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寧位于滇中高原的東部邊緣,歷史上曾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昆明通往滇西的“咽喉”,被譽為“螳川寶地,連然金方”。在長久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而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和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又使之成為云南省重要的旅游開發(fā)地之一。筆者擬從安寧溫泉、歷史佛教古剎—曹溪寺和環(huán)云山摩崖石刻三方面來解析安寧地方文化特色,探究安寧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安寧;溫泉;曹溪寺;摩崖石刻;特色文化
安寧是歷史悠久的云南省縣級市,被譽為“螳川寶地,連然金方”。歷史上曾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昆明通往滇西的“咽喉”,史稱“安寧雄鎮(zhèn),諸爨要沖”。在長久的歷史積淀中,安寧形成了獨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成為云南省內重要的旅游開發(fā)地之一。在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中,最具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的便是有“天下第一湯”美譽的安寧溫泉、名聞遐邇的歷史佛教古剎—曹溪寺,“薈萃千古之精英,集四海百家之專長”的環(huán)云山摩崖石刻,本文主要從這三方面來解析安寧地方文化特色,探究安寧的文化底蘊和價值。
一、“天下第一湯”—安寧溫泉
(一)楊慎與“天下第一湯”
四川新都人楊升庵名慎,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和明代三才子之首。后因上疏議大禮,觸怒明世宗,被廷杖謫滇永昌衛(wèi)。投荒三十八年間,隱居安寧城郊螳螂川畔虎邱寺時,常到溫泉沐浴,與安寧溫泉結緣深厚。故楊慎寫下了備極贊揚、推崇安寧溫泉的《詠溫泉詩并序》。在這篇文中他盛贊安寧溫泉有七大優(yōu)點:“皓鏡百尺,纖芥必呈,一也;四石壁起,中為石凹,不煩甃甓,二也;浮垢自去,不待拂拭,三也;苔污絕跡,不用淘渫,四也;溫涼適宜四時可浴,五也;掬之可飲,尤發(fā)茗顏,六也;盝酒增味,治庖省薪,七也。”[1]認為云南溫泉之冠名于全國,安寧溫泉冠名全省,后又特親題“不可不飲”于溫泉崖壁。自此“天下第一湯”名冠滇云,譽馳全國。
(二)安寧溫泉的歷代開發(fā)利用
據火龍寺中的《先王先帝考碑》記載,東漢時期安寧溫泉就已被發(fā)現(xiàn),但發(fā)現(xiàn)的具體情況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考證。“安寧溫泉見于記載,是在元代,元刑部主事趙璉有《溫泉漱玉詩》:‘泉出安寧最,潛陽溢至和。盎溫深在沼,清泚洊盈科。下土丹沙伏,傍崖碧玉磨。氣暄移井,色瑩轉銀河。洗濯空炎瘴,徑行入雅歌。遠人沾惠舊,此去足恩波。此詩對安寧溫泉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泉水的溫暖清盈,碧石如玉與水光斗奇,明沙凈礫清澈見底,浴后能治炎瘴等等,都作了藝術的概括”[2]。公元1485年,即明成化年間,大學士楊一清回祖籍安寧掃墓,寫下《游溫泉記》:“溫泉螳川勝景,匪特南國而重,而大小亦馳譽焉,蓋泉之微妙,不盡其說。”[3]因當時楊一清是著名的文學家,所以他的贊揚使溫泉得以揚名。隨后楊慎的出現(xiàn),便使溫泉名冠滇云。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豪士到此游玩留下題詠。
