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群
于成龍研究綜述
曹立群
于成龍被譽為清代第一廉吏,自康熙年間起,與于成龍有關的文獻資料便已面世并受到人們的重視,此后于成龍的事跡、史料及研究層出不窮,這為人們認識于成龍?zhí)峁┝素S富的材料。建國后,于成龍研究一度沉寂,改革開放后,于成龍的研究日趨活躍,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v觀于成龍研究,雖然頗有成績,但也存在著研究內(nèi)容雷同、范圍狹窄、視角單一等問題,需要克服上述問題,才能進一步推動于成龍研究走向縱深。
于成龍;文獻整理;研究綜述
于成龍,山西永寧州(今呂梁市)人。崇禎十二年副榜貢生,順治十八年出任羅城知縣,先后在湖北、四川、福建等地擔任地方官,康熙二十年官至江南江西總督,康熙二十三年卒于任上。于成龍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嚴禁饋請,被民間戲稱為“于青菜”;在各地平亂緝盜、澄清吏治、發(fā)展教育、清理訴訟,深得百姓愛戴,三次舉卓異,清操天下傳,是清初最著名的廉吏能臣,被康熙帝褒為“清官第一”①。本文在追溯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梳理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于成龍研究,并探析其中的特點與不足。由于視野與材料的不足,筆者并未找到國外學者的相關論述。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
自康熙年間起,與于成龍相關的文獻資料便已面世。筆者將其歸為兩類,第一類為于成龍個人著述、經(jīng)人整理編訂的文集以及于成龍參與編纂或記載其行述的方志。此類資料多為于氏生前所書,為于成龍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史料基礎,涉及于成龍研究的政治、思想、文化、軍事、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
《于山奏牘》,收錄于成龍從羅城知縣至兩江總督為官20余年所上的奏疏、詳文、牌示以及與同僚的往來書信等,計7卷,另有詩詞選1卷。原版刊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其門人李中素整理編輯,下屬劉鼎刊刻而成。目前,《于山奏牘》有三個版本 :山西大學圖書館鄭先慶序本(《四庫全書》所收版本與之相同,刪去詩詞選1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標為殘本,僅序至卷6)、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本?!白酄陛d有平定三藩之亂以及反映清初廣西、四川、湖北、福建、河北、江蘇、江西等地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詳盡史料,是研究“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為官做人、治理地方等內(nèi)容的重要一手資料。
《于清端公政書》以《于山奏牘》為基礎,內(nèi)容有所損益。該書有三個版本:康熙四十七年(1707),蔡方炳、諸匡鼎編次而成的康熙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于公曾孫于大梃增刻續(xù)集的乾隆本;《四庫全書》刪除詩詞選收錄的四庫本??滴醢嬖凇队谏阶酄返幕A上,增加了外集,內(nèi)容多為人物傳記、墓志銘、祠碑等。乾隆版增加續(xù)集,內(nèi)容為“書”的序跋、祠碑以及迎神辭等?!队谇宥斯钒从诔升垰v任職官的順序分為《羅城書》、《合州書》、《武昌書》、《黃州書》、《八閩書》、《畿輔書》、《兩江書》、《吟詠書》。其中,《黃州書》濃墨重彩,記述于成龍在黃州平盜安民的政績,資料尤為詳實,篇幅幾近全書一半。《羅城書》、《合州書》、《八閩書》內(nèi)容少而精,資料各有側重??滴醣尽锻饧罚”尽独m(xù)集》所增之內(nèi)容,有助于我們了解于成龍的交友情況,了解后人對于公的追思以及于公紀念祠碑的分布情況。
