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正欣
我家住在江蘇泰興縣口岸鎮(zhèn)上,從1957年秋季開始,我就進入了距家5公里的刁鋪民辦初級中學讀書,吃住在學校,每周回家一趟,改善一下伙食,順便拿些上學所需的錢物。
到了10月1日,口岸人民公社成立,隨后,公社組織的浩浩蕩蕩的勞動大軍投入到全民煉鋼和深翻土地的運動中,一時間,農村勞動力顯得異常緊張,連回家做飯的時間都沒有,有些老人和兒童的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在這樣的形勢和背景下,根據上級布置和學習外地經驗,口岸公社的各生產隊普遍都辦起了吃飯不要錢的公共食堂。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從刁鋪的學校放學回家,母親告訴我生產隊已經發(fā)了通知,每家都不準燒飯了,都要到公共食堂去吃。我當時覺得這一切很新鮮,踴躍地跟隨家人一起去了我們生產隊的公共食堂。
食堂位于慶元橋東團結街中段,坐北朝南,三開間四進。這里原是一座私營雜貨店,1956年底公私合營后,商業(yè)網點撤并,房子就空了下來,被利用來辦起了公共食堂。
食堂前三進里每進擺放著從各家拉來的六七張八仙桌,兩側的墻上貼著寫有宣傳公共食堂優(yōu)越性的標語,如“吃飯不要錢,想了幾千年,如今實現了,快活似神仙”“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等。
食堂開辦后的頭幾個月,我每周回家都要到食堂吃飯。當時食堂的伙食,早飯是稀飯饅頭,中飯晚飯是大米飯,吃飯時的菜基本都是炒青菜,間或有點葷腥,另外還有可由人自取的冬瓜湯。雖然顯得有些單調,但我在學校食堂吃飯也不過如此。何況逢到節(jié)日,每人還可以分到一勺紅燒肉或半條紅燒魚。說實在的,吃食堂前我在家吃飯也沒有吃得這樣好過。
后來,國家糧食供應的形勢日益嚴峻,糧庫已不再像當初那樣無限制地給食堂供應糧食。最讓我難忘的是1960年的那個春節(jié),當時公共食堂已難以為繼,趁著過年正好宣布停灶一周,讓大家各想各的辦法,各自回家起火。
再后來,國家出臺了一項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一夜之間,宣布所有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一律作廢……
摘編自《鐘山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