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兒童生活共同體的現(xiàn)實際遇及重構

      2017-04-14 10:13:35
      關鍵詞:現(xiàn)代性重構共同體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貴陽 550001)

      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兒童生活共同體的現(xiàn)實際遇及重構

      李 旭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貴陽 550001)

      新型城鎮(zhèn)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zhèn)化”,尤為關注人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情感依賴——對新的地域空間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安全感。對兒童而言,新的地域是其“鄉(xiāng)愁”的起點,他們更需要這種情感依賴。文章通過對滕尼斯、韋伯、鮑曼及費孝通等人共同體理論的梳理,揭示了在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對兒童發(fā)展的意義與價值,并強調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既應該是必要的“烏托邦”堅守,又應該是立足于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追求。同時強調,在重構過程中要處理好時間與空間、互動與關系、活動與價值等三對關系。

      新型城鎮(zhèn)化;兒童生活共同體;現(xiàn)實際遇;重構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指出:“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1]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正式出臺,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兩個指標,極力扭轉“土地城鎮(zhèn)化”快于“人口城鎮(zhèn)化”的局面[2]83。與以往傳統(tǒng)“土地城鎮(zhèn)化”不同,新型城鎮(zhèn)化更多注重“人口城鎮(zhèn)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鎮(zhèn)化?!叭说某擎?zhèn)化”并不僅僅意味著人簡單地從農村來到城市(鎮(zhèn))或變農村戶口為城市(鎮(zhèn))戶口,而是更為關注人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情感依賴——從外在身份到內在身份的獲得——形成對新的地域空間(城鎮(zhèn))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安全感。較之成人,新的地域空間(城鎮(zhèn))更是兒童“鄉(xiāng)愁”的起點,他們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更需要這種情感依賴。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滕尼斯、韋伯、鮑曼以及費孝通等人“共同體理論”的梳理,試圖揭示兒童生活共同體的現(xiàn)實遭遇及引發(fā)的相應問題,并依據(jù)新型城鎮(zhèn)化的精神實質嘗試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為探索一條如何讓兒童在變遷的社會中保持(重獲)一種共同體生活、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必要的情感依賴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路徑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一 理論回顧:西方現(xiàn)代語境中失去的共同體“樂土”

      探討兒童生活共同體,必定在共同體的理論框架下進行。論及共同體,首先不得不提及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他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區(qū)分了人類群體生活中的兩種基本類型:共同體(Gemeinschaft,英文為community)和社會(Gesellchaft,英文為 society)?!肮餐w”在德文里的原意是“共同生活”的意思,滕尼斯用它來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的意志基礎上的聯(lián)系緊密的、排他的社會聯(lián)系或共同生活方式,這種社會聯(lián)系或共同生活方式產生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真正共同體?!吧鐣眲t是一種目的聯(lián)合體,一種“人工制品”。共同體產生于眾多的個人思想和行為的有計劃的協(xié)調,其基礎是個人的思想和意志。用滕尼斯的話來說就是“共同體本身應該被理解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而社會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機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3]54,并將共同體分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宗教)共同體三種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類型?!把壒餐w作為行為的統(tǒng)一體發(fā)展為和分離為地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直接表現(xiàn)為居住在一起,而地緣共同體又發(fā)展為精神共同體,作為在相同方向上和相同意向上的純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3]65。

      在滕尼斯那里,“共同體總是好的”,這無疑深刻影響了其他人對“共同體”的理解與向往。馬克斯·韋伯在《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一書中對共同體作出如下界定:“在個別場合內,平均狀態(tài)下或者在純粹模式里,如果而且只要社會行為取向的基礎,是參與者主觀感受到的共同屬于一個整體的感覺,這時的社會關系,就應當稱為‘共同體’?!盵4]65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則認為:“首先,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它就像是一個家(roof),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風避雨;它又像是一個壁爐,在嚴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們的手……其次,在共同體中,我們能夠互相依靠對方。如果我們跌倒了,其他人會幫助我們重新站起來……”[5]序,2-3。

