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宇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從古詩詞歌曲的類“文人音樂”性談起
廖茂宇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一種以古詩詞作為歌詞而后譜曲的一種歌曲類型,它與地方民歌、民族歌劇選段、創(chuàng)作歌曲,都是高校民族聲樂專業(yè)教學選曲的四種題材。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到來,許多音樂院校也掀起了一股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熱潮。值得討論的是,在演唱這些作品的過程中,除了演唱技術的錘煉之外,同學們是否真正了解和懂得這些作品,是否關注了作品中除了旋律以外的其他東西。筆者認為這才是一個演唱者能否將一首歌曲表現(xiàn)得有風格,有溫度的前提。
文人音樂;古詩詞;藝術歌曲
中國傳統(tǒng)音樂包括文人音樂與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顧名思義,“文人音樂”是指中國歷朝歷代文人參與創(chuàng)作的音樂。其中主要包括琴樂和詞樂。從文人音樂的形式與內容上看,與古詩詞歌曲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這一點將在下一章重點闡述。在這里,筆者將重點討論文人音樂的風格與審美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與世界一體。”①在這一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中國文人們追求文學與藝術中的靈魂與風骨。所以在很多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人音樂家們對作品意蘊的崇高追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植根于我國悠久而古老的農耕文明。人們靠山而立,靠水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②,順應自然生活了千百年。
1.道法自然。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有了關于“省風以作樂”③(考察自然的風聲來創(chuàng)作音樂)的記載。人們以自然之聲作為本源去探究音樂的形式之美。古琴曲《流水》用節(jié)奏的急徐與旋律的高低起伏表達流水湯湯,一去不返的韻致。但在樂曲中,不是單純的刻意的音色模擬,而是對流水氣韻的追求。所以,筆者以為,“道法自然”是為文人音樂之要義。
2.淡和圓融。“‘淡和說’是道家思想在音樂美學領域的集中反映”。④追求淡雅清新,是中國文人音樂的又一大特色。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我們能看到,中國文人音樂,包括琴樂,詞樂,大都為單旋律音樂而少有和聲,雅致恬美。一把琴,一個人,就足以“自況”?!皥A融”一說,我們可以從中國音樂的常用發(fā)展模式“起承轉合”得見??梢哉f,“起承轉合”的思想貫穿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各個體裁。
3.天人合一。我們知道,在我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中,與“宮商角徵羽”相對的是“君臣民事物”、“金木水火土”。這種天人感應,天人互通的審美思想對中國文人音樂的影響相當深遠。我們可以看出,文人音樂更要求的是一種自然與人的呼應,天地與自我的統(tǒng)一。
以上是筆者對文人音樂的風格特點的簡略敘述。接下來,筆者將對文人音樂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關系做討論。
正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音樂有著這樣的風骨,千百年來,中國文人們用他們心中的音樂去表達屬于自己的一份氣節(jié)。
隨著新舊文化的動蕩與更迭,千百年來文人風骨又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再一次進入我們的視角。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筆者覺得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傳承與發(fā)展。
事實上,筆者認為,從精神內涵來講,古詩詞歌曲是承脈于文人音樂的。原因有三。
1.歌詞。顧名思義,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歌詞選自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古詩詞。在古代文人音樂中,琴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體裁,在其中,歌詞便是詩詞。我們現(xiàn)在唱的相當一部分古詩詞歌曲,也是流傳至今的琴歌。如:《陽關三疊》。這首歌曲,遵照琴歌《陽關三疊》的旋律,并配以鋼琴伴奏,抑揚頓挫間,高低起伏,無不斯文。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二者之間是有交叉的。
2.旋律。在目前,我們所能搜集到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旋律風格百花齊放。很難說會有什么統(tǒng)一的風格。但就時間的推移來看,古詩詞藝術歌曲之所以能掀起一股熱潮,其原因在于旋律優(yōu)美動聽,或者充滿了古香古色。有時候我們說“復古”,而不是“返古”,其原因就在于,我們不只是刻板地復制古人原有的東西,而是在其中加入當下的審美元素。
陽春白雪,知音難覓,大概也是因為這個。
于是,在不違背歌詞意境的情況下,古詩詞藝術歌曲更多的時候選擇了一些適應于當代“音樂耳朵”的旋律,既保留了古風古韻,同時也易于大眾喜歡和接受。如趙季平先生作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歌詞選自《詩經(jīng)-國風》)從旋律上來看,非常符合詩歌中飽含的情緒激蕩,甚至也貼近“楚語”的發(fā)聲習慣,更重要的是,旋律優(yōu)美,動人心扉,深受大家的喜愛。
所以我們說,從旋律上來看,古詩詞藝術歌曲也是傳承了文人音樂的風格的。
3.內涵。淡和圓融,師法自然,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一脈而成的血液。在這中間,有著無數(shù)文化的折合與包容。不僅于音樂而言,更是存在于中國人生命里的方方面面。
這一點在第一節(jié)中已有說明,再次不再贅述。因此,古詩詞歌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于中國文人音樂之精神有著血脈聯(lián)系。
循著這條血脈,我們能夠找尋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掖著我們血液里的文化脈搏,民族藝術從業(yè)者們方能越走越遠。
前面兩節(jié)已就古詩詞歌曲的類“文人音樂”性做了敘述。接下來,筆者試著去循“文人”們的足跡,談一談學習古詩詞歌曲的方法。
聲樂學習者接觸到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譜面上,一般會有以下幾個要素:歌詞、旋律、伴奏。旋律與伴奏屬于音樂的范疇,那么歌詞要怎樣學習才算掌握,才能使我們的二次創(chuàng)作有溫度,有色彩呢?
詩詞中的語言往往包羅萬象,用極少的語言,表達極為豐富的意境和情感。這是詩詞的重要屬性之一。那么,每個字詞的內涵就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內容。僅僅是讀是無法領悟詩詞的精神內涵的?!八囆g的任務在于用感性形象來表現(xiàn)理念,以供直接觀照?!雹菰诤诟駹柨磥?,藝術的內容決定了起形式。
語言節(jié)奏可以通過朗誦來把握,意境與內涵呢?這就需要我們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風格及當下的經(jīng)歷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準確把握,將陌生的詩詞變成自己的語言,為二次創(chuàng)作奠基。
在民族聲樂學習者常選用的四種歌曲類型中(古詩詞藝術歌曲、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歌曲、民族歌劇唱段、地方民歌),古詩詞歌曲可以說是對演唱者文學修養(yǎng)要求最高的一種。當然,筆者以為,提高文學修養(yǎng)不僅是唱好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需要,也是作為一個聲樂演唱者必須要做的功課。
俗語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边@告誡了我們,文學修養(yǎng)會改變我們的氣質,甚至改變我們的形象。這不僅有益于舞臺表演,更可能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
關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學習,已有很多學者進行過探索與討論,此篇文章為筆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自省與探索。文中觀點尚有不夠成熟與客觀的方面,惟愿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提升自己。
【注釋】
①朱立元.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
②唐堯時的古歌謠.擊壤歌.
③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④張前.音樂美學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1:24
⑤[德]黑格爾著,寇鵬程編譯.美學.重慶出版社:7.
[1]朱立元.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1:24.
廖茂宇(1995-),女,漢族,四川仁壽,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