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璐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福建福州350117)
論福建藏書家對發(fā)展兩岸關系的貢獻
林璐璐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福建福州350117)
福建藏書家陳第、楊浚、郭柏蒼、徐等人不僅收藏了我國大量歷代典籍,有的還走訪了臺灣,收錄了許多有關臺灣及臺海兩岸的歷史資料,成為我國學術界研究兩岸關系的開風氣之先者。他們對了解臺灣、發(fā)展兩岸關系、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作出的貢獻功不可沒。
福建藏書家;兩岸關系;貢獻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燦爛,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歷史悠久的私家藏書樓在傳承中華文明的過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福建的藏書家對海峽兩岸的發(fā)展更是功不可沒。福建與臺灣歷來有五緣關系(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1]),五緣之文緣意指與文化結緣,它包括文字、文學、藝術、宗教、書籍等方面的交往聯(lián)系以及同學、同事、同行等之間的關系。文緣是維系兩岸人民感情、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認同感和對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紐帶,是支撐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中流砥柱。在保持和發(fā)展兩岸文緣關系方面,福建藏書家陳第、楊浚、郭柏蒼、徐等人曾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因為他們不僅保存和傳承了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如陳第、楊浚還走訪臺灣、了解臺灣,收錄整理了許多有關臺灣及臺灣兩岸關系的重要歷史資料,并加以加工融合,使之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財富,從而無形中發(fā)展了兩岸關系,促進了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對福建藏書家諸方面的貢獻,學術界有諸多評論。為了進一步豐富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發(fā)揚福建藏書家愛國篤學、努力化解兩岸矛盾的無私奉獻精神,筆者就以尤小平同志編撰的《福建藏書樓》和王長英、黃兆鄲兩位同志合著的《福建藏書家傳略》這兩本書為研究范本,并參閱相關圖書資料,從中獲取福建藏書家在走訪臺灣、收錄有關資料、發(fā)展兩岸關系、保留兩岸文化遺產等方面所作出貢獻的信息、閃光點,然后加以斟酌整序,撰成此篇拙文以就教于專家同行們。
關于收錄歷史目的,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有過相關的論述,即“歷史是記述人類社會賡續(xù)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其因果關系,以為現(xiàn)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2]福建藏書家陳第等人也是這樣,他們不是為來收藏書籍而收藏書籍,而是為了研究,為了給后人活動之資鑒,為現(xiàn)代學術界和圖書教育事業(yè)提供必要而有益的借鑒與啟示。因此,他們對于涉及臺灣及閩臺間關系問題的歷史資料,他們更重視記錄和收藏。如福建福州人陳第(1541-1617),是宋代福建乃至全國最著名的藏書家之一,他一邊教書,一邊收藏圖書,不僅搜羅大陸的圖書,而且還搜羅有關臺灣及閩臺間關系的歷史資料。當時,祖國大陸人民稱臺灣和高山族為“東番”。萬歷三十年十二月(1603年1月),陳第隨沈有容往東番(臺灣)剿倭。在臺二十余天,他走訪民眾,調查當?shù)仫L土民俗,把考察后接觸到的高山族情況寫成了《東番記》。這是中國最早記錄臺灣高山族同胞的社會生活習慣、生產情況、抗倭斗爭的重要歷史文獻。由于當時原住民僅以口傳,不以文字記載歷史,所以陳第留下的文字敘述就格外珍惜,為海峽兩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3]59還有福建福州人陳壽祺(1771-1834)也是十分關注臺灣及臺海兩岸關系的藏書家?!扒∥迨辏?787),臺灣林爽文聚眾起義,清政府派將軍??蛋猜受娗巴?zhèn)壓,陳壽祺獲悉此事,就做《海外記事》詩予以評價,??蛋矊④娖脚_后回閩,他又做《上福嘉勇公百韻詩并序》給予高度贊揚,其詩語句沉博絕麗,受到文人的贊揚和傳誦,由是遠近知名。在楊雪滄抄本《冠悔堂雜錄》里就錄有此詩全文?!保?]150還有“福建首席詩人”及“寓臺第一詩人”之美稱的清末楊浚,在閩臺兩地流傳下來的古今體詩共一千五百多首。同治八年(1869年),楊浚受臺灣淡水廳同知陳培桂之聘,赴臺主修《淡水廳志》,其間走過臺灣臺北、淡水、新竹等地,創(chuàng)作的詩集成《過南臺松風堂懷古》《詠淡比八景七絕》等,其詩雅致可誦、膾灸人口,以豪邁奔放之情,高歌贊美了祖國寶島的壯麗風光,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詠誦不絕。福建藏書家諸方面的記事文獻都為后人了解臺灣,了解兩岸關系,了解臺灣是祖國不容被侵犯、被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翔實的歷史資料。
