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精英依賴
      ——一個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運行邏輯

      2017-05-03 08:15:12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服務型精英個體

      葛 亮

      (1.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1121;2.浙江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學發(fā)展觀與浙江發(fā)展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1121)

      精英依賴
      ——一個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運行邏輯

      葛 亮1,2

      (1.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1121;2.浙江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學發(fā)展觀與浙江發(fā)展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1121)

      當前對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研究相對少見。通過理事會研究內部治理不適應本土經驗,應當以精英個體為切入點進行研究。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首先形成精英資源依賴、精英能力依賴、精英價值依賴三條分析路徑。以這三條路徑分析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實際運行邏輯,形成命題如下:精英價值依賴決定精英資源依賴,精英資源依賴影響精英價值依賴;精英價值依賴決定精英能力依賴;精英依賴是對精英及非正式關系的依賴。

      精英依賴;社會服務;資源依賴;價值依賴;能力依賴

      一、 問題的提出

      由于政策層面的利好,中國社會組織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于本世紀頭一個十年,又一次迎來了發(fā)展的高峰。與實踐層面的社會組織井噴式發(fā)展相伴,在社會科學領域,對社會組織的研究成果也汗牛充棟。這可以說是政策驅動和實踐刺激的雙重效應。相關研究較為關注社會組織與政府的關系問題[1-2][3]72,以及由此衍伸的社會組織獨立性和自主性問題[4-5]。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受到學界熱捧,經久不衰。近些年來,受新政策的驅動,“治理”作為一種新的視角,開始進入社會組織研究領域。當“社會組織”與“治理”作為關鍵詞一同進入研究,形成的研究問題總結起來可以包括兩大類:治理社會組織,更多關注國家作為一個外部主體,是如何管控、管理、引導、促進(或限制)社會組織建設和發(fā)展的;社會組織治理,更多關注社會組織作為一個外部主體,是如何與國家形成協同關系,參與對社會事務的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提供。上述兩種研究問題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它們都是在宏觀層面對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必要性、路徑、功能、關系等問題進行探討。然而,從組織層面出發(fā),對社會組織運行當中存在的眾多現象進行描述、解釋的研究相對較少?;蛘哒f,當治理業(yè)已作為一個頗為流行的概念進入我們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之后,對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研究相對較少。有社會組織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內部治理。而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既不同于治理社會組織,也不同于社會組織治理。

      理事會是非營利組織內部治理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西方學術界對非營利組織理事會的關注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主題,包括法律情境、理事會的構成、理事會與組織成員的關系、理事會的角色和責任、理事會績效等[6]。實際上,將治理用于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研究在西方理論話語中是有明確指向的。有學者指出:“可以發(fā)現國外學者將非營利組織的治理,似乎等同于理事會職能和角色的發(fā)揮與運用。[7]”也就是說,就非營利組織而言,治理的主體指向理事會。也有西方學者對此研究取向提出質疑,認為將治理僅僅用于對理事會在組織層面的研究是有顯著局限的[8]。自1998年頒布《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理事會制度已經逐漸進入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對社會組織的關注度日益增高[9-12]。問題在于,通過理事會研究本土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最大的困難是在經驗層面中西已然形成較大的差異:理事會在此類社會組織中往往形同虛設,組織精英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主導傾向。理事會制度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制度的剛性力度,它沒有阻擋“個人英雄主義治理模式”的出現[11]。在中國的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中,組織精英已經取代理事會成為組織運行的關鍵人物。正是基于這一本土經驗,論及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運行邏輯,盲目照搬西方研究取向,關注理事會在組織運作中的作用,也許并不一定能夠發(fā)現組織的真正運行邏輯。

      迄今為止,在對本土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研究中,對組織精英的研究較為罕見。在不多的研究中,已經有學者開始注意特定種類社會組織中的精英或能人在發(fā)揮作用。理論上的決策機構在實際操作中將組織日常運行中的決定權讓渡給個體精英。以農民專業(yè)協會為案例,“能人會員與普通會員在內部事務決策方面的權能,成為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13]”以產業(yè)協會等自組織為案例,將自組織中的能人現象嵌入中國關系社會特質下進行研究[14]。以草根組織為案例,“理事會等科層化的治理結構往往是形式層面的,真正發(fā)揮治理功能的更多是一種精英治理的模式。[15]”

