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
(閩侯縣青口中心小學,福建 閩侯 350119)
學生朗讀指導策略探微
劉小明
(閩侯縣青口中心小學,福建 閩侯 350119)
文章針對小學語文朗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策略:保證充足的朗讀時間;營造良好的朗讀情境;指導朗讀技巧;有效的朗讀評價。學生通過多讀陶冶了情操,培養(yǎng)了語感,從而提高了寫作能力。有效地朗讀,可以讓讀者深刻領會其文章的含義、語氣、感情,并對此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朗讀;保證時間;營造情境;指導技巧;有效評價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才能讓學生走進教材內容。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十分注重朗讀。
1.朗讀時間不充分。一些教師認為如果把過多的課堂時間用在朗讀上,會影響教學效果,于是縮短了朗讀時間,朗讀只是走走形式。讀得快的學生讀過一遍,根本不能從中領悟文本的意思;讀得慢的學生甚至都讀不到一遍,不知道課文寫什么,更別說理解了。個別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范讀課文中的某些段落,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機會讀。而且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文本內容的分析,往往忽略了讀的感悟。
2.朗讀情境不合理。朗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小學生正處于好玩、好動、好模仿的最佳時期,這時給他們創(chuàng)設符合文本意思的情境,對朗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墒且恍┙處煶3M稒C取巧,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全面,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更有甚者歪曲了原文意思。
3.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進行朗讀時,教師與學生脫離,完全變成一個局外人。學生只是泛泛地讀——字詞的停頓正確與否不知;語氣的輕重不知;何處斷句不知;情感的揚抑不知。對于這些情況,教師應提前預知,適時進行指導,不要遺漏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
4.朗讀評價不健全。一些教師對于朗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一節(jié)課簡單地安排幾個學習好的學生進行范讀,其他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根本不理會,更別說評價了。有的教師誤以為學生高聲朗讀就是重讀。對學生朗讀的評價語千篇一律,如“很有感情”“讀得很流暢”“聲音不夠響亮”等,長期以來,這樣的朗讀也就名存實亡。
1.保證充足的朗讀時間。朗讀要拿出一定的時間,才能保證朗讀的質量。因為學生的朗讀具體要分為三個階段: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如果教師為了趕時間,讓學生走形式的讀,當學生讀得興致正濃時,教師叫停,學生朗讀聲戛然而止,就不能達到朗讀的預期效果。所以在進行朗讀時,重要的前提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不但不浪費時間,而且事半功倍。
例如,小學三年級現(xiàn)代詩《聽聽,秋的聲音》,作者通過抓住秋天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秋天由衷的贊美之情。詩歌內容節(jié)奏歡快,極富有音韻之美。只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再加上教者適時的指導,學生在對詩歌的音節(jié)美的感受中,對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于是上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時,最少放聲朗讀三遍,讀通、讀順句子,讀準每個字音。上課時教師只要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預習讀書的情況,這樣該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就節(jié)省了。讀通順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先聽聽教師的配樂范讀,邊聽邊想象畫面。然后再結合課文分析,分節(jié)指導朗讀,每指導一處,都要做到個別讀、齊讀。接著讓學生跟著課件的畫面、音樂讀出文中的感情和韻味。最后邊讀邊想象畫面。
2.營造良好的朗讀情境。朗讀情境的營造,有助于學生深情的投入。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情不自禁地讀,用心去感悟文章的內容及感情。情境創(chuàng)設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1)想象情境。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不能僅僅揣摩文本內容,而應當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滲透到語言文字中去。人只有與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才能見文生義,見義生情,才能讀出感情。教師首先深入研讀文章,然后啟迪學生想象當時事情發(fā)生的情境,在感知的前提下進行情感的體驗,并把這種情感遷移到朗讀課文中來。如教學《誠實的孩子》,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列寧,帶著情感,入情入境地朗讀,從而深刻體會列寧撒謊以后內心羞愧、忐忑不安;既為自己打碎花瓶而內疚自責、又為說謊而羞愧。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讓學生感同身受,讀起課文來就水到渠成,自然就會情真意切地讀出列寧內心復雜的情緒。