福建歷代藏書家不僅愛書、藏書、著書立說,收錄保存了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而且傳承歷代仁人志士愛國主義精神,為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做貢獻。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是福建藏書家陳第,陳第是第一個到臺灣的福建學者,“明萬歷三十年十二月(1603年1月),陳第已經62歲了,當時因為倭寇侵犯騷擾我國臺灣,在愛國主義思想推動下,他不畏風濤險阻,毅然跟隨主持福建沿海軍務的沈有容,一起率軍渡海到臺灣?!睹魇贰肪?70《沈有容傳》曾記載他們從廈門出軍后的情況:“(沈有容)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風存十七周,過澎湖與倭遇,格殺數(shù)人,縱火焚其六舟,斬首十五級,奪還男婦三百七十余,倭遂去東番,海上息肩者十年。”[4]26這次抗倭斗爭最后獲得輝煌勝利,為捍衛(wèi)臺灣、捍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大貢獻。許多藏書家為了捍衛(wèi)臺灣,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除了投筆從戎外,還在理論上大力宣傳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廈門藏書家洪卜仁(1928-),他曾于1947年作為新聞記者赴臺灣采訪,撰寫了不少有關臺灣的文章發(fā)表在《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上,影響很大。如《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一文,共2萬多字,于1955年6月23日被《光明日報》登載,后來福建人民出版社還特地將此文出了專書,擴大其影響力。解放初期,洪卜仁曾連續(xù)撰寫了《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箋證》等文章,寄給印尼華文《新報》等報刊發(fā)表。他在擔任廈門市方志辦副主任期間,應中興社福建分社之約,在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馬來西亞《南陽商報》《星檳日報》《菲華時報》、香港的《文匯報》《華人》等報紙、雜志上發(fā)表了40多篇專稿,其中《福建史話》(包括閩臺關系內容)在菲律賓《世界日報》連載23篇,等于給海外同胞上了一堂福建歷史課?!昂椴啡试趶B門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開發(fā)利用以及臺灣等地方史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閩臺地方史的研究工作得以傳承。”[4]334正因為我國有很多像陳第、洪卜仁這樣的藏書家、仁人志士積極地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做貢獻,所以,隔絕了近半個世紀的臺灣最終“選擇了和平,拒絕了動蕩;選擇了合作,拒絕了對抗;選擇了前進,拒絕了倒退?!保?]歷史事實和現(xiàn)實實踐都雄辯地證明:發(fā)展兩岸關系,維護祖國和平統(tǒng)一,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期待,符合歷史前進的方向。
在愛國主義思想感召下,福建藏書家不僅收集保存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典籍,而且還突破傳統(tǒng)地域、隸屬關系、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限制,跨越臺灣海峽,在臺灣和閩臺之間積極搜集整合地方各種特色資源,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做貢獻。如清代后期,福建著名藏書家郭伯蒼(1815-1890),是個勤奮學習又注重實際的學者,他除了藏書、教授學生外,還常到野外考察,在閩臺很多地方留下足跡。經過研究和實地考察,他發(fā)現(xiàn)了王世懋的《閩都院》和屠本畯的《海錯疏》,記載各地方物產有不少錯誤,于是他深入調查,并虛心請教,“村人之壽而略文者,隨遇切磋”,用自己“數(shù)十年所見者,證之老漁,老漁所見者,粗細必記,不厭其鄙;又以老漁之所見者,證之諸書?!保?]191經過反復考證,自光緒六年(1880)起,郭伯蒼相繼寫成《海錯百一錄》《閩產錄異》和《竹閩十日話》,對福建包括臺灣的產物、故實,做了較為完備記載論述。其中《閩產錄異》一書刊于光緒丙戍年(1886)?!霸摃止蓉?、疏果菊、木竹藤、花草、毛羽、鱗蟲六卷,記述了閩臺兩地(1885年之前,臺灣尚為福建的一個府。)一千五百多種地方物產的地域分布、形狀特征、實用價值等情況,對部分物產的來源、產銷、掌故等內容作了介紹,還引用了古典、民諺和方言對某些物產加以佐證?!保?]192這是一部全面記述福建省地方自然資源及物產的筆記,是清代研究福建地方物產較為詳備的著作,被后人譽為閩臺地方物產的百科全書?!堕}產錄異》一書不僅為人們展現(xiàn)了閩臺地區(qū)琳瑯滿目的物產風貌,更為后世留下了熱戀故土的拳拳之心和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讀書藏書、著述怡情的當代藏書家管桂玲更是多方收藏整合閩臺文化資源的典范。他除了收藏一般書籍以外,還興趣收集整合閩臺各地的刻本,如建陽刻本、福州刻本、四堡刻本、閩臺合刻本等。其中一部閩臺合刻的《地藏菩薩本愿經》(以下簡稱《地藏經》),分上、中、下三卷,題“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義難陀譯”。正文前有地藏菩薩,道明尊者,閔公長者線描精刻像1頁,明杭州云棲寺釋株宏“小引”1頁,“香贊”1頁,后有古松“后跋”2頁,助刊人及捐資款,各開頁各1頁。助刊芳名中有:“臺灣開水,義存各大洋壹元,”“印月,清修,清念,古松各捐大洋貳元等”[4]155可見此本《地藏經》是閩臺合作的產物,其紙用機制的有光紙,歷經80余年,保存不易,今日已很難見到。數(shù)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地收藏中華文化典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收入都投入到購買藏書之中,而且還花錢修復古籍刻本等,為保護、珍藏兩岸傳統(tǒng)文化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做了重要貢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qū)的若干意見[N].福建日報,2009-05-15(1).
[2]鄭⒗田,陳勁.論圖書館史研究的重要性[J].圖書館,2012(3).
[3]尤小平.福建藏書樓[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
[4]王長英,黃兆鄲.福建藏書家傳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王毅.繼往開來,再譜新篇——2012年新年寄語[J].兩岸關系,2012(2).
[6]張麟徽.夯實“九二共識”促進兩岸關系穩(wěn)中求進求變[J].兩岸關系,2012(2).
G127.57
A
1673-9884(2017)07-0041-03
2017-02-21
林璐璐,女,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