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漢英名量搭配差異背后的時空特質(zhì)
      ——以“piece”的漢譯與“群”的英譯為例

      2017-04-11 04:18:12孟瑞玲王文斌
      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空間性量詞特質(zhì)

      孟瑞玲, 王文斌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論漢英名量搭配差異背后的時空特質(zhì)
      ——以“piece”的漢譯與“群”的英譯為例

      孟瑞玲, 王文斌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本文立論于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與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王文斌, 2013a, 2013b),旨在闡釋漢英名量搭配的一個顯著差異:漢語多個體量詞,而英語則多集體量詞。本文以量詞“piece”的漢譯與“群”的英譯為例,從詞源、句法、語用和認知這四個維度,分別討論漢語個體量詞與英語集體量詞所反映的時空特質(zhì)。本文認為,漢英名量搭配在詞源、句法、語用、認知等諸方面的不同,均反映出漢語重空間而英語重時間這一本質(zhì)性差異。

      表量結(jié)構(gòu);空間性; 時間性

      1.0 引言

      從語言類型學(xué)的視角看,漢語一般被視為量詞型語言,而英語則屬于單復(fù)數(shù)標記型語言,但漢英均具有對名詞所代表的事物進行度量的表量結(jié)構(gòu)(王文斌、毛智慧,2009;毛智慧、王文斌,2012)。漢語中相對固定的表量結(jié)構(gòu)是“數(shù) + 量 + 名”,如“三塊磚”、“四條狗”;英語也有相對穩(wěn)定的“數(shù) + 量 + of + 名”這一表量結(jié)構(gòu),如“a kennel of dogs”(一群狗)、“a flock of birds”(一群鳥)(王文斌,2008, 2009)。

      量詞主要用于標明中心名詞的特征(Allan,1977:287;Lakoff,1987:91-92;Senft,2000:21)。漢英均具有表示單個事物的個體量詞,如“一張紙”、“a piece of paper”;也均具有表示群體事物的集體量詞,如“一群人”、“a group of people”。學(xué)界(趙世開,1999;王曉玲,2001;王文斌,2009;楊朝春,2009)普遍認為,漢語的個體量詞數(shù)量多且專用性強,集體量詞少而通用性強;英語則恰恰相反,個體量詞少且通用性強,集體量詞多而專用性強。但是,對于隱匿于漢英名量搭配差異背后的深層動因,學(xué)界目前對此鮮有闡釋。Humboldt(1999:81-87)指出,語言之間的不同源于民族思維范式之間的差異,因為每一種語言都包含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本文認為,任何能夠代表某一語言個性特點的特殊現(xiàn)象,總能從該語言的本質(zhì)特點中找到根據(jù)。

      通過對比漢英語言對待名詞和動詞的態(tài)度,王文斌(2013a,2013b)提出,漢英語言的本質(zhì)差異在于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與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而這種根本性差異主要緣于漢英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漢民族對世界的認知是空間重于時間,而英民族則是時間重于空間。具體而言,漢語在對詞的釋義和句法組織上,以名詞為重心,體現(xiàn)出偏重名物的空間性特質(zhì);英語則以動詞為重,體現(xiàn)出偏重動作的時間屬性。

      本文認為,漢語之所以多個體量詞,主要是因為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英語之所以多集體量詞,主要緣于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皃iece”是通用性極強的英語個體量詞,其漢譯可反映漢語個體量詞的專用性;“群”是通用性極強的漢語集體量詞,其英譯可體現(xiàn)出英語集體量詞的專用性。根據(jù)所描述對象的不同特征,“piece”可譯為“塊/ 張/ 段/ 條/ 截/ 片”等;“群”可譯為“(a) swarm/ school/ leap/ herd/ flock/ run (of)”等。本文擬從詞源、句法、語用和認知這四個維度,分別探討漢語個體量詞所反映的空間性特質(zhì)與英語集體量詞所昭示的時間性特質(zhì)。

