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看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的關系

      2017-04-14 01:20楊鳳城
      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團結協(xié)作知識分子愛國主義

      楊鳳城

      摘 要: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之間團結協(xié)作、共同奮斗,構成歷史主旋律。其最深厚的基礎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民族基因。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雙方攜手前行的必備條件。這種理解和尊重建立在對對方思想思維和行為方式之特征和價值的深刻認識之上。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從執(zhí)政黨的對策和政策角度來看,知識分子問題需要依據時代特點進行討論,需要有對作為“理念人”的知識分子的認知,需要有對當代知識分子群體結構復雜與多元的充分估計。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知識分子;愛國主義;團結協(xié)作;相互尊重;社會關懷

      中圖分類號:D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17)02-0005-10

      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的關系是中國社會政治關系網絡中的重要一維,也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歷史來看,如何認識和處理黨同知識分子的關系,既有豐富經驗也有深刻教訓;從現實來看,黨同知識分子的關系呈現諸多新特點,面臨新考驗,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新政策。下面,筆者擬從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進行考察。

      一、團結協(xié)作、共同奮斗是歷史主旋律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知識分子主要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的。換言之,隨著西式教育的引入、新式學堂的設立和大批青年的出洋留學,隨著對西方現代科學知識和自由民主等現代理念的吸納、認同,中國產生了最早的一批知識分子,之后該群體日漸壯大,并日益顯示出影響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先鋒作用[ 學界有人將中國古代的“士”歸入知識分子范疇,稱為古代知識分子;西方也有學者將中世紀的教士納入知識分子范疇進行言說。但是,從詞源學意義上講,知識分子源于西方,產生于19世紀。這個概念是和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制度體制、理念觀念的認同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我們說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在中國主要是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產生的。誕生于有著悠久文明的中華大地上的中國知識分子有著中國本色,這種本色的重要體現就是古代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和天下意識。為嚴謹起見,中國古代的士還是還其本來的稱謂更恰當。]。

      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距離中國知識分子誕生二十年左右,而這二十年正是中國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二十年。從戊戌維新到清末新政再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風云變幻、波譎云詭,然而,在紛紜的歷史現象背后我們卻能發(fā)現一支愈行愈顯的新生力量,那就是知識分子群體的壯大和影響的擴大。如果說,戊戌維新的主力還是初步接觸現代政治理念同時又留有士大夫濃厚思想和情懷的向現代知識分子過渡的一代文人的話,那么,孫中山周圍聚集的革命骨干則大多是留學東西洋或在國內接受新式學堂教育的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fā)起者、主導者更不用說非知識分子莫屬。

      中國共產黨就是在上述革命背景、文化背景和知識分子成長背景下誕生的。馬克思主義最早是由知識分子在中國進行介紹和傳播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是由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的。中共一大召開之際,50多名黨員中絕大多數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充當了中國革命的先鋒和橋梁。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推進革命事業(yè)的過程中,始終將知識分子視為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構成部分。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道路。毛澤東曾經講過,1927至1937年間“有兩種反革命的‘圍剿: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也有兩種革命深入:農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1]。而反文化“圍剿”的主戰(zhàn)場在國統(tǒng)區(qū)在城市,主力軍是“左翼”知識分子。他們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和影響下,研究和宣傳唯物辯證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歷史與社會,高揚“階級革命”“文藝大眾化”的旗幟,與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遙相呼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在呼吁建立民族革命聯合戰(zhàn)線以團結御侮的過程中,知識分子作為動員對象受到與日俱增的重視。國統(tǒng)區(qū)知識分子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呼吁國民黨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大批知識分子奔赴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并逐漸成長為中國革命的骨干力量。國統(tǒng)區(qū)知識分子在抗戰(zhàn)期間,圍繞抗日與民主同中共形成相互支持與配合的格局。中國堅持抗戰(zhàn)的前提是全民族聯合陣線,而國共兩黨的合作是基礎和關鍵。知識分子在國共兩黨關系上始終發(fā)揮著正面的促進作用。國民黨的地位使其在國共關系、與其他社會政治力量的關系中處于強勢地位,而它又頑固堅持“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立場。于是,在“民主無妨抗戰(zhàn),抗戰(zhàn)需要民主”的口號與理念下,中共與知識分子結成了抗日與民主的合作戰(zhàn)線。