      然而,滕尼斯雖對共同體異常欣賞,但是就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在大的文化發(fā)展中,兩個時代相互對立:一個社會的時代緊隨著一個共同體的時代而來”[3]339,并在早期就表露出某種絕望,“既然整個文化已經(jīng)變成了社會的和國家的文明,那么,在這種與之相似的形態(tài)下,文化本身也在走向沒落,除非它的分散的胚胎仍然具有生命力,除非共同體本質和思想重新得到滋養(yǎng),并且在行將滅亡的文化之內悄悄地發(fā)展著新的文化”[3]339。而韋伯的共同體概念則更多是“權宜之計”,其提到的“個別場合內,平均狀態(tài)下或者在純粹模式里”讓共同體顯得越來越抽象和難以捕獲。與滕尼斯和韋伯相比,鮑曼由于其所處的時代更靠后、更具“社會”的特征,這種絕望要徹底得多,幾乎摧毀了其對共同體的任何想象。在談完共同體的好處之后,鮑曼話鋒一轉:“令人遺憾的是,‘共同體’意味著的并不是一種我們可以獲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lián)碛械氖澜?。”[5]序,4并用“坦塔羅斯的痛苦”①表達了對共同體的悖論性理解:想要而不能獲取的痛苦。

      對于“共同體”失去的原因,鮑曼將其歸結為“流動的現(xiàn)代性”[6]。一方面,“共同體”是屬于傳統(tǒng)的、固態(tài)的,代表一種穩(wěn)定的空間和相對永恒的時間;另一方面,“共同體”又是與“現(xiàn)代”相對立的,與“作為固態(tài)”的共同體相對比,現(xiàn)代性是液態(tài)的、流動的、輕靈的,其主要特性是“侵犯”——“成為現(xiàn)代,意味著永遠居于人先,意味著處于一種持續(xù)的侵犯(transgression)”[6]43?!艾F(xiàn)代性”因其在時間上居于優(yōu)勢,對作為“傳統(tǒng)的、固態(tài)的”共同體保持著一種“摧枯拉朽”之勢,使得共同體的時間節(jié)律被打破、空間的基礎被掏空。于是,“作為承襲的社會歸屬的‘家庭出生’(estates)已經(jīng)被虛構的成員資格的‘社會階層’的目標所代替。前者是一個歸屬的問題,而后者(成員資格)卻包含了一個巨大的成就標準”[6]49?!凹彝コ錾贝砉餐w形成的血緣基礎,是共同體的起點,并借此形成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當“自我認定(self-identification)”(鮑曼語,見《流動的現(xiàn)代性》)失去了自然而然的承襲(來自“家庭出生”),變成了一種需要努力的“任務”(達到“成就標準”),共同體也就相應成為一方失去的“樂土”,構成“坦塔羅斯的痛苦”。

      二 現(xiàn)實際遇:中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共同體的斷裂

      從滕尼斯到鮑曼,共同體已然成為失去的“樂土”。與此相隨,西方共同體失去的故事也正在中國現(xiàn)(當)代上演。

      早在1948年,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就承襲了滕尼斯的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7]9。在中國鄉(xiāng)土語境中,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禮俗社會就是滕尼斯“共同體”的典型代表:鄉(xiāng)土本色、差序格局、維系私人的道德、家族、禮制秩序、無為政治與長老統(tǒng)治。特別是差序格局,正是費孝通所發(fā)現(xiàn)的一把理解中國鄉(xiāng)土共同體的鑰匙。比較西方的社會,費孝通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共同體)的基本特征——以“己”為中心的“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盵7]29在差序格局中,離“己”距離的遠近決定了社會關系(血緣關系)的親疏,頗有孔子“推己及人”的意味(當然,差序格局概念首先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在共同體形成中的深刻影響),為我們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明顯也帶上了滕尼斯共同體的“烙印”——傳統(tǒng)的中國鄉(xiāng)土也表現(xiàn)為從血緣到地緣,再逐漸形成以祖宗崇拜為基礎的家(宗)族精神共同體……鄉(xiāng)土社會成了人們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是一個大家彼此“熟悉”、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這種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7]9。