于成龍作為地方官,參與編修的地方志有《康熙江南通志》、《康熙江西通志》等。于成龍作為總編撰官,多掛名,著述資料少,主要以序的形式出現(xiàn)。亦有涉及于成龍的地方志,如《乾隆汾州府志》卷27載有《敕諭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于成龍》、《御制詩賜直隸巡撫臣于成龍并序》、《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操江謚清端于成龍碑文》?!队赫茌o通志》卷9記載了康熙帝賜于成龍的詩,卷67記載了于成龍的宦績。這些地方志資料擴充了于成龍研究的資料源,但于成龍的記載少而雜,意義較小。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中央書局印行的《于人龍判牘》②,主編署名襟霞閣,現(xiàn)多稱之為《于成龍判牘》。對于本書的作者,有人懷疑托名偽作,考據(jù)方面的資料不詳,姑且存之?!肚宕襞袪┢叻N匯編》,收錄于成龍、袁枚、張問陶、胡林翼、曾國藩、李鴻章、端方等七位清代名吏判牘,《于人龍判牘》為其中一卷。
第二類文獻資料為傳記、碑刻資料、筆記、詩話等,包含出土文獻、地上文物。多為他人對于成龍的回顧、評價。一手資料與二手資料并存,為于成龍研究提供他證,便于我們?nèi)轿?、多角度地了解于成龍的生平事跡,感受于成龍的影響力。
傳記資料如陳廷敬的《午亭文編》卷41《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總督江南江西謚清端于公傳》,敘述翔實,細節(jié)豐富,有傳有評。傳記部分,側重于記敘于成龍治理羅城與湖北東山平叛,描寫生動詳細。作者評論部分,述及于氏逸聞,合事而論,對于氏評價極高,言“于公剛介沈毅,強力多智,正直自持,不少回曲,而臨事決機,應變無方。蓋其誠與才合,識與力并,故所至能集大動而著令名焉”③。該傳為多書選錄,清代李祖陶《國朝文錄》收之并評點,錢儀吉《碑傳集》卷65錄之,沈兆沄《篷窗隨錄》卷12載之,袁枚《小倉山房集》文集卷6別立《于清端公傳》。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7收入于準所作《于清端公事略》。《清史列傳》卷8《于成龍》從職官履歷入手敘述,收錄其上疏,豐富研究資料?!肚迨犯濉肪?77《于成龍傳》則綜合各種官私文獻記載,總述其一生。
碑記資料如安國寺存清代碑刻于準所作《重修安國寺碑記》、《重修安國寺記》與《重葺山寺并先清端公讀書樓落成之日,歌以志感》,陳壯履所作《于清端公讀書樓記》、崔相所作《重修安國寺記》等。《于清端公政書》卷3收有于公康熙十三年所立碑文《東山平定勒石銘》。清代錢儀吉《碑傳集》卷65所收錄熊賜履所作《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于公成龍墓志銘》、戴震所作《于清端傳》、范鄗鼎《請于清端入三立祠呈》等。王昶的《湖海文傳》 (道光十七年經(jīng)訓堂刻本)卷36載有雅爾哈善所作《重修于清端公祠并清理祭田碑記》?!锻翁K州府志》卷25《九公祠碑銘》,九公祠紀念于成龍、湯斌、林則徐等九位地方官,咸豐十年毀于戰(zhàn)亂,同治七年重建。王柏心的(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百柱堂全集》卷22載有《岐亭三祠碑記》,為紀念于公碑文。這些碑文從多個側面反映了于成龍的生平宦跡及后人的崇敬之情。
筆記、雜記、詩話等文獻涉及于成龍記載的亦不在少數(shù)。如吳騫的嘉慶刻本《拜經(jīng)樓詩話》卷4評價于公詩作《過虞姬墓》。清朝劉獻廷《廣陽雜記》 (清同治四年抄本)卷1收錄康熙朝于成龍逸聞。王培荀的《聽雨樓隨筆》 (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卷1提及于公的功績與趣聞。史夢蘭《止園筆談》 (清光緒四年刻本)卷2收入于公喝粥、送長郎半鴨、作《忍字歌》等趣聞。李光地《榕村語錄續(xù)集》 (光緒刻本)卷11載有康熙帝褒獎于成龍的廉政詩。民國楊鐘羲《雪橋詩話》之《續(xù)集》卷2、《余集》卷5均談及于成龍。
建國后,于成龍文獻整理與研究在相當長時間里處于沉寂。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中,史學界主要圍繞“五朵金花”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與研究,尤以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為盛。王朝政治史則側重農(nóng)民戰(zhàn)爭研究,于成龍作為封建王朝官吏,屬于被批判的帝王將相范疇,研究者少有涉及。