      抗戰(zhàn)勝利后,在戰(zhàn)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上,在要和平反內戰(zhàn)、要民主反專制的歷史潮流中,在國共和談、政協(xié)會議等重要政治活動中,知識分子尤其是知識分子集中的民主黨派作為國共以外的“第三種力量”,在客觀上形成與中國共產黨配合更多、對中共而不是國民黨更為有利的局面。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后,國統(tǒng)區(qū)知識分子的反內戰(zhàn)反專制斗爭更是直指國民黨,形成“反蔣第二條戰(zhàn)線”。隨著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迅速推進,隨著國民黨專制與腐敗日趨極端化,知識分子集中的各民主黨派紛紛發(fā)表聲明,站到中國共產黨一邊來。

      新中國建立后,知識分子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努力調整自我,以適應新國家新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這表現在1950年的學習運動中,知識分子努力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政策,檢討自己的“非階級”“非勞動人民立場”,肅清帝國主義洋奴買辦思想、封建主義思想的影響等;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努力洗心革面、改造世界觀;在批判胡適唯心主義思想等文化批判運動中努力跟進,力圖在學術藝術上擺脫“資產階級思想”,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歷史和社會問題、研究學問、從事創(chuàng)作。195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知識分子擁護新道路新制度,并努力以專業(yè)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新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內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尤其是在高技術領域內取得的巨大成就,均離不開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和奉獻。

      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來后,從“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始,在解放思想、沖決“左”的束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在引進現代思想理念,在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探索等方面,在科技、文化、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的各個領域都能聽到知識分子發(fā)出的聲音,看到其活躍的身影。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共產黨先后確立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目標以及“黨管人才”原則等,為執(zhí)政黨與知識分子團結合作、共同奮斗提供了富有時代特色的共識、平臺和體制機制。習近平指出:“在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90多年的歷程中,廣大知識分子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盵2]這一評價既符合歷史實際,也是對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團結合作、共同奮斗歷史的總結。

      縱觀歷史,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九十多年的合作與共同奮斗何以會發(fā)生并持續(xù)?首先,愛國主義構成最深厚的基礎。愛國主義是中國知識分子和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民族基因。中國知識分子產生之時,正是中華民族面臨列強瓜分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際,民族危機同樣嚴峻。反對帝國主義是中共成立后喊出的最響亮口號之一,也是在知識分子中引起最強烈共鳴的號召之一。尤其是日本侵華戰(zhàn)爭使現代民族主義深入知識分子和共產黨人內心。“救亡”是知識分子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過程中合作的首要基礎。民族危亡的持續(xù)和加劇,給中國知識分子和中共注入揮之不去的歷史悲情,也促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知識分子和共產黨擁有更強烈更敏感的民族主義立場、更深沉更堅定的愛國主義追求。

      新中國成立之際,盡管部分知識分子對中國共產黨不太了解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慮,但是他們選擇了留下來而不是跟隨國民黨逃亡臺灣。這里僅舉二例。其一,中央研究院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精英的聚集地,該系統(tǒng)共有13個研究單位,1個管理機構。成建制遷移臺灣的除了管理機構總辦事處外,只有歷史語言研究所。其余12個自然科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研究所都留在了大陸。當時中央研究院共有506人,遷往臺灣的130人,占總數的25.6%??紤]到130人中總辦事處就有50人,那么研究人員遷往臺灣的比例就更低。此外,當時中央研究院共有81位院士,1949年底隨國民黨遷往臺灣的9人,去美國工作的12人,其余均留在大陸,占到74%[3]。其二,新中國建立后,于50年代迎來了留學西方的知識分子歸國潮,總數達2 300人左右,其中很多人放棄了留學國家的優(yōu)厚物質待遇且沖破重重障礙才得以如愿[4]。復興中華民族的強烈抱負促使知識分子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同樣,出于民族復興的追求,中國共產黨積極爭取和歡迎知識分子為新中國服務,將他們視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重點對象。

