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興功懼暴到定分止爭——關于甘孜藏區(qū)刑事糾紛解決模式的思考

      2017-04-11 04:09:41劉樹國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甘孜罪刑習慣法

      劉樹國

      ★法律研究★

      從興功懼暴到定分止爭——關于甘孜藏區(qū)刑事糾紛解決模式的思考

      劉樹國

      興功懼暴和定分止爭分別體現(xiàn)了法的階級統(tǒng)治作用和執(zhí)行公共事務的作用。刑事司法中,傳統(tǒng)的刑事司法模式側重于興功懼暴,現(xiàn)代的刑事和解模式側重于定分止爭。在解決刑事糾紛時,應當處理好興功懼暴與定分止爭的關系,甘孜藏區(qū)的合作模式將法律、政策、習慣等因素有效地結合,更能充分發(fā)揮法的定分止爭的作用,有利于實現(xiàn)興功懼暴與定分止爭的契合。

      興功懼暴; 定分止爭; 刑事糾紛; 刑事和解

      一、興功懼暴與定分止爭在刑事糾紛中的語義解讀

      興功懼暴和定分止爭語出《管子.七臣七主》,是一種常解常新的治國理念,契合了我國法律理論中的法的社會作用,按照其字面含義,興功懼暴是指興建功業(yè)、懼止暴行,與法的階級統(tǒng)治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定分止爭則可解釋為確定名分、制止紛爭,也就是解決糾紛,則與法執(zhí)行公共事務的功能不謀而合。根據(jù)馬克思主義法學理念,所有的法律都是為了實現(xiàn)階級統(tǒng)治的,然而,實現(xiàn)階級統(tǒng)治是抽象的、概括的表述,其必然通過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具體職能的發(fā)揮即執(zhí)行公共事務的職能來實現(xiàn),各國家機關發(fā)揮法律職能的過程,也是各種法律糾紛解決的過程。只有通過各種糾紛的解決,才能建立和保障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從而真正實現(xiàn)法的階級統(tǒng)治的作用。

      在刑事糾紛解決的過程中,興功懼暴與定分止爭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強調興功懼暴,在刑事司法中就會傾向于國家追訴主義模式,這種模式的刑法理念是一切犯罪均是對統(tǒng)治階級秩序的破壞,刑罰是對破壞統(tǒng)治秩序行為的報復,在這種理念之下,國家通過嚴格的刑事司法程序發(fā)動刑罰權也就順理成章了。強調定分止爭,刑事司法中就會傾向于刑事和解等合作式司法模式,這種模式認為,每一個刑事案件背后都有一個待解決的刑事糾紛,刑事司法不僅要發(fā)揮刑法的威懾力,更重要的是還要通過犯罪人與被害人協(xié)商、賠償?shù)确绞綄崿F(xiàn)和解,從而避免刑事司法程序終結后,由于糾紛沒有解決而產生的負面效應,如當事人不服司法處理結果而實施一些過激行為,甚至犯罪等。每一個刑事案件都涉及追究刑事責任和解決刑事糾紛兩個方面,忽略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利于刑事案件的解決,所以在刑事司法中必須處理好興功懼暴與定分止爭的關系。如何處理好興功懼暴與定分止爭的關系?甘孜藏區(qū)的刑事糾紛解決模式對認識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二、甘孜藏區(qū)的刑事糾紛解決模式及簡要分析

      (一)私了模式

      私了模式是指刑事糾紛發(fā)生后,雙方當事人及近親屬等利害關系人直接“談判”或通過第三方調解,通過賠償?shù)姆绞浇鉀Q刑事糾紛的模式,實質上就是刑事行為民事化。以私了模式解決刑事糾紛不外乎兩種原因,其一是習慣使然,在藏區(qū)社會,一直有通過“賠命價”、“賠血價”等賠償?shù)姆绞浇鉀Q刑事糾紛的傳統(tǒng);其二是刑事糾紛當事人有意識地規(guī)避國家法律,之所以這樣做,據(jù)調查了解,在當事人看來,認為這樣解決刑事糾紛,更有利于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訴求,從被害人一方看,“不報官”作為重要的籌碼,可以在“談判”中獲得更多的賠償,從犯罪人一方看,通過更多的賠償換取對方“不報官”,從而避免國家的刑罰處罰。*本文關于甘孜藏區(qū)解決刑事糾紛時存在的各類情況,均為調查研究后的總結性表述。