隨著改革開放后政治氛圍的轉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康熙皇帝因其文治武功而備受學界矚目,作為康熙皇帝的重要輔佐者,陸續(xù)有與于成龍相關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如邢玉林的論文《康熙的選才、用人、察吏》 (《江漢論壇》1982年第5期)、孟昭信的《康熙察吏安民簡論》 (《史學集刊》1986年第4期) 與郭松義的《述康熙整飭吏治》(《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4期)等。黃旭光的《于成龍》 (《學術論壇》1981年第5期)是這一時期少見的以于成龍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文章,記載于成龍在羅城任上“嚴禁盜賊”、“少寬法網(wǎng)”、“革大耗”的具體措施,突出了于成龍“廉潔刻苦”、“愛民如子”的形象。
這一傾向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延續(xù),如武文斯的《從于成龍的清廉看康熙的吏治思想》 (《大慶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張必忠的《康熙愛清官于成龍》 (《紫禁城》1990年第1期)、于鵬翔的《廉政與康熙盛世》 (《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第1期)、嚴奉平的《清康熙朝治吏養(yǎng)廉事略》(《湖南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陳昌華《康熙的用人政策述略》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等文章中都有所體現(xiàn)。
90年代以降,以于成龍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論文漸漸增多。宋馥香的《試論于成龍為官清廉的作風》 (《松遼學刊》1993年第1期) 從 “勤政愛民,鞠躬不懈”、“體察民情,懲惡劾貪”、“不畏強權、為民請命”、“節(jié)儉于身,恩施于人”四個方面論述了于成龍為官清廉的作風。張捷夫的《“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滄桑》1994年第1期)將于成龍的政績視為他在“思為民興利除弊”,“與民同憂樂”等指導思想下的具體實踐。王金香《古代廉吏于成龍》 (《滄?!?998年第3期)著重描寫其在羅城、合州、黃州、福建、直隸以及兩江作出的政績。
21世紀伊始,隨著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的巨變,貪腐現(xiàn)象日益突出,廉政建設成為各階層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者們關注現(xiàn)實,嘗試以古代的清官廉吏樹立模范以教化官員。于成龍作為古代廉吏的典型,吸引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頻出,精良的影視作品不斷,于成龍的知名度得到極大提升。筆者將這一階段于成龍研究的相關成果大致分為三類。
1.于成龍為官操守的研究
以于成龍為研究主體,突出其清廉的作風與出眾的治理能力。塑造出一個清正廉潔、為民請命、勤政不怠、廉能俱佳、善于治理的于成龍形象,是常見的研究手法。如王俊義的文章《康熙何以稱贊于成龍為“天下廉吏第一”》 (《北京日報》2000年12月11日),通過記載他嚴于律己、痛恨饋請之風、始終保持情操的事跡突出其清廉的形象。王毅鳴的《于成龍》 (《今日山西》2005年第1期) 依據(jù)史實,描述于成龍“清正廉潔、生活刻苦”的一貫作風,“剛直不阿、為民做主”的為官特色,以及“重視教育”,斷案公允,具有“突出的軍事謀略和組織指揮才能”的人物形象。王晉玲、李峰的《清初吏治清明探析——以廉吏于成龍為例》(《蘇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通過于成龍的個例,體現(xiàn)清初統(tǒng)治者務實進取,建設清明政治的努力。在明末清初的大背景下,于成龍例行節(jié)儉,以身為教、清介有守。為官注重與民休息、興利除弊、治亂平盜,在羅城、合州、黃州、福建、兩江政績斐然。余沐的《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 (《文史博覽》2007年第3期) 將于成龍清廉自奉的道德操守,愛民如子的情懷,興利除弊、澄清吏治的施政措施刻畫清晰。此文對于成龍晚年受人彈劾被降五級的事件也有記載,許多文章對此避過不提。魏興元發(fā)表的《“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文史月刊》2015年第5期)突出其廉能俱佳。
