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蘭云
精準、深入、客觀
——新聞監(jiān)督的三個關鍵詞
■翟蘭云
新聞監(jiān)督,就是通過新聞媒介揭示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其解決的一種輿論監(jiān)督。監(jiān)督性報道,是媒體進行新聞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社會責任與擔當?shù)捏w現(xiàn)。不過,此類報道采寫難度大、風險高,欲充分發(fā)揮其應有作用,須把握好以下三個關鍵詞:精準、深入、客觀。
新聞監(jiān)督不僅要找社會熱點,更要找社會痛點,只有找到社會痛點,才能引起廣泛關注。所謂社會痛點,是指社會存在的急需解決且很難解決的問題。問題之所以難解決,或因解決方法遇到瓶頸,或因解決方法不夠先進,需要革命。
比如,人體器官買賣容易引發(fā)刑事犯罪。當時,我國法律還沒有專門的人體器官買賣罪名規(guī)定,公民對人體器官買賣問題有模糊認識,認為我的器官我做主,并不認為出售自己身上的器官是犯罪,導致此類犯罪案件頻發(fā)。對此,檢察機關多是以非法經(jīng)營罪提起公訴,少數(shù)案件以故意傷害罪提起公訴,而對于明知是買賣的人體器官而進行移植的醫(yī)生,根本沒有辦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極大地損害了人的尊嚴,威脅人類生命倫理秩序的穩(wěn)定,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當時,我負責社會新聞版的編輯工作,便及時組織策劃并參與采寫了“關注人體器官買賣犯罪問題特別報道”之一《器官買賣:生命救贖與法律懲罰》、之二《觸目驚心:誘騙未成年人賣腎》、之三《增設罪名:嚴打器官買賣行為》。作者通過采訪被告人、被害人、辦案檢察官、醫(yī)生、學者等,剖析此類犯罪案件頻發(fā)的原因,并給出建設性意見:增設人體器官買賣罪名,加大打擊力度。這組特別報道見報后,媒體爭相轉(zhuǎn)發(fā)。9個月之后,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其中第37條規(guī)定:“在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三十四條之一:‘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p>
這組特別報道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抓住了當時因為沒有人體器官買賣罪名,司法懲治此類犯罪無力的社會熱點和痛點,連續(xù)推出3篇報道,有深度、有廣度,有監(jiān)督、有建議,有始有終。
又如,本人采寫的《鄭州人大否決政府專項工作報告追蹤》一稿,見報當天各大知名門戶網(wǎng)站紛紛轉(zhuǎn)發(fā),次日《北京青年報》全文轉(zhuǎn)載,獲得《檢察日報》當月五星稿,所寫新聞事件入選當年度中國十大憲法事例;本文還入選本報《聲音周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十大有影響力報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響,是因為當時人大否決政府工作報告全國沒有先例,并且鄭州人大否決的還是該市政府辦理代表《關于解決城鄉(xiāng)弱勢群體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議案情況的專項報告,由于人大對政府的辦理情況不滿意,因而予以否決?!俺青l(xiāng)弱勢群體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那時正是困擾平民百姓和政府的難題,迫切需要解決。次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說:積極推行新型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啟動以大病統(tǒng)籌為主的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試點,政府對困難群眾給予必要的資助等。
此外,記者采寫的《“龍須溝”!驚現(xiàn)北京六合莊》《寵物殯葬難,難在無法可依》《好心捐贈,有時卻無人領情》等監(jiān)督性報道,因為選題分別抓住了環(huán)境污染問題,亂扔私埋寵物尸體帶來一系列衛(wèi)生安全隱患問題,“捐非所需”導致社會捐贈資源浪費嚴重問題等,均引起相關部門關注,監(jiān)督的問題均逐步得到了解決。
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事實是輿論監(jiān)督的靈魂。沒有事實證據(jù),輿論監(jiān)督就會成為空談。但新聞事件紛繁復雜,被監(jiān)督者為了不被曝光,會采取各種手段隱瞞事實真相,甚至拒絕采訪。要想抓住新聞事實,弄清事情真相,記者一定要不畏艱難、不怕風險,深入新聞現(xiàn)場,采訪到位。