      不可否認私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解決刑事糾紛的作用,例如,對于由民間糾紛引起的輕傷害犯罪案件,牧區(qū)常見的盜竊牛馬等情節(jié)較輕的盜竊案件等,這些案件大都屬于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自訴類案件,這類案件的私了,既解決了刑事糾紛,也節(jié)約了司法成本,與我國的刑事立法精神是一致的,即使私了也無可厚非。然而私了模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私了模式解決的刑事糾紛中,不僅有屬于我國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自訴類犯罪,還有重傷害、殺人、搶劫等依法應當判處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公訴類犯罪,公訴罪私了不僅違反了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也與現(xiàn)代的法治精神格格不入。其次,私了模式解決刑事糾紛會使國家制定法邊緣化,甚至被排斥。有意識地規(guī)避國家法律而實施的私了或許并不可怕,因為規(guī)避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規(guī)避者意識到國家制定法或一種權威的存在,當他們努力規(guī)避國家制定法時實際上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國家法律的規(guī)則。[1]真正可怕的是習慣使然所進行的刑事私了,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心目中根本就沒有國家制定法可言,也就是說,行為人在事實上排斥了國家制定法。再次,從解決刑事糾紛的效果看,私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在私了時常用的“命價”“血價”賠償根源于甘孜藏區(qū)特有的血親復仇傳統(tǒng),如若私了不成則當事人雙方或其家族就可能會出現(xiàn)報復性的傷害、殺人等行為,造成新的糾紛;刑事私了中賠償標準的不確定性常常出現(xiàn)由于超出賠償能力支付高額的賠償金,造成部分犯罪人及家屬債臺高筑甚至傾家蕩產的情況,而為了支付高額的賠償金,犯罪人就有可能又實施新的違法犯罪行為,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谒搅四J降姆N種弊端,甘孜藏區(qū)司法行政機關對私了模式解決刑事糾紛一直是嚴格禁止的,加之以司法資源的不斷充實,法律滲透力度的加大,近年來,甘孜藏區(qū)私了模式解決刑事糾紛的現(xiàn)象已經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

      (二)司法模式

      司法模式是當前我國最主要的刑事訴訟模式,是指刑事案件發(fā)生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等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處理刑事案件的模式。司法模式強化了程序的正義性,強調刑罰的權威性,重在通過刑罰的適用解決刑事糾紛。然而,這種一元化解決刑事糾紛的模式,也有其難以克服的矛盾,犯罪行為一旦進入刑事司法程序,受現(xiàn)代國家追訴主義的影響,國家取代被害人成為與加害人在“臺面上”對抗的主體,此時體現(xiàn)國家與加害人關系的刑事案件逐漸成為影響刑事司法程序進程的主線,刑事糾紛則逐漸隱去直至完全被處于顯性狀態(tài)的刑事案件遮蔽。[2]當加害人被判處刑罰尤其是重刑或死刑后,被害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保護。雖然被害人或其家屬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法院大都會予以支持,但是被告人及其家屬要么由于生活困難沒有能力賠償,要么獲悉了無法改變的重刑或死刑的判決結果而失去了賠償?shù)姆e極性,其最終結果是被害人的獲賠率極低,心靈的創(chuàng)傷更加難以撫平。[3]這一矛盾,在甘孜藏區(qū)的司法實踐中體現(xiàn)地尤為明顯。從甘孜藏區(qū)人民法院的刑事附帶民事判決來看,對同類案件而言,法院判決的賠償數(shù)額與私了方式解決刑事糾紛的賠償數(shù)額差距較大,而且兌現(xiàn)和執(zhí)行到位的難度相當大,有的案件執(zhí)行的時間甚至長達數(shù)年。也由于判決賠償?shù)臄?shù)額與私了賠償?shù)臄?shù)額差距較大,加之以宗教、傳統(tǒng)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在甘孜藏區(qū),司法模式解決刑事糾紛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