(2)表演情境。角色朗讀富于趣味性、形象性,根據(jù)學生好動、好勝心強的年齡特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與同伴一起朗讀,并將自己融入課文,體會角色的情感。學生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將課文的情境展現(xiàn)出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闹笇?,既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又增強他們的交流能力。如《小嘎子和胖墩摔跤》,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摔跤場面,作者大量運用了動詞的描寫,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嘎子和胖墩的性格特點。在分析完課文內容后,教師把扮演“小嘎子”和“胖墩”的學生請上講臺,讓他們把當時的情景重現(xiàn)出來。其他學生分兩組朗讀,一組讀描寫小嘎子的,一組讀描寫胖墩的(讀的時候動詞要重讀),講臺上兩人根據(jù)同學的提示表演。通過讀課文以及表演,學生切身感受了文中兩位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最終領會了老舍描寫人物的方法。
3.指導朗讀技巧。為了有效地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應注意朗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想讀、愿讀,并且讀出文章的味道,讀進文章的情境去。點撥就是要“點其要害,撥其迷障”,關鍵是“相機誘導,適時點撥”。朗讀指導,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大有益處的。常見的指導技巧有以下幾種:
(1)停頓得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朗讀長句時,教師應提前指導學生在什么位置停頓,并劃出停頓線,避免學生停頓錯誤,對文意理解片面,達不到朗讀的效果,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展示具體的場景,以分解長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如讀《灰雀》一文中的句子:“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唱歌?!苯處熆梢越o學生劃出停頓線,節(jié)省時間,但這種方法阻礙了學生的自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在此更提倡用第二種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畫面,讓學生通過畫面的渲染理解文意,并根據(jù)理解來自然停頓。
(2)輕重適當。朗讀除了要求字詞讀正確,還要注意語氣的輕重適當。這也是朗讀的深一層次要求,是在學生能正確讀寫文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這樣,才能正確體會到文本要表達的意思,從而理解文本。如“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唱歌?!弊寣W生讀時注意語氣,哪里應該加強。教師可以給學生指點:“把文中的‘果然’換成‘竟然’行嗎?”學生就會很自然地看出,“果然”應該加重語氣,突出這一結果在列寧的意料之中。
(3)情感恰當。朗讀時往往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果學生不能正確朗讀,不能理解文本的蘊意,又怎么談感情的流露呢?故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建立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朗讀的最高境界。所以學生在朗讀時,要流露的感情應是喜悅之情。
4.有效的朗讀評價。正在發(fā)育成長的學生需要教師的表揚,需要體驗成就感,他們總希望各方面都得到表現(xiàn),得到認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光,贊美每一個學生,在評價時盡量用委婉的語氣和語調,這樣的方式是學生易于接受的,最好以朋友的口氣、智者的言辭進行評價,而不應嚴厲地指責與挖苦。一句由衷的稱贊和夸獎,都可能讓學生終生受益。
如教學《秋游》第二課時,上課伊始出示幾組詞讓學生讀,以達到復習詞語的目的。有個學生非常熟練、快速地讀完所有詞,教師這樣評價:“聲音很響亮,讀得非常流利,字音都讀正確了,也關注到了輕聲,可見你上節(jié)課學得很扎實。不過老師給你個小小的建議,詞語和詞語之間停頓一下,速度放慢點,帶著表情讀大家更喜歡。再讀一次試試?!痹诮處煹墓膭睢Ⅻc撥下,該學生再次朗讀時就出色多了。簡單的幾句鼓勵性的點評,收效匪淺。教學中強調因材施教,但是在實際中還要因地制宜,只有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朗讀評價,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
[1]孫久明,張新菊.淺談加強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8).
[2]項飛,劉賢發(fā).閱讀教學:把握“讀”的有效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5).
[3]張新梅.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1).
[4]姚潔.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