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建 趙艷 王蓓蓓 盧明 吳健川
摘要:采用室內模擬土壤添加稻稈后淹水的方法,通過對淹水處理期間土壤理化指標和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的測定,研究了淹水期間不同稻稈用量對連作香蕉枯萎病高發(fā)香蕉園土壤性狀和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常規(guī)淹水和淹水添加稻稈處理,均能明顯降低土壤氧化還原電位(Eh)和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提高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鉀含量、有機酸濃度和Fe2+的濃度。處理36 d后,常規(guī)淹水、淹水添加0.5%稻稈、淹水添加1.0%稻稈、淹水添加2.0%稻稈等處理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分別比對照降低了18.62%、33.95%、39.51%、4784%。因此,對香蕉枯萎病高發(fā)蕉園,可采用稻稈還田后淹水的方法降低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
關鍵詞:稻稈;淹水;尖孢鐮刀菌;連作香蕉園
中圖分類號: S436.68+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3-0087-04
收稿日期:2015-12-3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372142、3157221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編號:2015CB150530)。
作者簡介:耿建建(1989—),男,山西洪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香蕉枯萎病防治。E-mail:genggengjian@163.com。
通信作者:阮云澤,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及香蕉枯萎病綜合防治研究。E-mail:ruanyunze1974@hainu.edu.cn。
香蕉為我國最主要的熱帶、亞熱帶水果之一,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區(qū)。近年來,由尖孢鐮刀菌古巴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侵染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在廣東、海南等省大范圍暴發(fā),并迅速蔓延至云南、廣西等省區(qū),許多香蕉園植株發(fā)病率為10%~40%,嚴重的達90%以上,以致蕉園荒棄[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1年,香蕉枯萎病在廣東、海南等地影響蕉園面積達18萬hm2,海南省2013年香蕉種植面積比2010年減少約50%[2-3]。
香蕉枯萎病是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其病原菌腐生能力強,可長期存活于土壤中,侵染源主要來自于帶菌土壤、帶菌的吸芽及病株殘體。目前,許多化學藥劑在室內條件下能夠有效抑制香蕉枯萎病,但田間防效不理想[4]。有研究表明,香蕉枯萎病的發(fā)病情況與蕉園土壤中尖孢鐮刀菌的數(shù)量有關[5],只有降低土壤中尖孢鐮刀菌的數(shù)量才能有效預防和降低香蕉枯萎病的發(fā)病率。因此,研究有效、快速、安全、環(huán)保的方法降低高發(fā)枯萎病香蕉園土壤中尖孢鐮刀菌的數(shù)量是預防香蕉枯萎病暴發(fā)的關鍵。
也有研究表明,淹水能夠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及生物學性質[6-7],水稻輪作同樣能夠有效緩解香蕉枯萎病的發(fā)生[4],但在香蕉枯萎病發(fā)病率較高的地塊,僅靠淹水或輪作水稻很難取得穩(wěn)定高效的防控效果。本試驗通過采用室內模擬土壤淹水的方法,研究不同稻稈用量對高發(fā)枯萎病香蕉園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的降低效果,并研究其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為高發(fā)病連作蕉園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提供理論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盆栽試驗土壤取自海南省萬鐘實業(yè)有限公司香蕉種植基地,該地塊是香蕉連作5年,且枯萎病發(fā)病率大于50%,海相沉積物上發(fā)育的燥紅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為:pH值為616,有機質含量為15.20 g/kg,全氮含量為1.17 g/kg,全磷含量為0.75 g/kg,全鉀含量為32.06 g/kg。供試稻稈為常規(guī)秈稻D68成熟期莖稈,其總有機碳含量為 389.90 g/kg,全氮含量為5.09 g/kg,全磷含量為1.03 g/kg,全鉀含量為 14.49 g/kg。
1.2研究方法
1.2.1試驗處理
溫室培養(yǎng)試驗于2014年9月11日至10月17日在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香蕉枯萎病及熱帶經(jīng)濟作物土傳病防控研究所溫室內進行,溫室中光照條件良好,白天溫度為25~35 ℃。試驗設5個處理,每個處理4次重復,具體處理方法如表1所示,每盆裝7.5 kg過2 mm篩的香蕉枯萎病發(fā)病土壤,稻稈烘干后用微型粉碎機粉碎,各處理稻稈添加量分別為0、0、37.5、75.0、150.0 g/盆,將稻稈與土壤充分混合均勻,保持淹水深度為5 cm。培養(yǎng)試驗連續(xù)進行36 d,處理[JP3]前期取樣間隔為4 d,后期間隔為6 d,淹水結束后,倒掉上層清液,待各處理土樣自然晾干后采集土壤樣品測定相關指標。
1.2.2測定項目與方法
