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儒陸世儀教育理念探析及其當代價值

      2017-04-11 00:09:19范曉利
      社會科學家 2017年9期
      關鍵詞:正念人心教育

      范曉利

      (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清儒陸世儀于明代萬歷三十九年生人,康熙十一年去世,一生多在民間講學著述,不曾為官,被顧炎武尊為“當世真儒”。他批判晚明心學之空疏學風,提倡重學窮理的朱子學,重視禮樂教化,尤其重視少年的興趣教育。他的《思辨錄》以揚善性、勤正念為立足點闡述理學主張,分析少年接受教育的心理機制,并強調(diào)教育環(huán)境和培養(yǎng)青少年責任感的重要性,對當今教育和社會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故而值得探討。

      一、善性潛在,須勤正念

      陸世儀學宗程朱理學,重視教育在社會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能吸收陽明心學的合理元素,合兩家之長,發(fā)儒家教育思想之新思。他對學子“入門功夫”的闡釋更加全面:“程朱之居敬窮理,胡安定之經(jīng)義治事情……陳白沙之自然養(yǎng)氣,王陽明之致良知,皆所謂入門功夫,皆可以至于道?!盵1]學子“入門”的途徑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第一位的,比“入門”功夫更重要的是秉持潛在于人心的善性,即,為學修身須“勤正念”。若能心懷“正念”,無論是從外在的居敬窮理入手做學問,還是從內(nèi)在的致良知開始修身問學,都能養(yǎng)成完善的人格。

      (一)善性潛在于人心

      孔子并未界定人性之善惡,只說“性相近”;孟子曰“性善”,人生而擁有仁義禮智四善端,“性”中含具天賦善性。荀子始言“性惡”,重視后天的化性起偽;漢儒董仲舒承繼荀子學說,又傾向于“性善情惡”,主張人應該像天道禁陰一樣損欲輟情,禁止人情之惡。

      宋代的理學家門則接續(xù)孟子,強調(diào)“性”中之善,將不善因素歸于“氣質(zhì)”與“人心”。例如,張載把“性”區(qū)分為“先天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先天之性”也被叫做“義理之性”,被設定為純善,而且人人生而有之、不假外求,“氣質(zhì)之性”來源于形氣之私,如果不禁止就會淹沒先天善性,裹挾人心走向邪惡;朱熹把“心”區(qū)分為“道心”與“人心”,“道心”純善,且人類先天具足,“人心”卻有可能走向“惡”,所以要“禁爾忿欲之邪心”。

      禁止邪心、變化氣質(zhì)是程朱學派的一貫主張,陸世儀受程朱理學影響很大,同樣主張“性善”,但他又發(fā)展了宋代理學,認為“義理”和“氣質(zhì)”本為一體,人只有一個“性”,無法也毋需作出區(qū)分:“性只是在氣中也……人為萬物之靈,獨能具眾理而稱性善也。”[2]世間萬物皆是生來便具有其“性”,但“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人類本身就是萬物進化到極致的標志,所以這種先天的稟賦潛存于人的形體氣質(zhì)之中,是一種潛在的“善”。

      “潛在”有二義,其一,因為來自天賦,所以它存在于氣質(zhì)之中,猶能不落氣質(zhì),此為其“在”,無論氣質(zhì)多么偏狹、現(xiàn)實環(huán)境多么糟糕,這種“善性”都會隱性地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其二,這種“善性”不能離開氣質(zhì)而存在,形氣消亡,個體的“善性”也隨之消失,也就是說,它存在、且只能以隱性的方式存在于氣質(zhì)之中,此為其“潛”,如果人成長的過程中不主動地發(fā)揚這種善性,那么它就有可能永遠沉睡,這就是暴殄天物,辜負了天賜的稟賦。

      因其“在”,發(fā)揚這種善性“人皆可以為堯舜”;又因其“潛”,它在不同個體人生中的顯現(xiàn)方式和程度不同,“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想要達到“至誠”,就要時時“勤正念”。

      (二)勤正念的理想狀態(tài)

