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人物,埃里希·弗洛姆通過對法西斯社會的人格分析,指出逃避自由是由于人類個體人格的不健康,是一種非生產性人格在作祟。他指出,健全的社會與非占有性存在才是出路。
【關鍵詞】異化;自由;健全的社會
埃里希·弗洛姆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代表,也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核心成員。他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分析了現代人心理異化問題,其中《逃避自由》(1941)、《自我的追尋》(1947)和《健全的社會》(1956)尤為重要。埃里?!じヂ迥吩跁刑岢霈F代人異化鏈條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非生產性”的性格結構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他進一步指出,人類的解放與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歸根到底需要塑造人類個體的健康心理,其核心通過“愛”建立主動性人格。
一、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
人類在經歷啟蒙之后,怎么會出現德國納粹集體屠殺猶太人事件,而且參與其中的是數量龐大的德國人。針對這一現象,很多知識分子都為此做出了解釋,埃里?!じヂ迥穭t從個體性格角度來解讀這一現象,他提出的觀點就是人類個體在“逃避自由”。
人類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埃里?!じヂ迥分饕獜娜齻€角度來分析: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二是人類個體成長的過程;三是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出現。首先,從人與自然關系角度出發(fā),埃里希·弗洛姆提出人類生存的基本矛盾:人類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卻又要超越自然。人不斷超越自然的過程就是“個體化過程”,其后果就是“自由與孤獨”并存,這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內在矛盾:越自由,越孤獨,并由此產生深重的無權力觀和焦慮感,人們被迫逃避自由。另外,兒童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就是人類個體擺脫“家庭”并不斷個體化過程。在此過程中,“一體化”狀態(tài)下的天然安全感和歸屬感逐步遠離個體,個體很容易深陷到前所未有的孤獨之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出現,物質不斷豐富,個體化過程更加快速?,F代社會之前,個人的力量非常薄弱,必須依賴更有力量的權威才能安全生存下去。這種權威在哲學上表現為人類活動之外的某個領域:或是世界的某一隱蔽處,或是上帝,或是先驗的內在心理結構。然而“現代”的到來瓦解了中世紀的這種建立在人身依附關系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啟蒙運動使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理性的力量,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空前增強了人類的獨立性。這個時候,作為個體的人真正出現了。但是,伴隨著個人擺脫自由后,從原始社會就已形成的心理逃避機制并沒有失效。伴隨個體化過程中的孤獨感,會導致人類個體的無能為力感和焦慮感,這讓人十分不舒服,為了克服這種不適感,個人于是便產生了“放棄個性”的沖動,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換言之,人生下來就有一種服從某種“權威”心理傾向。這種被權威保護的安全感能使得人類擺脫孤獨感。
總而言之,逃避自由是因為教會的、行會的或者家庭的原發(fā)紐帶一一碎裂,個體不得不只身面對整個世界,孤獨無助,無所適從。他不能塑造強大的內心世界,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以對抗這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終于難以發(fā)展處積極的自由。個人不再是其自身,而且根據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按照他者的期望把自己完全塑造成一個機器人。個體沒有個性,沒有自我,只有他者期望的自我的映像,我就是“你所期望的我”,亦即“偽自我”。
二、非生產性人格與占有性存在
埃里?!じヂ迥钒炎鳛槿说谋举|的“潛能”看作一種生產性的能力。換言之,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其連續(xù)不斷的生產性活動。而人的自我異化之基礎就是這種生產性能力的異化。這就是所謂人格變異。弗洛姆將非生產性人格和生產性人格嚴格區(qū)分開來,前者是占有性人格,后者則是存在性人格。
