甲基潑尼松龍與吸入性布地奈德混懸液對老年COPD患者穩(wěn)定期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3(4):614-616.
[10] 王亞均,吳兆海,程明. 肺炎支原體IgM、IgG、血清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檢測在兒童支原體肺炎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23):82-84.
[11] 熊小敏,李薇. 外周血單核細胞HLA-DR/CD14分析的臨床意義及其與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shù)的相關(guān)性[J]. 生物技術(shù)通訊,2014,25(3):394-397.
[12] 李靜,杜偉平. 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慢阻肺急性發(fā)作及對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降鈣素原的影響[J]. 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6,31(5):696-699.
[13] 王松江,李怡靜,何宏蘊,等. 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乳酸脫氫酶聯(lián)合測定對兒童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價值[J].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4,31(12):1022-1024.
[14] 邱添,趙志剛,楊震,等. 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聯(lián)合檢測對膿毒癥預后評估的臨床價值[J]. 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6,37(6):552-555.
[15] 朱宗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中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的檢測意義[J]. 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4,28(7):645-647.
(收稿日期: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