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 陸德明歷經(jīng)三代,師承周弘正、張譏,學貫儒、釋、道,是隋唐時期當之無愧的碩學鴻儒。其人著述豐富,惜惟《經(jīng)典釋文》一部三十卷流傳于世。今存宋元遞修本、通志堂經(jīng)解本、抱經(jīng)堂叢書本三個版本。唐以來,即開始利用《經(jīng)典釋文》進行訓詁校勘,一時其他音義之書竟不再流傳,至清代呈大興之勢,清儒爭相考據(jù)研究。至今時,對《經(jīng)典釋文》進行多方研究,涉及語言學、文獻學、學術史三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頗豐。
關鍵詞: 陸德明 《經(jīng)典釋文》 版本
一、陸德明
陸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蘇州吳人。受學于周弘正、張譏,習玄學儒理。仕宦歷陳、隋、唐三代:陳太建中,德明剛及弱冠之年,即于承光殿中力抗國子祭酒徐孝克,后任始興王國左常侍,又遷國子助教;隋大業(yè)年間,為國子助教,入越王殿中授經(jīng);唐入秦王文學館學士,列“十八學士”,又補太學博士,后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德明學貫儒、道、釋,曾一人抗辯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可謂“博辯”。德明一生的著述,雖言論撰甚多,但唯一流傳至今的惟有《經(jīng)典釋文》(以下簡稱《釋文》)一部,三十卷。
關于德明的生卒年、家族世系、師承學風等方面,孫照海《陸德明考論》(以下簡稱《考論》)及文建剛《陸德明研究史略論》(以下簡稱《略論》)兩文,論述較為全面翔實,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德明的生卒年,舊、新《唐書》皆未明言,學界歷來亦沒有一致的結論?!堵哉摗芬晃闹锌偨Y了四種說法,除了學界普遍采用的約公元550-630年之外,還有公元556-627年、公元552-622年、公元552-628年這三種說法。雖然這幾種說法差距不大,但不乏各種論證來進一步精確。如《略論》據(jù)《舊唐書》中記載“德明年始弱冠”“力抗國子祭酒徐孝克”①,指出徐孝克于太建六年(公元574年)“除國子博士”“兼國子祭酒,尋為真”②,推斷德明的生年不早于公元555年。故依第二種說法,即姜亮夫先生《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總表》中的提出的生年公元556年。再《考論》一文據(jù)《貞觀政要》和《舊唐書》考證,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接受黃門侍郎王珪的建議,從四個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儒學的地位,其中于國子、太學、四門、廣文四館增置生員、博士,依這一時間點猜測德明正是此時“遷國子博士”③,因此做出德明卒于628年的判斷。說詳參見兩篇論文??梢哉f,德明生年約為556年,卒年約為628年,較為可信。
《考論》《略論》皆詳細地論述了陸德明的家族世系,茲不贅述。其中《略論》一文中的表一,列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吳郡的陸姓名人44人,展示了陸姓家族文武兼修,務實進取的特點,有別于當時沖淡隱逸的玄學風氣,這種家族氣質對陸德明的為人著書也有明顯的影響?!杜f唐書》言德明“初受學于周弘正”①,《新唐書》言“受學于周弘正”④,一字之差可見德明很有可能受學于他人。《陳書·儒林·張譏》記載“(張譏)篤好玄言,受學于汝南周弘正……吳郡陸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門法才、法門寺沙門慧休、至真觀道士姚綏,皆傳其業(yè)?!雹?。周弘正與張譏皆是當時的名儒,均善言玄理,《陳書》記載張譏與弘正辯《周易》而使弘正屈。同時,這二人積極的入仕精神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德明。《略論》中的表二、表三詳細記錄并比較了周、張、陸三人的生平和著述情況:弘正年僅十五就招補國子生,獨講一經(jīng)(《周易》);張譏著述豐富,涉及《易》《詩》《書》《老》《莊》等方面。故德明師承二位,而《易》類最為用力,《隋書·志》中記載了《周易并注音》七卷、《周易大義》二卷,《舊唐書·志》中記載了《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卷、《周易文外大義》二卷,惜皆亡佚不可得,惟有《經(jīng)典釋文》中《周易音義》可得管窺。僅此可見,周、張、陸三人儒玄雙修,尤其是張譏,不僅著述全面,且傳業(yè)的學生中還包括沙門、道士等人,可謂博學,恐對陸德明的影響更為深遠。德明師、友兼容并蓄的風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特點。在這樣樸實正直、博學務實的家風、學風的影響下,德明才敢以區(qū)區(qū)國子助教的身份,拒絕王世充的束修禮,移病成皋,不可不謂有膽有識。