土壤pH值、Eh值使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QX6530智能便攜式酸度計原位測定;按常規(guī)方法[8]分析土壤理化性狀,采用重鉻酸鉀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速效鉀含量,堿解擴散法測定土壤堿解氮含量;土壤中NH4+-N、NO3--N濃度采用連續(xù)流動分析儀(Alliance-Futura,法國)測定;土壤中總有機酸濃度采用Montgomery比色法測定[9];土壤中Fe2+濃度采用鄰菲羅啉比色法測定[8]。
土壤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采用選擇性培養(yǎng)基(K2培養(yǎng)基)涂布計數(shù)。K2培養(yǎng)基[10]:1 g K2HPO4、0.5 g MgSO4·7H2O、0.5 g KCl、0.01 g Fe-Na-EDTA、2 g L-天門冬酰胺、10 g半乳糖、16 g瓊脂,去離子水定容至900 mL,高壓滅菌后冷卻至60 ℃,加入100 mL鹽溶液(0.9 g五氯硝基苯75%可濕性粉劑、0.45 g Oxgall、0.50 g Na2B4O7·10H2O、0.30 g硫酸鏈霉素,用10%磷酸溶液調pH值至3.8±0.2)。
1.2.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7.0,通過Duncan新復極差法檢驗處理間的差異性(P<0.05)。
2結果與分析
2.1稻稈淹水處理對土壤Eh值的影響
由圖1可知,與對照相比,所有淹水處理土壤Eh值均明顯降低,其中,淹水添加稻稈處理的土壤Eh值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且比常規(guī)淹水處理低。處理4 d后,常規(guī)淹水處理土壤Eh值降低至-66 mV,隨淹水時間延長,Eh值逐漸降低,處理30 d后無明顯變化。相比常規(guī)淹水,淹水添加稻稈能夠更加有效地降低土壤Eh值,淹水4 d后,淹水添加0.5%、1.0%、2.0%稻稈處理土壤Eh值分別降低至 -363.25、-327.25、-298.00 mV,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P<0.05);淹水 36 d 后,3個處理的Eh值分別為-255.75、-281.00、[JP2]-31825 mV。研究結果表明,淹水培養(yǎng)過程中,淹水并添加稻稈比常規(guī)淹水更能迅速降低土壤Eh值,且處理結束時,添加2.0%稻稈的處理效果顯著好于添加0.5%稻稈的處理效果。[JP]
[FK(W12][TPGJJ1.tif][FK)]
2.2稻稈淹水處理對土壤基本理化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與對照相比,相同淹水時間處理后,常規(guī)淹水及淹水添加稻稈處理均能顯著引起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鉀含量的變化。常規(guī)淹水及淹水添加稻稈各處理土壤pH值分別比對照提高了0.66、0.92、0.84、102,且淹水結束后,添加2.0%稻稈的處理土壤各測定指標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P<0.05),表明不同稻稈用量淹水條件下改變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堿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鉀含量的效果不同。
2.3稻稈淹水處理對土壤中NH4+-N、NO3--N濃度的影響
如圖2所示,試驗期間對照土壤中NH4+-N濃度變化差異不明顯。常規(guī)淹水處理16 d時,NH4+-N濃度降至最低,比對照降低了36.57%,而后又緩慢上升。淹水處理4 d時,添加0.5%、1.0%、2.0%稻稈各處理NH4+-N濃度比對照分別降低了80.95%、78.87%、89.29%,隨后緩慢上升。由圖3可知,試驗期間對照土壤中NO3--N濃度有下降趨勢。常規(guī)淹水及淹水添加稻稈處理土壤中NO3--N濃度均降低,但添加稻稈處理降低的幅度較常規(guī)淹水大。處理結束時,淹水添加0.5%、1.0%、2.0%稻稈各處理土壤中NO3--N濃度無顯著差異(P>0.05),分別比對照處理降低了6847%、70.64%、68.92%。試驗結果表明,淹水處理結束時,不同稻稈用量處理間NH4+-N、NO3--N濃度無顯著差異[CM(25](P>0.05),但添加稻稈處理NH4+-N、NO3-N濃度均顯[CM)]
[TPGJJ2.tif][FK)]
著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P<0.05)。
2.4稻稈淹水處理對土壤有機酸濃度的影響
圖4顯示試驗期間各處理土壤中有機酸濃度的變化趨勢[CM(25]。由圖4可知, 常規(guī)淹水及淹水添加稻稈處理土壤中有機[CM)]
[TPGJJ3.tif][FK)]
酸濃度均高于對照處理,且處理期間稻稈添加量為2.0%時,土壤中有機酸濃度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0.05)。處理 12 d,稻稈添
加量為1.0%和2.0%時土壤中有機酸濃度均達到最大值,分別為3.52、5.26 cmol/kg。隨著淹水時間的延長,添加稻稈處理土壤中有機酸濃度逐漸下降。在整個淹水期間,常規(guī)淹水及添加 0.5%、1.0%、2.0%稻稈各處理土壤中有機酸平均濃度分別為 0.33、0.83、1.41、2.62 cmol/kg。結果表明,淹水處理期間,添加稻稈量為2.0%時土壤有機酸濃度均顯著高于添加稻稈量為0.5%和1.0%的處理(P<005),說明不同稻稈用量對淹水條件下土壤有機酸濃度有一定的影響。
[TPGJJ4.tif][FK)]
2.5稻稈淹水處理對土壤中Fe2+濃度的影響
由圖5可知,試驗期間各淹水處理的土壤中Fe2+濃度呈逐漸上升趨勢,且淹水添加稻稈處理的土壤中Fe2+濃度顯著高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P<0.05)。試驗期間,對照中Fe2+濃度較低,平均濃度為0.37 cmol/kg。淹水處理36 d后,與對照相比,常規(guī)淹水及淹水添加稻稈量為0.5%、1.0%、2.0%的各處理土壤中Fe2+濃度分別增加了295.24%、704.76%、83714%、826.67%。試驗結果表明,土壤中Fe2+濃度隨淹水時間延長而逐漸積累,且添加稻稈處理的土壤中Fe2+濃度顯著高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P<0.05)。
