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TPACK框架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研究

      2017-04-13 04:49:59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學科知識師范生信息化

      王 芳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連云港 222006)

      TPACK框架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研究

      王 芳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連云港 222006)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未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進程。文章通過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的分析,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構建出TPACK理論框架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體系。

      TPACK;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

      教育部在2016年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中進一步提出“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將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納入師范生培養(yǎng)課程體系”,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改革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將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鍵詞”。這兩個重要文件都對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迫切、明確的要求,因為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未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進程。

      TPACK全稱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可翻譯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是指技術、教學法、學科知識三者互動、融合后形成的多種新的復合知識。三者的關系是:“學科知識”是要學習的知識本身;“教學法”是理論基礎,是需要遵循的教學規(guī)律,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技術”像是“外掛”,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當然三者之間不是完全割裂、獨立的關系,“學科知識”與“技術”、“教學法”有效互動、有機融合后會產生新的復合知識,為單一的學科知識轉化形成立體多維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多維知識做準備。TPACK理論為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是師范院校教師教學、同時也是師范生建構能力體系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

      “教師教育課程”廣義上是指“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yè)課程和教育類課程”[2]。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下稱“連師專”)連續(xù)三年招收新生學前專業(yè)所占比例超過一半,所以下面就來看看連師專2015級學前教育專業(yè)三年制師范生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確定公共基礎課程占所有課程學分比例為23.02%,專業(yè)必修課占45.32%,教育類必修課占2.52%。TPACK理論中的“技術”在課程中體現(xiàn)主要是“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兩門課程,“教學法”主要體現(xiàn)在“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兩門課程,綜合實踐主要體現(xiàn)在剛進校時半周的“入學教育、專業(yè)學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一年級下學期一周的社會調查、三年級上學期2周、下學期16周的專業(yè)見實習和三年級下學期4周的畢業(yè)論文。

      二、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TPACK理論體現(xiàn)的是一種復合知識理念,而這種復合知識在師范生學習過程中應該是先分散在多門課程中學習,這些課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然后再通過實踐把這些知識進行統(tǒng)一,為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提供實踐基礎。連云港師專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院系層面:缺乏對技術、教學法、學科知識三者的融合性、全局理解,課程缺少銜接設計,有的課程時間安排不當;缺乏政策保障機制;教學硬件條件太差。

      2.教師層面:各相關課程任課教師之間缺乏溝通;教學能力水平參差不齊。

      3.學生層面:缺乏激勵機制;學生重視專業(yè)技能課,忽視教育類課程,特別是理論性的教育類課程。

      三、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對策一:加強頂層設計,提供制度、經費保障?,F(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最好安排在實習前,即三年級第一學期,把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大部分專業(yè)課以及多次見習作為先導課程。另外可以考慮安排一些專題講座有計劃的穿插在各個年級階段作為課程之間的過渡和橋梁。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制定好配套的政策、制度,為教師教學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引入激勵機制,對于表現(xiàn)突出的團隊和教師個人給予獎勵[2]。另外,硬件是很多信息化教學開展的必要條件,必須加強學校硬件建設。學校需要為教師搭建平臺,實現(xiàn)資源共享,還需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學習、提升能力的機會。

      對策二:成立不同主題方向的備課組:如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備課組、師范生基本技能備課組、就業(yè)方向指導備課組等,備課組不局限于本專業(yè)、本院內部或者某門課程的相關老師,應該根據(jù)備課組的主題方向從學生三年或四年的培養(yǎng)計劃中挑選出某方面能力培養(yǎng)的相關課程,安排相關老師的集體聽課、備課。可以考慮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特點選擇幾個經典案例貫穿于TPACK框架下多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同課程的老師就相同的案例根據(jù)課程目標的不同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當然這需要做好總體規(guī)劃。另外,各個任課教師也需要加強自身專業(yè)知識、教學法和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深入討論和學習,如果能將教學法和信息技術完美融合于自己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這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優(yōu)秀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經典示范,學生耳濡目染,更有利于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

      對策三:教師言傳身教,加強教育引導和宣傳,讓學生能認識到信息技術和教育類課程的重要性。相關部門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制定相關制度,完善激勵機制。

      四、TPACK理論框架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體系設計

      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fā)展是系統(tǒng)的,是可以通過學習積累、模仿體驗、實踐反思等活動來逐步培養(yǎng)提高的,同時信息化教學能力又是動態(tài)的,它會隨著外界技術環(huán)境以及教育理念等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3]。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作為師范生培養(yǎng)教學計劃中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是師范生形成信息化教學能力雛形的敲門石。所以下面就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為例,探討一下TPACK框架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內容體系設計問題。