民國十五年,汽車馬車運輸代替了用人工拉牽的笨重逆流船運,由于交通方便,游客接踵而來,而這時的溫泉浴池,仍使用原來的舊址,左有樓房三楹為華清旅社、右為“官塘”,“官塘”之北為男女普通浴池。民國三十年,舊溫泉簡陋設施已難適應當時形勢需要,由昆明女企業(yè)家劉淑清主持修建溫泉賓館,使用原“天下第一湯”舊址,將原官塘泉址嵌成月牙形的露天凈水池于院心,供游人觀賞。1943年建成后,月牙池北廂池壁上鐫刻有書法家王景茀書、楊升庵原題“天下第一湯”五個鎦金隸書大字。1949年溫泉解放,之后人民政府撥款加以修整,興建道路,擴建浴池。同時,云南省干部療養(yǎng)院、昆明部隊醫(yī)院也相繼建立。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溫泉的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溫泉面貌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云集五洲四海來客。
(三)安寧溫泉開發(fā)現(xiàn)狀
安寧溫泉最大的特色是九個泉眼共每天涌流一千余噸水溫在42攝氏度-45攝氏度之間無硫磺味的溫泉水,水中還含重碳酸鈣、鎂、等眾多微量元素,宜飲宜浴,對皮膚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都有療效。目前,安寧溫泉既是云南省重點開發(fā)的旅游風景區(qū),也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設備的旅游康復療養(yǎng)區(qū)。但近年來溫泉的現(xiàn)狀另人擔憂,最為主要的就是水位下降?!昂统氐椎涅Z卵石一起暴露在烈日之下的是:近年來‘溫泉圈地' 火爆導致地熱資源開發(fā)亂象,其背后是日益嚴重的水危機?!盵4]如今,月牙池內水深不超過十公分,并且再無泉水突涌景觀。過度開發(fā)是導致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近幾年來各種溫泉洗浴中心、溫泉度假酒店的建造,導致熱水井井點布設密度大,打著溫泉旗號的地熱工程越來越多,熱水井群分布不合理,而政府管理體制不全面,造成對地熱水資源開發(fā)的盲目性,隨意性。
二、“千年佛教古剎”—曹溪寺
(一)曹溪寺的佛教淵源
據寺內現(xiàn)存的名為“三絕碑”的石碑記載:“衡六祖之云席,分一勺之法流,”就點出了曹溪寺和廣東韶關曹溪的淵源關系。六祖慧能生于唐代,他在家鄉(xiāng)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大興佛法,傳播他“頓悟成佛”的禪宗法門,使曹溪成為名噪一時的禪門圣地。傳說,唐天寶至建中年間,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神會的高徒惟忠曾到云南傳播“頓悟成佛”的教義,到達溫泉后,發(fā)現(xiàn)這里山水秀麗,地形也與韶關曹溪口很相似,就在這里建立禪宗寺院。但據考證,安寧曹溪寺實際始建于南宋,與傳說中唐朝惟忠所處的年代在時間上有差異,不過曹溪寺是佛教禪宗寺院,它與韶關曹溪的同宗關系還是可以確定的?!安芟碌脑缧┣闆r,未有文獻提及。至明嘉靖十二年,五葉禪師道成重修寺廟,請留居寺內的楊慎寫下《重修曹溪寺記》。楊慎指出該寺是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與慧能駐地的曹溪借喻‘法流一脈相承?!盵5]由此可見,安寧佛寺崇信慧能、惟忠、仰慕曹溪,遂將寺名定為“曹溪”。
(二)南宋古殿與“天涵寶月”奇觀
曹溪寺的大雄寶殿是昆明地區(qū)現(xiàn)存的宋代建筑之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對安寧曹溪寺大殿作過專門鑒定,認為此殿最初建于南宋時代的云南大理國期間(公元1127—1253年),是典型的宋代建筑。“特點一是柱頭低矮,建筑高度與建筑面積之比值較小,整座殿堂稍呈扁形;二是柱間距離較小,堂內顯得柱多而不寬;三是梁多,層次多,但不是疊梁,梁柱都較短而密,用料較粗大;四是斗拱部分,拱的端頭只是下部削為弧面(宋稱“卷”),上部端頭仍為齊頭平面,不加修飾,截面亦為方形。[6]最驚奇的是大殿前檐正中有一直徑42厘米的圓孔,由于座西向東,據說每隔60年的甲午,月光從圓孔射入殿內,正好射在殿內中央供奉的阿彌陀佛塑像前額上,之后隨著月亮慢慢升高,月影就慢慢下移,直到大佛肚臍而消失,這種奇觀被稱為“天涵寶月”。這“天涵寶月”的奇觀世間罕有,但確是存在的,“《萍蹤識子》載:‘金碧交輝之時,是正值月映佛像之日。又有詩云:‘八月曹溪寺,園光照佛陀,如遇風雨時,甲子等閑過?!盵7]目前,由于客觀因素的關系,此一奇景與六十一甲子一映之說有了變異。曹溪寺的這一奇觀反映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寺院建筑和佛像塑造藝術都已經發(fā)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天文、建筑和造像藝術巧妙結合的典范。