筆者發(fā)現(xiàn),亦有不少突破傳統(tǒng)評價,打破思維定勢,從其他角度切入分析的文章。如徐江莉的《于成龍“三議”》 (《鄂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從“文本的于成龍”、“無奈的于成龍”、“誤讀的于成龍”三個角度評議于成龍。戶華為、吳紅的《康熙的尚德興廉之道與清官之治——兼論“康熙年間有清官,雍正年間無清官”》 (《中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比較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王用人好尚、吏治思想差異,論述三朝對于清官之治的不同看法。2006年,戶華為就這一問題進一步研究,作文《康雍二帝對清官的不同態(tài)度》 (《光明日報》2006年4月18日)。習驊的《于成龍的平常與不平?!?(《中國文化報》2017年4月13日)展現(xiàn)了于成龍政績斐然、愛民如子、清正廉潔、善于作為、胸懷坦蕩、對上忠誠的光輝一面。同時注意到,他做官學歷低,且是前朝功名,是個平常人,會自卑。他政績斐然,但也犯過錯誤,受過斷崖式處理。如武昌知府任上,造橋被毀,停職留用;兩江總督任上,疏忽對下屬的管理,受到牽連,連降五級。面對壓力也會軟弱,喜歡喝點小酒。
于公素有海忠介、包孝肅之稱,不乏研究者將他與海瑞等清官作比較研究。何文生的文章《海瑞和于成龍的政治生涯》 (《中國審計報》2003年8月20日)以時代背景、個人性格、上位者態(tài)度等為切入點,分析兩位勤廉的官員何以有迥然不同的政治歷程和人生命運。馬瑞珍的《警惕清官文化》(《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則對清官文化進行批判,認為清官文化是統(tǒng)治者無法繼續(xù)維持統(tǒng)治時營造的和諧的假象,而于成龍是一個把自家日子過得不人不鬼的另類。另外,康熙一朝,有兩位廉吏于成龍④,同樣官至總督,傳為美談。二者的比較研究也是研究者所感興趣的,如何孝榮的《康熙朝同名兩清官——于成龍》(《歷史教學》2002年第10期)講述了兩江總督于成龍與河道總督于成龍皆廉能俱佳,同在江寧互相勉勵的美談。
著作方面,則以于成龍的個人傳記為主。200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若東、劉乃順、林祥撰寫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全書分為永寧貢生、羅城縣令、合州刺史、黃州司馬、武昌知府、黃州太守、江防道臺、閩省臬司、福建藩臺、直隸巡撫、兩江總督、天下清端共十二章。該書作者史學功底相對扎實,敘述風格平和,可讀性強。書末附錄于成龍年譜,直觀易讀。2014年,武漢大學出版了代言寫的《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傳》。該書著重描寫于成龍出仕的經(jīng)歷。文字通俗,輕松易讀,兼顧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但該書卻存在史實瑕疵,如“后記”中說“于公雖為舉人,然卻有進士之才。按慣例,于公只是明朝舉人……”⑤于成龍是明崇禎十二年的副榜貢生。副榜貢生是秀才雖未中舉,因成績不錯,可以進國子監(jiān)讀書,但不同于舉人。
2015年,王振川的作品《大清廉吏于成龍》在三晉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三篇。上篇《亂世呂梁一書生》闡述于成龍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出仕前的經(jīng)歷,論證其能力、性格方面已經(jīng)為日后為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篇《康熙官場廉能吏》描述了于成龍大器晚成,出仕做官,從羅城任上到直隸總督之前安定人民、穩(wěn)定社會、肅清吏治、興利除弊的具體措施,弘揚了于公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能吃苦辦實事的優(yōu)良作風,塑造了一個愛民如子、不畏艱苦的官員形象。