二、《經(jīng)典釋文》
(一)內(nèi)容體例
《釋文》除《序錄》一卷外,計有《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一卷,《谷梁》一卷,《孝經(jīng)》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共計三十卷。雖然漢代以來,經(jīng)典的闡釋與傳注層出不窮,但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戰(zhàn)火兵亂,大部分的著作都隨歷次書禍散佚湮滅。目前保留下來的音義著作中,惟有《釋文》堪稱集大成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六十余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詁,證各本之異同。后來得以考見古義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之存。真所謂殘膏剩馥,沾溉無窮者也”⑥。
在《序錄》中,陸德明對全書的體例作了闡釋說明:一、既為十四種先秦經(jīng)典的原文作注,同時也為注文作注。《序錄》云:“先儒舊音,多不音注。然注既釋經(jīng),經(jīng)由注頭,若讀注不曉,則經(jīng)義難明?!雹叨?、主要采用“摘字為音”的方式?!缎蜾洝吩疲骸罢譃橐?,慮有相亂,方復其錄;唯《孝經(jīng)》童蒙始學,《老子》眾本多乖,是以二書特紀全句?!雹摺夺屛摹冯S文作注,并不是要給所有字注音,而是對需要注釋或辨析音義的字才作注,注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確定或辨析被注字在該句中的讀音和意義,幫助人們讀懂經(jīng)文及注文。注音僅僅是釋義的手段,這是《釋文》對傳統(tǒng)傳注的繼承和發(fā)展。三、保留音之全貌。一字多音的情況,常音于前,偶有“或音”,保留異音。德明的初衷是“以俟來哲”,于今而言則是保留了南朝時期寶貴的音義材料?!夺屛摹凡粌H廣泛地收集了漢魏六朝百余家的注音及注釋材料,同時??绷烁鞣N版本的異同,保存了豐富的文字、聲韻、訓詁等方面的資料。
(二)成書年代
關于《釋文》一書的成書年代,爭議點集中于《序錄》中德明提及的“癸卯之歲”。爭論的“癸卯”之年有兩個,一是南朝陳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一是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時間相差六十年。因上文已經(jīng)基本確定了德明的生卒年,故貞觀十七年時德明應已逝世,并不成立。許宗彥先生《記南北學》、錢大昕先生《又跋經(jīng)典釋文》皆從《釋文》所引音義材料不見北學大儒、不引周隋音疏為出發(fā)點,證明書創(chuàng)于至德元年,而成于陳未入隋時。又吳承仕先生《經(jīng)典釋文序錄疏證》中提出了四點作為證據(jù),較為充分。另王利器先生在吳先生的基礎上,尋《冊府元龜》卷九十七中所記與《玉?!泛希呦嘧?,《玉?!分兴涊d之事絕非孤例。然,始撰時間可以確定,那書成何時,因缺乏直接的材料,故而難以定論。許宗彥、錢大昕、吳承仕、黃焯等人認為是仕陳未入隋之前,孫玉文、王弘治等認為是隋未入唐之時?!夺屛摹肪磬品保哉鞑┮?,成書絕非一朝一夕,必然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這其中孫玉文先生《經(jīng)典釋文成書年代新論》一文,采取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即利用《釋文》中提及的行政建制來考訂成書年代,可謂新穎,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但孫先生從引書、避諱的角度判斷《釋文》作于王世充僭位期間,言“從公元606年至公元621年,計十七年”,似有不妥之處。王弘治先生《〈經(jīng)典釋文〉成書年代釋疑》針對孫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認為避諱、引書并不能證明《釋文》作于王世充僭位期間,且孫先生所提王世充僭位時間也有疑問,論證并不充分。同時,王先生對孫先生的提出的行政建制的示例又做出幾點補充,得出《釋文》成書于仕隋時期的結論。
(三)版本流傳