      (一)課程內容之外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

      首先,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不能與教育學、心理學課程同時開設,因為教學設計時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作為設計的理論基礎;可以和教法類課程、師范生微格教室的技能訓練、教育見實習等課程同時開設,因為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一些知識內容學生需要在實踐中去訓練、體驗、驗證。當然,為了保證學生學習內容的連續(xù)性、有效性,相關課程的老師需要做好溝通,安排好內容教學時間上的銜接。

      其次,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非常豐富,如果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充足的課時。也可以考慮開設一些如硬件設備的操作、音視頻處理、動畫制作等內容的選修課作為先導課程,每一專題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師進行深入研究再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既可以減少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師的課時壓力,又能保證更好的教學質量。

      (二)TPACK理論框架下課程設計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主要包括教育技術概述、理論基礎、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資源環(huán)境利用、課件制作等內容。由于信息化教學能力中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是核心和關鍵,所以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是主線,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理論基礎以及信息化教學資源和環(huán)境利用、課件制作等為輔線。

      TPACK理論框架下,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中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可分掌握、應用、實踐、反思四步走。

      第一步:掌握TPACK理論框架中的三個相對獨立的核心元素,即掌握各單元模塊學科內容知識。如教學設計模塊中的教學設計方案撰寫,課件制作模塊的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等各類工具軟件的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和環(huán)境模塊的交互式電子白板、電子書包、數(shù)字課桌等新媒體的使用等。該步驟的學生任務是選擇本專業(yè)中小學某一節(jié)課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完成教學設計方案初稿的撰寫。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方案基本框架,并提供見習機會。指導學生先在網絡上搜索出自己需要主題的不同人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進行比較,簡單思考分析確定方案初稿。在該步中,學生實現(xiàn)了專業(yè)知識、技術、教學法三個核心元素的初步融合,形成TPACK理論中簡單的復合元素,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會用”。

      第二步:學生任務是各模塊元素的綜合應用。如教學設計模塊中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深入挖掘、討論分析;具體分析不同信息化教學資源與環(huán)境利用帶來教學變化;課件制作模塊中powerpoint文字為什么進行這樣的簡化、美化處理,動畫為什么這樣設計,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法等。這一步驟中的技術應用必須以第一步驟中的技術掌握為基礎,理論或技術本身都不了解怎么回事,如何談應用呢?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小組討論、匯報的機會,并隨時提供學習幫助。該步驟在該步中,學生實現(xiàn)了專業(yè)知識、技術、教學法三個核心元素的進一步融合,體會融合后學科知識的變化,學生的學習目標是“用好”。

      第三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任務是將之前經過反復打磨修改的教學設計方案在教學中實施。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教學實施后需要注意收集教學過程視頻、教學評價等資料,聽取專家建議和意見,為三個核心元素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礎。

      第四步:反思實踐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思考討論“為什么會這樣”、“應該怎么整改”等問題,如果需要,可以考慮安排再一次的實踐探究。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引導幫助。經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理解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的學科知識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單一、孤立的學科知識本身,而是融合了新教學理念、新技術的復合知識,此時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將得到顯著提高。

      總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大工程,不是一位老師、一門課程、短時間能夠完成的,TPACK理論為我們指引了一個新的方向,這一課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 (試行)[Z].2011-10-08

      [2]劉清堂.重點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N].中國教育報(03),2016-08-27(03).

      [3].魏會廷.高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10):41-44.

      G652;G434

      A

      1009-8534(2017)06-0142-02

      王芳,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教學設計。

      周圣強

      審 稿 人:程家超

      猜你喜歡
      學科知識師范生信息化
      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模式研究
      參花(上)(2023年2期)2023-03-06 03:54:09
      月“睹”教育信息化
      品讀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學校德育要植根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
      中國德育(2017年17期)2017-09-15 22:00:23
      師范生MPCK發(fā)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基于本體的學科知識門戶語義服務機制研究
      信息化是醫(yī)改的重要支撐
      扎鲁特旗| 海晏县| 江油市| 尖扎县| 大宁县| 额济纳旗| 阜新市| 日照市| 舞阳县| 泸水县| 化隆| 汝南县| 肇东市| 政和县| 双辽市| 赞皇县| 莱阳市| 于都县| 视频| 岳西县| 鸡东县| 民勤县| 扎囊县| 岚皋县| 乃东县| 云龙县| 兴仁县| 冕宁县| 绥江县| 大渡口区| 象州县| 个旧市| 新化县| 东山县| 循化| 上犹县| 宾川县| 承德县| 瑞丽市| 南投市|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