      本文試圖用“精英依賴”對本土社會組織的實際領導主體做一窺視,并以此描述本土社會組織內部治理中的實際運行邏輯。所謂精英,指的是在社會組織日常運行和長期發(fā)展中發(fā)揮實際影響力的組織決策者和掌控者。就經驗層面來看,大多數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中的精英指的是秘書長。他領導組織成員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對組織事務進行決策,協調組織成員間的關系。所謂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是指,通過勞務為社會成員提供滿足生活需要以及提升福利水平的民間組織。它的服務對象以老人、小孩、殘疾人、復員軍人及各種社會弱勢群體為主,但不限于上述人群。將其作為研究案例是因為,相較社會團體、基金會等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此類組織從初生到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受組織規(guī)模和組織結構的影響,個體精英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更為顯著,對組織施加的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在政府職能轉移及社會組織培育的雙重大背景下,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是頗具代表性的一類,它們往往由社會力量主導生成和運行,與政府機構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在宏觀政策的實施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選取的A組織,成立于2010年,位于東南沿海發(fā)達省份。成立運行至今,該組織致力于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在社會組織領域業(yè)已取得一定的社會影響力。A組織由領導人Z一手發(fā)起創(chuàng)建。Z畢業(yè)于東南沿海城市211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yè),獲得本科學歷。本科學習期間,Z受到較為濃厚的專業(yè)社會工作熏陶,無論是專業(yè)知識,還是操作技能,都信奉科學社會工作的精神。由于對社會工作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本科期間就已經跟隨或參與老師領銜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包括聾啞兒童教育、孤寡老人生活照料、殘疾人權利伸張等。在這一過程中,Z對服務項目的申報、價值建設、團隊組建、項目對接、日常管理有著直接的接觸,對資源籌措等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有所認識。本科畢業(yè)后,Z繼續(xù)就讀于985高校的社會學專業(yè)。在碩士學習期間,Z對社會工作實務保有持久的熱情,深度介入導師與境內外機構合作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碩士畢業(yè)之后,Z進入一家具有區(qū)域影響力的社工機構,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直至三年后,自己獨立創(chuàng)建A組織。筆者深入該組織,參與其日常運行。本文所用經驗材料,來源于筆者的觀察資料,以及與Z的日常聊天與結構式訪談。

      二、 分析路徑

      本文擬以精英個體為切入視角,對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進行研究。這一部分,首先形成精英資源依賴、精英能力依賴、精英價值依賴三條分析路徑。傳統(tǒng)意義上,管理學及其理論研究較多關注企業(yè)組織運行中的諸多問題。近些年來,社會學、公共管理、政治學等學科開始關注非營利組織或社會組織的組織運行問題。從其吸收相關的研究要素,并對其進行批判性的發(fā)展,是本文分析路徑形成的重要來源。

      (一) 精英資源依賴路徑

      組織資源是分析任何組織運行邏輯都不可避免要涉及的。近些年來,在組織研究中較為流行的資源分析主要有三股。其一,是在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科中從資源依賴視角出發(fā)對本土社會組織與政府關系的研究。較為典型的研究結論包括非對稱共生關系[16]、非平衡依賴關系[17]、非制度性依賴[3]76。社會組織與政府間親和關系的形成依托于相互間對稱或者非對稱的資源依賴。然而,現有文獻對形成資源依賴的條件和機制較少深入研究。特別是就社會組織對政府的資源依賴,現有文獻多是從社會組織體量弱小、社會組織市場籌資能力不足的角度進行闡述。然而,社會組織體量弱小以及市場籌資能力不足的背后,仍可以繼續(xù)探討形成資源依賴的深入原因。是否可以從社會組織管理主體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或者,社會組織管理主體如何促成資源依賴的形成,都是現有研究留下的空間。

      其二,是在管理學等學科中,運用菲佛和薩蘭基克的組織資源依賴理論將企業(yè)組織置入環(huán)境,并對兩者關系及組織內部運行問題進行研究。組織資源依賴理論對管理者的分析提示我們在研究社會組織時關注組織的精英領導者及其形成的資源依賴。該理論強調的是特定環(huán)境對組織資源的限制,進而控制組織,因而,管理者只是組織的“一個象征”[18]290。但是,菲佛和薩蘭基克賦予管理者相當程度的能動性。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響應環(huán)境[18]293,即在環(huán)境為組織做的決策中進行選擇;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以自主決策[18]295,即事實上改變組織環(huán)境,或曰重構環(huán)境。管理者的確立,及其行為,降低了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也降低了資源的不確定性。資源是管理者選擇的資源,體現管理者意志,因此,這一研究引導本文在分析經驗材料時,將組織精英與資源相結合構建分析路徑。