      (三)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是指刑事訴訟中的程序主體在充分考慮各自利益訴求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妥協(xié)協(xié)商和合作,形成糾紛解決共識的訴訟。[4]在甘孜藏區(qū),合作模式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私了+司法模式,另一種情況是多元聯(lián)動模式。私了+司法模式是指刑事案件發(fā)生后,當事人先通過民間調解或和解等方式就賠償?shù)葐栴}達成協(xié)議,加害人得到被害人的諒解后到司法機關投案自首,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在得到滿意的賠償后向司法機關表示對加害人的刑事責任不再予以追究,也有的請求司法機關對加害人從寬處理,人民法院在判決中通常會把這些情況作為量刑情節(jié)予以考慮。據(jù)調查,近年來農牧區(qū)因民間糾紛引發(fā)的故意殺人、傷害案件的附帶民事部分,在法院判決前絕大部分都通過民間調解方式達成了賠償協(xié)議,并且也基本上能得到履行。*參見甘孜州X人民法院的調研報告述。民間調解所達成的賠償協(xié)議很多時候是由嫌疑人的親屬甚至家庭代為履行且履行迅速,被害方既通過調解實現(xiàn)了自我需求上的正義,又能夠得到較大額度的經濟賠償,有效消除了原始復仇行為。故這一模式解決糾紛普遍為農牧民群眾所接受。

      多元聯(lián)動模式是甘孜藏區(qū)黨政司法機關在社會治理中結合藏區(qū)社會生活的特點所常用的一種解決刑事糾紛的特有模式,其針對的主要是案情復雜、涉及人數(shù)眾多的由民間糾紛引起的刑事糾紛,如由土地糾紛、草場糾紛引起的家族之間、村落之間的械斗等。這種模式的外在形式是在刑事糾紛發(fā)生后,相關國家機關迅速到場平息糾紛,進而對糾紛進行調解,*調解采用的是現(xiàn)場調解和非現(xiàn)場調解相結合的形式,甘孜藏區(qū)各縣司法局均設有“大調解”室,現(xiàn)場調解不能及時結束的,再由大調解室繼續(xù)進行調解。消除再次發(fā)生糾紛的隱患。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的,通過調解直接結案,無需再走司法程序;犯罪情節(jié)嚴重的,通過調解程序先行解決刑事糾紛,然后再按照司法程序處理,法院介入到調解程序中主要是了解案情,并不對調解結果發(fā)表實質性的意見。相對私了模式和司法模式解決刑事糾紛,多元聯(lián)動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參與解決糾紛的主體更加廣泛,從國家機關層面看,不僅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等傳統(tǒng)刑事司法機關參與其中,黨委、政府、人大、政協(xié)等國家機關有時也參與其中,從社會層面看,不僅包括當事人及其近親屬,還包括其他親屬長者、基層群眾組織成員、宗教界人士、德高望重者等。也就是說,多元聯(lián)動模式是一種比刑事訴訟中的合作模式參與主體更為廣泛的糾紛解決模式。