      實際上,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除了有近代以來國情這個誘發(fā)性因素外,還有一個更深長的淵源,那就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愛國主義離不開對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自信。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僅有中華文明沒有隨著歷史變遷而消失。雖然在古老的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尤其是在現代化初啟之際,傳統(tǒng)文化曾遭到強烈的質疑和批判。這種質疑與批判有其歷史合理性,但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科學看待、“同情理解”、尊重弘揚最終會成為主流。愛國主義會從這里得到源源不斷的滋養(yǎng)。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在數次政治運動特別是在“反右”和“文革”中,知識分子受到沖擊。然而,“文革”結束后,知識分子鮮有對自己選擇的后悔和對共產黨失望的言行,大多數人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有一種老驥伏櫪、烈士暮年的情懷,這背后蘊藏的是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后雖然有失誤,但是對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目標從來沒有動搖過。執(zhí)政后的失誤是探索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的失誤。而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夠正視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有能力糾正錯誤并開辟新的民族復興道路。事實表明,愛國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知識分子合作奮斗的最堅固的基石。

      當然,在新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近代以來,為了民族復興之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做過各種探索,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從實業(yè)救國到教育救國,不一而足。但是,最終均歸于失敗。走社會主義道路,既是歷史探索的合乎邏輯的延續(xù),也為現實所證明。事實上,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際,知識分子與中國共產黨一樣歡欣鼓舞,他們對公有制、對計劃經濟以及建基其上的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公平正義充滿期待。經過幾十年的實踐,中國共產黨開始調整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近四十年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成就,猶如一座豐碑引起世人關注。知識分子既是這座豐碑的建設者,也是維護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團結合作的又一重要基石,是知識分子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前提。

      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攜手前行的必備前提

      無論對于個體還是集體和組織而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都是合作的必要條件。就中國共產黨和知識分子來說,理解和尊重的主要指向是對方的思想思維和行為方式。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政黨對于知識分子而言有意義的特征在于,有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有全體黨員必須信奉的一元指導思想,有高度權威的領袖和中央;知識分子對于中共來說有意義的特征在于,擁有高出社會一般成員的知識文化水平,擁有獨立思考、批判精神。所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要義在此。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際對知識分子的上述特征便已有認識,這自然和黨的創(chuàng)始人大多來自知識分子相關。知識分子擁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在革命過程中能起到宣傳鼓動作用,在根據地建設尤其是文教戰(zhàn)線能發(fā)揮知識特長。對于這些沒有疑義,關鍵是如何看待知識分子具有政治意義的思想與行為。在革命時期,中共對知識分子的認識可以作如下概括:一是知識分子因為比較有文化而較容易成為階級的代言人,因此存在代表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官僚買辦階級的政治分野。從所受教育和世界觀狀況、社會地位等來看,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占多數。二是知識分子長于言論、短于實踐,長于思考、短于當機立斷,長于察覺、短于堅持,標榜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短于組織性與集體性,偏愛社會改良而質疑甚至反對暴力革命。三是知識分子自認為對社會發(fā)出的批評和改造意見是超階級的關懷,但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均未逃出資產階級的思想牢籠,因沒有獨立的經濟基礎而社會地位不穩(wěn)定和立場處于變動之中。上述認識清楚地反映了以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為依歸的理論與方法??陀^地講,處在革命環(huán)境中的中國共產黨這樣看待知識分子自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和深刻性。這樣的認識加上前文討論過的對知識分子作為民族主義者的判斷,構成了中共認識和處理與知識分子關系的復雜圖景。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將知識分子視為民主革命陣營的重要分子,另一方面對其政治立場尤其是社會改良主張保持高度警惕和批評;一方面將知識分子作為革命的同盟軍、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點工作對象,另一方面對加入革命隊伍的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使其接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等。

