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闡述了黑土畫派的繪畫風格。作者認為:一、黑土畫派代表作品的整體風貌是樸厚拙雅;二、構成畫面的筆墨具有變化分明的特點;三、黑土畫派的作品表現了龍江大地氣韻蒼茫的大美之境。黑土畫派承傳拓展了中國畫傳統(tǒng)和黑土文化精神,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新的美學意義的優(yōu)秀作品。
關鍵詞:黑土畫派;繪畫風格;樸厚拙雅;變化分明;氣韻蒼茫
黑龍江省畫院專職畫家閆景陽近年來以宏揚黑土文化為宗旨,提出了創(chuàng)立黑土畫派的主張,并組織了大量的畫家集體采風活動,親率畫家團隊深入野外鄉(xiāng)間,收集素材,精研創(chuàng)作。黑土畫派深入黑土龍江腹地的山山水水,先后到過呼瑪、青岡、杜蒙等地寫生采風,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取材于龍江黑土地的中國畫作品。他本人也在黑土畫派的繪畫風格創(chuàng)立方面辛勤墨耕,步履堅實,漸入佳境。
黑土畫派的作品以表現龍江黑土地的鄉(xiāng)野風光、風土人情為主,重點挖掘龍江大地的大美奇情,意圖填補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筆墨皴法與圖式系統(tǒng)中對塞外黑土地個性描繪的空白點。黑土畫派畫家的創(chuàng)作已經突顯出獨特的地域風格,呈現出鮮明的藝術特點。作為黑土畫派的召集者與創(chuàng)研人,閆景陽的黑土題材作品代表了黑土畫派的主導風格。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龍江濕地、東北老家、禪風荷韻、黑土墨魂等系列作品,多角度、多方位展現了黑土文化滋養(yǎng)下的龍江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的獨特魅力與神韻。
一、樸厚拙雅的整體風貌
大巧若拙,大雅若俗。黑土畫派的作品立足于對中華大文化傳統(tǒng)與地域小文化傳統(tǒng)及當代人的審美情趣的整合延伸,在美學追求上意圖雅俗共賞、文質兼善。黑土畫派的作品表現的是東北原生態(tài)的自然風光與濃郁的鄉(xiāng)土民情,畫派的整體風格是樸茂厚重,拙中見雅。黑土畫派在樸素的描繪中以外在的拙隱含著內在的雅。這既是龍江地區(qū)的自然風貌所蘊含的美學特征使然,又和黑土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密切關聯。龍江黑土文化是黑土地上生長出的原生民俗文化和漢族文化的雜糅的結果,又受到日、俄具有開拓精神和新的生長點。
東北的山川景物不同于中原地帶的名山大川,大部分是秀美的小山嶺,山川景物的自然風貌是樸厚敦實,不以奇險峭拔取勝,這種境界不是中原和江南的美所能代替的。那些描繪中原大山大水,江南氤氳旖旎的筆墨在這里是失效的,這也是當年傅抱石等南方名家來東北寫生采風未能有理想佳作問世的原因。黑土地的樸實厚重,深沉博大,只有長期生活在這里,真正扎根于此的人才能深切體會。那些南方畫家、文人不經這里的風霜,短時期內是不能感受到這里的獨特的雄渾壯美的。黑土畫派的主創(chuàng)畫家群體土生土長于這片土地,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這里一草一木的風云際會,這種微妙的傳達是十分可貴的。
二、變化分明的筆墨構成
“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概念,筆法與墨法的運用和相互關系是歷代畫家們研究的中心議題。傳統(tǒng)的古典中國畫的筆墨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筆痕墨象,營造出畫面的點、線、面的關系,但又不同于西畫構圖的點、線、面,中國畫的“筆墨”是一種更加人格化的主客觀表現的融合體。黑土畫派的畫家們立足傳統(tǒng)筆墨語言的生發(fā)拓展,以創(chuàng)造出能體現黑土地特點的新時代新形式的筆墨語言符號,更真切更完美地表達出黑土地的無疆大美為旨歸。
東北地區(qū)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四時的感覺都儲存在了東北人的潛意識中,人們的性格趨于輪廓分明的粗線條特點,這種棱角分明,也體現在東北畫家的作品中。他們的作品不是溫婉的淺唱低吟,而是用筆豪放,墨色分明。以黑土畫派主創(chuàng)畫家閆景陽的作品為例,他從龍江濕地系列到黑土墨魂系列作品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轉變,他對龍江土地的筆墨表現語言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起初重于追形摹物,經過發(fā)展演變成為具有個人風格特性的意象符號。他的畫面構圖整合了中西方審美的特點,試圖創(chuàng)立出屬于黑土地的筆墨語言,完善中國畫筆墨體系對東北黑土地個性表現語言的建立。盧禹舜筆下的北方山水是抽象的構成符號與心象幻境的結合,閆景陽的黑土墨魂系列作品則是在探索用更直接有效的圖式與筆墨語言。表現黑土地的本真面貌。