      然而,正如西方現(xiàn)代語境中共同體的式微一般,在中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當前的農村也失卻了費孝通眼中的“禮俗社會”的特征,成為一個“無主體熟人社會”——主體性缺失;公共性缺失;歸屬感缺失[8]。村莊主體性的缺失,即農民喪失了“村莊是我的村莊”、“我是村莊里的人”的主體體驗和感受;村莊公共性的缺失,則是村莊已經(jīng)失去了共同遵守的公共規(guī)則和農民主動經(jīng)營村莊的意愿。村莊歸屬感的缺失,則是以村莊主體性和公共性的缺失為前提:當村莊沒有了主體性,農民不再對村莊有感情;當村莊失去了公共性而變得無序,農民想到的就是逃離村莊?!叭绻r民在農村的歸屬沒有了,村莊無法承載農民的靈魂之后,農民的身體和靈魂就都處于漂泊狀態(tài),就真成了‘無根基’的人了”[8]。與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生的劇變一致,中國農民在城市里的遭遇也經(jīng)歷著“苦難”的歷程?!稗r民工”、“城市流動兒童”、“農二代”等詞揭示了脫離(或暫時脫離)農村進入城市的農民的尷尬處境。一方面,不論走到哪里,“農民”的標簽似乎永遠都抹去不了,甚至帶上了“世襲”的特征;另一方面,村莊的“空心化”也讓農村成了回不去的地方,特別是對于在城市中成長起來的“農二代”更是如此。于是,農民徘徊于“回不去的鄉(xiāng)村、融不進的城”的縫隙之間,一直都在漂泊,一直都在“望鄉(xiāng)”。

      只有經(jīng)歷過此歷程的人們才會理解個中滋味。正如余光中詩中所提及“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對鄉(xiāng)土(大陸)的依戀讓人“愁”——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戀。與此相比,中國城鎮(zhèn)化現(xiàn)實中更殘酷的一面卻是那些讓人“愁”的物象竟已呈斷裂的趨勢,這才有了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上震聾發(fā)聵的話語——“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然而,城鎮(zhèn)化“本質上是人類現(xiàn)代化的過程和結果”[9],而“現(xiàn)代性是理念,是范疇,現(xiàn)代化則是過程,是方法論”[10],“在現(xiàn)代化理念下,自然被深深地打上了人類的烙印,憑借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現(xiàn)代人一直陶醉在對自然的征服中,把自己視為自然界的主人,破壞了人與自然間的關系”[10]。在這種“征服”之下,城鎮(zhèn)化現(xiàn)實將人們連為一體的“鄉(xiāng)愁”存在的共同體根基也毀壞殆盡。與西方的遭遇類似,這主要由于鮑曼提到的“流動的現(xiàn)代性”的沖擊。英國另一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論及現(xiàn)代性時提到的催生現(xiàn)代性的三大動力“時空分離、抽離化機制和制度反思性”[11]22中,我們可以更深入理解這種沖擊。在城鎮(zhèn)化背景下,“現(xiàn)代性”時空分離機制對共同體的摧毀更為徹底。一方面,這種時空分離造成了一種既成事實:傳統(tǒng)共同體的時空一體性被摧毀,“現(xiàn)代性”由于“時間上居先”使得其占據(jù)主導地位,可以利用手中的時間武器塑造空間形式——虛擬的或現(xiàn)實的,任何有悖于這一時間邏輯的都會被冠以前現(xiàn)代的殘余而被拋棄掉。另一方面,在城鎮(zhèn)化背景下,這種時空的分離更多表現(xiàn)為一種斷裂:時間連續(xù)性的中斷和空間廣延性的破裂。