      知識分子對于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一方面不大贊同暴力革命理論和實踐,并質疑與蘇聯的關系;另一方面對中共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特別是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言行持贊賞態(tài)度,對中國共產黨反國民黨專制反內戰(zhàn)、高倡民主的言行持同情立場。由于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大多數知識分子和中國共產黨沒有直接打交道的機會,也不發(fā)生直接的利益關系,所以上述有關對方的認識,象征意義、戰(zhàn)略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在與知識分子的關系處理上顯然處在主動和優(yōu)勢地位上,也可以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國革命的成功經驗之一是革命隊伍內部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行動。新中國在建立后不久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而蘇聯模式在當年被視為“真正的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核心是計劃經濟,由計劃經濟出發(fā),計劃理念與體制表現在方方面面,包括影響知識分子賴以生存的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播。革命經驗和習慣,計劃理念與體制,階級分析視角下對知識分子的已有認識,諸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構成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處理與知識分子關系的政策淵源??陀^地說,新中國建立之初,大多數知識分子均帶有程度不同的自由主義特征。如前所述,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懷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大特點,那么,另一大特點則是對自由民主的信奉,而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是競爭性民主,是多黨競選,是三權分立。這一點可以從知識分子在“中華民國”時期的政治主張和相關論說中窺見,也可以從新中國建立后知識分子在學習和思想改造運動期間的自我檢討中窺見。有意思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包括梁漱溟、張東蓀等并沒有將競爭性政治民主與私有制視為一個整體,相反,他們曾明確表達過將西方政治民主與蘇聯經濟民主(公有制)結合起來是比較理想的制度設計的觀點。這其中的歷史、文化與社會內涵耐人尋味。但不管怎樣,從總體上來說,知識分子的上述狀態(tài)和中國共產黨的愿景、新中國的發(fā)展方向是難以契合的。由此,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把知識分子作為統(tǒng)戰(zhàn)工作對象并高度重視,認為國家建設尤其是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離不開知識分子,共產黨人要學會同知識分子打交道,和他們交朋友。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主動和一些文化名流交往,贏得了知識分子的廣泛尊敬與愛戴。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要求知識分子改造思想,拋棄根深蒂固的資產階級世界觀尤其是非階級或超階級的思想觀念,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并用其分析歷史與現實、指導專業(yè)研究。

      面對執(zhí)政黨的要求,知識分子有過短暫的猶豫彷徨。但是,中國革命的巨大成功,中國共產黨實現國強民富的堅定決心,中國共產黨人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tài),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困局,加之文教事業(yè)國家化、知識分子單位化的快速推進,知識分子總的來說是在積極理解和響應執(zhí)政黨的號召與要求。中共中央對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進步給予了肯定。例如,1956年1月,中共中央專門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對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知識分子工作和知識分子隊伍發(fā)生的積極變化做出總結。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膠著于階級分析且把世界觀作為知識分子階級歸屬的標準,過于強調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政治性、計劃性和思想統(tǒng)一、步調一致,必然會帶來執(zhí)政黨與知識分子關系的緊張。實際上,195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以后,革命時期的階級分析與階級斗爭理論已經不能再簡單套用。毛澤東于1957年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就是一種調整的努力。事實說明,革命的巨大成功及其經驗帶來的路徑依賴根深蒂固,調整非一朝一夕所能到位,一旦遇到新問題,舊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很容易再現。

      “文革”結束后,無論是執(zhí)政黨還是知識分子均在反思。就知識分子問題而言,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吸取三十年執(zhí)政的經驗教訓,明確并反復重申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這是對中國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最大的肯定,是尊重知識分子的最重要政治前提。實際上,1956年中共中央就曾有過這一判斷,1960年代初期周恩來實際上又重申過,但中央高層對此認識始終不能統(tǒng)一[5],輿論宣傳上長期的強勢話語還是將知識分子視為資產階級。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判斷標準是世界觀,這一階級劃分標準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隨意性極強。鄧小平在“文革”結束后更明確地提出政治上世界觀上的判斷標準是看為誰服務,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這一判斷日后再沒有動搖過。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日益成熟。