下篇《開創(chuàng)盛世大賢臣》記載了于公官升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后清操依舊,盡心國事,勤勞理事,政績斐然?!陡戒洝吩黾恿恕队诔升堊訉O情況》、《于成龍墓被毀情況》等有價值的資料。本書的特點在于對于公早年成長背景的詳細敘述,包括一些考證(比如于成龍早年讀書的書院更正)。針對一些于成龍的清廉事跡,作者有自己的判斷,從禮和情的角度去分析。如于公江寧上任之前榮歸故里,出于君體的顧慮,陣仗雖比一般巡撫小,但也不會寒酸到過分?!洞笄辶粲诔升垺芬粫壿嬊宄?、條理清晰、文字清麗。對于史料,不僅有考證補充,更有溫情的解讀,頗有價值。
論文集方面,2009年三晉出版社出版了李志安主編的《于成龍研究論文集》,收錄了國內(nèi)于成龍研究的18篇論文。論文研究涉及于成龍的思想理念、品德才能、治世方略、生長環(huán)境、人格形成影響因素、祖籍考略、詩史相證等方面,涉及范圍廣。但論文排列零散,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是第一本發(fā)行的于成龍研究的論文集,填補了相關出版物的空白。
2.于成龍地方治理的研究
基于于成龍地方治理的研究,是學術界研究的另一個熱點,以史為鑒,為現(xiàn)實中的政府進行地方治理提供參考。翼滿紅、辛超的《試論兩江總督任上的于成龍》 (《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將于成龍在兩江的政績主要歸納為澄清吏治、改風易俗、重視教育三方面。王亞民的《清初知縣鄉(xiāng)村治理特點研究》 (《東岳論從》2010年第6期)將清初知縣的鄉(xiāng)村治理分為陸疆、內(nèi)陸、海疆三類知縣的鄉(xiāng)村治理。探討清初知縣鄉(xiāng)村治理的區(qū)域特性與施政于民的共性。于成龍作為陸疆知縣鄉(xiāng)村治理的代表,針對羅城的六項社會問題——盜案、錢糧、賭博、械斗、人口販賣、食鹽引銷進行治理,縣大治。而其鄉(xiāng)村治理的區(qū)域特性在于羅城治安問題突出。于成龍鐵腕統(tǒng)治,以狠而直聞名。王亞民、徐生急的《清初知縣于成龍與邊疆鄉(xiāng)村管理》(《東方論壇》2012年第1期)從錢谷與教化、鄉(xiāng)村治安、社會控制、公共事務等方面論述于成龍的政績。論文從主客觀兩方面探討了于成龍治理成功的各種因素。主觀方面,施政雷厲風行,鐵腕手段以殺止殺,管理上教法兼施。客觀上,完善的縣官制度,羅城為簡缺,沖、繁、疲、難等問題只占一項,于成龍為政時間長等都是羅城治理成功的有利因素。王亞民、姚遠的《清初邊疆國家大一統(tǒng)實踐的成功與挫折——以于成龍、藍鼎元的鄉(xiāng)村管理為例》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依舊從陸疆、海疆的鄉(xiāng)村治理探討鄉(xiāng)村自治的合法性。黃太勇的《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治閩》 (《福建日報》2017年4月11日) 記述于成龍入閩重審“通?!卑浮㈢P除毒蠹之害等事跡。
3.于成龍研究相關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2008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志安主編的《于成龍集》,列入了國家清史《文獻叢刊》。該書“以康熙本《于清端公政書》及其續(xù)集為底本,原書序、跋、卷、集、附錄、補遺等編排順序一如其舊”⑥。相較之前的《于清端公政書》,該書呈現(xiàn)如下新特點:一是增補新史料。增補史料三十篇,詩二首,編入“新補”,注明出處。《政書》第八卷末增補《建宋賢祠引》。二是《政書》的三個版本置于一處,便于考校異同。三是文獻的標點、句讀、文字規(guī)范工作有所成效。四是整理了碑刻文字資料,加強了地上文物與紙上文字的互證。五是附錄部分增加了于氏譜系、族規(guī)、家訓、于成龍大事年表。該書豐富了于成龍的研究資料,傳記、碑刻,尤其是于成龍族譜、族規(guī)、家訓等資料對于研究于成龍的家族,于成龍的早期生活價值很大。對于研究清初政治、明清之際的家族傳承也有一定裨益。200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成龍文史集》,是2008年《于成龍集》的簡化本,保留了基本史料,方便閱讀,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于成龍的了解。