      其三,是在非營利領域中,西方學者運用定量方法分析執(zhí)行理事(Executive Director)與組織資源的關系。這方面的代表有Ritchie等人的研究。它們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作為個體,非營利組織執(zhí)行理事的個人直覺能力與組織的財務業(yè)績存在正相關關系[19]。

      根據上述三股研究源流,本文在確立分析路徑時,將精英資源依賴作為分析社會組織內部運行的其中之一。這一路徑下,研究工作不是單獨關注社會組織的資源問題,也不是單獨關注作為管理者的精英問題,而是通過分析精英的個體行為,解釋社會組織的資源依賴。既包括組織在資源問題上對精英個體的依賴,也包括經由精英對外部特定資源渠道的依賴。

      (二) 精英能力依賴路徑

      組織能力是管理學較為關注的內容。近些年來,企業(yè)組織能力有代表性的研究點包括企業(yè)內部的慣例、習俗等隱含契約[20]、技術創(chuàng)新和文化管理[21]、協調與整合能力以及重構與轉型能力[22]等。這些研究聚焦于企業(yè)發(fā)展涉及的宏觀組織能力,例如組織非正式規(guī)則、組織文化、組織彈性等方面。簡言之,它們關注點的共通之處是超越單個個體的組織結構性特質。在這一脈絡下,對組織能力的研究通常會選擇性地忽略人在上述組織結構性特質中發(fā)揮的作用。當然,也有國內學者對組織能力的研究并未遵循上述脈絡,例如,關注作為管理者的企業(yè)家精神[23]。譚新生認為,資源對組織至關重要,對資源施加影響的是組織能力,組織能力要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即時間、成本、學習。而企業(yè)家精神是組織能力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脈絡的研究,并未否定結構性特質是組織能力的組成部分,但卻突出強調組織中的個體精英之于組織能力的關鍵意義,對組織能力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把握。

      事實上,對精英在組織能力構成中的強調在管理學中并不罕見。錢德勒把組織能力視作“現代工業(yè)資本主義的中心動力”[24]696,組織能力是由高中低三層人員的管理能力以及生產和經銷等設施構成的,而前者“在組成新的現代工業(yè)企業(yè)的組織能力的所有能力中是最寶貴的”[24]33,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錢德勒的研究無論從正向還是負向都深刻關注組織精英之于組織能力的意義。他利用美、德兩國案例闡述其關于高級管理精英之于組織能力乃至組織發(fā)展的關鍵作用,承認傳統(tǒng)家族精英對于早期組織發(fā)展的積極意義。他也利用英國案例指明這一精英類型之于規(guī)模化程度加大背景下組織發(fā)展和革新的消極意義。與此同時,也有小型研究業(yè)已提出領導能力是非營利組織能力最核心要素的觀點[25]。

      本文將精英能力依賴作為研究路徑之一,主要基于管理學對組織能力和管理精英的研究?,F有研究雖然已經注意到不同層次的組織能力以及精英在組織能力建構中的作用,但對組織能力的根源尚未作出充分論證。特別是,企業(yè)組織與我國當下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之間的最大差異在于,前者更多基于經驗層面上組織的理性化和規(guī)模化運行,而后者很多時候處于連續(xù)統(tǒng)的另一端,那么兩類組織的組織能力及其根源有何差異,這在理論層面尚有發(fā)展空間。

      (三) 精英價值依賴路徑

      在社會組織領域中,對組織價值的研究是不可回避的一環(huán)。組織價值是組織存在的依據。一般而言,價值會被置于決定性的位置。它之于組織性質、組織戰(zhàn)略、組織目標、組織發(fā)展,都發(fā)揮關鍵影響。價值可被視作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原動力,并為其起步謀求生存空間[26]118。Knutsen通過對一家加拿大社會服務類非營利組織的經驗研究發(fā)現,作為自我維持機制的價值(Value as a Self-Sustaining Mechanism)是將組織定性為非營利機構的關鍵標準[27]。因為,組織的價值是組織內部各種資源生成的機制。頗為相似,Moore也將價值視作決定組織特性的一個關鍵要素[28]。他認為組織戰(zhàn)略是區(qū)分企業(yè)、政府、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標準,而組織戰(zhàn)略則是由組織價值、組織合法性和支持、組織的操作性能力三者共同構成的。這其中,組織價值是核心要素。

