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榮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遵循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比~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因此,想要通過學習提升素養(yǎng),離不開大量的言語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聽、說、讀、寫不斷實踐的過程?!白x”是言語實踐活動的重要部分,真正有效的“讀”離不開品詞析句。同時,課堂應增強“學以致用”的意識,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學以致用”,方不失課堂的本真。下面筆者以《梅蘭芳》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如何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提升素養(yǎng)。
《梅蘭芳》一文主要講述了抗戰(zhàn)爆發(fā)時,日本侵略者想利用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粉飾太平,梅蘭芳得悉后憤然離開上海,避居香港。此后,他蓄須明志,堅決拒絕為日本人演出。這顯示了梅蘭芳強烈的愛國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在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言語實踐活動。
“詞串”源于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從教學形式上看“組塊教學”,是將線性的教學轉變成塊狀的教學,即在同一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多個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從教學內容上看,是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成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內容板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這篇課文中的生字多達17個,詞語比較豐富和復雜,學生完全掌握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借助“詞串”的形式,將這些生字組成一個教學板塊,引導學生進行意義識字,積累詞語,同時理解課文內容,內化運用語言。
上面第一組詞語交代了時代背景,第二組詞語描寫了日本人的特點和行動,第三組詞語描寫了梅蘭芳的想法與行動。這三組帶有生字的詞正好是由故事情節(jié)構成的詞語記憶組塊,學生會憑借這樣的記憶組塊復述出課文所講的故事。如此既幫助學生在具體語境中識字和積累詞語,又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學生能將課文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可謂一舉三得。若經常做這樣的練習,能使學生對相似的故事迅速作出反應,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
“讀書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弊x書時不要匆匆忙忙、囫圇吞棗,而是要反復推敲、琢磨,方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體會其包含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學生要反復地讀,忘情地讀,讀出語感和情趣,聯(lián)系上下文邊讀邊思,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在《梅蘭芳》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以語言渲染、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來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注意直接表達作者感受的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讓我們一起走進梅蘭芳先生的世界感受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吧。”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精細化閱讀,閱讀收獲喜人。
茫茫青史,為了愛國而摔破飯碗的“優(yōu)伶”,有幾人歟?
盡管他視藝術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關頭,他毫不猶豫地將藝術讓位于民族氣節(jié)。
就這樣年復一年,雖然不能登臺演出,生活日漸窘迫,但梅蘭芳始終堅持著,等待著抗戰(zhàn)勝利。
以上是學生特別關注的三個句子,也是課文中含義特別深刻的句子。第一句在文中起到提綱挈領、點明中心的作用。對這一文言文式的句子,學生首先要通過查工具書理解“青史”“優(yōu)伶”“歟”等字詞的意思,再將它轉換成帶句號(意思不變)的句子,懂得句子的意思,最后理解“摔破飯碗”,筆者運用“梅蘭芳吃飯把碗摔破了嗎”這一疑問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閱讀,學生就會明白梅蘭芳寧可失去藝術、失去工作、失去奢華的生活,甚至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真是千古少有的“優(yōu)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順水推舟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第6自然段,學生將會讀得充滿激情和敬意。此時筆者引導學生:“難怪豐子愷會慨嘆,此時此刻,我們也覺得茫茫青史……”,學生很自然地會接讀下去。由此,不斷深化理解,學生再閱讀此類中心明確的文章時,便會自覺地抓住中心,提高理解能力。第二句和第三句都表達了作者對梅蘭芳的敬佩和贊美之情。第二句側重說明他的“民族氣節(jié)”,以“從哪里看出他‘視藝術為生命’”的問題引讀課文第11自然段,再以“什么是民族存亡關頭”和“從哪里看出他‘毫不猶豫’”的問題引導學生說話。學生在讀、議中加深體會:藝術是他的生命,但是民族氣節(jié)比生命更重要!
課文不同,語文味兒也不同。有的情感濃郁,有的富有情趣,有的詞句優(yōu)美,有的情節(jié)跌宕,有的平淡中見神奇,有的理智中見情趣……只要把握了文本的語體特征,采用合適的引讀手段,就能讓學生在讀中得益。
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在學生理解語言的基礎上需引導他們學會運用語言。在理解和運用之間,有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領悟表達方法。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言,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構段謀篇或者豐富細節(jié)的手段,領悟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在領悟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一些知識,積累一些經驗,學到一些方法,這就為今后理解新的閱讀材料奠定了基礎。因此,領悟表達方法對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中,學生理解課文后筆者追問:“作者描寫梅蘭芳內心的痛苦有沒有必要?”學生重新燃起了探究的欲望。不過,這次是對作者寫法的探究,是更深層次的學習。對這一點要求不宜過高,只要學生對“寫梅蘭芳內心的痛苦很有必要,這會使讀者感到更加真實可信,感到梅蘭芳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烘托出梅蘭芳的愛國品質”有所領悟就算達到目的。這樣學生會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更有感知和敏感性。
將表達方法和頭腦中原有的相關知識相融合,構建起新的知識體系,經過一定的運用性訓練,在說話、習作時,表達方法便會招之能來,來之能用,用之得當,形成熟練的表達能力。
在寫話訓練中,《梅蘭芳》這一課要寫些什么呢?讓學生寫關于這一課的感想嗎?還是寫幾句話贊美梅蘭芳呢?這樣的寫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嗎?有效的寫話是要有要求與指導的。確實,上面提到的寫話內容每個學生都能寫出幾句來,而且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而課堂上的寫話是要有指導的。因此,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
1.背誦描寫梅蘭芳內心痛苦的片段。
2.仿照這段話的寫法,根據下面描述的情形把一段話寫完整,要求具體寫出人物的心理,最好用上“想……想……,……就像……”等詞語。
小麗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墒怯幸惶欤\跟她開了個玩笑:一場車禍使她失去了雙腿。
這樣的習作訓練才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表達方式,促進學生言語智慧的發(fā)展。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自我表達、與人溝通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學習“言語”,增長“精神”,而無論言語還是精神,都不是“教”出來、“訓”出來的,而是“熏”出來、“習”出來的,也就是讓學生充分地讀、悟,適當?shù)鼐毩?,營造出充滿語文味兒的“氛圍”和“境界”,才能夠真正讓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