      2.0 從“piece”的漢譯看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piece”至少有22個漢語譯名,如“(一)點/ 段/ 塊/ 條/ 片/ 張”(霍恩比原著、李北達編譯,2002;陸谷孫,2007)。下文擬從詞源、句法、語用和認知這四個維度,探究漢語個體量詞所反映的空間性特質(zhì)。

      2.1 漢語個體量詞的詞源分析

      在“piece”的22個漢語譯名中,82%源于名物,18%源于動作。下文將主要以“塊”、“張”、“片”①為例,首先從詞源維度分別闡釋其所蘊含的空間性特質(zhì)。

      “塊”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根據(jù)《說文·土部》:“凷,墣也。塊,或從鬼”。本義為“土坷垃”?!皠S”在篆文中指土塊置于坎中之形,本義為“土塊”;由于凷作了偏旁,后來便用異體字“塊”來表示,從土,從鬼(含大頭義)會意,鬼也兼表聲;如今簡化為“塊”(谷衍奎,2008:370)。“塊”的部件之一“土”是象形字,甲骨文指地上有土塊、土堆之形(同上:22);其聲旁“鬼”也是象形字,是由大猩猩的形象簡化而來的(同上:887)。由此可見,無論“塊”的形體如何演變,其名源本質(zhì)及其以形表意的特性始終未變。

      “張”是一個形聲字。根據(jù)《說文·弓部》:“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本義為“上緊弓弦”,表示把弦繃在弓上(谷衍奎,2008:522)。“張”的部件之一“弓”是一個象形字,象弓形(同上:47);其聲旁“長”也是象形字,象長發(fā)老人拄杖之形(同上:88)。由此可見,“張”的動詞義是由名物來框定的。

      “片”是一個象形字。據(jù)《說文·片部》:“片,判木也。從半木”。段玉裁注:“謂一分為二之木”(羅竹風(fēng),1986:9021),即“已分剖的木”;其字形由小篆木字的右半部構(gòu)成(許慎原著、湯可敬撰編,1997:943)?!澳尽笔且粋€象形字。甲骨文象枝葉、莖干和根俱全的一棵樹的形狀。據(jù)《說文·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本義為“樹”(谷衍奎,2008:64)。可見,“片”是一個名源量詞,其以形表意的特性也十分明顯。

      以上對“塊”、“張”、“片”的詞源分析表明,這些個體量詞在本源上均指名物。即便是動源量詞,也往往由名物來框定其表意范圍;即使是會意字、形聲字等,若追溯其字源,其象形本質(zhì)均毋庸置疑。鑒于漢語的多數(shù)量詞不僅對事物進行計量,還對事物的形狀及其離散性進行描述,而這兩種特性均是事物空間性的典型表征,王文斌(2013a:172)指出,“量詞是漢語以俯瞰空間為個性的一個典型特征”。由于漢語量詞的多數(shù)成員均為個體量詞,而個體量詞又是漢語之所以被視為量詞型語言的關(guān)鍵因素,本文將上述論斷重新表述為:個體量詞是漢語以俯瞰空間為個性的一個典型特征。

      2.2 漢語個體量詞的句法分析

      表量結(jié)構(gòu)“數(shù) + 量 + 名”中,無論個體量詞所表示的名物數(shù)量是多少,量詞均無需發(fā)生任何形態(tài)變化,如:

      (1) a. 一張紙;三張紙②b. 一塊石頭;三塊石頭

      例(1a-b)的個體量詞“張”和“塊”,并不因其前面數(shù)詞的變化而改變其形態(tài),所以完整地保持了其起源時的空間性特質(zhì)。

      個體量詞和名詞之間一般不能加“的”(趙元任,1968/1979:263;朱德熙,1982:51),如:

      (2) a. 一張紙;* 一張的紙 b. 一塊石頭;* 一塊的石頭

      由于不受形態(tài)和其他詞匯手段的制約,個體量詞在表量結(jié)構(gòu)中的語序較為靈活,如:

      (3)a. 一張紙;紙一張 b. 一塊石頭;石頭一塊

      事實上,不僅個體量詞在表量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相對靈活,漢語的表量結(jié)構(gòu)自先秦以來就有“數(shù) + 量 + 名”和“名 + 數(shù) + 量”這兩種語序(郭先珍,1987:8;吳福祥等,2006:390),如:

      (4) a.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 b.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c.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論語·季氏》) d. 鄭子陽令官遺之粟數(shù)十秉。(《呂氏春秋·先識》)

      還有學(xué)者(李宇明,2000;金福芬、陳國華,2002)將上述兩種表量結(jié)構(gòu)追溯至商周時期,認為“數(shù) + 量 + 名” 和“名 + 數(shù) + 量”結(jié)構(gòu)最初源于“名 + 數(shù) + 名”這一拷貝結(jié)構(gòu),如:

      (5) a. 羌百羌 (殷墟卜卦) b. 玉十玉 (同上)

      例(5a-b)的后一個名詞“羌”和“玉”通過復(fù)制其前面的同形名詞,進而對其計量,這是個體量詞的雛形。這一考證可解釋名量搭配中普遍存在的語序可逆現(xiàn)象的來源,但仍然無法回答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緣由。本文認為,這種語序可逆的句法現(xiàn)象反映了漢語的塊狀性和離散性等空間性特質(zhì)。

      現(xiàn)代漢語的個體量詞不僅大量存在,而且在語言表征上具有強制性,例如:

      (6) a. 一張紙;* 一紙 b. 一塊石頭;* 一石頭

      例(6a)的“張”和例(6b)的“塊”在現(xiàn)代漢語的表量結(jié)構(gòu)中均不可省略。從上文對“張”、“塊”等個體量詞的詞源分析已表明,漢語個體量詞在其基因里就帶有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而對這類量詞在句法表征中的強制性使用,就是對漢語空間性特質(zhì)的強調(diào)。

      2.3 漢語個體量詞的語用分析

      正如上文所言,漢語的大多數(shù)個體量詞源于名詞,而漢語的詞類與句法成分卻往往是“一對多”的關(guān)系,如(數(shù))量詞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修飾名詞,但在一定的語境中也可做主語、賓語或謂語(朱德熙,1982:51-52;陸儉明,1991:36-37),如:

      (7) 土木堡兩張照片,一張是30年代,一張是2000年前后。(主語)

      (8) 身份證丟失后,可以交40元急補一張。(賓語)

      (9) 他們可在每月單周日的上午在上海音樂廳憑學(xué)生證領(lǐng)票,每人一張。(謂語)

      例(7-9)的“一張”分別指代③名詞“照片”、“身份證”、“票”,并在句中分別擔(dān)任主語、賓語和謂語。不同于名詞,這些(數(shù))量詞做主語、賓語、謂語時,需依賴一定的上下文語境。鑒于此,本文嘗試從語用維度,對隱匿于上述句法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動因做較為統(tǒng)一的解釋。

      句法范疇的“名詞”(noun)一般對應(yīng)于語用范疇的“指稱”(reference),而句法范疇的“動詞”(verb)則主要對應(yīng)于語用范疇的“陳述”(predication)(Croft,1991)。由于漢語個體量詞主要源于名詞,而源于名詞的個體量詞自然帶有指稱性。正因個體量詞與生俱來的指稱性,漢語的(數(shù))量詞可以指代名詞來做主語或賓語。沈家煊(2009,2013)指出,漢語的名詞之所以能擔(dān)任謂語,并不是因為名詞具有陳述功能,而是因為謂語具有指稱功能。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漢語的(數(shù))量詞可擔(dān)任謂語,也是由于謂語的指稱功能,而非(數(shù))量詞的陳述功能。由此可見,漢語個體量詞具有跟名詞類似的屬性,可表指稱,表實體,這均反映了漢語重名物、重空間的本質(zhì)性特征。

