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二三年級習作起步時,不少學生追求的是“表達的生動性”,即習作寫得“通不通、好不好”,卻忽略了“結(jié)構(gòu)的條理性”,就如同蓋房子,心中無“法”,自然筆下亂寫。
山竹
張君辰
頭:傍晚,媽媽買了五個山竹回來。
身:山竹身穿紫色的盔甲,頭戴綠色的頭盔,剝開它那堅硬的外殼,里面像大蒜一樣,一瓣一瓣的。我吃了一瓣,哇!真甜?。?/p>
足:我下次還想吃山竹。
這是一個二年級學生按照“頭、身、足”這樣的結(jié)構(gòu)練寫的習作,一如元代喬夢符的作文“六字訣”:鳳頭、豬肚、豹尾?;蛟S有人會把習作的這種“法”稱之為“條條框框”,但不管叫“法”也好,叫“章法”也好,叫“條條框框”也好,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下面就以《煎荷包蛋》習作指導為例,談談“頭、身、足”習作框架的建構(gòu)。
老師先在黑板上寫好題目,接著寫上“頭、身、足”,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討寫些什么,怎么寫。這是習作的基礎(chǔ)結(jié)構(gòu),習作入門滲透這樣的結(jié)構(gòu)意識,往往事半功倍。
頭:時間、人物、干什么、心情怎樣
身:做事的過程,先……然后……接著……最后……
觀察:看、聽、做、感、想
足:想法或收獲
習作要有開門見山的“頭”
如:星期六晚上, 我跟媽媽一起學煎荷包蛋,我興奮得就像一只飛向藍天的小鳥。
習作的“頭”最好開門見山,交代“時間、人物、地點、事情”等習作要素,也可以寫“天氣、心情”等,但不管是寫景物,還是寫人事,先遵照這樣的“章法”練寫。
題目是“煎荷包蛋”,一般來說,習作開頭就要提到“荷包蛋”。如果第一句話沒有提到“荷包蛋”,前三句話就一定要有;如果前三句話里還沒有“荷包蛋”,那么第一自然段要有;如果開頭一直都找不到“荷包蛋”,那么這個“荷包蛋”就有可能“滾蛋”了,習作容易成為頭重腳輕腹中空的“大頭寶寶”!
題目是習作的眉眼,眉清目秀才是習作開頭之道。
習作要有五臟俱全的“身”
《煎荷包蛋》一文中,“煎”,說明是寫事的作文;“荷包蛋”,是需要觀察的對象。
寫事,得有一定的順序,用上“先……然后……接著……最后……”這樣表示先后順序的詞,這就是習作的“敘述框架”。做事有條理,習作才能言之有序。
既然需要觀察,五官得全用上——“眼看、耳聞、鼻嗅、手觸、心想”,這樣的習作才“有形象,有聲音,有味道”。把眼睛看到的東西寫下來,就叫“言之有物”;文字是有聲音、有味道的,通過文字去聆聽,去品嘗,這就叫“言之有味”;按一定的順序去寫,這就叫“言之有序”。如:
說干就干。我先在熱辣辣的鍋里倒上油,然后小心翼翼地敲開雞蛋殼,不料,蛋殼也溜進了鍋里,只聽見“噼里啪啦”一陣響,鍋里開出了一朵白里透黃的菊花,“哇——,真漂亮呀!”接著,我給荷包蛋翻了一個“大跟頭”,見兩面都烤成了金黃色,大功告成。最后,我撒上一些糖,一盤散發(fā)著清香的荷包蛋出鍋了。哈哈,就像太陽穿過了白云,露出了笑臉。
宋代詩伯寫了一首《宿山房即事》:“一個孤僧獨自歸,關(guān)門閉戶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時分,杜鵑謝豹啼子規(guī)?!币粋€、孤、獨重了,門、戶、柴扉重了,半夜、三更、子時重了,謝豹與子規(guī)是杜鵑的別稱,這三個詞又重了。這首詩就等于:一個一個和尚歸,關(guān)門關(guān)門關(guān)門扉。半夜半夜半夜里,子規(guī)子規(guī)叫子規(guī)。真不是一般的啰唆,而習作入門切不可“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煎“荷包蛋”的過程,就是觀察的過程,離不開“看、聽、做、感、想”這樣的“觀察框架”——荷包蛋什么樣子,什么顏色,什么滋味,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嘴巴嘗,把這樣的感覺寫出來,習作就豐富立體了。
習作要有如截奔馬的“足”
習作的結(jié)尾如截奔馬,或點題,或首尾呼應,或總結(jié)全文,或點明中心,不要喧賓奪主,這樣才能快速把“足”濯洗干凈,把鞋穿好。
如:自己親手做的荷包蛋吃起來又香又甜,我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呢。
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學“降龍十八掌”,其實就是一掌一掌地把每招每式練扎實。笨人走直路,換句話說,聰明人往往下笨功夫。郭靖練完前十七掌,不知第十八掌是什么。結(jié)果有一天,風把書吹動起來,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降龍十八掌”最后一掌就是把前十七掌連起來打,結(jié)果就有了融會貫通的一掌——“神龍擺尾”。
“照正確的方法,進行大量的訓練?!边@是能力訓練的法則,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先把“頭、身、足”這樣的“招式”練扎實,相信“表達的生動性”會隨之而來。
(作者系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教師,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
編輯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