針對相關文獻的研究,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成龍的個人文集。姜亞沙的《從〈于山奏牘〉研究于成龍》 (《圖書館》2010年第6期),以《于山奏牘》分析于成龍的為官經(jīng)歷,生平事跡?!端膸烊珪偰俊分醒裕骸敖裼^是書,其平生規(guī)劃,猶可見本末也”⑦。李添文、劉亞中的《論于成龍文史集社會史料價值》 (《宜春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認為該書內(nèi)容豐富,明于史事,從社會史和史學的角度對其價值給予充分肯定。文章從“真實、詳盡記錄清初廣西柳州引鹽銷售滯阻社會現(xiàn)象”,“客觀再現(xiàn)清初治盜平亂,穩(wěn)定基層社會治安的歷史場景”,“廣泛記載其它社會史料”⑧三個方面具體探討文獻價值。耿建華的《清于成龍〈于清端公政書〉版本考略》 (山西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從版本學的角度研究《于清端公政書》,考校異同。部分研究者基于于成龍判牘研究其法學意義。常佩雨、金小娟的論文《〈于成龍判牘〉的內(nèi)容及其文獻價值論略》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將于成龍判牘內(nèi)容分為六類,從法律史的角度、判牘文學發(fā)展的角度、史學、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其價值。
亦有研究者從于成龍的詩文著手解讀,詩史相證。2001年,山西平定縣舊關村固關隘處發(fā)現(xiàn)被撞斷三截的于成龍行草碑刻,內(nèi)容為“行行復過井陘口,白發(fā)皓皓非舊顏。回首粵川多壯志,勞心閩楚少徐閑。欽承帝命巡畿輔,新沐皇恩出固關。四十年前經(jīng)熟路,于今一別到三山”⑨。碑文日期為康熙二十一年春二月。碑文落款刻有兩枚印章,即“于成龍印”,“北溟氏”印。李銘魁據(jù)此作文《平定固關發(fā)現(xiàn)于成龍手書碑刻》 (《文史月刊》2001年第6期),對該詩進行解讀。王毅鳴《讀于成龍的廉政詩》 (《前進》2014年第10期)以于成龍的幾首詩文為研究對象,突出其廉潔刻苦、勤政愛民的形象。
運用史料訂正史實也是研究者用力的方向。張懷琴、陳雷的《于清端公(成龍)安國寺讀書之確切時間探考》 (《科學之友》2007年第11期) 分析佛教對于成龍個人以及家族的影響。通過大量史料,如碑文、石碣、祠記等,通過時間與年齡的分析、人物關系與寫作時間的分析、參考歷史變數(shù)等不確定因素,判斷于成龍在安國寺讀書的大致時間為順治八年到順治十三年。張生高、張艷梅的《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龍祖籍柳林考略》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第1期)依據(jù)史料考證于成龍祖籍為柳林于家溝,當時屬白霜里。高艷鋒、陳雷的《清兩江總督于成龍祖籍小考》 (《文物世界》2011年第3期)運用方志、傳記、族譜等資料,考證其祖籍為永寧州同南都白霜里。并歸納了于成龍家族“白霜里起根基,來堡興大宗,永寧一族盛”的變遷狀況。
概觀上世紀80年代到目前為止的于成龍研究,可以總結出如下特點:
第一,從研究者的空間分布與論著發(fā)表的地域來看,多數(shù)集中在于成龍的故土山西與其為官治理的地方,如今天廣西、福建、湖北、河北、北京、江蘇、安徽等地。呈現(xiàn)出由其成長或治理過的地區(qū)為基點向全國擴展的趨勢。
第二,作為研究對象,于成龍經(jīng)歷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變。20世紀80、90年代,將于成龍當做獨立研究對象的成果很少。21世紀以來,以于公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xiàn),研究涉及多個角度,文學、史學、法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