      2.4 漢語個體量詞的認知分析

      從非量詞語言的視角看,漢語的個體量詞似乎是一種“多余”成分,因為數(shù)詞已經(jīng)對中心名詞起計量作用。然而,現(xiàn)代漢語的表量結(jié)構(gòu)卻必需使用量詞。邵敬敏(2000:35)指出,不同的量詞反映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事物的結(jié)果,如“一塊石頭”、“一張紙”,著眼于“石頭”、“紙”在人們視覺上所形成的數(shù)量。

      王文斌(2008,2009)強調(diào),一個量詞往往就是人們觀察事物的一種視角,而一種視角就是一種意象圖式。所謂意象圖式,是指人們在感知并體驗客觀事物時所形成的簡單而基本的認知結(jié)構(gòu),是對意象的圖式表征,表現(xiàn)出圖式的固定型式(pattern),反復(fù)出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認知活動之中(Johnson,1987:29;Ungerer & Schmid,1996:160;Croft & Cruse,2004:44)。漢語是量詞型語言,而量詞型語言注重的是事物的形狀及其離散性(Foley,1997:245)。漢語的大多數(shù)個體量詞源于名詞,且主要用于描摹事物的形狀及其離散性,而對事物形狀及其離散性的關(guān)注即對事物空間性特質(zhì)的關(guān)切。本文認為,漢語個體量詞和名詞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是空間意象圖式,即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空間性特征通過量詞得以突顯,或者說,量詞能賦予名詞所代表的事物以更加突顯的空間性特征。

      漢語形狀個體量詞的大量使用,反映了漢民族傾向于借助形狀這一視角來認知事物,如“一張紙”、“一塊石頭”?!皬垺彼从车氖鞘挛锏亩S平面屬性,而“塊”能讓人對事物產(chǎn)生三維的立體印象。由于觀察事物的視角不同或客觀事物本身的多維性所致,人們對同一事物進行描述時也會選取不同的量詞,如“一片/ 塊/ 張紙”中的量詞“片/ 塊/ 張”,均借助“紙”的形狀對其進行表征。劉順、劉雪芹(2010:187)指出,漢語個體量詞通過對名詞所指事物的形象進行暗示,如“塊”、“張”等,縮短了言者與名物之間的距離,從而滿足人們的心理具象需求,體現(xiàn)出漢民族所擅長的形象思維特質(zhì)傾向。這一觀點無疑切中了問題的要害,但若往深處追問,漢語的空間性才是這類形狀個體量詞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動因。這是因為“具象需求”和“形象思維”在本質(zhì)上就是空間性需求和空間性思維,即對事物形狀的心理或思維訴求,就是對事物空間性的關(guān)切。

      這種通過提取事物形狀屬性而形成的空間意象圖式性視角化一旦形成,并被人們在實踐中反復(fù)使用,逐漸形成人們的思維定勢。認知抽象的無形事物時,人們也傾向于采取形狀這一視角,如“一塊心病”、“一片繁榮”。抽象事物原本無形,但被形狀量詞表征之后,該量詞所固有的空間義就會投射到抽象事物之上,使無形變有形、抽象變具體,這不僅增加了抽象事物的表現(xiàn)力,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認知抽象事物的難度。事實上,漢語絕大多數(shù)個體量詞所突顯的均是其中心名詞的視覺空間屬性。即便對于具有明顯聽覺屬性的事物,漢民族也往往選擇視覺空間意象模式,如:

      (10)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1) 一片笙歌醉里歸。(歐陽修,《采桑子·荷花開后西湖好》)

      例(10-11)的“蛙聲”和“笙歌”均具有明顯的聲音屬性,但詩人均選取“片”這一原本用于描摹事物形狀的個體量詞來對其進行表征。這并不是因為“蛙聲”和“笙歌”具有“片”的形狀屬性,而是人們習(xí)慣于以形表意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傾向性反映了漢民族對空間的偏愛。

      3.0 從“群”的英譯看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群”至少有102個英語譯名,如“(a) run/ swarm/ flock/ herd/ gaggle/ leap (of)”(趙世開,1999;郭著章,1999)。其中,63%的英語集體量詞源于動詞或動詞性詞根,36%源于名詞,1%源于其他詞類。下文主要以“run”、“flock”、“swarm”④為例,也從詞源、句法、語用和認知這四個維度,分別闡釋其所蘊含的時間性特質(zhì)。