      在解決了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這一重大政治問題后,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群體價值和特點的體察與認識也在與時俱進。知識分子以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播為職志,學術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是其畢生精力所在,而學術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貴在獨到、貴在個性、貴在創(chuàng)新。失去了多元多樣,千篇一律、整齊劃一,學術藝術的生命力也就終止了。文化延續(xù)與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求其從業(yè)者必須獨立思考,凸顯個性,彰顯特色。對此,從鄧小平開始已經有了越來越明確和豐富的認識。

      知識分子之所以為知識分子,還必須有專業(yè)之外的社會關懷。實際上,知識分子這一概念源于歐洲,它是和不滿現實、批判現實并力圖提供改造現實的理想方案聯系在一起的,是和超越個人與群體利益充當“社會良知分子”聯系在一起的。美籍華裔學者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一書“自序”中寫道:“今天西方人常常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維護者。知識分子一方面根據這些基本價值來批判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另一方面則努力推動這些價值的充分實現。這里所用的‘知識分子一詞在西方是具有特殊含義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識的人。這種特殊含義的‘知識分子首先也必須是以某種知識技能為專業(yè)的人;他可以是教師、新聞工作者、律師、藝術家、文學家、工程師、科學家或任何其他行業(yè)的腦力勞動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興趣始終限于職業(yè)范圍之內,那么他仍然沒有具備‘知識分子的充足條件。根據西方學術界的一般理解,所謂‘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yè)工作以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盵6]余英時的概括也可以從其他西方學者那里得到印證。例如,德·托克維爾曾指出:知識分子“在人們心目中建起了一個想象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一切都是徹底單純,統(tǒng)一,和諧,平等與合理的”[7]。正因為此,知識分子經常被稱為“觀念人”或“理念人”,其現實關懷精神和批判性格十分突出。劉易斯·寇塞爾曾說:“知識分子們是這樣一些人,他們看來對現存的一切永遠不滿……他們總是用更高、更博大的真理來對當前的真理提出疑問?!盵7]

      應當承認,西方學界的上述觀點的確揭示了知識分子的某些本質特征。但中國知識分子有自己的成長道路,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制度不同于西方,西方學界關于知識分子的界定或理想范型不能照搬到中國。但是,知識分子作為理性、自由、公正等價值理念的闡釋者維護者,保持現實關懷、批判社會不公并提供積極的改造或矯正方案等,這些是應該肯定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需要充分認識和理解:知識分子之所以為知識分子是因為有思想,以觀點和言論作為生存的前提、特征和價值。而思想的前提是獨立思考,是學術藝術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自由。實際上,在走向民族復興的歷程中,執(zhí)政黨需要集思廣益,需要各有特色的有關社會發(fā)展的思考和方案,需要多維的看問題角度和解決問題的多項選擇方案。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當然,在雙方關系的處理中,知識分子也要充分理解、尊重執(zhí)政黨。首先,新中國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不同群體間收入差距構成的挑戰(zhàn),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考驗,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考驗,統(tǒng)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考驗等,需要中國共產黨強調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一元和堅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中共中央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共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強調令行禁止的中央權威,強調政治領袖的核心作用,強調輿論宣傳高揚主旋律、提供正能量。這些都需要知識分子充分理解、尊重。其次,知識分子基于獨立思考提出的思想應是深刻的,言論應是負責任的。進一步言之,就是要站在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國家的高度負責的立場上,要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能為發(fā)聲而發(fā)聲,為批判而批判,不能照搬西方的理念,不能迷思“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階層、一個單獨的社會力量、甚至知識分子這個詞本身,都是以其政治上和道義上的異議為特征的”[7]。和而不同而非分庭抗禮,同向而行而非分道揚鑣,才是知識分子與中國共產黨關系的理想狀態(tài)。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廣大知識分子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要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要實事求是、客觀公允,重實情、看本質、建真言,多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獻計出力。”[2]

      三、時代視野下立體、多維的政策對象

      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因此成為社會科學領域一個能夠加以界定但同時存在諸多模糊和爭議項的概念。從執(zhí)政黨的對策和政策角度來看,知識分子問題需要依據時代變化進行討論和界定。