三、氣韻蒼茫的大美之境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謝赫的《畫品錄》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論”,確立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品評和創(chuàng)作標準,人們評價一幅中國畫作品的優(yōu)劣,最高標準是“氣韻生動”?!皻忭崱痹臼侵溉说木駹顟B(tài),“氣”指陽剛美,“韻”指陰柔美,“氣韻”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后來“氣韻”作為畫評用語,從人物畫的評論拓展到對山水、走獸、花鳥各種題材作品的評論上。(參見: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5月.102.)中國歷代山水畫的氣韻格調是由山水自身的神氣和畫家主觀精神的注入和合形成的,正所謂“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宋·郭若虛語)。現在人們在提及“氣韻”一詞時一般是說畫中難以言傳的東西,內涵與外延都有擴大化的趨勢。
其實,氣韻是有很豐富的內涵的,不是一種固定的表現方式,不同的山川景物會有不同的氣韻,同樣的一方水土在不同的時令在不同的畫家筆下會表現出不同的氣韻。于志學先生在冰山雪谷中發(fā)掘出“冷逸”之美,把易消易融的白色精靈凝固在他的畫面上走向了世界各地,冰魂雪魄于紙素間永留芳華。冬日里純潔的白雪和冰川給了這片大地一個又長又甜的美夢,讓她為下一個春種秋收貯存足夠的精力和水分,貌似荒寒,卻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力。閆景陽為代表的黑土畫派畫家卻是直面這看似無奇的莽原,赤裸裸地表達著北國赤子對生養(yǎng)自己的黑土大地最直接最熾烈的愛。他們如癡如醉地一遍又一遍畫那些熟悉的大濕地大草原,那些在看慣了風光無限的崇山峻嶺的人們眼中顯得平淡無奇的一馬平川。他們深情地把那些并不偉岸的樹木畫得個性十足,神采飛揚;他們在極力表現這片土地上更火熱的季節(jié),更豐富更有活力的另一種性格,不僅僅是“冷逸”和“荒寒”更有著生命的溫暖、自然的博大、人文的雋永……黑土畫派的作品表現出的是黑土大地冷峻之外的獨特氣韻,帶著北方荒原沃野的蒼茫遼闊,又蘊含著蓬勃的生機,使得中國畫對黑土藝術美學的表現更趨于完美全面。
四、結語
黑土文化隨著文脈的延續(xù),在新的歷史時期有許多本土人士自覺地對其進行承傳發(fā)揚,黑龍江美術界也并不例外。黑土畫派的代表畫家即對中國畫傳統(tǒng)筆墨語言與地域文化的結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們仍然堅信傳統(tǒng)中國畫的血脈還是在綿延不絕的,他們沒有被當下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美術文化現象沖昏頭腦,而是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生命激情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投入到對書寫性中國畫傳統(tǒng)與黑土文化的整合、再造的探索中。我們祝愿黑土畫派為黑龍江乃至全中國的美術發(fā)展史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簡介:閆景陽,現任黑龍江省畫院藝術教育培訓學院院長,黑龍江省畫院美術館館長,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黑土畫派研究會主席,代表作品《東北老家》《龍江濕地》《禪風荷韻》三大系列。師法造化,自2009年以來《大象禪心.閆景陽畫中國》已完成對28個省的重要自然人文景觀的寫生作品三千余幅,并在北京,長沙,???,博鰲,青州,哈爾濱等地舉辦個展,文化部文化強國入選十五位畫家之一,中國文化部公派國外文化使者,作品被《中國畫年鑒》等收錄,作品《龍江大濕地》被人民大會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