      3.1 英語集體量詞的詞源分析

      “run”⑤的語義源于兩個古英語詞:一是“rinnan/ irnan”,意為“to run”(奔跑)、“flow”(流動)、“run together”(一起跑);二是“rnan/ earnan”,意為“ride”(騎)、“run to”(跑向)、“reach”(達到)。這兩個古英語詞均源于原始印歐語(PIE)的動詞性詞根“reie-”,意為“to flow”(流動)??梢?,“run”直接從動詞借用而來。此外,英語還有一些派生于動詞的集體量詞,如“(a) building/ chattering/ collection (of)”(一群),其詞根均是動詞,如“build/ chatter/ collect”。

      “flock”源于古英語的“flocc”,意為“group of persons”(人群),后來演變?yōu)椤癮 number of animals of one kind moving or feeding together”(一起移動或進食的許多同類動物),再后來專指“group of birds”(鳥群)??梢?,無論“flock”所描述的群體類型或范圍如何變化,均具有“move”(動)這一基本屬性。換言之,“flock”以動表意的根本屬性始終未變。再來看“swarm”的詞源,它源于原始日耳曼語的“swarmaz”,其原始印歐語詞根是動詞性的“swer-”,意為“to buzz”(使嗡嗡叫)。

      從“run”、“flock”、“swarm”的詞源來看,這些集體量詞在本源上均具有一定的動詞性,其以動表意的特征十分明顯。即便是源于名詞的量詞,也往往借助動作來框定其表意范圍。這一特征在原始印歐語中也有跡可循:在公元前8世紀,梵文語法學(xué)家Sakatayana就發(fā)現(xiàn),梵語的絕大部分名詞源于動詞或者動詞性詞根(轉(zhuǎn)引自Sarup,1962:13;Shendge,1997:77;金克木,1996:88-89)。作為印歐語系中的一員,英語自然帶有印歐語所固有的屬性。實際上,除集體量詞外,英語的多數(shù)名詞均源于動詞或動詞性詞根,如 “development”(發(fā)展)源于動詞“develop”(發(fā)展)、“organization”(組織)源于“organize”(組織)等。由此可見,英語具有以動表意的特質(zhì),而對動的重視就是對時間的偏重。

      3.2 英語集體量詞的句法分析

      英語集體量詞在表量結(jié)構(gòu)“數(shù) + 量 + of + 名”中往往需根據(jù)數(shù)詞的不同而改變其原有形態(tài),如:

      (12)a. a flock of birds (一群鳥) b. two flocks of birds (兩群鳥)

      (13)a. a swarm of children (一群孩子) b. two swarms of children (兩群孩子)

      例(12-13)的數(shù)詞(冠詞)由“a”變?yōu)椤皌wo”時,量詞“flock”、“swarm”也由單數(shù)形式變?yōu)閺?fù)數(shù)形式“flocks”、“swarms”,從而保持了數(shù)詞和量詞在形式上的一致性。此外,表量結(jié)構(gòu)“數(shù) + 量 + of + 名”中的“of”不可省略,如:

      (14)a. a flock of birds (一群鳥) b. * a flock birds

      (15)a. a swarm of children (一群孩子) b. * a swarm children

      由于受形態(tài)和詞匯手段的制約,英語的“數(shù) + 量 + of + 名”表量結(jié)構(gòu)中各成分的語序相對固定,不能隨意變動,如:

      (16)a. two flocks of birds (兩群鳥) b. * birds of two flocks

      (17) a. two swarms of children (兩群孩子) b. * children of two swarms

      例(16-17)的“數(shù) + 量 + of + 名”結(jié)構(gòu)通過采取詞匯手段“of”和量詞的形態(tài)變化“flocks”、“swarms”,將該結(jié)構(gòu)的諸成分按順序連接起來,使之具有不可逆的一維線性特征,反映了英民族的時間性思維模式。

