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歡
[摘 要]不同于傳統(tǒng)經濟學的絕對、普遍的稀缺假定,行為經濟學提出一種“相對稀缺”概念,即人們所擁有的資源不足以滿足其需求的心理狀態(tài)。由這種相對稀缺狀態(tài)所誘發(fā)的“稀缺心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知覺、注意、認知、以及偏好和決策等。
[關鍵詞]相對稀缺;稀缺心態(tài);行為決策
[中圖分類號]B84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2 — 0015 — 02
傳統(tǒng)經濟學研究假定了一種普遍的稀缺狀態(tài),即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基于此,傳統(tǒng)經濟學提出所謂的“理性人”假設,認為人們會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資源去創(chuàng)造盡量多的財富。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則指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人們進行行為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受到眾多無關因素的影響。而Mullainathan和Shafir則提出“相對稀缺”概念,即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無法滿足所需的知覺和認知。其研究表明,重要的不在于這種普遍的稀缺狀態(tài)對人們的行為和決策產生影響,而是人們所處的相對稀缺狀態(tài)所誘發(fā)的“稀缺心態(tài)”(scarcity mindset)改變了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1.稀缺與知覺
知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對的。Bruner(1947)的一個經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內在的稀缺狀態(tài)對于其大小知覺會產生影響。他分別讓貧窮家庭的小孩和富裕家庭的小孩判斷硬幣的大小,結果表明,窮人家的小孩比富人家的小孩知覺出更大的硬幣尺寸。
稀缺對于知覺的影響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還涉及心理知覺。Shah和Shafir(2013)的研究表明,稀缺會造成人們更穩(wěn)定的價值知覺,使得他們更少地受到情境效應、可得性賬戶效應、及比例性思維的影響。他們利用了經典的beer-on-the-beach場景,要求被試對在兩個場景下購買啤酒給出一個價格。結果表明,較低收入的被試相較于較高收入的被試更少地受到情境線索的影響,在兩個場景中給出的啤酒價格更為一致。至于其所潛在的機制,Shah和Shafir解釋說,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人們形成了自己內在的價值尺度,他們不像未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人們一樣根據(jù)情境線索來對商品進行估價,而是根據(jù)其自身構建的價值尺度來估價。
2.稀缺與注意
稀缺會將我們的注意導向我們所稀缺的東西。我們在饑餓的時候更容易注意到周圍的食品店,在口渴的時候更容易識別出與飲品相關的詞匯。物質資源的稀缺同樣如此。Mullainathan和Shafir對正要離開超市的人們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較貧窮的被試比那些較富裕的被試能更好地說出其剛剛購買的商品價格;而向其詢問出租車的起步價時,那些較貧窮的被試回答的正確率高出那些較富裕被試的兩倍。稀缺使得我們目光和思維都轉向那些我們所稀缺的東西、未滿足的需求。
3.稀缺與認知
認知能力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流體智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Mani等人(2013)對印度甘蔗農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稀缺會損害其流體智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從而降低其認知能力。他們分別在這些農民甘蔗收獲之前和甘蔗收獲之后對他們的流體智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進行測試。結果表明,這些農民在甘蔗收獲之前的流體智力及執(zhí)行控制力要顯著低于甘蔗收獲之后。
4.稀缺與偏好、決策
稀缺改變人們知覺、注意、認知的一個結果就是影響人們的偏好與決策行為。Sharma和Alter(20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讓被試選擇吃M&M巧克力豆時,經濟上具有剝奪感的被試比不具有剝奪感的被試消耗了更大量顏色稀少的巧克力豆。Nelson和Morrison(2005)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個相似的效應:那些感到貧窮或者饑餓的男性比那些感到富?;蝻栕隳行愿幂^重的女性。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熱量的渴望增加了對經濟資源的渴望,而對經濟資源的渴望同時也增加了對熱量的渴望。這些研究似乎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們一種形式的稀缺感似乎可以通過對其他稀缺事物的尋求來得到一種彌補與平衡。
在決策上,似乎很難用理性或非理性來衡量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人們。在做購買決策時,他們會仔細地衡量產品的價格,并依據(jù)其自身內在的價值尺度和可能會因此所作出的權衡來行動。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很容易表現(xiàn)出更為陡峭的時間貼現(xiàn)率。Haushofer和Fehr(2014)提出,時間貼現(xiàn)與收入之所以會呈現(xiàn)出一種反比關系,其機制在于窮人更容易受到負收益沖擊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對其傷害遠大于富人。為盡量避免這種負收益沖擊,窮人會更大程度的貼現(xiàn)未來。