      盡管對于價值在社會組織中的決定作用有著較為一致性的認識,但對于社會組織的價值來源問題往往一致性地忽略。在理論上,社會組織被假定為社會需求的代言人,它為履行一定的社會使命而存在,社會組織反映的是社會價值。這是有說服力的。然而,Spates在對價值的歷史研究梳理過后提請同仁注意,研究價值,一定要植根于自下而上的經驗現實[29]。因此,如果將這一理論論斷稍稍推向經驗端,問題隨之而來。特定社會組織代言特定社會需求,履行特定社會使命,進而反映特定社會價值,那么這一社會價值從何而來?或者說,特定社會價值是如何進入特定社會組織的?抑或,崔月琴和袁泉所指出的組織價值與社會公共性之間的張力[26]121,從何而來?當前我國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至少在發(fā)起之初,集中反映了組織精英的價值訴求。在其深入發(fā)展過程中,其價值也會發(fā)生或大或小的改變,但其價值變遷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組織精英個體價值訴求的調整。盡管精英個體價值訴求往往是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調整,但它實際上是通過精英個體來改變組織的價值。

      本文將精英價值依賴作為研究路徑之一,既是基于價值在社會組織運行和研究中的核心位置,也是基于很多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作為一個介于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之間的本土經驗現實。這一研究路徑不是否定組織價值的穩(wěn)定性,也不是否定組織價值的核心意義,而是著重引導關注組織精英通過建構、維護、更新組織價值進而運作整個組織的過程。

      三、 精英依賴

      (一) 精英資源依賴邏輯

      A組織的資源籌措主要依靠Z的個人努力與私人關系,依托精英本人的精英資源依賴邏輯較為顯著。精英在個體化的資源選擇過程中,直接受精英個體價值決定。這意味著,當政府價值與精英個體價值一致時,精英才會為組織選擇相應的政府資源。

      在社工機構工作期間,Z一直注意積累相關方面的人脈,并思考如何籌措資源。事實上,Z對相關政策已有所了解,對基層政權組織的內在需求也有所掌握。根據該市民政局前期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社區(qū)社會組織發(fā)展的意見》,街道層面的主要任務是成立社會組織服務機構或支持型社會組織,而社區(qū)層面的主要任務是兩年內不少于8家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從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街道還是社區(qū),都缺乏Z這樣的專業(yè)社工人才。因此,Z判斷無論街道還是社區(qū)都對社會組織有較大的內在需求。成立一家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與基層政權價值相似或者價值一致,就有可能借助其資源優(yōu)勢存活并快速成長。

      在一次學術會議的閑聊中,Z經導師介紹結識了街道書記。Z向書記概要性地介紹了他試圖組建A組織的愿景和價值規(guī)劃。街道書記旋即將其介紹給了所轄范圍內的一位社區(qū)書記。社區(qū)書記對Z提出的價值構想較為感興趣。通過與Z合作,社區(qū)書記能夠較為容易地完成一部分社會組織方面的工作任務。一旦A組織運行情況良好,并形成品牌效應,也是社區(qū)書記的工作成績?;诖?,社區(qū)書記選擇與Z合作,并向其投入資源。*主要包括:1.首期合作時間為兩年,兩年后社區(qū)有優(yōu)先續(xù)約權;2.社區(qū)為A組織提供300平米的辦公和運營場地,免除租金、水電費、通訊網絡費;3.社區(qū)每年為A組織提供兩人共計36000元的薪酬補貼。

      社區(qū)書記對Z的專業(yè)能力、做事風格、愿景規(guī)劃較為認可。他相信,只要有Z的親自帶領,A組織是可以發(fā)揮設想中的作用,社區(qū)投入資源是安全、可靠的。但由于社區(qū)書記的本屆任期還剩兩年,所以,依托于社區(qū)書記和Z之間個人信任關系基礎上的正式合同以兩年為限。社區(qū)書記考慮到,如若要確保A組織運行良好,就一定要有Z的親身參與。一旦Z的實際參與程度不深,A組織就可能面臨運作上的風險,是否能夠發(fā)揮如期作用就會產生不確定性。因此,社區(qū)通過減免部分費用以及貨幣實補的方式給予資源支持,其主要目標是堅定Z參與組織運行的決心。