2.6稻稈淹水處理對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的影響
圖6為淹水結束(36 d)時,各處理對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的影響。由圖6可知,試驗結束時,常規(guī)淹水及添加稻稈量為0.5%、1.0%、2.0%的各處理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均顯著低于對照處理(P<0.05),分別降低了18.62%、3395%、3951%、47.84%,[JP2]且淹水添加稻稈各處理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顯著低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P<0.05)。結果表明,同一淹水時[CM(25]間、相同淹水深度條件下,添加稻稈處理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顯著低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P<0.05),且稻稈添加量為2.0%時,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下降最為顯著,這表明淹水添加稻稈處理能有效降低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JP]
3結論與討論
由尖孢鐮刀菌古巴轉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對我國香蕉產(chǎn)業(yè)發(fā)展已造成嚴重威脅,目前,我國香蕉生產(chǎn)上主要是通過種苗檢疫、栽培管理、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抗性育種等方法來抑制香蕉枯萎病的擴大蔓延[11],但這些措施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高發(fā)病香蕉園的種植。有研究發(fā)現(xiàn),淹水并添加有機物料創(chuàng)造的強還原條件可以有效、快速地改善土壤結構,抑制或殺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12-13],對控制土傳病害的發(fā)生有很好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常規(guī)淹水及淹水添加稻稈處理方法,發(fā)現(xiàn)海南省西南部香蕉枯萎病高發(fā)病蕉園土壤Eh值、pH值、有機質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鉀含量等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趨勢。處理期間,添加稻稈淹水能夠有效降低土壤Eh值,且不同稻稈添加量各處理的Eh值變化趨勢一致。處理結束后,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鉀含量、堿解氮含量等基本性狀均高于對照處理,這與顧志光等的研究結果[14]一致,通過不同秸稈用量和不同淹水時間處理均能降低土壤氧化還原電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鉀含量。試驗期間,對照處理中NH4+-N濃度無明顯變化,淹水添加稻稈各處理中NH4+-N濃度迅速下降,而后緩慢上升,金相燦等研究發(fā)現(xiàn)較長時間淹水造成的厭氧條件導致土壤中有機氮被氨化[15],而NH4+-N的積累有利于土壤抑病性的形成[16]。淹水添加稻稈條件下,各處理中NO3--N濃度均明顯下降,這與楊敏芳等的研究結果[16]一致,表明土壤中添加有機物料能夠降低其NO3--N含量。
有研究表明,當尖孢鐮刀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發(fā)病土壤中病原菌濃度較高時,僅靠淹水處理并不能有效降低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17-19]。本試驗結果表明,淹水期間不同稻稈添加量處理土壤中有機酸、Fe2+出現(xiàn)一定量的累積,且處理36 d后,淹水添加稻稈處理對尖孢鐮刀菌的抑制效果顯著好于常規(guī)淹水處理,其中稻稈添加量為0.5%、1.0%、2.0%的處理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分別比對照降低了33.95%、39.51%、4784%。黃新琦等也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淹水及添加高量秸稈處理條件下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僅為處理前的2.88%[20]。這可能是由于淹水添加稻稈形成的還原條件,導致土壤中Fe2+、有機酸濃度升高,而Fe2+、有機酸能夠抑制土壤病原菌數(shù)量[21-24],同時,淹水條件下土壤硫酸根等離子被還原過程中產(chǎn)生的H2S等物質,也能夠抑制土壤病原菌的數(shù)量和活性[25]。辛侃等也研究發(fā)現(xiàn),水稻輪作聯(lián)合稻稈添加比未添加物料輪作水稻處理,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下降了36.2%,且下茬香蕉枯萎病發(fā)病率降低了50%[2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短期淹水添加稻稈能夠有效降低高發(fā)病香蕉園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shù)量,當?shù)径捥砑恿繛?.0%時,降低效果最明顯,為了進一步研究本試驗結果在大田生產(chǎn)中的適用性,一些田間應用的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謝梅瓊,楊媚,楊迎青,等. 香蕉枯萎病菌的風險性分析[J]. 果樹學報,2011,28(2):284-289.