      孟子看到楊朱墨子之學將人引向了歧途,不是去反駁楊墨,而是以仁義之說影響人心,人心穩(wěn)固,楊墨自敗。西漢初年,黃老興盛,又兼法治,而董仲舒并未非議老莊、反對法家,而是從儒學本身出發(fā),發(fā)揚經(jīng)學,闡發(fā)“天人三策”,使儒家思想漸漸深入人心,于是其他學說不攻自破。因此,宋儒主張,面對謬論邪念的迷惑,最好的方法不是提防和駁斥,而是守住本心,“當你本身的基礎穩(wěn)固時,就可以保護你的心靈意志不受外來的侵擾。”[2]陸世儀繼承了宋儒的思維方式,將守本心、勤正念作為修身的“第一義”。

      宋儒朱熹認為人應當直面謬論的誘惑和邪念的發(fā)生,客觀分析理智對待,而非刻意逃避,即“切莫要防他”。陸世儀深以為然,并作了詳細闡釋:“此真驗后之言。蓋人當無事時,欲收束此心,起一防制之念,則邪念反因之而起。是所謂開門引盜也?!盵3]外物的誘惑會導致人心中產(chǎn)生雜念,但是不必過分擔心,這都是人們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情況,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帶給人們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更加復雜和豐富,人心接物自然也會產(chǎn)生諸多念頭,不過“人雜念多,只是閑過”,如果不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意念上,“時時勤正念,便無雜念”[1]。

      人心就像是田地,獲得豐收的根本條件是禾苗長勢茂盛。若嘉谷繁茂,小草便沒有了生存空間,縱然不死也會變得纖細軟弱,無法危害禾苗的生長。在這樣的意義上,陸世儀說“見草即除,猶是第二義,使其心為康莊大道,自然寸草不生?!盵3]一旦人的心里充滿了正念,就像是田地里嘉谷長成,豐收在望,就再也沒有雜念的地盤了。這便是“無意不誠”,意誠而后心正,達到了“無意不誠”的狀態(tài)此心自然得正,在他看來:“到得正心,便是一片光明境界?!?/p>

      二、“正心”須“去惡”,形“格”勢“禁”

      “勤正念”的設想顯然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光明境界不可能一夕而至。所以“見草即除”還是很有必要的。陸世儀主張在“勤正念”的同時,還要除草去惡,警惕“私意”、遠離“外誘”,懷著“第一義”的理想,彰顯“第二義”的實踐價值。

      (一)警惕“私意”

      《思辨錄》云:“人心之意如草木之有芽,此處須要愛護保養(yǎng),方得發(fā)生充長。若照顧不到,少間便為私意所蝕。如萌芽出土,為蟲蠹所害,雖有嘉種亦復何益?”[3]在禾苗茂盛之時,可以不懼小草的危害,但是在禾苗尚且幼小時,就不能不擔心雜草和蟲害。人秉持的正念,還需要精心護養(yǎng),才能生長發(fā)揚,進而體現(xiàn)于立身行事,表現(xiàn)為美好的德行。如果正念被私意侵蝕淹沒,人心錯把“私意”當成主人,行事便會出錯。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4]人性中天然含有善端,人心中天生有正念,秉持善端、勤修正念,使天命之性生長擴充便是“道”?!奥市灾^道”和“時時勤正念”都是應然,是“第一義”,更接近思想家形而上的推衍;“修道”是“道”在個體人生中的展開,“教”是修道的功夫,包含“知道”和“行道”,在教育的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學習”和“傳教”。

      天賦之“正念”不經(jīng)過人格的砥礪,體現(xiàn)于現(xiàn)實人生,依然只是一顆“嘉種”?!鞍鸭畏N去播種,或耕或耘,功夫日深,則自然成個良田,草萊俱去,黍稷日茂矣?!盵3]人的思想無法離開形體而存在,人的立身行事也無法脫離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來自個體內(nèi)部的“私意”“邪念”和外部不良環(huán)境的誘惑和污染,會傷害善性的展開、阻礙正念的生長,正如同害蟲和雜草對幼苗嫩芽的傷害。因此,“私意”應當摒棄、“惡”必須消除,這種功夫就是耕耘,就是“修道”。

      私意來自于內(nèi),“一發(fā)便覺,一覺便遏,此是治心妙法”。運用這種妙法養(yǎng)護“心田”,田里就會雜草不生,黍稷日茂。即便在禾苗將要長成時,若見到暫時沒有威脅的雜草,也要除掉:“人心去惡譬如除草,草長盈尺,未有不知惡者。方其初生寸許時,則以為微而忽之矣。須是見草即除,才妙古人所以重慎獨之功也?!盵3]防微杜漸,正在于此。

      “私意”是“惡”的一種,來源于個體內(nèi)部;另一種是“外誘”,來自客觀世界。

      (二)遠離“外誘”

