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月
摘要:女性崇拜在俄羅斯有著深刻的宗教淵源和現(xiàn)實基礎(chǔ),它是俄羅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俄羅斯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俄羅斯文學史上一個個崇高而完美的女性形象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度胀吒赆t(yī)生》作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巨著,突出表現(xiàn)了女性崇拜的思想。通過分析拉莉薩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本文嘗試探究俄羅斯文學中人物形象塑造所體現(xiàn)的女性崇拜主題。
關(guān)鍵詞:女性崇拜; 日瓦戈醫(yī)生; 俄羅斯文學; 拉莉薩
一、何為女性崇拜思想
女性崇拜,確切地說是一種心理形態(tài),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一種。起初,對女性的崇拜源自人們對女性生殖能力的神圣感受,人們將這種生殖力同土地的繁衍功能聯(lián)系到一起,進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積淀。母體本身使人贊嘆,母體的變化也帶有神秘感、神圣感。嬰兒之于母體,便是懷有生命的奇妙感受,周圍人感受著這種奇異現(xiàn)象的發(fā)生,并親眼目睹生命誕生的事實,從而產(chǎn)生崇拜的神圣情感。這種對具體的生命及生育過程的神圣意識逐漸演繹成為對于女性的崇拜。在文學中,作家們將自己內(nèi)心中的理想化人物形象賦予女性,進而抒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作情感,她們身上所擁有的美好特質(zhì)及代替作者抒發(fā)心理情感的能力本身就是文學中對于女性的一種崇拜。
對女性近乎完美的形象描寫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獨特的崇拜觀——女性崇拜。作家們將創(chuàng)作視線投到女性身上不僅與作家本人對女性的情感緊密相關(guān),更與俄羅斯民族的“神圣羅斯”、“女性起源”及“圣母崇拜”觀念緊密相連,同時還有賴于女性在社會生活和俄羅斯國家歷史中的現(xiàn)實作用。
二、俄羅斯女性崇拜思想溯源
(一)多神教下的女性崇拜是淵源
在受洗之前,斯拉夫人一直信奉多神教,認為神靈無處不在,種種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都被奉為神明,受到頂禮膜拜。在多神教的宗教觀念中一直留存著對女性、母親的廣泛崇拜。
多神教崇拜神靈,承認神圣者的存在。神圣者體現(xiàn)在自然界中就是使自然發(fā)展與永生,這突出表現(xiàn)為對生殖繁衍能力的崇拜,進而使得生殖繁衍崇奉有了神圣來由。由于婦女具有神圣的生殖繁衍力,有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和文化傳播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神性,獲得了廣泛的尊重和崇奉。舉例來說,多神教中典型而重要的羅得(Род)神,專司生育,被人奉為生命始祖。羅得神一詞通常用作復數(shù)并同女性相聯(lián)系。再如,瑪科什(Макошь)神延續(xù)了古代豐收女神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弗拉基米爾大公還在王宮附近為其建廟塑像,行祈禱和祭祀之儀式。同時,斯拉夫神話中的女性形象也多與母親神、“母親-大地”相聯(lián)系,為人們所尊敬。所有這些足見女性在多神教及人們觀念中的地位。
(二)東正教的影響強化女性崇拜
公元988年,羅斯受洗,西方基督教傳入。但是基督教并非原原本本被引入和吸收,而是經(jīng)過長期融合,與羅斯傳統(tǒng)的多神教在眾多方面進行了交融,最終被本土化,東正教因此形成??梢哉f,東正教就是本土化的基督教。在本土化過程中,基督教中的圣母形象同多神教中的女性起源思想相結(jié)合,強化了對于女性的崇拜。這一點在東正教中尤其表現(xiàn)為對“神圣圣母”的崇拜。
東正教認為,神圣的圣母瑪麗亞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神性與世俗的結(jié)合,她既是天庭的掌控者,又具有真切的人性特征,是神化的女性與母性的結(jié)合。東正教認為圣母瑪麗亞孕育了世間的一切,并保佑著塵世中的一切生靈。同時瑪麗亞還是智慧和愛的化身,她的聰明才智化解了一切苦難和折磨。因此在各種場合:無論危險將至、還是災難臨頭,人們都會不斷地向圣母祈禱,呼喚她、請求她的幫助,贊美她的無私、歌頌她的偉大,感激她賜予的恩賜。
不論是民間傳頌的祈禱詞還是作家詩人們筆下的贊美詩,都體現(xiàn)出人們對圣母的無限崇敬,而這也漸漸延伸為對女性神圣的認同。