      第二,多元聯(lián)動模式融合了私了模式和司法模式的優(yōu)勢,克服了私了模式和司法模式的不足。以私了模式中常用的民間調解為例,藏族全民信仰佛教的現(xiàn)實使得民間調解具有較強的宗教色彩,寺廟、喇嘛、堪布等在民間調解中發(fā)揮著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多元聯(lián)動模式有效地結合了這一特點,甘孜藏區(qū)有些高僧本身即為人大、政協(xié)領導,在各縣司法局設立的大調解室中,一般均有當?shù)氐睦?、堪布等宗教界人士擔任專職或兼職的調解員,在解決刑事糾紛時,由他們出面對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法,往往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每一次刑事調解的過程,也是一次法律教育的過程,既解決了刑事糾紛,也避免了國家法律被邊緣化的危險。再以草場糾紛為例,對當?shù)剞r牧民群眾而言,草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質性權利之一,加之以蟲草、菌類等草場資源價格的不斷上漲,近年來草場糾紛成為藏區(qū)社會常見多發(fā)的民間糾紛。有些糾紛甚至引發(fā)家族之間、村落之間的械斗,在械斗中,死人、傷人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果按照司法模式,解決這類刑事糾紛非常簡單,即在械斗中沒有造成重傷害或死亡結果的,按照聚眾斗毆罪或者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造成重傷害或死亡結果的,按照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將首要分子、主要參與人員繩之以法,再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起訴、判決、執(zhí)行。但是從刑事糾紛的解決效果看,這種方式并不理想。在斗毆中被繩之以法的首要分子和主要參與人往往是其中一方的領導者,是維護本方利益的“英雄”,在其他參與人或利益關系人看來,自己的“英雄”被處罰,難免心生怨氣,這種怨氣即便不直接發(fā)泄出來,卻有可能成為社會治理中的不安因素,要么以新的違法犯罪行為發(fā)泄,要么再遇到類似行為時便有意識地繞開國家法律和相關國家機關而以私了模式解決之。多元聯(lián)動模式在解決因草場糾紛引發(fā)的刑事糾紛時,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對糾紛雙方說服教育,平息雙方的怨氣,化解雙方的矛盾,促成雙方和解,然后再進入司法程序,從而有效避免了刑事案件已結、刑事糾紛未止的情況。

      綜上所述,相比私了模式和司法模式,合作模式更加適合甘孜藏區(qū)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狀,是以在甘孜藏區(qū)得到了廣泛應用。

      三、甘孜藏區(qū)刑事糾紛解決模式的啟示

      (一)欲興功懼暴,當先定分止爭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私了模式下,處理刑事案件的主要依據(jù)是甘孜藏區(qū)當?shù)氐牧晳T,而非國家制定法,法律只是在私了“談判”中用于討價還價的籌碼,由于法律并沒有發(fā)揮其定分止爭的作用,法律的興功懼暴作用也就無從談起。其最終結果是造成法律與社會生活兩分離的狀態(tài)。在司法模式下,處理刑事案件的依據(jù)主要是國家制定法,當?shù)氐牧晳T至多作為酌定量刑情節(jié)予以考慮,固然法律興功懼暴的作用在這一模式下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但其定分止爭的作用卻不甚理想。由于定分止爭與興功懼暴存在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也就使得法律的興功懼暴功能大打折扣。合作模式則使法律的定分止爭功能與興功懼暴功能做到了有效結合。合作模式中的私了+司法模式,處理刑事案件的依據(jù)是習慣+國家制定法,即習慣側重的是解決刑事糾紛,國家制定法側重的是追究刑事責任,多元聯(lián)動模式下,處理刑事案件的依據(jù)不僅包括國家制定法、民族習慣,還包括黨的政策、國家政策等,總的來看,在合作模式下,刑事糾紛的解決是法律、政策、習慣等合力發(fā)揮作用的結果。從社會效應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更有利于發(fā)揮法律的定分止爭的作用,在甘孜藏區(qū),只有解決好各種糾紛,才能夠實現(xiàn)藏區(qū)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有利于藏區(qū)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放眼我國法治建設的大局,一切法律興功懼暴作用的落腳點都應當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所以,欲興功懼暴,當先定分止爭。

      (二)需要解釋的疑問:刑事制定法與習慣法的關系問題

      甘孜藏區(qū)的合作式模式解決刑事糾紛,難免融入習慣法因素,關于習慣法處理刑事案件,一直不乏質疑之聲,最為典型的觀點就是罪刑法定原則與習慣法是排斥關系,用習慣法解決刑事糾紛會破壞刑法的穩(wěn)定性、權威性等。那么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