(三)曹溪寺的奇樹與石碑
曹溪寺內奇花異樹數(shù)中最有價值的當數(shù)大雄寶殿前的優(yōu)曇花樹和一株古梅,都是元代時期栽培,一直存活至今。優(yōu)曇花,是取其“不是曇花,勝似曇花,優(yōu)于曇花”之意。據悉,原株在明末時損壞,后由原根萌發(fā)五株,現(xiàn)較高株達五米?!安芟聝葍?yōu)曇木現(xiàn)已成為昆明人民所喜愛的一株名花,每逢夏季,大如蓮,白似玉的優(yōu)曇花怒放爭艷的時候,周圍百里的人們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稱得上是一年一度的‘優(yōu)曇盛會”。[8]曹溪元梅又被稱為“活的文物”,是云南省人工栽培的四大古樹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十一株古梅之一,一九九五年中國梅花協(xié)會的專家為其命名為“曹溪宮粉”。由于年代久遠,樹干已經老枯結塊,其中一枝已枯死,另一枝仍有生氣,年年綻放花蕾,近年又新發(fā)一枝,正茁壯成長。
寺內碑碣整理收藏在“碑廊”中,其中最有價值的便是崇禎皇帝御筆書寫的“松風水月”石刻以及楊慎撰寫的《重修曹溪寺記》。碑廊里的一塊墨黑石碑,上書崇禎皇帝御筆“松風水月”四個盈尺大字,其筆理剛健灑脫、氣勢雄厚。初期調查時很多學者對這塊碑刻的真?zhèn)萎a生了懷疑,“這塊崇禎御筆‘松風水月是明代末任皇帝在位時給外省一個大官別墅的匾額。當時,曹溪寺有位僧人出游外省時,見到這四個字恢弘灑脫,又是皇帝的御筆,其意境很像安寧溫泉蔥嶺的曹溪寺及周圍的景致,于是,這位出游僧人幾經周折把‘松風水月四個字拓回拓片翻刻在寺中?!盵9]雖然崇禎御筆到底源自何省、何人別墅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但我們今日看到的“松風水月”四字是崇禎御筆確證無疑。由楊慎撰寫的《重修曹溪寺記》,正文共296個字,記敘了曹溪寺名勝風景及寺廟的由盛及衰、又由廢而興的歷史演變。雖碑文系明代學者楊慎所撰,但字系書法家山人蕭杶從唐代書圣李邕的行書法貼上摘下連綴鐫刻而成,所以署名“集唐北海刺史李邕書”。因楊慎撰文章文辭感人、李邕書法險峭爽朗、蕭杶刻工刀法遒勁,三者具佳,堪稱絕品,故后人譽贊“三絕碑”。
三、“薈萃百家精品”—環(huán)云山摩崖石刻
(一)環(huán)云山摩崖石刻
環(huán)云崖位于安寧溫泉螳螂川東側的陡崖翠屏,下為溶洞“九曲龍窩”,旁為“七竅通天”。過去可從溶洞下七個深邃幽靜的洞里鉆到崖端,因而得名。溶洞崖壁上刻明、清、民國時期游覽安寧的名家學者、高人韻士盛贊此地的長歌短句,名言雋語,石刻題詞約長200米,行、楷、草、隸應有盡有,形成一百三十余幅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的摩崖石刻群,其中明代作品8幅,清代作品70余幅,民國年間作品40余幅。云南省政府2003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云南保存較為完好且數(shù)量最多的摩崖石刻,內容及其豐富且相對集中,成為四百余年來溫泉游覽區(qū)發(fā)展概況的歷史見證,為研究安寧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及風土民情都提供了詳細生動的史料佐證,是安寧溫泉風景區(qū)一大人文景觀。
(二)環(huán)云山明代摩崖石刻
環(huán)云山最早的摩崖石刻應是明嘉靖元年(1522)何孟春的“聽泉”,何孟春,字燕泉,弘治六年(1499)進士,明武宗正德后期,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據《徐霞客游記》中記載:“聽泉二字者,字顯古拙,為燕泉筆?!盵10]隨后就是楊慎在何孟春離滇兩年后被謫滇,游玩安寧時所題的行書“不可不飲”,此碑位置偏僻,面積很小,《徐霞客游記》中寫道:“又其側有‘此處不可不飲,為升庵筆,而刻不佳?!盵11]三是楊慎所摹刻的“禹碑”,此碑是民國二十八(1939)年,安寧文獻委員會將此碑從法華寺移拓到環(huán)云崖石壁上,碑文大體記敘了大禹治水的艱辛過程及蒼生太平的美好愿望。相傳此碑為夏禹所制但并不可靠,但此碑確是歷史悠久,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四是明神宗萬歷戊午(1618)春李燾題“虛明洞”,李燾,號斗野,曾任云南巡撫。