《釋文》成書后以三種形式流傳,一是附于各經(jīng)書之后,二是附于各條經(jīng)注之后,三是全書合刻刊行。單刊單行的《釋文》流傳復雜,盧萬里先生《〈經(jīng)典釋文〉單刊單行考略》多方征引,翔實理清了《釋文》單刊本的流傳。附于各條經(jīng)注之后的《釋文》,以十三經(jīng)注疏最為代表,便宜閱讀。全書合刻刊行,現(xiàn)可見可得的有三種:北京國家圖書館所藏宋元遞修本(簡稱“宋本”)、清徐干學通志堂經(jīng)解本(簡稱“徐本”)、清盧文弨抱經(jīng)堂叢書本(簡稱“盧本”)。宋本原藏于明文淵閣內(nèi),為海內(nèi)孤本,后輾轉藏于錢謙益絳云樓。明末,葉林宗請書工謝行甫影寫。至絳云樓大火,惟賴葉本流傳。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此宋本,分上中下三冊,嘉惠學林。清徐干學據(jù)葉林宗影抄本所刻,徐本一出,清儒段玉裁、臧庸堂、翁方綱、王筠等人紛紛對徐本進行精細的校勘,矯正甚多。今日得見之徐本,收于四部叢刊中,1983年中華書局影印。后盧文弨也據(jù)葉林宗影抄本刻《釋文》,并撰寫了《經(jīng)典釋文考證》三十卷,這是一本專門??笨甲C《釋文》的著作,校勘更正處頗多。盧本《釋文》,1985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至此,這三種版本的《釋文》皆行于世。
唐以降,對《釋文》的研究利用,主要集中于引用德明的音義材料作為研究資料,直至明清之際,始有學者挖掘《釋文》的???、考據(jù)價值?!堵哉摗芬晃恼砹宋宕了卧獙Φ旅鞯难芯?,又仔細分析了明清兩代對德明的研究。尤其是清代部分,不僅從經(jīng)典、小學、輯佚、??卑姹镜慕嵌确治觯乙郧迦孱櫻孜?、陸隴其、全祖望、盧文弨、王鳴盛、錢大昕、段玉裁這七人對德明的研究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全面地展示了清代對德明及《釋文》的研究面貌。今黃焯先生所編著《經(jīng)典釋文匯?!肺迨f言,歷經(jīng)數(shù)十載,刪改多次。黃焯先生得知北圖有珍貴的宋本,不顧花甲高齡,自費兩次入京借閱,終于1977年76歲高齡時完書。由弟子賀鏞先生以毛筆正楷謄寫整理,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面世。黃先生以徐本為底本,參以宋本、盧本、唐石經(jīng)、各家題跋,等寶貴的材料進行??闭?,兼及黃侃先生所說,考校精良。1983年8月黃焯先生預撰《經(jīng)典釋文考異》一書,與《匯?!凡⑿?,鑒司馬氏撰《通鑒》又著《通鑒考異》。然黃先生身體欠佳,飽受疾病折磨,雖日日不忘耕耘寫作,然《釋文略例》、《釋文略例正誤》因病常常輟筆。即便如此,黃先生仍于腰腿酸痛、延醫(yī)生問疾的情況下,日強起寫《略例》、《正誤》一或數(shù)條,治學精神著實令人欽佩。
注釋:
①[后晉].劉煦.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4944.
②[唐].姚思濂.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337.
③[后晉].劉煦.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4945.
④[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5639.
⑤[唐]姚思濂.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444-445.
⑥[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270.
⑦[唐]陸德明.通志堂《經(jīng)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
參考文獻:
[1]丁忱.黃焯文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211-264.
[2]王利器.曉傳書齋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7:37.
[3]屈萬里.《經(jīng)典釋文》單刊單行考略[C]//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732.
[4]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總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43.
[5]羅常培.《經(jīng)典釋文》之版本[C]//羅常培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422.
[6]孫照海.陸德明考論[D].濟南:山東大學,2005:11.
[7]文建剛.陸德明研究史略論[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5:9-11.
[8]孫玉文.《經(jīng)典釋文》成書年代新考[J].中國語文,1998(4):309.
[9]丁忱.論黃焯先生《經(jīng)典釋文》的研究及其成就[J].古漢語研究,1996.(3):81.
[10]王弘治.《經(jīng)典釋文》成書年代釋疑[J].語言研究,200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