      第一,從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淵源看,罪刑法定原則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基于民主、人權等思想為反對封建刑法的恣意性、殘虐性、干涉性、身份性而建立的一種刑法理念,旨在通過對刑罰權的發(fā)動進行限制,實現(xiàn)人權保障的目的,時至今日,罪刑法定原則已經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國家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大憲章,罪刑法定原則是入罪加刑原則而非出罪減刑原則已經成為理論共識。根據(jù)我國刑法關于罪刑法定原則的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只是定罪量刑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一個行為構成犯罪與否,如何承擔刑事責任應當根據(jù)該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jié)、社會危害性等綜合判斷。

      第二,從罪刑法定原則的內涵看,罪刑法定原則具有形式和實質兩個側面,法律主義是罪刑法定原則形式側面的核心內容,由此出發(fā),必然得出排斥習慣法的結論。而從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側面出發(fā),則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側面要求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何種行為為不當罰的行為,法律的抽象性、概括性特點決定了其不可能被一一列舉,只能依靠執(zhí)法者、司法者在實踐中根據(jù)法律的精神、法律的目的等去把握。例如,刑法中沒有一條規(guī)定“在戰(zhàn)場上打死敵人的行為是否屬于犯罪行為”,之所以認定這種行為不屬于犯罪行為是因為根據(jù)刑法的精神、刑罰的目的可以自然推出。在甘孜藏區(qū),解決刑事糾紛時,何種行為入罪當罰,不僅需要考慮法律的規(guī)定,還需要考慮法律的精神和目的,考慮藏區(qū)社會建設和諧穩(wěn)定的大局。具體到法律的作用層面,既要有利于興功懼暴,還要有利于定分止爭。那么,在出罪減刑時,就有可能吸收習慣法的因素,這不僅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恰恰符合了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內涵,體現(xiàn)了司法行政機關在社會治理中的智慧。

      第三,從法律解釋上看,成文法的特點決定了刑法中可能包含有不當罰的行為,善良的人們總是希望一切應當以犯罪論處的行為在現(xiàn)實上都被論罪科刑,但成文法的局限性與罪刑法定原則使這一愿望難以實現(xiàn)。[5]所以,正確地適用刑法,必須對刑法作出合理的解釋。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為吸收習慣法的合理成分解決刑事糾紛預留了解釋空間。首先,刑法第90條明確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機關根據(jù)刑法的原則和規(guī)定結合自治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對刑法做出變通或補充規(guī)定的權力。盡管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大都未制定變通的或補充的刑事法規(guī),但是刑法第90條的規(guī)定為民族地區(qū)適用習慣法解決刑事糾紛提供了可能性,因為習慣法本就是民族地區(qū)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在沒有刑法或變通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習慣法的適用也并非必然被排斥,根據(jù)我國刑法第61條,定罪量刑的依據(jù)是犯罪事實、性質、情節(jié)和社會危害性,在法律解釋上,除了犯罪事實而外,犯罪性質、犯罪情節(jié)和社會危害性都存在較大的伸縮性。最高人民法院在《在審理故意殺人、傷害及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中切實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中指出犯罪情節(jié)多屬酌定量刑情節(jié),法律往往未作明確的規(guī)定,但犯罪情節(jié)是適用刑罰的基礎,是具體案件決定從嚴或從寬處罰的基本依據(jù)。故對民族自治地方而言,即使沒有成文法的規(guī)定,自治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也應作為酌定量刑情節(jié)予以考慮。關于社會危害性的有無及大小問題,不僅需要依據(jù)法律的一般規(guī)定還要根據(jù)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更要考慮民族地區(qū)和諧穩(wěn)定的大局綜合認定。如果說法律規(guī)定是我國的大傳統(tǒng),那么民族地方的習慣則是小傳統(tǒng)。在民族地區(qū),判斷一種行為有無社會危害性以及危害性大小的問題不僅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大傳統(tǒng)),還要依據(jù)習慣(小傳統(tǒng))。綜上,刑事制定法和習慣法并非完全的排斥關系。