      知識分子是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產物,是隨著現代教育的發(fā)展而不斷壯大的。談起知識分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受教育程度與勞動性質。進一步言之,知識分子接受過較高較系統(tǒng)的教育,擁有較高的知識文化水平,以腦力勞動為謀生手段。但是,這種看待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理念正受到社會發(fā)展的挑戰(zhàn)。就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而言,最量化的標準就是學歷。新中國建立初期,曾將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人統(tǒng)統(tǒng)歸入知識分子,總數約400萬人,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約20至30萬人。之后,隨著中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學歷標準也在提高,至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人們一般會認為至少具備了大專以上學歷才算是知識分子。進入新世紀后,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fā)展,高校畢業(yè)生由世紀之初的年均100余萬人到近幾年的年均700萬人以上,高學歷人群的數量在急劇增加,總數即將突破1億。這一變化的效應在于,知識分子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精英,起碼不再稀缺了,僅僅是復雜多元的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一分子。就勞動性質而言,知識分子概念受到的挑戰(zhàn)同樣明顯。現代化初期,體力勞動者數量龐大,腦力勞動者還是一小部分。勞動性質的不同,意味著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然而,隨著現代化自動化尤其是信息化的迅速推進,腦力勞動者的數量在成倍增長,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成為勞動者的主體。那么,再在勞動性質上談論知識分子問題已無實質意義。

      雖然知識分子的概念使用面臨上述挑戰(zhàn),但作為一個群體或階層,依然有其共性,作為宏觀政策對象仍有言說意義。這些共性概括起來主要是:文化水平較高、知識比較豐富,對自然對社會了解較深,出專家行家多;對時代與社會發(fā)展敏感、思維敏銳,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思想、有主見,愿意對事關公共利益的問題發(fā)表見解等。從上述特征出發(fā),執(zhí)政黨完全可以對知識分子群體提出宏觀的整體性要求,希望他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創(chuàng)新支撐;鼓勵他們勇立潮頭、引領創(chuàng)新,搶占國際國內創(chuàng)新制高點;要求他們天下為公、擔當道義,客觀公允、追求真理,為人民為國家建真言。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還有一個認識必須堅持不動搖,即“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將知識分子放在工人階級隊伍中的政治意義顯而易見。尤其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創(chuàng)新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大背景下,知識分子作為執(zhí)政黨的重要依靠力量更無須贅言。如果回顧新中國建立后在將近30年的時間內將知識分子視為資產階級所帶來的深刻教訓,那么關于知識分子工人階級屬性的判斷便更有了一份歷史的沉重。

      總之,在當今,中國共產黨在廣義上使用知識分子這一概念進行政治性政策性言說依然具有現實合理性。但是,同時必須看到,由于廣義知識分子群體數量之龐大、職業(yè)之廣泛、利益之多元,整體性全覆蓋的政治語言的價值主要在于象征意義、理論意義。要使隊伍如此龐大、結構如此多樣的知識分子群體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具體的方針和行業(yè)規(guī)范,需要多維的立體的人才政策,需要基于專業(yè)特點和規(guī)律、人才使用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就不是籠統(tǒng)地談論知識分子政策所能解決的。

      縱觀歷史與現實,無論是學界、政界還是普通民眾,人們在不同語境下,會從廣義與狹義兩種范疇上談論知識分子。廣義上的知識分子如前所述,那么狹義上的知識分子該如何界定呢?就學界探討的最大公約數而言,就是在文化程度、腦力勞動標準之外,加上從事精神文化的生產與傳播這一限定,即以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播、知識發(fā)現積累與傳授為職志,以符號系統(tǒng)、價值評判系統(tǒng)把握世界,主要工作于文教、科技領域。當然,隨著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日趨緊密,隨著文化的經濟功能日益凸顯,從工作和職業(yè)角度定義知識分子也面臨某些困擾。但是,相對于學歷與勞動性質而言,還是有較強的確定性和限定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26日召開的知識分子、勞動模范和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在談及知識分子問題時聚焦的就是文教科技領域的知識分子。例如,他講到“要遵循知識分子工作特點和規(guī)律,減少對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干擾,讓他們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職工作”,提出“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識分子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體制機制,放手讓廣大知識分子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2]。實際上,在許多發(fā)達國家,知識分子就是指大學教授、作家、記者等。在當今中國,許多人心目中的知識分子也主要指向這些人。如果對公務員、企業(yè)白領、律師、醫(yī)生、工程師等是否是知識分子人們還要思索一下的話,那么工作于文教科技領域的腦力勞動者尤其是教授、作家、記者則無需思索就會被歸為知識分子。從政策制定和實施角度來說,認識到知識分子的廣義與狹義之分,有利于把握重點,提升政策有效性。

