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成都 611731)
淺談《菊與刀》中“菊”與“刀”的意義
李紅艷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成都 611731)
《菊與刀》是研究文化的教科本式著作,書中深入介紹了日本的社會、日本人。通過全面地了解日本,作者魯斯·本尼迪克特將此書名定為《菊與刀》,“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象征著日本的武士道。這其中“菊”與“刀”代表著多層的意思,并且隨著時間發(fā)生著變化。
《菊與刀》;菊;刀;意義
《菊與刀》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在書中她對日本人、日本社會深入的調查、分析,為美國管理日本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參考。本文將從表層意思、深層意思、變化的意思三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同時也是日本國徽。菊花并非日本的本土花卉,這種由中國渡來的外來花,進入日本后,自身高潔和祛邪的寓意不僅得到了保留,而且還被賦予了更神圣的意義——成為了日本皇室的象征。日本的皇室傳說中神的一族,日本從古代起就沒有改朝換代,菊花王朝始終是同一個王族,號稱“萬世一系”。菊花一直被視為高貴、神圣的日本皇室的象征。
日本天皇的地位固然十分重要,但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日本皇室的形象也不斷在發(fā)生變化,變得更加親民,更加平民化。
“刀”是指武士道中武士所持之刀,刀中蘊含著武士之魂。這種刀工造型優(yōu)雅,它的弧度是最完美的力和美的結合。它促成了堅韌、剛毅的武士信念的形成,全世界沒有哪一種武器像武士刀一樣,被認為擁有自己的精神。武士刀本就是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武士道精神是眾多美德的結合體,要求武士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魂。武士為了自己的榮耀,會很好地踐行這些美德。當自己為何事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后,感覺自己的心愿完成了,會選擇“剖腹”自殺,以彰顯自己的武士精神氣節(jié)。武士,絕對地服從君主,事物評判標準也只以君主決策為準。即使君主決斷失策,仍會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
“菊”象征著日本的權利,“刀”象征著對于權利的絕對遵從和維護。武士的生命歸于君主所有,可以為君主做任何事。這兩個事物很好地表現了日本古代的制度的特色、日本文化的特點。
“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傳入日本后,卻奇跡般地和諧共存于日本民族的精神層面,象征著日本民族溫柔、謙遜、彬彬有禮的一面。
“刀”,是攻擊之利器,象征著日本民族殘忍、自傲、專橫跋扈的一面。
作者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民族能夠像日本民族那樣突出地表現出矛盾性,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是不帶任何遮掩,直截了當的表現出來。這兩個充滿強烈對比色彩的符號組合在一起,展現了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書中曾介紹,雖然每個靈魂原本都閃耀著美德的光輝,如同一把新刀,但是如果不勤于磨礪,它就會失去光澤。"自身的銹跡"如刀上的銹跡一樣有害,因此人們必須像磨礪刀劍一樣對待自己的品行。光輝的靈魂一旦被銹跡掩飾,所有需要做的就是再磨礪一次。以磨刀比喻精神歷練與凈化,可見作者的匠心獨具,也體現了菊與刀在精神層面上的相生關系。
菊花在象征著日本人對和平的象征,意味著日本人民內心對平和的向往,而刀在我看來是戰(zhàn)爭的象征,暗示著日本人民內心奔騰的戰(zhàn)爭意識。這種矛盾的心理多處可見,他們一面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己的工作,一面卻是蘊含著對上級的極度不滿。這種現象其實不只是日本特有的,在許多國家,甚至每個國家都有,但是只有日本會在矛盾中自然地找到平衡。而有些品質將隨著時間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而改變,而有些品質卻不會變化。
“菊”在新的境遇下,象征著個人意識的進步、韜光養(yǎng)晦的一面,“刀”象征著集團主義,拋開自我的一面。謙遜淡雅的菊花,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長不受約束,謙遜如菊,平和如菊,堅強如菊。菊是日本社會發(fā)展中,個人意識進步的體現。“刀”,日本武士的集體主義之魂尤其是在困境中,日本人更是排除自己的私欲,以集體、民族為大任。
《菊與刀》完成于1946年,二戰(zhàn)后的日本在滿目瘡痍的環(huán)境中,迅速轉變自己的態(tài)度,笑臉相迎美國人,舉出“和平”的大旗,展示出了愛好和平的新態(tài)度。
日本戰(zhàn)敗后,美國對日本采取了一種大膽的管理措施。保留了日本的天皇,用日本人管理日本人,并且使用美國提出的指導。而日本方面,對這一政策,顯示出了超乎意料的適應。日本人這時認識到了天皇不是“神”,是會判斷有誤的平常人。相比之下,更加崇拜來自美國的管理者。表面上忘掉自己的失敗,虛心地跟隨美國向西方學習,如論是在社會制度方面、還是生活方面,更是全盤的西化。不斷地虛心學習,在心底里暗暗地努力。面對國家的發(fā)展,上至皇族、下至平民,全部都隱蔽起個人感情、拋棄個人的欲望,而是以家庭、團體或民族的代表,擁有強大的集團主義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崗位。1968年,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
作者曾寫到日本人的某些傳統(tǒng)品德,可以幫助他們平穩(wěn)過渡困難,首先就是“自我負責、集體主義”精神。眾所周知日本人“自我負責”的認知,他們把對國家、民族的責任視為“自我責任”,并在集體工作中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
日本人認為人性原本就是純潔無瑕的,后天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擦拭銹跡。在人生沉浮中,在社會滌蕩下,每個人都能變得銹跡斑斑,所以他們要做的是不斷地清理自身,讓精神這把刀再度熠熠生輝。而“菊”與“刀”只可能是日本人某種特質,這一特質該是偏向于人類的自然屬性,適時而變、適事而變,所展現的精神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在困境中表現的尤其突出。
《菊與刀》歷經60多年,現在仍是人們了解日本的必讀書目。經過時間的洗禮,日本本身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但書中講述的日本人的做事風格中,仍能找到現在日本人的影子?!熬铡笔侨毡净适业募一?,但其中也包含了日本皇室的由神至平民的變化,還包含著日本精神中謙遜、追求進行的一面,“刀”是武士之魂,不僅展現了日本人的尖銳、跋扈,也展現了集體主義、拋棄私欲的一面。“菊”與“刀”是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日本最具特點的文化意象。
[1]呂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魯斯·本尼達科特著.菊與刀[M].北京:國商務印書館,2015年
[2]朱可人譯,新渡戶稻造著.武士刀[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1月
李紅艷(1989-),女,漢族,吉林省敦化市,在讀研究生,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研究方向:日語翻譯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