      對于兒童而言,這種中斷和破裂更是致命的:既讓兒童失去個人記憶而缺乏認同感,又會讓兒童失去集體記憶而缺少歸屬感。個人記憶、集體記憶與認同感、歸屬感之間關系緊密。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所言:“我們保存著對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期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停地再現(xiàn);通過它們,就像是通過一種連續(xù)的關系,我們的認同感得以終生長存?!盵12]82并將集體記憶定義為:“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該記憶的延續(xù)性?!盵12]335在城鎮(zhèn)化背景下,一方面,“現(xiàn)代性的流動”讓人們背井離鄉(xiāng),造成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無論哪一類兒童,在與親代(父母)的關系中,都或多或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裂痕。這影響了兒童自我的成長,極易在個人記憶中出現(xiàn)斷裂,無法形成自我認同感。另一方面,以“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現(xiàn)代社會“鋼筋水泥橫陳、道路交通分割錯位”,少有考慮兒童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應有空間。隨著空間的失去,加上時間的剝離,兒童相應失去了玩伴、失去群體活動,從而失去集體記憶,無法形成必要的歸屬感。當兒童自我認同感與歸屬感缺失,也就失去必要的安全感,構成中國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主體性危機:認同感、歸屬感及安全感的缺失?!拔沂钦l、我屬于哪里、我可以相信誰”等疑問就成了兒童建構其身份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不論如何,城鎮(zhèn)化作為中國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是無可逃避的。既然無法為兒童提供一片寬厚無垠的“土地”,安放其生命之“根”,那么,至少要為漂泊的“蒲公英種子”找到一塊適宜其生長的方寸土壤。如何讓兒童在變遷的社會中保持(重獲)一種共同體生活、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必要的情感依賴以促進兒童健康發(fā)展,這一思考在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之下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意味深長。同時,也必然深涉在不可避免的現(xiàn)代性進程中如何盡可能地保留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以使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之間不至于發(fā)生斷裂。

      三 回歸一體: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兒童生活共同體的重構

      薩敦在《如今,我終于變回我自己》一詩中飽含深情地寫到:“我,曾經(jīng)滄海桑田/戴著別人的面具/不斷迷失,失去自己/……/如今,我終于變回我自己”[13]156,揭示出個體生命分離與回歸的歷程。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同樣經(jīng)歷了一場與共同體不斷分離的歷程。當兒童②在母體子宮時,與母親構成世界上最為穩(wěn)固的共同體樣態(tài):與母體同呼吸、共命運,無憂無慮,恰如身處伊甸園的亞當與夏娃。直到有一天,瓜熟蒂落,兒童經(jīng)歷了人生歷程的第一次分離,也體會到了分離的陣痛。隨著兒童逐漸長大,蹣跚學步,掙脫成人的懷抱,離開家庭來到陌生的場所——幼兒園,經(jīng)歷人生第二次分離,伴隨他(她)的是分離帶來的焦慮與不安。隨后,兒童離家越來越遠,背上行囊,離開家庭,離開鄉(xiāng)土,與原來的共同體世界漸行漸遠。每一次分離,對于兒童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機遇在于成長,挑戰(zhàn)在于與原有共同體世界斷裂的風險。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這一成長機制發(fā)展為“同一性漸成說”,即個體發(fā)展的“八階段理論”[14]。在分離與回歸共同體之間,維持一定的張力是必要而有益的——分離將兒童推向更廣闊的世界,實現(xiàn)成長,讓兒童披荊斬棘、開拓疆土;共同體力量不時將兒童喚回原有一體世界,實現(xiàn)成長的承襲,讓兒童覺得穩(wěn)定踏實、無所畏懼。