      英語可數(shù)名詞可直接用數(shù)詞來表示數(shù)量,如“a bird”(一只鳥)、“three birds”(三只鳥)。然而,表示可數(shù)名詞的集體概念時,前面就必需使用量詞,如“a flock of birds”(一群鳥)、“three flocks of birds”(三群鳥)。換言之,英語集體量詞具有句法強制性。根據(jù)上文對量詞的詞源分析已表明,英語集體量詞大多是動源量詞。對源于動詞或動詞性詞根的集體量詞的強調(diào)也反映出英語對動性、對時間的睽重。

      3.3 英語集體量詞的語用分析

      英語集體量詞只有在“數(shù) + 量 + of + 名”結(jié)構(gòu)之中才具有一定的指稱功能。單獨的集體量詞或數(shù)量短語“(數(shù)) + 量 + (of)”并不具有指稱性,即不能用于指稱名詞,如:

      (18)a. A flock of birds passed overhead.⑥(一群鳥從頭頂飛過。) b. *(A)flock (of) passed overhead.

      (19)a. A swarm of children ran around. (一群孩子到處跑。) b. * (A) swarm (of) ran around.

      例(18a)、(19a)的“a flock of birds”、“a swarm of children”均無法被“(a) flock”或“(a) swarm”指代,所以(18b)、(19b)均無法成立??梢姡⒄Z集體量詞并無相對獨立的指稱功能,而指稱功能的主要句法實現(xiàn)形式是名詞。據(jù)此,我們可推斷,英語集體量詞的弱指稱性,源于其弱名詞性;弱名詞性即弱空間性。事物的時空特質(zhì)往往此消彼長,弱空間性即強時間性。換言之,集體量詞的弱指稱性反映了其強時間性。

      事實上,英語集體量詞在脫離表量結(jié)構(gòu)之后,往往可直接用作動詞,如:

      (20)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鳥以群分,物以類聚。)

      (21)Children swarm together.(孩子們聚在一起。)

      例(20-21)的“flock”、“swarm”均是地道的動詞。換言之,英語集體量詞在非表量結(jié)構(gòu)之中時,其動詞義依然飽滿,而動詞的主要語用功能就是對名詞進行陳述??梢姡w量詞具有跟動詞類似的功能,可表動作、表陳述,這均反映了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

      3.4 英語集體量詞的認知分析

      英語集體量詞多數(shù)用于描述事物的動作行為,如“a flock of birds”(一群鳥)、“a swarm of children”(一群孩子)、“a leap of leopards”(一群豹子)、“a run of salmons”(一群鮭魚)。其中,“flock”指“birds”發(fā)出的動作,“swarm”指“children”發(fā)出的動作,“l(fā)eap”指“l(fā)eopards”發(fā)出的動作,“run”指“salmons”發(fā)出的動作。對事物動作行為的關(guān)注,即對事物時間性特質(zhì)的關(guān)注。本文認為,英語集體量詞和名詞之間構(gòu)建的是時間意象圖式,即通過提取事物的動作行為等時間性特質(zhì)對事物進行表征,或者說,集體量詞賦予了名詞所代表的事物以時間性特征。這種認知模式似乎有些“反常”,因為從人類的一般認知順序來看,空間較為具體,而時間較為抽象。時間源于空間,因此,人們一般以較為具體的空間來認知較為抽象的時間。然而,英語中的大多集體量詞均反映出一種以時間認知空間的思維模式。

      英民族的時間意象圖式性視角化一旦形成,人們在認知沒有動態(tài)特征的抽象事物時,也傾向于使用時間意象圖式,如“a swarm of messages”(成群的消息)、“a leap of faith”(飛躍的信心)、“a run of luck”(連續(xù)的好運)?!癿essages”、“faith”、“l(fā)uck”并無動態(tài)特征,但“swarm”、“l(fā)eap”、“run”的使用賦予了其動態(tài)特征,使事物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由抽象變?yōu)榫唧w,從而降低了人們認知抽象事物的難度。由此可見,英語大量存在的集體量詞所反映的以時間認知空間的模式,更加突顯了英民族對時間的青睞。