      《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熹據(jù)此將“心”分為“人心”與“道心”[4]兩種,他認為如果“道心”能成為“人心”的主人,“心”有了“主人”就有所“從”、有堅守,有所“從”就不會盲從外界諸多趨勢,有堅守就能抵制住物欲的誘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現(xiàn)狀中巋然不動,這就是“心有主則能不動矣”。“外誘”的力量大不過內(nèi)心的誠敬,只要在日用之間持敬集義、問學修身,則外在影響不足為懼。

      陸世儀進一步提出,“外誘”不可小覷,“心”的堅守并非一夕可至,必要勤加修持,堅持集義功夫。他認為:“心無主固動,即心有主之時,亦未必遽能不動。譬如一家之中,卒有盜賊事變,主人雖在,未必皆鎮(zhèn)定舒徐,此主人弱故也。要得主人強,須是集義功夫透?!盵1]“外誘”的對人心的危害有兩種情況,或可分為兩個層級。其一,心無主則動之。當人心中沒有想要堅守的信念時,外來的誘惑就能輕易地撥動心弦,產(chǎn)生“私意”,進而登堂入室,成為人心的主人,例如“拜金族”“購物狂”便是將“私意”奉為主人,瘋狂追隨甚至不擇手段。其二,心有主則誘之。人生而完具善性,每人心中都向善的愿望,而這些“愿望”能否成為個體一生的追求是未知之數(shù),尤其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隨波逐流忘記初衷,或被其他愿望代替,或被生活磨滅了意志,甚至滋生出邪惡的念頭。

      一種善念被其他美好的愿望代替,如“少年常立志”,尚屬正常。這里的“志”往往和“正念”很接近,“立志”含有立“志”為“主”、為追求的意思,“立志”立的是向善的可能性。而“常立志”的原因是“心”之主人的力量不夠強大,容易被“外誘”影響,若能經(jīng)歷一番選擇,及時確定心之所向,為時未晚。但如果頻頻改變奮斗目標,長此以往,終致一蹶不振、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這種心靈世界的“無意”卻又是最嚴重的私意,如果不幸又受到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刺激,極有可能產(chǎn)生對全社會的惡念。

      人的善性只是潛在,要發(fā)揮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就必須以誠敬的態(tài)度堅守正念,即“持敬”“勤正念”。持敬傾向于內(nèi)在的省察,“集義”則側重于外在的踐行。就應對“外誘”而言,陸世儀主張在“勤正念”的基礎上下集義功夫,人心中有“正念”不難,難的是使這種“正念”成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遇到誘惑和打擊的時候依然能夠堅定不移。內(nèi)心持敬,“勤正念”,保證“心”有“主”,集義功夫則是心之主人逐漸成長的必要條件。

      在陸世儀看來,私意邪念產(chǎn)生于個體內(nèi)部,誘因卻在外部。發(fā)覺此類意念,然后主動去遏制,是一種有效的治心方法。而在更早的階段祛其“外誘”,就相當于拔掉了“惡”的根源。因此,他非常重視朱子《蒙卦注》中“去其外誘,全其真純”之言。

      三、去其外誘,全其真純

      (一)端本清源去外誘

      以物欲為“主人”易趨向“拜金”,以知識為“主人”易導致漠視生命,如“科技狂人”。端本清源為的是找到“心”真正的主人,避免錯把物欲、知識奉為心田的主人。

      端本清源祛外誘并非陸世儀之創(chuàng)見,王陽明就非常重視“清源正本”,他認為找到河流的源頭,從源頭處開始下功夫,疏通河道、沉淀水中的泥沙,水流清澈了才能看到水中事物的細微變化,才能體察“事變之機微”?!扒逶础笔恰罢尽庇行緩健2贿^王陽明把書籍也看作泥沙,看作“外誘”,就有偏頗之處。書中有老于世故的聞見道理,也有發(fā)人深省的真知灼見,因此,它不只是昏蔽精神之物,不應該全部作為“清源正本”的對象。陸世儀看到了王學的弊端,他認為讀書窮理做學問和致良知修德行一樣重要,都是完善人格的入門功夫,對于社會成員的教育而言,“外誘”主要是“奸聲淫色”“淫樂慝禮”,例如影響不好的藝術形式、不良的行為習慣、賭博之類的“非禮之戲”。