      然而,Z并不是對所有資源都來者不拒。換句話說,當資源蘊含價值與精英個體價值不一致時,該資源也可能會被精英拒絕。該市出臺了《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yǎng)老服務機構的實施意見(試行)》。有敏銳的企業(yè)界人士曾經找到過Z,表示可由企業(yè)出資,Z持有相當比例的干股,成立社會企業(yè)性質的民辦養(yǎng)老院,并由Z帶領團隊負責養(yǎng)老院的日常工作。這一倡議得到了社區(qū)書記的認可,此舉可以提升該社區(qū)養(yǎng)老覆蓋面,也可以提升養(yǎng)老水平;也得到了A組織成員的認可,此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收入水平。但出于價值不一致的考慮,Z對此提議加以拒絕。他最主要的擔憂在于,民營資本的介入可能會妨礙Z在組織內部灌輸社會工作理念。在A組織的年度理事會上,無論來自社區(qū)的理事,還是學界的理事,抑或組織內部的理事,都曾勸說Z接受這一方案,但都未得到Z的同意。社區(qū)考慮到A組織之后還得由Z來負責具體運行,維持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事關社區(qū)社會組織建設的考核,也就勉強同意Z的態(tài)度。但社區(qū)書記也委婉表達過他的想法,Z把A組織視作個人的財產,過于從個人立場考慮問題。

      (二) 精英價值依賴邏輯

      在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中,組織價值往往來源于精英個體。在籌劃構建A組織之前,Z對組織價值的構想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的個人經歷。第一,設想中的組織應當能夠盡可能地實現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價值。這是說,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工作應當把它的技術、專業(yè)、科學植入組織的日常運營。對專業(yè)價值的構想來源于Z的社會工作教育背景;第二,設想中的組織應當能夠幫助貧困老人在生命末年過上體面且有意義的生活。這是說,扶助貧困老人的組織服務工作是以賦權——而不是僅僅送醫(yī)送糧——為主旨的。對賦權的構想來源于Z的童年經歷。Z來自于農村,祖輩以務農為生。爺爺奶奶雖然經濟上不算寬裕,但終生以務農為生,生活悠然自得,積極向上,身體健康。Z后來將其與城市老人比較后感到,貧困一方面確實是因為經濟上的拮據,但另一方面是因為精神上的意義匱乏。對貧困老人的扶助,絕不僅僅在于提供柴米油鹽和提供醫(yī)療幫助。需要從生命意義建構切入,對其加以賦權。

      精英個體價值選擇對組織資源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Z謝絕了以A組織為基礎籌建民辦養(yǎng)老院的建議,選擇不向資源徹底投降。權益性地妥協并不意味著Z對組織價值的放棄。相應地,對籌建民辦養(yǎng)老院的謝絕意味著Z對社會企業(yè)發(fā)展模式的否決。在Z看來,一旦走上社會企業(yè)的發(fā)展模式,既定的組織價值很有可能會淪落為實現組織效益的工具。社會企業(yè),它從性質上來看是企業(yè),社會只是它的手段。只有維護A組織公益組織的性質不變,才能從根本上保護組織價值不受根本性的侵蝕。他堅定地認為,只有在社會組織的運作方式下,他個人對組織價值的設想才會有實現的可能。

      雖然精英個體價值決定精英資源依賴,但精英資源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精英對組織價值的設計。Z對組織價值的兩方面構想并沒有完全實施,受社區(qū)這個資源來源的影響,有局部調整。一方面,是基于社區(qū)作為A組織資源渠道所施加的影響。Z的個人價值構想的確是吸引社區(qū)合作的重要原因,但從社區(qū)實際工作出發(fā),其個人價值很難滿足社區(qū)需求。社區(qū)的資源投入期待獲得目標效益。社區(qū)關注如何在組織創(chuàng)建之后的短時間內向社區(qū)貧困老人提供可見的幫扶,并通過幫扶迅速提升老人的生活滿意度。這與Z試圖在一個較長時間內通過科學方法根本性地提升生命意義有些許差異。