(三)女性在俄羅斯社會生活和國家歷史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是女性崇拜的現(xiàn)實基礎(chǔ)
除了深刻的宗教淵源,女性崇拜更有雄厚的現(xiàn)實基礎(chǔ)。女性在俄羅斯歷史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拿20世紀的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舉例。戰(zhàn)爭來臨,男性紛紛奔赴戰(zhàn)場,女性用臂膀撐起了另一片天空。她們在各條戰(zhàn)線上與男子并肩作戰(zhàn),表現(xiàn)出高度的英雄主義氣概,參與戰(zhàn)爭的廣度和深度均堪稱史無前例。歷史數(shù)據(jù)顯示,從侵略者踏上蘇聯(lián)國土的那一刻直至戰(zhàn)爭結(jié)束,共有100萬蘇聯(lián)婦女積極響應黨團組織和政府的號召,踴躍參軍。她們主動加入到反戰(zhàn)中來,積極肩負起生產(chǎn)生活的重擔,在前線物資供應、戰(zhàn)地醫(yī)療、文化教育、反法西斯宣傳等各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她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zhàn),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蘇聯(lián)婦女作為母親、妻子、女兒,同時作為生產(chǎn)者和戰(zhàn)士不惜犧牲一切,傾盡所有,為贏得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正是這種奉獻精神與支撐力,正是俄羅斯婦女在社會歷史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讓人們對女性有了更加親和的態(tài)度,女性與歸屬感、神圣感便再也分不開了。
三、《日瓦戈醫(yī)生》中的女性崇拜思想主題
原古斯拉夫人所具有的多神教女性起源意識、東正教文化傳統(tǒng)中的圣母崇拜及其世俗化影響,以及女性在俄羅斯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突出作用,加上作家本身對女性的深刻情感,使得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中的女性崇拜逐漸成為了永恒的主題。這一點在《日瓦戈醫(yī)生》中可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日瓦戈醫(yī)生》是帕斯捷爾納克的巨作,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三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拉莉薩是小說的女主人公。她不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承受所有不幸的俄羅斯的象征。她歷經(jīng)苦難卻果敢堅韌,執(zhí)著探索,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她所有的美好品質(zhì),都包含了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模樣,讓人讀之便不自覺心生崇敬。這一真實動人的人物形象,無論在形象塑造還是內(nèi)在精神方面,都可以說超越了以往俄羅斯文學的眾多女性形象。
下文將嘗試分析小說中拉莉薩這一人物形象,并通過對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洞悉小說中體現(xiàn)的女性崇拜主題。
對拉莉薩的形象分析可以從人物命運的三個階段來看。
(一)掙脫科馬羅夫斯基之網(wǎng)
科馬羅夫斯基,一位自私而卑鄙的律師,是拉莉薩母親的情人。他在與拉莉薩的母親保持情人關(guān)系的同時,又撒網(wǎng)引誘拉莉薩。從此后者便墜入深淵,開始墮落。但是在這種墮落中她的內(nèi)心又不斷受到煎熬,感到了深深的懊悔與痛苦。她渴望新的生活,于是開始努力反抗。她去教堂祈禱懺悔,去聽“上帝關(guān)于生命的箴言”。她努力脫離使自己痛苦的環(huán)境,尋求朋友的幫助做了一名家庭教師。然而過去的屈辱使她無法安定地生活,她下決心與過去做個了斷。她冒著生命危險做出打算,“在她心里已然響起謀算好的那一槍,至于瞄準的究竟是誰倒完全無所謂。她能意識到的惟有這一聲槍聲,一路上都能聽到它。這是射向科馬羅夫斯基、射向她自己、射向自己命運的一槍……”(帕斯捷爾納克2006:74)這一槍,是不滿,是抗爭,又是揮手言別。
從她的自我治愈中我們看到人物不甘沉淪、敢于抗爭的美好品質(zhì),她同屈辱和墮落作斗爭的勇氣與志氣不得不說帶上了一種神圣感,讓我們肅然起敬。作者賦予人物這種抗爭精神,其實也是自身尋求解脫的過程,在當時昏暗的大背景下,拉莉薩身上這種的精神更是成為了無數(shù)人的寄托。
主動尋求解脫,與命運抗爭,這就是拉莉薩。
(二)與安季波夫婚姻中的救贖嘗試