      陸世儀認為社會成員接受教育的最佳時間是少年時期,心思單純、涉世尚淺的少年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很容易覺察本心,只要不受外來事物的誘惑,就能發(fā)揚善性使之顯現(xiàn)在立身行事中。他說:“善教子者只是形格勢禁,不使得親外誘,樂記所謂‘奸聲淫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是也。然其要尤在端本清源,使父兄不為非禮之戲,則子弟自無從得接耳目?!盵3]形“格”勢“禁”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更多是給青少年立下規(guī)矩,明確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是一種消極的預防。如果只在少年的教育中禁止帶有負面影響的聲色娛樂,而成人日日沉浸其中,那么這種形“格”勢“禁”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少年對于不良“外誘”充滿好奇和向往,不惜受罰也要偷嘗禁果。因此,陸世儀認為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比形“格”勢“禁”更加重要,單純的形“格”勢“禁”治標不治本,要想引導少年修身問學,父兄師長必先自律,用言傳身教為少年們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他用禾苗的生長過程比喻少年的成長,田里的禾苗尚未長成時,必須依靠外力去除雜草,等禾苗茁壯成長起來,其本身就能遏制雜草的蔓延。人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少年不接“外誘”,心之“主人”依隨善性之生發(fā)快樂成長,及其長成,便不易被“外誘”吸引。父兄師長主動遠離淫樂慝禮奸聲淫色,堅持健康的修身方式,其言傳身教自然成為少年人學習的典范。

      一旦少年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外在的誘惑對于他們的成長就具有了兩種意義,其一、能迷惑心神激發(fā)邪念,這就需要少年們主動地“見草即除”;其二、磨礪人心提純善性,使心之“主”越來越強大,終致心田寸草不生。因此,祛除“外誘”只是教育的起點,為少年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氛圍使之不接“外誘”是為全其真純,促使這份“真純”長成心之主人并擁有強大的力量。如果在后天的成長中“小主人”被氣質(zhì)所拘所誘,就如同贏弱的家主不僅不能保護家小還被“盜賊”所害,這樣的情況同樣說明了教育的失敗。要想使人的潛在善性不被湮沒、實現(xiàn)于外,不僅要在少年時期全其真純,還要因勢利導、強其心志,這也是因材施教的內(nèi)在表現(xiàn)。

      (二)因勢利導全真純

      師長用言傳身教為少年營造一種和諧的環(huán)境,在不接外誘的前提下,少年們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的眼睛和耳朵會本能地選擇心里喜歡的事物和聲音,“視聽只是從心所愛出走,若心所不愛,雖強之,亦不從矣?!盵3]根據(jù)少年心之所愛安排教育內(nèi)容,這是合乎少年心理特征的真知灼見,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深入闡發(fā)?!渡袝分杏小敖屉凶?,直而溫,寬而栗”[5]之言,陸世儀闡釋為“直與寬,胄子之性也。知其直與寬,故教之溫與栗。”[3]師長不是直接鍛造合格的弟子,而是發(fā)揚學生的本性,促使學生成就自己。這些觀點放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它們?yōu)楫敶刭|(zhì)教育中提倡的興趣培養(yǎng)、趣味教學等理念提供了理論支撐,也為傳統(tǒng)教育資源的當代重構提供了契機。

      陸世儀以歌舞為例詳細闡釋這一思想,《思辨錄·小學類》云:“人少小時未有不好歌舞者,蓋天籟之發(fā),天機之動,歌舞即禮樂之漸也。圣人因其歌舞而教之以禮樂,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盵3]人生來具備仁義禮智四善端,但只是潛在的善性,還需要不斷地修身養(yǎng)性,才能“成性”。少年對于歌舞的喜好也是出自于天性,雅正的歌舞中包含著人生智慧,是禮樂之“漸”,通過練習歌舞,能漸漸領悟禮樂直到。在這里,少年對歌舞本能的喜好就是“勢”,把這種喜好培養(yǎng)成對禮樂的喜愛和信仰,就是蒙養(yǎng)之正途。

      同樣資質(zhì)的一群少年接受相同的教育,及其長成,會有相似之處,也不會成為完全相同的人?!靶韵嘟笔蔷蜕倌甑谋拘远?,只是其“理”?!傲曄噙h”才是體現(xiàn)修身功夫之處。陸世儀又詳釋如下:“論其理,則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故人皆可以為堯舜;論其實,則湯武不能為堯舜,夷惠不能為孔子,故惟至誠為能盡性?!盵3]學子時時“勤正念”,保護先天善性,這是內(nèi)在的主動性;師長為少年去除“外誘”,幫助他們?nèi)罢婕儭?,這是外來的養(yǎng)護。二者的良性互動就是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師長和學生都以“至誠”的態(tài)度做好分內(nèi)事,是達到理想狀態(tài)的重要途徑。