      兒童在分離之路上,本應該走得從容、沉穩(wěn)而不失自信。然而,現(xiàn)實之中,在成人宰制的世界中,這種分離的力量太過于強大了。首先,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正在成為一座“全景式監(jiān)獄”③,在其中,人們無處逃遁。“人們經(jīng)常覺得他們的私人生活充滿了一系列陷阱……造成這種跌入陷阱的感覺的,是世界上各個社會的結構中出現(xiàn)的似乎非個人性的變化”[15]1。這是一個“去魅”(馬克斯·韋伯語,意為現(xiàn)代化過程是一個去神秘化和神圣化的過程)的世界,我們認為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在我們的眼中,沒有敬畏、沒有崇高,一切都是赤裸裸的算計與控制。我們把這座“全景式監(jiān)獄”移植到兒童生活世界之中,擔當起這座“監(jiān)獄”的獄卒,將沉重的枷鎖套在兒童身上。在“全景式監(jiān)獄”的籠罩下,兒童眼前滿是“鋼筋水泥橫陳、道路分割”的景象,城鎮(zhèn)化進程有意無意間剝奪了兒童生活的空間。更有甚者,我們急于給予兒童一把開拓疆土的“斧子”,過早(快)地迫使其與原本一體的世界分離,卻不管他們是否擁有拿起這把“斧子”的力量。在艾爾金德那里,這把“斧子”就成了兒童忙碌的理由:為了盡早拿到這把“斧子”,父母、學校、媒體以及幼教軟件、大腦研究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共同催促著孩子倉促前行[16]。這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我們急于將兒童納入一個大一體的世界,卻忽略了兒童原本屬于的那個共同體世界而將其生拉活扯出來(既在個體意義上,也在群體意義上)。同時,也將原本屬于兒童支配的時間從他(她)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使兒童逐漸成為沒有自己時間和空間的“傀儡”。于是,兒童被困于各種“牢籠”,寄居于一個“碎片化”的世界?!皟和壑械目臻g越來越小,小到僅有從教室、家庭窗戶看出去的空間;兒童生活中的時間越來越短,短得只有不停地為了將來,而看不到兒童的過去和現(xiàn)在”[17]151。在這個世界里,兒童沒有完整的生命體驗,只有支離破碎、毫無意義的“知識”。

      在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為了讓兒童獲得一種完整的生命意義,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必要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獲得一種在“新的地域”中從外在身份向內在身份的轉變,是該回到共同體的框架下來思考兒童生活的時候了。

      首先,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是對共同體“烏托邦”的必要堅守和憧憬。將兒童生活共同體置于“令人眷念與緬懷的共同體”的框架之下,意味著一種以“兒童為中心”的共同體生活樣態(tài)、一種“烏托邦”。正如王海英指出,兒童共同體是消除兒童生態(tài)環(huán)境孤獨化與孤立化,讓兒童參與社會生活、主宰自己的社會生活的“必要而可能的烏托邦”[18]。而且,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對兒童的倫理關注(某種程度上就是“烏托邦”式熱情)是必須的,這是其實現(xiàn)的基本前提。同時,這也是探討兒童生活共同體的起點——一種不滿足于現(xiàn)實存在方式的非現(xiàn)實的“臆想”?!叭绻祟惸軌虬l(fā)現(xiàn)和確立起倫理精神的話,如果人類能夠實現(xiàn)倫理精神對法的精神的替代的話,如果人類能夠切實地把倫理精神轉化為基本的生活原則的話,如果人類能夠把倫理精神貫穿到組織模式的設計之中去的話,那么,就可以實現(xiàn)對一種高于族閾共同體形態(tài)④的共同體的自覺建構”[19]5。要實現(xiàn)這一“烏托邦”的前提是“使兒童在公眾心目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確立,使‘讓兒童享受幸福的童年’成為一種重要的公眾意識,讓關注兒童、保障兒童優(yōu)先成為重要的公眾素質”[20]。