她愛安季波夫,認為同他在一起,便離“純潔”更近了一步。她將安季波夫看做救命的稻草,寄希望于依靠同安季波夫結(jié)婚來挽救自己。“如果你愛我,不愿看到我毀滅的話,那咱們就趕快結(jié)婚吧,不要再拖延了。”(帕斯捷爾納克2006:92)的確,這個愿望實現(xiàn)了,他們結(jié)婚了。那個深愛著自己的男人將自己從黑暗中解救了出來。她以為終于可以開始過上如愿的日子。但是現(xiàn)實的殘酷在于它絕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
他們結(jié)婚的基礎(chǔ)是理智而非愛情。安季波夫不了解拉莉薩的心理需求,不知道她追求的是心靈相通基礎(chǔ)之上自由獨立的生活。得知妻子的舊事后,無盡的猜忌、“相敬如賓”的生活讓他無法忍受。本可以免服兵役的他為了避免同妻子之間的這種不自然關(guān)系,不顧妻子的懇求與反對,膽怯而又狠心地報考軍校參軍入伍。于是,拉莉薩的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這一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神圣感絕不止于前文的嘗試,更在于之后她堅強而勇敢地攜子尋夫,毅然奔赴前線,做了一名護士,從未失去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她始終不言放棄,勇敢地尋求生命之光,面對上天為自己設(shè)下的種種苦難,她選擇在苦難中讓自己繼續(xù)成長。這樣的人物形象何以不神圣,何以不讓人心生崇敬。而這,正是拉莉薩。
(三)與醫(yī)生日瓦戈的精神相伴
在《日瓦戈醫(yī)生》中有眾多個性鮮明、形象出眾的女性形象———拉莉薩、冬妮婭、馬琳娜、謝韋良卡四姐妹等。然而唯有拉莉薩不論在整部小說的進展還是日瓦戈醫(yī)生心目中具有格外重要與特別的地位。
她是美的。她的美在日瓦戈初次遇到時便已經(jīng)深深地刻在了心中,從此再也無法抹去。“那天夜里,你還是高年級的中學生呢,穿著咖啡色的制服,昏暗中站在旅館的隔板后面,同現(xiàn)在完全一樣,同樣美得令人窒息……這個嬌小虛弱的女孩像充了電一般充滿世界上可能有的一切女性美,真是美得無以復加了?!保ㄅ了菇轄柤{克2006:411)更重要的是,她的美在于永遠有著一股勁,不斷爭取著。同過去墮落的自己作斗爭,與苦難的生活狀態(tài)不妥協(xié),而這更吸引了日瓦戈。“我想,如果你沒有什么可抱怨的或沒有什么可遺憾的,我不會愛你愛得這樣熱烈。我不愛沒有過失、未曾失足或跌過跤的人。她們的美沒有生氣,價值不高。生命從未向她們展現(xiàn)過美?!保ㄅ了菇轄柤{克2006:386) 她兼有的內(nèi)在與外在的美獲得了日瓦戈、作者與無數(shù)讀者的垂青。而這樣的美是這位女性與生俱來的,讀她,心中不自覺地心生敬意。
日瓦戈醫(yī)生與拉莉薩看似相差很大,無論是在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還是在個人生活方式上,但是細細探究便會發(fā)現(xiàn)兩者具有相似的精神追求和內(nèi)在品質(zhì),兩人的性格、視野、精神、氣質(zhì)都很相近。而這一點也正是使兩人漸漸靠近的主要原因。
日瓦戈醫(yī)生對于拉莉薩而言可以說也是特別的,深深吸引著后者。他追求人格、個性與精神的獨立與自由。他的童稚的心靈、他的超凡脫俗的人道主義胸懷,使他始終堅持“只能以善為善”的處世理念。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所追求的依然是要在社會大變革中獨善其身,維護和保衛(wèi)人的個性自由、純潔和尊嚴。而這一點也恰恰是日瓦戈最吸引拉莉薩的地方。她有著堅韌的精神力量和內(nèi)在的心靈美,同樣追求個性的自我完善。她以一般少女罕有的毅力,擺脫了使她沉淪的陷阱,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克服身心創(chuàng)傷,爭取獨立自由的新生活。她強烈地渴望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因而不愿意接受別人的賜予,同時也毫無畏懼地懲罰仇人。她善良、樂于幫助別人,富有自我犧牲精神,這樣似乎是帶著神圣光環(huán)的女子又是那樣活生生的存在……所以,當日瓦戈與拉莉薩相遇,這些相似點就變得愈發(fā)明顯,二者自然地相互走近。
在重返瓦雷金諾的故事中,兩人的感情更進一步發(fā)展,得以升華。在這里兩人持續(xù)不斷的對話,使彼此的思想融為一體:“噢,多么美妙的愛情,自由的、從未有過的、同任何東西都不相似的愛情!他們像別人低聲歌唱那樣思想”。(帕斯捷爾納克2006:478)然而,同現(xiàn)實相比,兩人的愛情、兩人對于人性自由與解放的追求,就像是童話一般,不為現(xiàn)實所接受,那是只有他們才懂的生命的美、死亡的謎。拉莉薩對于真諦的訴說,既是控訴,又是無奈,然而卻毫無怯懦與畏懼。盡管兩人的愛情終究是一場悲劇,可是兩人的形象更是在這悲情的苦難中得以升華,得以高尚,得以神圣。
作者通過拉莉薩訴說真諦,用贊美與褒揚肯定她對于個性完美的追求,更進一步賦予其神圣的影子。這,也只有拉莉薩。
(四)小結(jié)