      4.0 結(jié)語

      本文圍繞“piece”的漢譯與“群”的英譯,從詞源、句法、語用、認知這四個維度,對漢語個體量詞和英語集體量詞分別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表明:漢英名量搭配差異均可從漢語的空間性與英語的時間性上找到根源。漢語的個體量詞多源于名詞,而英語的集體量詞則多源于動詞或動性詞根;漢語的個體量詞在句法上體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強制性、可逆性等空間性特質(zhì),而英語的集體量詞在句法表征上則具有強制性、不可逆等一維的線性時間特質(zhì);漢語的個體量詞在語用上具有指稱性,而英語的集體量詞則具有陳述性或弱指稱性;漢語個體量詞反映了漢民族的空間意象圖式性視角化認知傾向,而英語集體量詞反映出英民族的時間意象圖式性視角化認知傾向。

      注釋:

      ① 本文作者對“piece”的22個漢語譯名均做過考察,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類似的詞源、句法、語用、認知特點。篇幅所限,本文隨機選取其中三個譯名來進行系統(tǒng)分析。

      ② 除標明出處的以外,本文所使用的漢語單語例證均參考了北京大學(xué)CCL語料庫(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③ 本文同意陸儉明(1991)的觀點,認為(數(shù))量詞是用于指代名詞的,而非“數(shù) + 量 + 名”的省略形式。

      ④ 本文作者對“群”的102個英語譯名均做過考察,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類似的詞源、句法、語用、認知特點。篇幅所限,本文隨機選取其中三個譯名來進行系統(tǒng)分析。

      ⑤ 除標明出處的以外,關(guān)于“run”、“flock”等的詞源信息,本文均參考了“詞源在線”(http://www.etymonline.com)。

      ⑥ 除標明出處的以外,本文所使用的英漢雙語例證均參考了“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http://www.luweixmu.com/ec-corpus/query.asp)。

      [1] Allan, K. Classifiers[J].Language, 1977,53:285-311.

      [2] Croft, W.SyntacticCategoriesandGrammaticalRelations:TheCognitiveOrganizationofInformati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3] Croft, W. & D. Cruse.Cognitive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Foley, W.Anthropology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ngland: Blackwell, 1997.

      [5] Humboldt, W.On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Johnson, M.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ReasonandImaginati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7] Lakoff, 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8] Sarup, L.TheNighantuandtheNirukta:TheOldestIndianTreatiseonEtymology,Philosophy,andSemantic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62.

      [9] Senft, G.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nom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A]. In G. Senft (ed.).SystemsofNominalClassifica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1-49.

      [10] Shendge, M.TheLanguageoftheHarappans:FromAkkadiantoSanskrit[M]. New Delhi: Abhinav Publications, 1997.

      [11] Ungerer, F. & H. 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96.

      [12] 谷衍奎. 漢字源流字典[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13] 郭先珍. 現(xiàn)代漢語量詞手冊[M]. 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14] 郭著章. 要留心動物的群體量詞的漢譯英[J]. 上海科技翻譯,1999,(1):28-30.

      [15] 霍恩比(原著).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 李北達(編譯).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16] 金福芬,陳國華. 漢語量詞的語法化[J]. 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02,(1):8-14.

      [17] 金克木. 梵佛探[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8] 李宇明. 拷貝型量詞及其在漢藏語系量詞發(fā)展中的地位[J]. 中國語文,2000,(1):27-34.

      [19] 劉順,劉雪芹. 漢語名詞和量詞組合的認知研究[J]. 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182-188.

      [20] 陸谷孫. 英漢大詞典(第2版)[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1] 陸儉明. 現(xiàn)代漢語句法里的事物化指代現(xiàn)象 [J]. 語言研究,1991,(1):34-67.