      其次,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需要在堅守“烏托邦”的基礎上,扎根于兒童生活現(xiàn)實。縱觀國內外相關論述,有過度沉浸于對共同體的過去的“眷念與緬懷”之嫌,缺少一種對時代變遷的積極應對。正如前面提到的太多的“如果”,難免總是讓人心里“不踏實”,難逃“烏托邦”之嫌。不過,共同體作為一種逝去的意象,總是或多或少帶上了“烏托邦”的印象。為了使兒童生活共同體落根現(xiàn)實土壤,我們或許應該改變共同體“自在”的狀態(tài),更多一些“積極的進取”,考慮一些“自致”的因素,以幫助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爸袊谶M程中的現(xiàn)代性(工業(yè)化、城市化及其相應的社會物質的、文化的、觀念的變化) 使得城市中個體從傳統(tǒng)或原生的社區(qū)共同體得以解放,只不過,解放了的個體又會重新納入更大的現(xiàn)代社會共同體。……個體將具有越來越多的自主選擇性, 即預示著個體化的個體們可以自成其自致的共同體……個體化的個體樂于形成自致的共同體并非僅僅出于其主體性得到體現(xiàn)或增強, 而是還因為自致性共同體可以形成新的公共規(guī)范,以便于其促成個體化的個體實現(xiàn)利益”[21]。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即“脫域”后的再次“入域”,實現(xiàn)重回一體:既是保持個體內部世界的時間連續(xù)性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也是保證個體與外部世界同屬一體的自我認定(self-identification)。二者代表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個體安全、信任感的來源,也是消除個體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存在性焦慮”(吉登斯語)的有力武器。

      因此,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緣起于成人“兒童意識”的覺醒,即創(chuàng)造一種“以兒童為中心”的共同體生活(當然,也有成人對共同體生活的緬懷)。既要體現(xiàn)成人“自致”的努力,又要盡量保持共同體的自然特性;既為兒童“成為一體”創(chuàng)造條件,又為成人“重回一體”制造契機。在兒童生活共同體中,兒童通過獲得“時間連續(xù)性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和“空間自我認定(self-identification)”而獲益。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獲得必要的情感依賴,保持自我成長的同一性。對于成人,一方面借助于成人間的互動,通過將兒童生活共同體作為一個日常生活領域而忘卻其在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⑤中產生的孤獨、苦悶和勞累(可能來自成人世界的困擾,也可能來自與兒童相處的困擾)而獲益;另一方面,通過與兒童發(fā)生互動,成人還可以獲得“窺見”兒童心靈的契機,進而再次獲得深刻認識自己的機會。在更廣闊的層面上,兒童生活共同體通過一系列互動和關系的形成,逐漸建立一些較為穩(wěn)定的價值規(guī)范,從而為兒童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準則,又更進一步加強了兒童生活共同體內部的凝聚力,為共同體成員提供認同、歸屬和安全。

      基于此,筆者認為,在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探討兒童生活共同體,除了維持一種對“烏托邦”的追求與憧憬的激情外,尚需把握幾點:一是兒童生活共同體具有鮮明的生活特征,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更應是一種人(成人與兒童)的現(xiàn)實存在方式;二是兒童生活共同體以兒童為核心,重視兒童的現(xiàn)實需求與發(fā)展需要;三是兒童生活共同體更注重兒童以外的影響兒童發(fā)展的教育因素。

      第三,實踐層面上,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尚需把握幾對關系。

      一是時間與空間。時間與空間是具體形態(tài)意義上的時空,涉及到時間的給予和場所的提供。時間方面,對成人而言,意味著成人要分配一定的時間到兒童生活共同體的構建中;對兒童而言,則意味著兒童要有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有賴于成人的支持提供。空間方面,在城鎮(zhèn)化建設中,要為兒童生活留足必要的活動場地,在現(xiàn)實層面上實現(xiàn)時間與空間的意義交融(同時也是化解“現(xiàn)代性時空分離機制”的利器),構建出必要的、較為穩(wěn)定的兒童生活地域。