      四、理念超前,啟示當代

      陸世儀的教育理念從平易處著手,主張為少年創(chuàng)造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護其“真純”、發(fā)揚“善性”、培養(yǎng)興趣,對當代青少年教育具有啟示意義。尤其可貴之處在于,陸世儀的教育眼光遠超同代,他意識到晚婚晚育對家庭教育的意義,提倡男子“三十而娶”,并批評了部分文人“不治家人生產(chǎn)”的思想,主張學子應當具備生活能力和責任感,成家之后更應該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這些主張顯然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禮樂教化思想,而與當代教育理念相合。

      (一)“三十而娶”合乎教子之道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有“長兄如父”的說法,家中長子責任重大,是一個大家庭未來的掌舵人,多數(shù)不待成年便會參與管理家族事務。因此,古代的家庭教育特別重視長子的培養(yǎng),合格的長子必須具備“治群弟”“合族眾”的能力。陸世儀認為明末清初的教育已經(jīng)“不知教長子之法”,在長子的培養(yǎng)方面有所缺失。他從當時的婚育狀況分析長大的孩子的教育缺失的原因:“長子多是少年時所生,父母氣識尚未定,安能教子?只是姑息戲弄,所以人家長子尤多驕惰?!盵1]血氣方剛、心性未定的年輕父母自身尚且難以抵制“淫樂慝禮”的誘惑,如何承擔起言傳身教之責?多數(shù)一味寵溺,將自身的不良習慣教給孩子,養(yǎng)成一群驕傲懶惰的少年。

      當今中國廣大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乃至城市的周邊地區(qū),依然有大批青年二十歲左右便結婚生子,很多“城中村”的居民為了獲得政府“拆遷”政策帶來的利益,催促甚至安排自家十七八歲的孩子結婚生子,以便于按人頭“分房子”“領票子”,催生了一大批面孔稚嫩的“奶爸”“奶媽”。這些初為人父母的“大孩子們”自己尚且玩心正盛,能獨立養(yǎng)育孩子的小夫妻已是少數(shù),更別提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下一代的全面發(fā)展了。如果年輕人把二十歲左右的大好時光用來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待心智成熟、事業(yè)有成的時候再迎接小生命的到來,既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也有利于兒童的生養(yǎng)和教育。而生活在四百年前陸世儀已經(jīng)意識到了晚婚晚育對于青少年教育的意義,他提倡男子三十歲結婚:“三十而娶,不特合于保身之宜,亦合于教子之道。”[1]三十歲的成年人已經(jīng)過了血氣方剛的年紀,在經(jīng)濟上多數(shù)有能力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心理上也更為成熟,不會將嬉笑怒罵等過激情緒隨意加諸孩子,這樣超前的眼光和睿智的見解,放在今日依然令人贊嘆、發(fā)人深思。

      在青少年培養(yǎng)方法上,陸世儀主張勤養(yǎng)正念、因勢利導、培養(yǎng)興趣;在營造良好教育環(huán)境方面,他注重家長的心智狀態(tài),認為成熟的父母會帶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只有父母自身無不良嗜好、有足夠的自制力,才能幫助孩子遠離“外誘”、全其“真純”,故而提倡“三十而娶”。但是,陸世儀并不是要把少年養(yǎng)在溫室里,造就“不事生產(chǎn)”的書呆子、或者“象牙塔里”的學究,他同樣重視青少年生活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

      (三)學子應重“治家人生產(chǎn)”

      當代人對古代書生的印象多有“手無縛雞之力”“清貧落魄”“滿腹經(jīng)綸”等,雖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也跟古代文人對“掙錢養(yǎng)家”的態(tài)度有關,他們多數(shù)覺得“不事家人生產(chǎn)”并不是什么的丟人的事?!妒兰o》中載高祖劉邦“不事家人生產(chǎn)”,史學家筆下的漢高祖志向遠大“不事一家而有事于天下”,因而忽略了“家人生產(chǎn)”這樣的“小事”,文學作品中落魄書生的“不事生產(chǎn)”無力自養(yǎng)又成了君子固窮、品格高潔的表征之一。陸世儀反對這種傾向,他看到以專心問學或志向遠大為理由“不事家人生產(chǎn)”已經(jīng)成為當時“無賴子弟”的借口,他請當時的人反思這樣一個問題:“若不能有事于天下,又不能有事于一家,此為何如人?”[1]