      另一方面,是基于社區(qū)書記通過私人關系對Z的勸說。理論上,理事會是A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對于組織價值也具有決定權。然而,社區(qū)書記從未試圖通過理事會來解決組織價值的問題。相反,社區(qū)書記在與Z的日常交流中不斷與其溝通,建立了亦公亦私的雙重關系。通過這一關系,社區(qū)書記說服Z,首先建立起一家由其負責日常運行的社會組織,對于Z整個事業(yè)成長大有裨益。組織價值的調整,并非要求Z徹底放棄個人價值構想。暫時性地小幅調整個人價值構想,能夠換取未來更大的資源空間,進而充分實現價值。

      (三) 精英能力依賴邏輯

      Z致力于維持A組織扁平化的組織架構。從某種意義而言,維持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就是強化精英個人能力之于組織正常運行的意義。無論是人員的引進,還是日常工作的開展,都應當依托Z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這實際上是突出精英能力依賴的邏輯。

      社區(qū)書記在聊天中多次提醒Z,盡管組織規(guī)模不大,但要注意組織結構層面的建設工作。例如,對組織規(guī)章、分工職責、獎懲機制、微型科層化結構都應當有所涉及。但是,Z認為花太多精力在組織結構建設上是偏離組織中心工作的,是一些形式化的東西?!吧鐣M織與政府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可以避免條條框框的東西。也不能學習政府部門會山會海的工作形式”。Z還認為,A組織規(guī)模不大,如果加大組織結構層面的建設力度,會破壞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和相互認同感,不利于增強組織的戰(zhàn)斗力;要做到“少了誰地球都轉”,后期可以適當提高組織成員的個人綜合能力,進而增強組織的適應性。由于五名組織成員都是自己的熟人,只要注意增加情感性溝通,就能提升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針對兩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只要能夠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教會他們新東西,就能賦予工作能量。

      之所以致力于維持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是因為Z希望通過個人與外部的私人聯系實現組織資源的攝入,進而確保精英個體價值不受到威脅。他對外部資源的掌控有著較大的欲望,既享受通過個人聯系橋接外部資源的工作狀態(tài),也擔心組織規(guī)模及科層化結構吸引外部資源的可能性。根本問題在于,Z較為擔心一旦組織規(guī)模擴大并伴以科層化結構,個人渠道的資源輸入無法滿足組織需求,個人之外特定資源的輸入可能會改變組織既定價值;如果資源輸入體量過大,也可能會倒逼組織科層化。

      維持精英能力依賴邏輯背后的深層意蘊在于,不能因為組織結構改變進而改變資源來源直至威脅精英個體價值的地位,反之,應當保證精英個體價值之于整個組織具有可持續(xù)的統(tǒng)領性,從而形成精英價值依賴決定精英能力依賴的邏輯鏈條。在Z的設想中,A組織就是依托他個人價值建立、運行、發(fā)展的組織,是他實現個人社會工作專業(yè)理想的平臺,是他施展抱負的空間。他的理想在于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的實現,組織結構應當圍繞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的實現,而不是相反。過于關注組織結構建設,很可能會嚴重威脅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的實現。

      四、 研究命題

      本文旨在對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運行邏輯進行研究。這類組織往往是正式組織,但將其與政府組織和企業(yè)組織的內部治理方式進行比較,將會呈現較大差異。由于同為正式組織,本文在引入分析路徑的過程中,直面資源、能力、價值這些組織研究共同關注的焦點。差異之處在于,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精英在資源、能力、價值這些路徑中發(fā)揮了非常獨特的作用。研究的關鍵點就在于以精英個體為切入點,分析資源、能力、價值的實際運行邏輯。

      命題1:精英價值依賴決定精英資源依賴,精英資源依賴影響精英價值依賴。

      Kearns et al.通過經驗研究發(fā)現,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在對資源進行選擇的時候,將非營利組織的價值視作其背后非常重要的驅動力[30]。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價值來源是精英個體,精英價值進一步決定組織資源的來源、方式,進而構成組織對精英資源的依賴。正是由于精英個體對特定價值的選擇,才得以吸引特定資源,憑借價值與精英個體的相互依附,維持資源的穩(wěn)定性。此時的組織資源內含了精英的人格化特質,也內含了精英戰(zhàn)略選擇。因此,要回到個體層面分析精英的秉性、道德、專業(yè)等個體化特征,以及這些個體化特質對于社會組織戰(zhàn)略發(fā)展的影響。這一命題同時也承認,精英迫于資源壓力,會對價值選擇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妥協并不等同于放棄。精英價值往往是在精英個體自主性選擇的框架內適度性地尋求與資源來源所蘊藏價值的折中一致。

