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華
[摘 要] 在初中數學教材中,閱讀材料在每一個章節(jié)中都有所體現,這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新的特色。這些閱讀材料融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為一體,是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學中,要積極開發(fā)利用這些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數學知識,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初中數學;閱讀材料;開發(fā)與應用;數學素養(yǎng)
隨著時代的變化,數字化信息及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綜合閱讀能力的要求,尤其是數學閱讀能力的要求。在這一大背景下,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也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科學掌握數學閱讀方法,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了進一步促進閱讀教學,《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各大版本教材中相應編排了閱讀教材,為數學閱讀教學提供有效的教學資料。其中蘇教版教材根據章節(jié)教學內容,在每章節(jié)后統(tǒng)一編排閱讀欄目。然而閱讀教材的編排較少,且編寫簡略,仍不足于滿足數學閱讀教學的需求。換言之,閱讀材料匱乏依舊是初中數學教學的絆腳石。為進一步明確初中數學閱讀材料選擇與應用的方向,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研討建議。
一、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教學課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缺失鮮明、生動的情境,整個教學課堂將淪為一洼死水,平靜無波瀾,教學成效不得而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教學情境的導入,通過精心設計,借助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作好疑問或導入鋪墊,然后在適宜當口恰到好處地引出教學內容,如此學生就可在教師的思維引導下成功且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整個教學課堂就顯得比較成功。簡單來說,情境的導入是教學開展的必要前提,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思維轉換上可發(fā)揮積極作用。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比較多樣化,借助閱讀材料創(chuàng)設可作為一大突破口。
例如,在“平方根”第1章中,有一篇名為“大象與螞蟻比體重”的閱讀材料。該篇閱讀材料短小精悍,且富于趣味性與科學性,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容易被材料開頭螞蟻的定論“螞蟻和大象一樣重”吸引,首先自我進行頭腦風暴。然后通過接下來的閱讀,學生或許還不能理解螞蟻推斷中存在的問題,但潛意識里認為“螞蟻與大象不等重”的想法可激發(fā)其學習與探究愿望,如此便可有效活躍氣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產生求知欲望,借用裴光亞準確的表達,也就是“憤”“悱”。“憤”指渴望了解卻明顯感到困難,“悱”指想表達卻不知如何表達。學生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說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發(fā)揮效果,借助表面淺顯的知識能激發(fā)學生對更深知識的渴望,學生接下來參與課堂探究活動的能動性也就大大提升。
二、有力增強思辨能力
在知識與認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對特定問題或知識的認知較為片面單一,解答問題的角度與方式比較局限且單一。然而數學知識的解答方式比較多樣,一旦教師在同一問題上引用新知進行解答,學生往往會產生困惑感,后期學習的主動性就有所降低。教師應正視學生這一特點,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多觀察其對知識的認知與接受能力,并重點劃出學生容易出現混淆或困惑的地方,精心設計對應的閱讀材料。此外,教師還需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在發(fā)現及解決問題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步內化成自我知識。
例如,在“代數式”的一課中,閱讀材料為“小明的錯題”,主要是針對小明在代數式解答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如4x2-(2y2+6x2)=4x2-6x2+2y2=-2x2+2y2,從各方面了解到在“代數式”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反復出現同一錯誤。教師可在學生作業(yè)、練習反饋中收集他們常犯的錯誤及其原因,并將其有機整合到閱讀教材中,讓學生以小教師的身份進行閱讀,找出其中的錯誤并給予糾正。他人的錯誤實際上就是自己本身常犯的錯誤,教師有針對性開發(fā)閱讀教材,可讓學生以另一個身份對知識進行全新的認知,在錯誤中進行深入思考,逐步增強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重新建構知識框架
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或大或小、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正?,F象。教師需持正確的態(tài)度應對學生的錯誤。正如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所說:“錯誤是每個人都會犯的,教師不懂得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比绱丝磥恚處煈晫W生的錯誤,善于發(fā)現錯誤背后的原因,將其轉變?yōu)橛袃r值、有意義的教學資源,逐步引導學生認清自我錯誤,并重新建構其知識框架,將錯誤融入閱讀材料,讓學生可清晰認識到自己知識結構中的漏洞,及時查漏補缺,主動完善知識框架。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項”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入“識別系數”的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自己在這一知識中常出現的錯誤,并重新進行改正。在平常的練習中,學生容易在“常數”“項系數”等上出現錯誤認知而感到困惑。閱讀材料后,學會可懂得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過程中,應首先明確方程中的“系數”與“項”,然后可進行下一步的解答。
四、大力培養(yǎng)運用能力
數學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應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在潛意識里有針對性培養(yǎng)自身的數學意識。應對同一數學問題,采用不同的觀念進行思考,有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因而,教師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靈活變通地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在教學中也相應選用典型素材,并根據學生知識理解的特點整合閱讀材料,借助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維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學會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另外,教師應為學生搭建良好平臺,靈活遷移知識,在同一知識不同類型出題設計中仍可應對自如。
例如,選用“統(tǒng)計圖與統(tǒng)計表的選擇”的拓展資料作為參考,通過閱讀材料,學生可明白同一數據可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因而在學習或生活中應學會靈活變通,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并解決同一問題。
五、巧妙引導總結歸納
從學生認知與感知的特點來看,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并內化知識,教師的引導作用必不可少。課堂小結是章節(jié)教學的結尾工作,有效的小結不僅可引導學生回顧知識、技能、方式,還可讓學生重新認識、總結并升華數學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及價值。從知識層面上講,課堂小結既是本章節(jié)的總結概括,更是下一章節(jié)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要求,相應設計與之匹配的小結結尾,引導學生對自我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并在運用中逐步內化成自我知識。學習是一項認知的活動,更是情感與意志培養(yǎng)的行為。學生只有自身深入學習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我知識與情感態(tài)度進行反思總結,才可從低的跳板上升到高的跳板,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提升自我的數學閱讀素養(yǎng)。
在八年級(上)第六章小結中,教師可引用“三個‘一次”閱讀材料?!耙辉淮尾坏仁健薄耙辉淮畏匠獭币约啊岸淮畏匠探M”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數形結合是學習的有效突破口。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可首先明白數形結合的思想與重要意義,并進一步明確如何在數形結合中看待三個“一次”知識的體系。閱讀材料的導入,既可豐富課堂小結形式,又可有效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建構自我知識框架。將復雜的內容整合到一起,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既可把書讀“薄”,也可把書讀“厚”。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學應根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及教材內容,科學選擇、整合并利用文本內容及學生身邊的素材,通過鮮明、有效的閱讀材料,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與積極性,培養(yǎng)其思維辨別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并在閱讀中指導學生對自我知識進行總結反思,主動建構并完善新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李慧祥,王華軍,陳德前.蘇科版“閱讀”材料的導讀策略摭談[J].中學數學,2015,(10).
[2]李慧祥,陳德前.蘇科版教材思想方法類“閱讀”材料研究[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Z2).
[3]趙春廣,李志燕,劉潔.閱讀材料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及使用情況調查研究[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24).
[4]姚建萍.提高初一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學數學月刊,2015,(04).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