      二是互動與關系。在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的過程中,互動是共同體活動在微觀領域的發(fā)生,包括與兒童有關的所有互動形式,如親子互動、師生(幼)互動、同伴互動等(也包括成人之間發(fā)生的各種互動)。通過各種互動,沉積下來的就是各種關系,相應表現(xiàn)為親子關系、師生(幼)關系、同伴關系等(也包括成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系)。換句話說,互動與關系分別代表了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的過程與結果。對兒童來說,早期時親子互動(關系)尤為重要,這是兒童與世界發(fā)生互動(關系)的起點和基礎。隨著兒童一步步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師生(幼)互動(關系)、同伴互動(關系)的意義和作用日益凸顯。庫利提出“首屬群體”(primary group)的概念,并強調在獲得和保持自我的意義上,參與到能看到自我的群體之中較之參與其他群體更為重要[22]325。無疑,同伴群體更具有庫利所謂的兒童的“首屬群體”的特征,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更是如此。因此,在這些互動(關系)中,同伴互動(關系)又有著特殊的意義。甚至可以說,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就是利用各種互動(關系)來支持兒童同伴群體的發(fā)展,從而支持同伴互動、促進同伴關系的良好發(fā)展。

      三是活動與價值。與前面提到的互動相比較,共同體活動是在更為宏觀的層面上展開的,統(tǒng)攝了兒童生活共同體中發(fā)生的各種互動(也包括成人之間、組織機構之間的互動)。價值則是共同體活動中各種關系沖突、交流、協(xié)調的結果。與互動與關系的聯(lián)系相一致,活動與價值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的過程與結果。在兒童生活共同體的重構過程中,活動內容選擇、實施等,一方面體現(xiàn)了共同體的價值規(guī)范,另一方面通過活動的開展又為共同體價值體系添加必要的養(yǎng)分。與互動不同的是,活動更關注內容選擇和實施(互動則聚焦于作為活動實現(xiàn)的方式手段),在每一種活動中,都可以包括各種類型的互動(也相應包含各種關系的沖突、交流與協(xié)調)。在這些活動中,首先需要考慮各種活動形式的內容選擇與實施(包括參與者、時間、場所以及各種物力、財力條件的提供);同時,還需要著重思考如何在統(tǒng)一的共同體的價值體系中將各種活動進行整合,以保持共同體內在價值的一致性,增加其凝聚力,維持共同體的持久與穩(wěn)定。

      綜上所述,兒童生活共同體既有“烏托邦”的品性和特征,也應扎根于兒童生活現(xiàn)實。在重構兒童生活共同體的實踐層面上,要把握時間與空間、互動與關系、活動與價值三對關系,以保證兒童生活共同體的真正實現(xiàn)。

      共同體理想是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兒童生活共同體是在現(xiàn)代性進程中運用共同體框架思考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理想訴求。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是對以往城市化實踐繼承與反思的結果——從關注人的外在身份向更加關注人的內在身份轉變。兒童生活世界原本有其自在樣態(tài)及運行邏輯,但社會的變遷摧毀了其存在的基礎。這致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失去必要的情感依賴,明顯與新型城鎮(zhèn)化的理念與訴求不相一致。因此,在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為了讓兒童“回歸一體”、讓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整個社會必須做出“自致的努力”,開辟一塊為了兒童、屬于兒童的土壤。這或許既能讓兒童實現(xiàn)自我生長,也能給予成人一個繼續(xù)成長的機會,同時也是縫合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裂縫的機會。

      注釋:

      ①坦塔羅斯是宙斯的兒子,因泄露天機,受到懲罰,站立在齊脖深的水中,頭頂上有果樹,口渴難耐時,水就流走了,肚子饑餓時,果子就被風吹走了。見: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歐陽景根譯,第2版,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②在學前教育中,將教育對象界定為0-6、7歲的兒童,筆者認為此處的“0”恰如老子的“無”:隱于無形,潛藏無限。所謂“無中生有”就是這個道理。據(jù)此,筆者認為當受精卵在母體子宮一著床,意味著一個生命誕生了,“兒童”的歷程也就開始了。

      ③??抡Z,隱喻技術宰制下的社會控制系統(tǒng)。見:米歇爾·福柯《規(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第2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224頁。

      ④張康之、張乾友將共同體分為家元共同體、族閾共同體和合作共同體,家元共同體的特征是同質性,族閾共同體的特征是共識,合作共同體即通過利益考量而形成的較之前二者更為松散的組織架構,并論斷我國目前處于族閾共同體階段。見:張康之、張乾友《共同體的進化》,第1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⑤族閾共同體又包含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見:張康之、張乾元《共同體的進化》,第1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1]習近平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3-12-1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4/c_125859827.htm.

      [2]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歐陽景根,譯.第2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6]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M].歐陽景根,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7]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第2版.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

      [8]楊華.“無主體熟人社會”與鄉(xiāng)村巨變[J].讀書,2015,(4):31-40.

      [9]張鴻雁.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J].社會學研究,2013,(3):1-14.

      [10]史明瑛.現(xiàn)代性與現(xiàn)代化[J].讀書,2009,(8):102-105.

      [11]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2]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May Sarton.May Sarton Collected Poems 1930-1973[M].New York:Norton,1974.

      [14]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等譯.第2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16]艾爾金德.還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長的危機[M].陳昌會,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17]李旭.兒童在園生活體驗敘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18]王海英.兒童共同體的建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9]張康之,張乾友.共同體的進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0]張斌,虞永平.讓“兒童意識”融入公眾意識[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1,(9):16-17.

      [21]陸丹.自致的共同體——城市社區(qū)發(fā)育的新路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2):201-206.

      [22]喬納森·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邱澤奇,等譯.第7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羅銀科]

      RealCircumstancesandReconstructionofChildren’sLifeCommunityUndertheBackgroundofNew-typeUrbanization

      LI X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The core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human, which will more concern about people’s emotional dependency which means sense of identity,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nse of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or children, a new region is a beginning of their homesickness, and they more need the emotional dependency. Through carding the community theories of Tnnies, Weber, Bauman, Fei Xiaotong and othe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reconstructing children’s life community, and emphasizes which should be a stick to Utopia and should be a kind of pursuit established in children’s real life. Meanwhile, we also need deal with three pairs of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time and spac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activity and value.

      new-type urbanization; children’s life community; real circumstances; reconstruction

      2017-02-0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青年基金項目“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兒童生活共同體研究——以貴州省為例”(15XJC880007)。

      李旭(1978—),男,貴州遵義人,教育學博士,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原理、兒童文化、兒童生活世界。

      G610

      :A

      :1000-5315(2017)05-0085-07

      猜你喜歡
      現(xiàn)代性重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長城敘事的重構
      攝影世界(2022年1期)2022-01-21 10:50:14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復雜現(xiàn)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淺空間的現(xiàn)代性
      北方大陸 重構未來
      由現(xiàn)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北京的重構與再造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6
      嘉义市| 盐亭县| 来凤县| 潜山县| 喀喇| 镶黄旗| 陇川县| 南岸区| 沁源县| 连江县| 绥德县| 邵武市| 沛县| 巴彦淖尔市| 永定县| 贡嘎县| 木兰县| 日土县| 通州市| 方城县| 将乐县| 富顺县| 湖南省| 白朗县| 靖宇县| 三穗县| 且末县| 米林县| 顺昌县| 东明县| 厦门市| 仲巴县| 什邡市| 玉林市| 密山市| 宣武区| 二连浩特市| 古田县| 潍坊市| 宿迁市|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