      當今很多家長教育子女、教師教導學生也總是強調(diào)學習成績,在他們眼中少年的分數(shù)高、成績好,以后就可以成為名校高材生,繼而成為科學家、工程師諸類成功人士,至于生活能力、社會責任感等諸多問題常常被忽略。只有少數(shù)家長和老師于百忙之中會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少年們成績好否意味著教育的成功?能成為科學家的孩子畢竟是少數(shù),如果成不了科學家、做不了成功人士,又不能養(yǎng)活自己,那這個孩子將來何以自立自處?”事實上,很多大學畢業(yè)生走上社會之后無法獨立生存,只好繼續(xù)依靠父母生活。而結婚之后的青年夫婦缺乏家庭責任感者也不在少數(shù),三口之家“集體啃老”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青年人缺乏責任感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少年時代缺乏這方面的教育,陸世儀論及“修身”時特別指出“自立自足”“事家人生產(chǎn)”是每一位學子的責任,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詩書禮樂的學習同樣重要。成家之前,學子應該依靠自己豐衣足食,“衣食足,自不至于輕易求人,輕為非禮之事,然后可以立定腳跟,向上做去?!盵1]“自立”是“自強”的前提。成家之后,學子們更應該承擔起“事家人生產(chǎn)”、教養(yǎng)子女、奉養(yǎng)長輩的責任,一家人衣食無憂更有利于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穩(wěn)定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如此代代相續(xù),“教子之道”才能得以有效實施。

      培養(yǎng)青少年立足社會的能力,不等于一味地強調(diào)掙錢的重要性和鼓勵追求物質(zhì)享受,那樣定會催生耽于物欲的“拜金族”,所以陸世儀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子“事家人生產(chǎn)”的意識和能力,并不是追求高官厚祿、封妻蔭子或者富甲一方,而“只是條理得當,使一家衣食無缺?!盵1]這樣的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依然恰當其時。

      明朝末年,陽明心學趨向泛化,王學末流空談心性,不切實務,在人品學養(yǎng)方面還不乏道德淪喪者。清初儒家有感于此,紛紛提倡朱子學,重視務實躬行。陸世儀取法程朱,又得陽明心學之長,他的教育理念從平易處著手,主張為少年創(chuàng)造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保護兒童與生俱來的“真純”和“善性”,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興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陸世儀的教育眼光有遠超同代學者之處,他認為男子三十歲結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而且一旦成家,就應該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這些主張顯然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蘊涵著當代教育的精神,對當今的青少年教育具有啟示意義。

      現(xiàn)代社會引進的西方教育理念,有諸多可取之處,但是炎黃子孫的成長還是根深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清儒陸世儀的教育理念是中國儒家禮樂教化思想的支流之一,若能和現(xiàn)代教育方式相結合,發(fā)揮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現(xiàn)代價值,必有助于青少年教育和社會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民國)徐世昌.清儒學案(第一分冊)·桴亭學案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清)陸世儀,(清)張伯行.思辨錄輯要[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漢)李學勤,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正念人心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正念飲食,料盡其香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正念+藥膳 還您好睡眠
      愿得一人心
      青年歌聲(2020年3期)2020-04-24 09:28:32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親子正念練習從哪里開始?
      父母必讀(2018年8期)2018-09-10 12:59:55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軟糯甜美 俘獲人心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9:04
      “反腐”過后人心能否維穩(wěn)?
      中國汽車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7
      克什克腾旗| 兴隆县| 扎兰屯市| 乐清市| 四子王旗| 东山县| 建平县| 上蔡县| 东山县| 盐津县| 清原| 射洪县| 长治市| 策勒县| 吉安县| 禹州市| 措勤县| 治多县| 米易县| 绥化市| 永春县| 潞西市| 鱼台县| 桃园县| 通道| 盘锦市| 渭源县| 琼海市| 类乌齐县| 贺兰县| 巧家县| 永安市| 辽阳县| 五大连池市| 广安市| 随州市| 亚东县| 石屏县| 庐江县| 周口市| 肇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