      當然,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無論就國際經驗還是國內經驗來說,有關知識分子的討論還存在進一步聚焦的空間,那就是知識分子的公共性問題。知識分子一詞源于俄國,指的是19世紀下半葉俄國中產階級的一個階層,他們受現代教育影響,欣賞西歐國家的工業(yè)化和自由民主,對俄國的落后、沙皇的專制不滿,并在法律界、醫(yī)務界、教育界、工程技術界形成志同道合的小圈子。后來經過法國德雷福斯案件[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震撼法國的一樁冤案。A·德雷福斯系法國總參謀部上尉軍官,被錯判入獄,后被赦免、撤銷原判和恢復名譽。其間,作家、記者、律師引領的社會抗議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知識分子”一詞作為社會公正與良知的代名詞,作為世俗價值觀的異議者與批評者,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隨著時日的推移,隨著經濟發(fā)展與科技進步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們希望知識分子能夠運用他們的知識優(yōu)勢來思考并提供理想的解決方案。于是,無論從知識分子的起源意義上講,還是從現實需要來講,人們心目中的知識分子就不僅僅是擁有較多的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水準,而且還要以專業(yè)知識為依托,就社會公共問題發(fā)言。也就是說,接受過系統(tǒng)的高水準的教育、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屬于某領域的專家,是知識分子的必要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很難拿出發(fā)人深省的思考與思想。但是,作為知識分子,僅有這些是不夠的。一位教授、文學家或科學家,只有當他對社會保持一種超越性關懷和批判的時候,才能被稱為知識分子。因此,西方學界提出了諸多概念,力圖從各個角度對此加以詮釋。例如,“局部性知識分子”與“整體性知識分子”、“工具型知識分子”與“理念(觀念)型知識分子”、“技術知識分子”與“人文知識分子”等,不一而足。所謂局部性、工具型、技術型就是指僅對自己的專業(yè)有興趣的專家,所謂整體性、理念型、人文型就是在專業(yè)之外能夠對社會公共問題保持一種超越個人和群體的整體性關懷,能夠對社會問題保持敏銳的警覺,提出批評批判和矯正方案,維護理性、自由、公正等理想和價值。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文盲較多的國家。所以,知識分子這個詞匯傳入中國后,很快被等同于文化人、知識人。這一理解帶來兩方面的歷史內涵:一是知識精英、專業(yè)人才彌足珍貴;二是特立獨行、社會政治影響不可小覷。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前還是之后,就面臨的考驗與政策難度而言,前者顯然不是大問題,后者才是復雜的,有時還是棘手的問題,也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實際上,在中國,無論是一般社會成員還是執(zhí)政者,在觸及知識分子的深層問題時,其重點指向也是這部分人。一方面鼓勵知識分子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建真言諍言;另一方面要凝聚共識,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如何恰到好處地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形成一致性和多樣性的良性互動,在充分發(fā)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的同時找到最大公約數,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體現。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和批評,只要出發(fā)點是好的,就要熱忱歡迎,對的就要積極采納。即使一些意見和批評有偏差,甚至不正確,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堅持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人不是神仙,提意見、提批評不能要求百分之百正確。如果有的人提出的意見和批評不妥當或者是錯誤的,要開展充分的說理工作,引導他們端正認識、轉變觀點,而不要一下子就把人看死了,更不要回避他們、排斥他們?!盵2]這段話具體入微、入情入理,是執(zhí)政黨胸懷和自信的展示。