《徐霞客游記》記載:“石北危崖之上,有天書‘虛明洞三大字者?!盵12]五是李燾同時期在一洞穴旁題行楷“九曲龍窩”,因為此洞穴入口處寬大,進入洞口變分為數(shù)個小洞,各個洞口蜿蜒曲折,像臥著數(shù)條巨龍。六是明思宗崇禎六年(1633)曾調任云南巡撫的姜思睿草書《題醒石》《題醉石》?!额}醉石》現(xiàn)今已找不到痕跡,只有在史籍中有記載。七是曾任云南督學的楊思孔題“夢石”,具體年代不可考證,楊思孔,字冷然?!缎煜伎陀斡洝分休d:“南石轉突處,有一巨石下墜崖側,通流分道,有題為‘醒石者,為冷然筆?!盵13]史料上記載,環(huán)云山最早有三塊墜落的崖石,分別題“夢石”“醒石”“醉石”,后因早年修路保護不當,“醉石”被填埋,留下“醒石”和“夢石”仍安臥于此。八是明嘉靖年間御史陰汝登書行楷《禹碑次韻》,為五言古詩?!搬屛臑槭莫q周物,瑗碑紀復文,龍章篆禹跡,風藻飽衡云。鳥篆誰傳異?滄緘古未聞,錦官楊太史,刻意致殷勤?!盵14]
四、結語
提起安寧,人們總是談論自然資源比較多,甚至云南省內的大部分人對安寧的認識局限于“礦產豐富、鋼鐵業(yè)發(fā)達、植物花卉繁多,溫泉洗浴”等。但當我們回首安寧的發(fā)展歷史,安寧不僅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出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只是不被大眾所熟知。這也給我們一個沉重的深思:“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痹谥匾曌匀毁Y源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安寧在著重打造云南省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名號,這更加不能忘記歷史文化資源的作用,自古以來,名人遺跡、宗教文化與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只有保護歷史名人古跡和重視宗教文化,開發(fā)更多的人文資源,才能攀古撫今,發(fā)揚優(yōu)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天下第一湯”,曹溪寺和環(huán)云山摩崖石刻的開發(fā)利用應該為安寧旅游文化增添更多的內涵和底蘊,讓千百年來積淀的人文資源以其特有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價值助推安寧旅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昆明圖書館編 .歷代散文品昆明[M].云南:云南美術出版社,2006.
[2]余嘉華.三迤碧玉泉—安寧溫泉[J].昆明示范學院學報,1982(3):73.
[3]安寧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征集編纂組.安寧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M].1987:4.
[4]李思嫻.安寧溫泉開發(fā)陷入困局[N]昆明日報,2013-3-25.
[5]趙昆,楊大禹.試探安寧曹溪寺建筑風格及其宗教文化[J].美術界,2013(3):93.
[6]馮熾燾,余少川.昆明古剎名寺攬勝[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9):111.
[7]安寧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征集編纂組.安寧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M].1987:35.
[8]林野.曹溪寺內優(yōu)曇樹[J].云南林業(yè),1984(4):29.
[9]杭建榮.安寧崇禎“御筆”由來 [N].云南政協(xié)報,2000-7-8.
[10][11][12][13]徐弘祖.徐霞客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76.
[14]劉夢燁.滇中摩崖石刻綜述[D].云南藝術學院,2016.
作者簡介:陳穎(1995-),女,云南安寧市,大理大學文學院,本科,從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