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要:《掛枝兒》中的民歌雖然是馮夢龍收集的,但其中也有其整理和改寫的部分。本文主要從《掛枝兒》中作品進(jìn)行分析,分析馮夢龍對明代民歌的看法。
關(guān)鍵詞:《掛枝兒》;馮夢龍;民歌觀
《掛枝兒》內(nèi)容分為十部,主要描寫男女愛情,少數(shù)作品表現(xiàn)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貌。民歌作為民間文學(xué)的一個類別,自身具有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作用。馮夢龍曾指出“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民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是當(dāng)時民間生活的真實寫照,表達(dá)的是民眾的真情實感。因此,馮夢龍的《掛枝兒》不僅可以體現(xiàn)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同時還表達(dá)出其個人觀點。他常常在所收集的民歌內(nèi)批注和擬作,表達(dá)他對當(dāng)時社會某些現(xiàn)象和文學(xué)手法的看法。在《掛枝兒》中他多次提出“最淺,最俚,是最真”,注意到民歌的獨特之處:語言通俗、情感真實。但是,在馮夢龍認(rèn)同民歌中“俗”語、“俗”事的同時,馮夢龍還強調(diào)“雅”,在《掛枝兒》中常常稱贊某首民歌“雅甚”,還會對不雅之歌進(jìn)行改寫。因此馮夢龍認(rèn)為民歌以“俗”為主,其中還要有“雅”。
送別[1]
送情人,直送到門兒外。千叮嚀,萬囑付,早早回來。你曉得我家中(并沒個)親人在,(我)身子又有病,腹內(nèi)又有(了)胎。就是要吃些咸酸也,那一個與我買。
〔是淺最俚,亦最真?!?/p>
馮夢龍很直白的提出,民歌意思淺顯,最是俚趣,充滿真情。
叫梅香
相思病,害得我魂飄蕩。半夜里做起來叫梅香,你上床來掮起腿學(xué)我乖親樣。梅香道,姐姐,你也是糊涂的娘,沒有那件東西也,娘,怎殺得你的癢。又該打
〔俗矣。正以俗,故存之。〕
本首民歌中,語言不加修飾。當(dāng)女子提出讓丫鬟梅香學(xué)自己相好的樣子時,梅香不加修飾地說出自己不具備男性特征,無法解決女子的問題。馮夢龍也指出,本首民歌的所述之事“俗矣”,但正是因為俗,馮夢龍才收集保存。
調(diào)情
俊親親,奴愛你風(fēng)情俏,動我心,遂我意,才與你相交,誰知你膽大就是活強盜,不管好和歹,進(jìn)門就摟抱著,撞見個人來也,親親,教我怎么好。
〔亦真?!翢o奇思,然婉如口語,卻是天地間自然之文?!?/p>
馮夢龍肯定了民歌語言的平白通俗,給予民歌語言很高的評價。他認(rèn)為民歌語言雖如同口語,但這卻是天地之間自然而成的,并將語言比作牡丹,文人的修辭手法比作胭脂,提出不需胭脂涂牡丹,對通俗的語言加以修飾更是多此一舉。
泥人
泥人兒,好一似咱兩個,捻一個你,塑一個我,(看)兩下里如何,將他來揉和了重新做,重捻一個你,重塑一個我,我身上有你也,你身上有了我。
〔此趙承旨贈管夫人語,增添數(shù)字,便成絕調(diào),趙云,我泥里有你,你泥里有我,此改身上二字,可謂青出於藍(lán)矣,……純用李易安如夢令詞,便索然不堪再讀?!?/p>
馮夢龍再次肯定民歌語言的俗,民歌比文人文章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更強,甚至指出連李清照的詞與民歌相比都顯得索然無味。
可見馮夢龍非常贊賞民歌中用“俗”事、“俗”語,表達(dá)真情、真意。但馮夢龍還認(rèn)為民歌在俗的同時還需要有“雅”。他在選擇民歌的時候,注重真情實意表達(dá),但是對于語言極其鄙俗的民歌則拒絕收錄。在《掛枝兒》中,馮夢龍多次表現(xiàn)出對民歌中“雅”的贊賞。如:
不湊巧
香消玉減因誰害,廢寢忘食為著誰來,魂勞夢斷無聊賴,幾番不湊巧,也是我命安排,你看隔岸上的桃花也,教我怎生樣去采?!惭派酢?/p>
是非
論相交,我與你真心實意,被傍人謗了些閑是非,你緣何不與我爭口氣,相交還是我,過後悔時遲,說在你心中也,從不從由著你。〔大雅〕
馮夢龍在《掛枝兒》中多次評價民歌“雅”,對于不雅的民歌馮夢龍認(rèn)為應(yīng)通過改寫使其具有“雅”。如:
病
寫情書,寫不盡我相思帳,直直的寫幾句教他細(xì)細(xì)詳,我病兒已在十分上,早早來還得見,也算與你厚一場,若是個來遲也,切莫要身後將奴來想。
〔末句舊云,除是黃泉路上來趕,情亦慘至,南園變改,切莫要身後將奴來想,頗雅,用之?!?/p>
馮夢龍評價原句中的:“黃泉路上來趕”,雖是情感豐富,讓人感受到女子的悲慘,但是卻過于慘痛而讓人感到不雅。因此在收錄時,他將改寫的“切莫要身后將奴來想”加入民歌中,而將原句在批注中寫明。可見馮夢龍對民歌中“雅”的重視。
《敘山歌》中,馮夢龍?zhí)岢錾礁枘耸恰吧ig濮上,國風(fēng)剌之,尼父錄焉”?!对娊?jīng)》是最早的民間詩歌集,其特點就是“風(fēng)、雅、頌”,并且流傳下來,無論是《樂府詩集》,還是由文人個體收集的詩歌集或多或少都會受此影響追求“風(fēng)、雅、頌”。在《掛枝兒》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民歌的收集者對“雅”的追求和贊賞。馮夢龍本身是一名文人,他雖認(rèn)識到民歌中的“俗”語、“俗”事可以表現(xiàn)出真情實感,但是由于其自身條件的影響,他無法接受民歌中情感表達(dá)過于充分和語言過于粗鄙的詞語,在一定程度上仍追求民歌的“雅”。這便是馮夢龍“俗中帶雅”的民歌觀。
參考文獻(xiàn):
[1]魏同賢主編. 《馮夢龍全集 第10冊》.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以下的民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