從個體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可知,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重“被動性”的“占有性生存”。這是一個病態(tài)社會得以形成的根源。被動性人格體現在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追求占有更多的東西,這會導致他們占有的東西大大超出他們的真正需求。在此,埃里?!じヂ迥诽嵝训?,要注意到兩種不一樣的占有心態(tài),一種是為了生存正常地占有物,另一種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而被迫占有物。前者是我們滿足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后者卻是為病態(tài)心理所驅動。具有被動性人格的人缺乏明確的主體意識,他無法僅僅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確定自己的存在,他必須通過接受一些東西進而依靠這些東西才能感覺自己真的不是無足輕重。即人寧愿依靠他獲得的東西來確證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具有自我意識的人而存在。資本主義社會創(chuàng)造了這種病態(tài)、缺乏主體意識的人,這種人看似有個性,卻彼此模仿,在“眾人”之中稱為匿名之存在。他的欲望極易被預測和操縱,被生產為一種消費機器。他看似自由獨立,卻甘愿被人支配,毫無摩擦地、良好地在社會大機器中運轉。這種人當然也不是生產性的。
三、非占有性存在與健全的社會
面對如此異化的社會,人的解放意味著揚棄異化,再次獲得與生俱來的自由。那么,人們究竟該怎么辦才能擺脫異化的統(tǒng)治呢?弗洛姆開出的藥方是通過“愛”建立主動性人格,以“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熔鑄健全的精神,進而建立健全的社會。
埃里?!じヂ迥氛J為,只有從個人的性格著手才能改變一切。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應對改變自己的被動性人格,以主動性的人格去塑造自己健全的精神。具有主動性人格的個體所具有的是一種創(chuàng)造型的生存狀態(tài),他看重的不是對物的不斷占有,而是生存的體驗,只要這種體驗有了意義,那么他生命的意義也隨之而來。由于這種體驗是完全個人性的,因此也是絕對人道主義的。人如果只服從于體驗而不是任何其他的東西乃至權威的話,那么他就是在享有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由。享有自由就意味著給予,給予其實就是“愛”,這是弗洛姆最看重的當代人所應當具備的素質。在弗洛姆開來,當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所謂“愛的能力”,而“愛的能力”質言之就是一種給予的能力。人正是通過“給予”的活動才會展開自己的創(chuàng)造,相對于片面地占有物所帶來的內心的茫然乃至痛苦,主動的給予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歡樂。這種“給予”的人生態(tài)度所意味的就是“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亦即一種積極主動的生存。
弗洛姆同時認識到,如果要求人們具備健全的人格,那么只靠人們自己修煉人格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健全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人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以健康客觀的心態(tài)去愛所有的一切——工作、朋友、愛人、親人、國家等等,這樣“愛”將稱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體驗,人們將因為這種體驗而獲得巨大的快樂。這樣看來,就要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的種種改進和變革,構造出一個健全的社會,也就是為人們營造這種能感受到主動的愛的社會情境,才能激發(fā)他們形成主動性人格。弗洛姆強調,相關社會結構的變革是治療病態(tài)社會病因的重要手段,但是這種社會變革是一種綜合性的舉措,而不是社會某一個層面的單獨變革。要建立健全的社會,就必須在政治、經濟、文化(心理)三方面同時展開變革。其中,經濟變革的關鍵是改革經濟制度,讓工人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產中來,而不是僅僅將工作視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政治改革的關鍵是選舉制度的改革,要“將市民議會的原則重新引入現代工業(yè)化社會”,使每個人都稱為政治生活進程的積極參與者;文化轉型的關鍵是教育,教育不是單純地灌輸學生的知識,而是要促使學生獲得批判思考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埃里?!じヂ迥罚?著. 劉林海, 譯. 逃避自由[M].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
[2] 埃里?!じヂ迥?, 著. 孫 石, 譯. 自我的追尋[M].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
[3] 埃里?!じヂ迥罚?著. 蔣重躍, 譯. 健全的社會[M].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7.
[4] 埃里?!じヂ迥?, 著. 趙正國, 譯. 愛的藝術[M].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8.
【作者簡介】
楊阿波(1975—),女,貴州遵義人,云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學、西方批判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