      [22] 羅竹風(fēng)(主編).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23] 毛智慧、王文斌. 漢英名量異常搭配中隱喻性量詞的再范疇化認知分析[J]. 外國語文,2012, (6):61-64.

      [24] 邵敬敏. 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A]. 邵敬敏. 漢語語法的立體研究[C].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35-51.

      [25] 沈家煊. 我看漢語的詞類[J]. 語言科學(xué),2009,(1):1-12.

      [26] 沈家煊. 謂語的指稱性[J]. 外文研究,2013,(1):1-13.

      [27] 王文斌. 漢英“一量多物”現(xiàn)象的認知分析[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8,(4):257-261.

      [28] 王文斌. 論漢英形狀量詞“一物多量”的認知緣由及意象圖式的不定性[J]. 外語教學(xué),2009,(2):6-11.

      [29] 王文斌. 論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與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13a,(2):163-173.

      [30] 王文斌. 論英漢表象性差異背后的時空性——從Humboldt的“內(nèi)蘊語言形式”觀談起[J]. 中國外語,2013b,(3):29-36.

      [31] 王文斌,毛智慧. 漢英表量結(jié)構(gòu)中異常搭配的隱喻構(gòu)建機制[J]. 外國語文,2009,(3):48-53.

      [32] 王曉玲. 漢英量詞之比較[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學(xué)報,2001,(1):42-44.

      [33] 吳福祥,馮勝利,黃正德. 漢語“數(shù) + 量 + 名”格式的來源[J].中國語文,2006,(5):387-400.

      [34] 許慎(原著). 湯可敬 (撰編). 說文解字今釋[M]. 長沙:岳麓書社,1997.

      [35] 楊朝春. 漢英名詞的數(shù)范疇差異及其認知影響[J]. 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09,(2):11-16.

      [36] 趙世開. 漢英對比語法論集[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7] 趙元任. 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8/1979.

      [38] 朱德熙. 語法講義[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The Spatiality of Chinese and the Temporality of English Hidden Behind their Classifier Structures: Taking for Example the Translations ofpieceandqun

      MENG Rui-ling, WANG Wen-bin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Grounded on the position that Chinese is of spatiality and English is of temporality(Wang Wenbin, 2013a, 2013b) , this paper aims at illustrating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former has more individual classifiers, while the latter possesses more collective ones. Taking for example the translations ofpieceandqun,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trai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dimensions of etymology, syntax,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classifiers. The finding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individual classifiers and English collective ones can basically reflect the spatiality of Chinese and the temporality of English.

      classifier structures; spatiality; temporality

      10.16482/j.sdwy37-1026.2017-01-003

      2016-11-25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與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研究”(項目編號:11BYY018)的階段性成果。

      孟瑞玲(1985-),女,山西忻州人,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英漢語言對比與語言教學(xué)。 王文斌(1960-),男,浙江臺州人,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英漢語言對比與語言教學(xué)、認知語言學(xué)、詞匯語義學(xué)。

      H03

      A

      1002-2643(2017)01-0021-08

      猜你喜歡
      空間性量詞特質(zhì)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癡顛狂怪”特質(zhì)
      國畫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6
      集合、充要條件、量詞
      十二生肖議量詞
      量詞大集合
      《哈萊姆二重奏》的空間性探微
      空間規(guī)劃體系變革與水利規(guī)劃的空間性設(shè)計
      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質(zhì)
      論存在與非存在
      量詞歌
      論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空間觀念
      乐至县| 台北县| 晋城| 南宁市| 霍山县| 柞水县| 桑日县| 河北区| 神池县| 边坝县| 句容市| 安塞县| 蒲江县| 新民市| 扬州市| 保山市| 手游| 崇明县| 凌云县| 翁源县| 达拉特旗| 宁津县| 桂平市| 宁城县| 阿城市| 图片| 徐水县| 本溪市| 阿鲁科尔沁旗| 邻水| 都安| 新宾| 南宁市| 安康市| 津市市| 鹤岗市| 太仆寺旗| 多伦县| 桐柏县| 山阳县|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