      (三)必要的展開

      “強行推進”一直是國家刑法在民族地區(qū)貫徹實施的主要方式,而且國家刑法從一開始就有改造民族刑事習慣法的沖動,[6]甘孜藏區(qū)的合作模式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同的面向,實踐證明,法律、政策、習慣合力解決刑事案件不僅可行,而且社會效果明顯。2012年刑事訴訟法增設的刑事和解程序標志著我國的刑事司法在立法層面開始從興功懼暴走向定分止爭,刑事司法模式由最初單一的報應性司法演變?yōu)橐詧髴运痉榛舅痉J?,以協(xié)商性司法和恢復性司法為重要補充的多元刑事司法模式共存的現(xiàn)狀。[7]法因世而遷,因時而易,世變法亦變,新生的刑事和解制度必然會對我國的法治秩序建設帶來深刻變化。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社會結構特點和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現(xiàn)狀決定了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還需要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有一番改革。[8]而法律思想的確立絕非朝夕之功,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強力推行,還需要自下而上的自愿接受。所以,何種法律能及時有效地回應民眾的需求,何種法律才會被人們真正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加以接受。[9]而法律只有被人們真正地接受,其定分止爭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發(fā)揮,進而實現(xiàn)興功懼暴的目的。

      [1]朱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p73

      [2]何挺.解決刑事糾紛的雙重方案:基于模型建構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6年第1期,p43

      [3]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

      [4]譚世貴.論刑事訴訟模式及其中國轉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第3期,p113

      [5]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p91

      [6]蘇永生.論罪刑法定原則與民族習慣法[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第5期,p14

      [7]王林林.多元刑事司法模式共存語境中的量刑基準研究[J].政法論壇,2016年第3期,p46

      [8]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p58

      [9]杜宇.作為間接法源的習慣法——刑法視域下習慣法立法機能之開辟》[J].現(xiàn)代法學,2004年第6期,p52

      [責任編輯:陳光軍]

      From Intimidating Violence by Punishments to Ending Disputes by Identifying Responsibilities --Reflection on Solving the Criminal Disputes in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U Shuguo

      Intimidating violence by punishments and ending disputes by identifying responsibilities demonstrate the roles of a law played in classes governing and executing public affairs respectively.In criminal judicature, the traditional mode emphasizes on intimidating the violence by strong punishments, while the modern focuses on ending disputes by identifying responsibilities. When solving criminal disputes,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ones must be well-balanced. In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e cooperative mode that effectively combines law, policy, custom and other factors will allow the law a full play in ending disputes and benefit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timidating violence by punishments and ending disputes by identifying responsibilities.

      intimidating violence by punishments; ending disputes by identifying responsibilities; criminal disputes;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D920.5

      A

      1674-8824(2017)03-0052-05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藏區(qū)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以甘孜藏區(qū)為例”,項目編號:14SB0268。)

      劉樹國,四川民族學院政法系講師。(四川康定,郵編:626001)

      猜你喜歡
      甘孜罪刑習慣法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極致?
      金橋(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習慣法的修辭—辯證觀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10
      川藏高原甘孜
      再談婚姻的定義:尤以一妻多夫制、繼承權及僧伽羅人的習慣法為例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42
      論法益保護與罪刑均衡
      刑法論叢(2016年1期)2016-06-01 12:13:35
      甘孜藏區(qū)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罪刑法定語境下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的出路分析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36
      從實證統(tǒng)計分析看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罪刑均衡的若干問題(一)
      英美法系罪刑法定原則的維度和啟示——兼與大陸法系罪刑法定原則比較
      論藏區(qū)社會控制與賠命價習慣法的治理
      许昌县| 乌审旗| 儋州市| 娱乐| 平阴县| 静乐县| 南郑县| 密山市| 桐城市| 德钦县| 石泉县| 宿州市| 惠来县| 阿城市| 阜康市| 巍山| 东乡县| 阿拉尔市| 固始县| 瑞安市| 蒲江县| 西城区| 黑龙江省| 泗洪县| 克什克腾旗| 江川县| 商洛市| 洪湖市| 延吉市| 广水市| 鸡泽县| 昆明市| 都兰县| 城市| 独山县| 望奎县| 阿拉善盟| 宁乡县| 大安市| 玛纳斯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