5.總結與展望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相對稀缺狀態(tài)的個體會產生與未處于這些狀態(tài)的個體非常不同的知覺、注意、認知、及決策行為。當然,這些研究并不總是得出一致性的結果。就親社會傾向而言,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個體更容易展現(xiàn)出自利傾向,更為狹窄的內群體意識,以及更加嚴苛的道德判斷;也有大量研究表明他們在慈善募捐時會更加慷慨,并且更愿意幫助處于困擾中的他人。雖然Roux的研究提出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個體的“競爭性”取向來為兩種似乎矛盾的研究結果做出解釋,但未來的研究還需要在揭示這些現(xiàn)象的機制上做出相當?shù)呐ΑA硪环矫娴膯栴}則涉及被誘發(fā)稀缺狀態(tài)或是個人相對剝奪感的被試更愛冒險還是具有更高的風險厭惡傾向。目前所得的研究表明,一方面,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被試的時間貼現(xiàn)率更為陡峭。Hall(2008)的研究也表明,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個體會更偏好較少但會一次性付清的付款方式,而不是較多但是分期付款的方式。因為后一種方式潛在的包含了可能需要冒對方違約的風險。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研究卻表明,似乎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人們在某些方面比未處于稀缺狀態(tài)的人更喜歡冒險?;蛟S這些冒險偏好和風險厭惡傾向具有共同的內在機制:應對資源稀缺所帶來的環(huán)境的和心理方面的威脅,尋求一種心理補償,或是在尋找一種盡快改變稀缺狀態(tài)的方式等。但這都需要未來大量的研究來進行驗證,這或許也是未來稀缺研究的方向。
〔參 考 文 獻〕
〔1〕Banerjee, A., Duflo, E. (2012).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M〕.New York: PublicAffairs.
〔2〕Blalock, J. G., Just, D. R.,& Simon, D. H. (2007).Hitting the Jackpot or Hitting the Skids: Entertainment, Poverty, and the Demand for State Lotter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66, 545-570.
〔3〕Blascovich, J., & Mendes, W. B. (2000). Challenge and Threat Appraisals: The Role of Affective Cues. [J]. In J. Forgas (Ed.), Feeling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Affect in Social Cognition (pp. 59-8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Briers, B., Pandelaere, M., Dewitte, S., Warlop, L. (2015). Hungry for Money: The Desire for Caloric Resources Increases the Desire for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Vice Versa.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1), 939-943.
〔5〕Callan, M., Shead, N., Olson, J. (2011). 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Delay Discounting, and Gambl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5), 955-973.
〔6〕Callan, M., Ellard, J., H. (2010). Beyond Victim Derogation and Blame: Just World Dynamics in Everyday Life. 〔J〕. In D. R. Bobocel, A. C. Kay, M. P. Zanna, & J. M. Ols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Justice and Legitimacy : The Ontario Symposium (Vol.11 pp. 53-77).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7〕Ellis, B. J., Figueredo, A. J., Brumbach, B. H.,&Schlomer, G. L. (2009).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Risk: The Impact of Harsh versus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s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J〕. Human Nature, 20, 204-268.
〔8〕Gallo, L., C. & Matthews, K., A. (2003). 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Health: Do Negative Emotions Play a Role ?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 10-51.
〔9〕Mullainathan, S., Shafir, E. (2013).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J〕. New York: Picador·Henry Holt and Company.
〔責任編輯: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