打折返券曾經(jīng)作為商場的一種促銷手段,在京城持續(xù)了很長時間。隨著返券促銷活動的盛行,專門靠倒券獲取差價的“券販子”——“黃牛”應運而生。因為這些人往往組織有序,團隊作戰(zhàn),被人們稱為“黃牛黨”。逢年過節(jié)、商場店慶等,商場均搞打折返券促銷活動,此時,“黃牛黨”就會成為商場一道“風景”。他們低價從顧客手中收取返券,擠走商家給顧客的部分讓利,日進幾千元。在京城某百貨商場舉行返券促銷活動期間,記者暗訪“黃牛黨”的經(jīng)歷,至今難忘。那是春節(jié)前不久的一天,記者晚上下班后準備前往那家商場暗訪(因為活動期間商場通宵營業(yè),上班族晚上下班后大多會去商場購物),臨行前部門負責人說,為了保證記者的安全,隔段時間會給記者打個電話。到了該商場,記者以顧客的身份不停地與“黃牛”們周旋,尋找合適的采訪對象。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兩三個小時的努力,終于取得了一個“黃?!钡男湃?,對方答應晚上9點以后到商場一樓的麥當勞餐廳與記者聊聊倒券的事情。隨后記者采訪了一些顧客。到了約定時間,那個“黃?!比缂s來到麥當勞餐廳,記者點了兩份吃的,與其邊吃邊聊。聊著聊著,記者感覺頭都大了,原來“黃?!眰€個頭腦靈光,基本上都可以做“精算師”。他們利用商品不同的返券額度,整合手中的返券,再利用商場貴賓卡積分返現(xiàn),賺取利益最大化。為了讓記者搞明白,“黃?!边吜倪呍诩埳狭惺接嬎?,記者擔心身份暴露后惹來麻煩,戰(zhàn)戰(zhàn)兢兢采訪完,立即收拾東西走人,打車飛快趕回家。踏進家門,心還在怦怦直跳,拿出手機一看,有20多個未接電話,全是部門負責人打來的。立即回撥,部門負責人接通電話,大發(fā)雷霆,激動地質(zhì)問記者為何不接電話,說要急死了……第二天上班后,記者電話采訪了一家商場的高層管理人士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新,一篇內(nèi)容詳實、觀點分明的監(jiān)督性報道《商場返券:說停就能停?》隨即新鮮出爐。在多家媒體的監(jiān)督報道下,兩個月后《北京市實施〈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細則》公布,京城商場返券促銷活動不久銷聲匿跡。
前面提到的《鄭州人大否決政府專項工作報告追蹤》不僅是選題精準的一篇報道,同時也是一篇很“費神”的報道。記者與檢察日報河南省駐站記者趙國勤幾次趕往鄭州市人大常委會采訪,由于對方有顧慮,采訪均被拒絕。時令已是初冬,雨夾雪下個不停,記者又不想放棄,又不知道怎么辦,只好在當?shù)厝舜蟪N瘯k公大樓門口蹲守,并不斷用手機聯(lián)系采訪事宜,對方總是以“負責人不在”為由拒絕。一天上午上班不久,蹲守的記者靈光乍現(xiàn),借口自己是這位負責人的親戚,請值班武警用傳達室座機打其辦公室電話,對方接了,他沒辦法,只得接受了采訪。順便要說到的是,對這位負責人的采訪結(jié)束后,記者又欲采訪提該議案的人大代表,但無論如何打電話,該代表也不接。記者便和趙國勤一起驅(qū)車80余公里冒著雨雪趕往該代表所在地。臨行前,記者反復叮囑趙國勤將錄音筆裝在上衣兜中,見到代表后記者開口說話,就趕緊將錄音筆打開。采訪完回到單位,記者迅速寫完《鄭州人大否決政府專項工作報告追蹤》,同時還寫了提出該議案的代表的人物報道《她給看病難開出“處方”》。兩篇文章聯(lián)動刊發(f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件事讓我覺得,進行監(jiān)督性采訪時,一定要做好錄音工作,并將錄音保留到稿件見報后相當一段時間,一旦報道對象提出異議,錄音就是保護自己的最有力證據(jù)。
采訪權是媒體及其記者擁有的一項特別公權利,媒體與記者通過采訪行為獲取信息,以實現(xiàn)公眾的知情權和對國家機關、社會組織等實施輿論監(jiān)督。因此,記者采寫新聞報道尤其是監(jiān)督性報道時,應保持審慎的客觀中立態(tài)度,進行居間報道,最大限度地追求事實真相,避免報道風險。
記者在采寫《一份建議接力七年:正常?反常?》監(jiān)督性報道過程中,為展現(xiàn)劉小平等北京市人大代表鍥而不舍,接力7年提出“關于石景山魯谷小區(qū)五芳園28號樓環(huán)境綜合治理建議”,建議最終得到圓滿解決。報道中不僅寫出了建議遲遲不能解決的癥結(jié),而且寫出裹挾其中相關方的苦衷。
原來,緊挨上述28號樓的公交車站建成在該居民樓之后,十分擾民。后來該公交車站停用,但綠化工作遲遲沒能到位。劉小平代表多次提出“盡快拆除廢棄停車場并進行綠化的建議”,但這個廢棄的停車場不但沒有綠化,還掛上了一家裝飾公司的招牌。記者前往采訪周圍居民并現(xiàn)場拍照時,恰巧碰到這家公司的負責人,他搶記者(沒有承認記者身份)的照相機并威脅記者,沒奏效后又主動將手機號碼給了記者,表示可以交朋友,還要開車送記者回家。記者想辦法與其周旋,趁其不備打車迅速回到單位,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亮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并電話采訪了他。據(jù)他介紹,其公司是正規(guī)公司,房子是從北京市公交集團公司租來的,手續(xù)齊全。記者將此內(nèi)容寫入新聞報道中,行文遣詞用語中性平實,客觀揭示出此地遲遲不能綠化的真實原因,又通過專家、學者意見建議,給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詮釋出這份人大代表接力建議履職途徑的標本意義。
值得一提是,監(jiān)督性報道采訪過程中,有關部門或者相關人員常常會讓記者吃“閉門羹”,或者以“無可奉告”拒絕采訪。寫文章時,要將吃“閉門羹”的情況描述其中,或者將“無可奉告”寫入其中。這樣,說明記者給了對方接受采訪的機會,進行了平衡采訪,是客觀的居間報道,而不是偏聽偏信。
總之,監(jiān)督性報道又稱批評性報道,但不是為批評而批評,而是通過深入調(diào)查研究,揭露事實真相,并通過建言獻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收到監(jiān)察、督促的功效。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理論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