[2]樊小林,李進. 堿性肥料調節(jié)香蕉園土壤酸度及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效果[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4,20(4):938-946.
[3]許林兵,黃秉智,吳元立,等. 中國香蕉枯萎病地區(qū)栽培種多樣性生產(chǎn)分析與建議[J]. 福建農業(yè)科技,2011(1):33-36.
[4]王振中. 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研究進展[J]. 植物檢疫,2006,20(3):198-200.
[5]何欣,黃啟為,楊興明,等. 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篩選及致病菌濃度對香蕉枯萎病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0,43(18):3809-3816.
[6]常超,謝宗強,熊高明,等. 三峽水庫蓄水對消落帶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 自然資源學報,2011,26(7):1236-1244.
[7]Unger I M,Kennedy A C,Muzika R M. Flooding effect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J]. Applied Soil Ecology,2009,42(1):1-8.
[8]魯如坤. 土壤農業(yè)化學分析方法[M].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2-84.
[9]王衛(wèi)東,謝小立,上官行健. 分光光度法測定水稻土中有機酸的研究[J]. 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3,2(3):162-170.
[10]Sun E J,Su H J,Ko W H.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from soil or host tissue by cultural characters[J]. Phytopathology,1978,68(11):1672-1673.
[11]卓國豪,黃有寶,吳運新,等. 香蕉枯萎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 植物檢疫,2003,17(5):279-280.
[12]陳敦忠,徐碧玉,金志強. 香蕉鐮刀菌枯萎病的診斷及防治[J]. 熱帶農業(yè)科學,2005,25(2):53-57.
[13]朱同彬,張金波,蔡祖聰. 淹水條件下添加有機物料對蔬菜地土壤硝態(tài)氮及氮素氣體排放的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23(1):109-114.
[14]顧志光,馬艷,安霞,等. 麥秸淹水處理對連作土壤性狀和辣椒疫病田間防控效果的影響[J].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4,33(9):1762-1769.
[15]金相燦,崔哲,王圣瑞. 連續(xù)淹水培養(yǎng)條件下沉積物和土壤的氮素礦化過程[J]. 土壤通報,2006,37(5):909-915.
[16]楊敏芳,朱利群,韓新忠,等. 耕作措施與秸稈還田對稻麥兩熟制農田土壤養(yǎng)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3,27(2):272-275.
[17]Tenuta M,Lazarovits G. Soil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ble effectiveness of meat and bone meal to kill microsclerotia of Verticillium dahliae[J]. Applied Soil Ecology,2004,25(3):219-236.
[18]Stover R H. Fusarial wilt (Panama disease) of bananas and other Musa species [J]. Phytopathological Paper,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1962,45(4):589-590.
[19]Kaewpradit W,Toomsan A B B,Vityakon A P,et al. Regulating mineral N relea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mixing groundnut residues and rice straw under field conditio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8,59(4):640-652.
[20]黃新琦,溫騰,孟磊,等. 土壤快速強烈還原對于尖孢鐮刀菌的抑制作用[J]. 生態(tài)學報,2014,34(16):4526-4534.
[21]唐羅忠,生原喜久雄,戶田浩人,等. 濕地林土壤的Fe2+、Eh及pH值的變化[J]. 生態(tài)學報,2005,25(1):103-107.
[22]Momma N,Kobara Y,Momma M. Fe2+,and Mn2+,potential agents to induce suppress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for biological soil disinfestation[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2011,77(6):331-335.
[23]彭娜,王開峰,王凱榮,等. 不同水分管理下施用稻草對土壤有機酸和養(yǎng)分有效性的影響[J]. 土壤通報,2007,38(5):857-862.
[24]Huang X Q,Wen T,Zhang J B,et al. Toxic organic acids produced in biological soil disinfestation mainly caused the suppress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J]. BioControl,2015,60(1):113-124.
[25]Agrios G N. Plant pathology[M]. 5th ed. London: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05.
[26]辛侃,趙娜,鄧小墾,等. 香蕉-水稻輪作聯(lián)合添加有機物料防控香蕉枯萎病研究[J]. 植物保護,2014,40(6):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