      就政策對象而言,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與以往相比確實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首先表現在代際結構上。進一步言之,舊中國過來的知識分子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也基本上離開了工作崗位?,F今各領域的知識分子幾乎清一色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他們經歷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科技革命、全球化、信息化等重大社會變革,這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眼界、思維、價值觀和審美等。

      其次,大一統(tǒng)的體制、利益與價值觀已經不再。知識分子由國家包下來,體制化、單位化、利益與價值觀大體一致的時代早已遠去。多種所有制結構和市場經濟已經使知識分子變?yōu)橐粋€高度分化的群體,無論就利益還是價值觀而言均是如此。卡爾·曼海姆曾經指出,知識分子是一個高度異質化的群體,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接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齊格蒙·鮑曼認為,除了原則上、抽象地認同以理性建構社會之外,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再也沒有其他共同之處。他們的判斷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于當今中國的知識分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指出: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工作。要高度重視和做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的知識分子工作,引導他們發(fā)揮積極作用。留學人員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統(tǒng)戰(zhàn)工作新的著力點。要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fā)揮作用的方針,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從統(tǒng)戰(zhàn)工作出發(fā)講到的三類知識分子,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知識分子群體結構的復雜與多元。如果按照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范疇進行劃分,上述幾類知識分子顯然屬于體制外,對他們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顯然難度更大,更需要從時代特點出發(fā)進行政策創(chuàng)新。

      除了上述幾類知識分子外,工作于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的知識分子也是需要重視的群體,而且較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主要出自該領域特別是高校和科研機構。這部分知識分子在體制內,作為政策對象,確定因素和有利因素較多,而且共產黨員知識分子大多集中于該領域。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 875.8萬名,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3 932.4萬名,占黨員總數的44.3%。黨員知識分子是中國共產黨引領廣大知識分子的可貴資源和可靠保證,是黨在改革開放前不具備的優(yōu)勢。實際上,只要充分發(fā)揮黨員知識分子的作用,充分利用體制優(yōu)勢做好國有企事業(yè)單位黨外知識分子的工作,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工作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總之,對中國作為政策對象的知識分子既需要宏觀審視和判斷,也需要分門別類、具體微觀地加以考察和衡量。宏觀與微觀、廣角與聚焦,雙管齊下,立體多維,方能構建出科學的知識分子政策體系與體制機制,方能使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穩(wěn)固保持良性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2.

      [2] 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4-30)[2017-01-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

      [3] 李楊.解放前夕南京科技界反搬遷斗爭[J].炎黃春秋,1999(3):20-23.

      [4] 左玲.新中國建立初期歸國留學生群體政治認同的模式與特點[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22-127+144.

      [5] 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與決策的回顧: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706-708.

      [6]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

      [7] S.M.利普塞,A.巴蘇. 關于知識分子的類型及其政治角色[G]//梁從誡.現代社會與知識分子.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

      猜你喜歡
      團結協(xié)作知識分子愛國主義
      探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下的教學之路
      愛國主義教育70年
      喚醒傾聽的耳朵,打開合作的心扉
      淺談科學課上的小組合作學習
      依托“雁文化”促進師生和諧發(fā)展
      對知識分子的希望
      對知識分子的希望
      知識分子
      你是知識分子嗎?
      浩然正氣貫長虹 愛國主義譜新曲
      务川| 福贡县| 永福县| 伊宁市| 孝义市| 龙游县| 红安县| 新竹市| 霍林郭勒市| 仙居县| 宜丰县| 通化市| 德格县| 阜康市| 禹州市| 辰溪县| 射阳县| 平塘县| 浠水县| 莱州市| 华坪县| 衡阳县| 德州市| 江西省| 安达市| 化德县| 巩留县| 枣庄市| 大港区| 巴楚县| 句容市| 卢龙县| 高州市| 灵寿县| 平武县| 白沙| 潮安县| 永和县| 福清市| 祥云县|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