總體而言,于成龍研究整體呈現(xiàn)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者人員增多;研究角度多樣化;史料挖掘深化;研究領域廣。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或者說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史料運用方面,研究者多著眼于于成龍生平吏治的政治史料,而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史料則關注不足,傾向性明顯。研究者側重使用個人文集,碑刻、家譜資料等材料未引起足夠重視。許多研究成果對史料的處理基本上還處于簡單復述,大致分析歸納的階段,缺乏精細的考訂和有深度的分析。
其次在研究視角方面,多從政治史著手,缺乏從經(jīng)濟史、社會史等角度切入。研究者側重敘述于成龍的為官經(jīng)歷、突出其廉潔的操守、愛民如子的情懷,人物研究標簽化明顯。對于成龍的軍事思想、荒政思想、經(jīng)濟思想、人才思想等方面則探討不足。
最后是學術規(guī)范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選題集中,學術成果同質(zhì)化現(xiàn)象突出。如2006年王晉玲、李峰在《蘇州大學學報》上的發(fā)表《清初吏治清明探析——以廉吏于成龍為例》后,即有彭安玉《一代清官于成龍》 (《唯實》2013年第2期)、師星三、李雅君《于成龍廉潔作風略論》(《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李光強《淺析于成龍成為一代廉吏之原因》 (《科學咨詢》2015年第4期)等選題雷同、內(nèi)容重復的文章相繼出現(xiàn)。二是缺乏學術前史梳理。截止目前,已發(fā)表的于成龍研究綜述,僅有李添文的《近20年于成龍研究述評》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綜上所述,于成龍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雖然其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更多史料會被挖掘出來,研究方法也會推陳出新,于成龍研究一定會取得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277《于成龍傳》,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0087頁。
② 書名確為《于人龍判牘》,作者注明為于成龍。
③ 陳廷敬:《午亭文編》卷41《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總督江南江西謚清端于公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96頁。
④ 大于與小于:清康熙年間有兩位于成龍在朝為官。本文所提及的于成龍為山西永寧人,官至直隸巡撫,兩江總督,較為年長。另有一于成龍,漢軍鑲紅旗人。官至直隸總督,河道總督,善治水,為官清廉。大于對小于有知遇之恩,小于為大于料理身后事,曾同為直隸總督,同在金陵為官,皆清名遠播,為康熙一朝佳話。
⑤ 代言:《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傳》,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80頁。
⑥ 李志安:《于成龍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⑦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173《集部二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973頁。
⑧ 李添文、劉亞中:《論于成龍文史集社會史料價值》,《宜春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⑨ 李銘魁:《平定固關發(fā)現(xiàn)于成龍手書碑刻》,《文史月刊》2001年第6期。石碑詩文與《于清端公政書》所收《恩假歸里葬親過固關作》全文有兩字差異。碑文記載“四十年前經(jīng)熟路”,《政書》為“四十年前經(jīng)過地”。
(責任編輯 張衛(wèi)東)
K207
A
(2017)09-0062-06
曹立群,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