拉莉薩是帕斯捷爾納克精心塑造的內(nèi)心所追求與推崇的女性形象,她所有的美好特質(zhì)都使她顯得與眾不同。相比于以往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拉莉薩有著更為深刻的精神探索品格,她堅韌果敢,善于付諸行動。雖然自己的一生飽含著時代的憂郁與不幸,歷經(jīng)苦難與心酸,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經(jīng)歷中她憑借內(nèi)心的純潔和堅韌的毅力,帶著作者的寄托,戰(zhàn)勝了生活、戰(zhàn)勝了自己,更戰(zhàn)勝了命運。雖然她只是一名纖弱的女子,卻在屢遭生活打擊的情況下堅持追尋與探索。拉莉薩這一人物形象更是在這之中得以升華。所有讀過這部作品的讀者應該都會對這一人物形象感到難忘,心生崇敬。而那樣的美也使得她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占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進而成為經(jīng)典與永恒。
“拉拉是一個奇跡,一個神話,作為俄羅斯文化女神形象存在的,她的美是永恒的。”(蔣夢瑤2005:231) 這之中所體現(xiàn)的女性崇拜思想更是表達了作者,更確切地說是俄羅斯作家們對于女性美好精神品質(zhì)與重要社會作用的認可與推崇。
四、結(jié)語
多神教的女性起源、東正教的圣母崇拜,加上女性在俄羅斯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得俄羅斯人的思想意識中形成了獨特的女性崇拜思想。女性崇拜,是俄羅斯文學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俄羅斯文學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作家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崇高、優(yōu)美而生動的女性形象。這些形象的演繹不僅使俄羅斯文學具有了獨特的魅力,更使得世界文學熠熠生輝。塔吉雅娜、奧爾迦、索尼亞·瑪爾美托娃、阿納斯塔婭·費利波英娜、安娜·卡列尼娜、瑪格麗特、拉莉薩……這些形象都是作家們精心刻畫、塑造出來的。她們代表著美好、新興與先進的事物,堅持不懈地同舊勢力作斗爭。她們或純真可愛,或善良剛強,或堅貞獨立,或自信執(zhí)著。其中的每一位女性都可以說是永恒女性的化身,蘊含著圣潔、重量與苦難的追尋,具有了超塵絕世的自由和美感。作家們將自己心目中對于完善人格的探求、對于理想形象的探索寄予這些女性,不得不說女性崇拜思想已經(jīng)在文學這片方田中深深扎根,在作者、讀者及俄羅斯民族的意識中已然成為一道風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可否認,俄羅斯的女性崇拜思想不僅影響著俄羅斯作家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更為他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注入靈感,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女性崇拜觀也進一步加深了其他民族對俄羅斯民族的了解。對這一角度的研究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白曉榮.在苦難中永生——《日瓦戈醫(yī)生》中拉拉形象的深層底蘊[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26-28.
[2]陳雪蓮.當代俄羅斯女性文學的第一只春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1-11.
[3]范水平,倪小淆.東正教文化影響下巴金作品中的女性崇拜意識[J].宗教學研究,2009:199-201.
[4]金亞娜.B.羅扎諾夫的哲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崇拜主題[J].外語學刊,2005:85-92.
[5]蔣夢瑤.拉拉形象探索[J].社會科學家·文藝論叢,2005:230-231.
[6]李惠.東正教文化影響下的俄羅斯文學中的女性形象[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119-120.
[7]梁坤.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中女性崇拜的宗教文化淵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138-143.
[8][鮑]帕斯捷爾納克.藍英年,張秉衡,譯.日瓦戈醫(yī)生[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9]謝春艷.俄羅斯文學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M].黑龍江大學,2006:24-71.
[10]鄭麗麗.受難-救贖-永生——從女主人公拉拉看《日瓦戈醫(yī)生》的宗教意蘊[J].長江大學學報,201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