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理論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研究
郭杰
隨著全民精神文化運動的蓬勃興起,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現實情況是我國音樂教學起步較晚,音樂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較為落后,尚未有一套較為系統(tǒng)和完善的音樂教育理論體系,本文分析了普通高校音樂理論課教學現狀,構建了一套音樂教育理論的教學體系。
音樂教育理論 教學體系 構建
本文以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理論課程教學體系為研究對象,抽取某地區(qū) 10 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就該地區(qū)高校中的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師資力量、教材的使用、教學方法進行調查,總結了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現狀。
1.師資力量方面
筆者在對這 10所普通高校中教授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師的調查中發(fā)現:該地區(qū)從事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師共計有30人,其中年齡在 25-40 歲之間的音樂教育理論教師有 20人,占總體比重的 67%;年齡在 40 歲以上的音樂教育理論教師為10人,占總體比重的 33%,由此可見青年音樂教師占大多數,中老年教師數量較少,年齡結構上趨于年輕化;從學歷程度上來看,所有教師都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有 14人,約占總體比重的 50%,而且大部分擁有碩士學歷的音樂教師的年齡為 25-40 歲,可見該地區(qū)在音樂人才的引進上嚴格遵守教育部頒發(fā)的法規(guī)政策,吸收高學歷的音樂人才;從職稱上來看,擁有助教職稱的音樂教師有 6人,擁有講師職稱的音樂教師有 19人,擁有副教授職稱的音樂教師為 5人,可見該地區(qū)音樂教師的職稱結構較合理,屬于“中間大、兩頭小”,但擁有教授職稱的音樂教師的缺乏說明該地區(qū)的音樂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能力還有著上升的空間;從原始專業(yè)上來看,只有 30%的音樂教師的本專業(yè)是音樂教育專業(yè),其他的音樂教師原來為管樂、演奏等專業(yè)。
2.教材方面
筆者對教師教材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發(fā)現:專業(yè)而統(tǒng)一的音樂教育理論教材的缺乏是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問題,在這 10 所高校中有 6 所高校沒有音樂教育理論統(tǒng)一教材,其余 4 所高校使用的教材多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在 1998年出版的,內容比較陳舊,很多最新的音樂教育理論知識并沒有被提及,無法滿足當前音樂教育的需要。
3.教學方法方面
筆者經過對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方法進行調查發(fā)現:當前音樂教育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固定,常見的教學方法為講解法、完整與分解法、預防與糾錯法。在教學的過程中,通常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控制著整個課堂。在對現代信息技術使用態(tài)度的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音樂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但只有少部分教師表示自己會在課堂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筆者在對教學方法滿意度的調查中發(fā)現:約有 85%的學生表示對當前的教學方法不滿意,希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由此可見,當前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1.構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主觀要素,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方案》中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有著這樣的描述:“培養(yǎng)復合型音樂教育人才”,這就說明社會需要的是適應能力強、心理素質好、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的高素質的音樂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制訂音樂教育理論的教學目標時也要遵循社會的需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從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結構出發(fā),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要,從而將大學生的內在需要轉化為實際要達到的結果,為此,將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總目標設定為:通過對音樂教育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在理解音樂運動的基礎上懂得音樂鍛煉的重要性,掌握音樂鍛煉的基本理論和運動中應注意的事項,同時注重學生自身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能夠勝任音樂健身的指導工作。
音樂教育理論的教學目標的制訂分為了解和掌握兩部分,其中了解部分的內容為:音樂派別的起源與發(fā)展、音樂發(fā)展中的延續(xù)、發(fā)展與演變;掌握部分的內容為: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音樂練習的基本方法、糾錯與校對。面對著高校持續(xù)擴招,就業(yè)市場的競爭越發(fā)激烈,音樂教育理論也要與時俱進,對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教學目標進行調整。
2.構建音樂教育理論課教學主體
音樂教師是高校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是提高音樂教育質量的關鍵。當前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就業(yè)方向日益多元化,音樂教育理論教師要更新教學的指導觀念,確立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建立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設法建立起具有良好風氣的學生集體。在注重學生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今天,教師的文化底蘊對學生的影響不可替代。教師的文化底蘊表現在其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等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全面而深刻。從實質上說,教育過程其實就是“文化化人”的過程,為此音樂教師要有意識提升“非專業(yè)”素養(yǎng),實現專業(yè)素養(yǎng)和非專業(yè)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
音樂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校音樂教學的質量,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是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智力保障,為此高校要重視音樂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系統(tǒng)化的音樂教師培訓體系,抓好學科建設,造就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音樂教師提供課題經費,通過聘請指導專家、召開音樂教育教學思想專題研討會等形式,建立音樂教師后備培養(yǎng)計劃,選擇專業(yè)能力強的音樂骨干教師為培養(yǎng)人選,安排他們進行脫崗培訓,積極支持鼓勵青年教師參加教學及改革和科研活動。
3.構建音樂教育理論課教學內容
音樂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極大的潛能,都具有完全不同的個性,因此,要千方百計竭盡全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張揚個性。高校要對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統(tǒng)整,從學生對教育的個性化需求出發(fā),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不斷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音樂教育理論課程體系,給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多元化的優(yōu)質教育,構建一套適合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由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組成,選修課程分為必選課程和自選課程,活動課程包括學生講臺、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來參加活動課,為學生個性發(fā)展和特長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舞臺。
4.科學合理地選用音樂教育理論課教學方法
現在大學生源結構呈現多元、分層和復雜的趨勢,90 后、00后大學生個性化、差異性越來越明顯,傳統(tǒng)的單純以班級為主的“漫灌式”教育效果有限。音樂教師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將領會式、主動討論式、反饋式、互動式、比較式等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除講授基本理論之外,還要引入先進的音樂理論知識,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消化和吸收這些知識。在具體的音樂教育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學情,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面對信息時代狂飆突進的信息浪潮,音樂教師要以開放、開拓的姿態(tài),以敏銳的觸角、睿智的思想全方位地參與學生的發(fā)展,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音樂教育理論課程中,利用博客、空間、QQ、微信等通信工具,分享專業(yè)資料,答疑解惑。
在社會需要大量音樂人才的現實情況下,高校要認真分析教學中各個要素,從學生自身發(fā)展出發(fā),構建一套較為系統(tǒng)和完善的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體系,制訂詳細的教學管理監(jiān)督機制,優(yōu)化教學內容,營造濃厚的音樂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1]張黎紅、尹愛青:《論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2]蔡際洲:《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的文化區(qū)劃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3]姜寶君、尹愛青:《關于開放式音樂教學策略的研究——從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維度》,《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4]王序:《普通高校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教育探索》2013年第6期。
[5]何璐:《多元文化語境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案例探析》,《中國音樂》2014年第3期。
作者單位:商洛學院 陜西商洛
2015年商洛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在電影音樂中的運用”(編號:15SKY015);2015年商洛學院教學研究改革項目“非藝術類高校音樂學《基本樂理》課程創(chuàng)新式教學探索”(項目編號:15jyjx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