      這一命題與過往“資源/價值”關系的命題存在兩大根本性差別。第一,過往對價值和資源的分析大多從組織層面進行聚焦。本文認為,組織層面的分析仍不足以充分解釋價值和資源的來源、變遷等諸多問題。雖然,綜觀非營利組織領域中外研究成果,從個體層面出發(fā)分析組織關系[31]和組織運行較為罕見。但就本土經驗而言,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往往成為精英個人抱負實現的載體,資源和價值同時承擔組織和個體雙重使命。資源和價值雖然是組織層面的要素,但本土經驗中精英和組織的特殊倒置關系使得分析要以精英為起點。要厘清其運行邏輯,必須要降低分析層次,從微觀個體,即以精英為切入視角,對價值和資源進行分析。

      第二,這一命題扭轉了過往企業(yè)管理、公共管理、社會學中“資源/價值”的前后關系。至少在本土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中,這一關系更多呈現為“價值/資源”。近些年來,學界對資源在社會組織中的決定作用進行了肯定,既包括政策性的研究[32],也包括經驗性的研究[33]。應該說,上述結論的形成是基于兩大立場。第一,社會組織類似于企業(yè)組織,是資源導向的。第二,社會組織總體弱小,是資源依賴的。本文通過經驗研究并非試圖推翻這兩大潛在立場,而是說,從經驗層面出發(fā)上述兩大立場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第一,社會組織和企業(yè)組織的導向是有差異的。企業(yè)組織的使命是效益,產生效益的源頭是資源,因此,能催生效益的資源對于企業(yè)組織而言都是值得追求的。而社會組織的使命是實現價值,特定的資源有可能催生價值實現,也有可能催生價值偏離,因此,特定資源并不存在被社會組織追求的必然性。第二,社會組織總體弱小,但具體而言又是強大的。在政策層面規(guī)定基層政權需大力發(fā)展社會組織的背景下,一家特定的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存在可以使其成為基層組織追逐的對象。因此,對于社會組織而言,基層組織的資源具有吸引力,但不一定具有決定性。當前對社會組織的研究多從其它學科移植政府組織和企業(yè)組織的研究視角。這一命題的形成有助于推動形成屬于社會組織自己的研究視角。精英價值優(yōu)先于精英資源,是從社會組織公益屬性特點出發(fā)形成的部門視角,植根于社會組織的非逐利性。

      命題2:精英價值依賴決定精英能力依賴。

      實現組織價值是社會組織存在的根本目標,組織價值來源于精英個體,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從而具有精英價值依賴的特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組織精英對于以科層化為形態(tài)的組織理性化較為排斥,試圖憑借精英個體及其通過個人影響培育的組織成員個人能力維持組織扁平化結構。

      精英能力指個體化的能力,是相較于組織結構性力量而言的??茖踊?,根本在于形成超越個體能力的組織結構性力量。然而,組織結構性力量的產生,將會伴隨出現組織規(guī)模擴大的現象以及外部資源持續(xù)輸入的內在需求。一種情況下,組織規(guī)模性現象的存在迫使組織尋求穩(wěn)定且規(guī)模的資源輸入體量。另一種情況下,結構性力量也有可能較之個人能力更能吸引外部資源,從而形成結構性力量的資源路徑依賴。需要注意的是,特定資源具有特定價值導向,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的資源來源取決于精英個體價值,當上述前后兩類價值不一致時,為維持精英個體價值,資源選擇將面臨兩難困境。反過來說,結構性力量很有可能會成為精英個體價值的嚴重威脅,它一經產生,就有可能基于資源壓力使得組織運行偏離精英個體對價值的掌控。因此,出于對精英個體價值依賴的保護,精英主觀上選擇限制結構性力量的產生,通過精英個體能力維護個體價值依賴的純潔性。

      本文無意在精英個體能力和組織結構性力量之間做價值判斷。無論是依賴精英個體能力,還是組織結構型力量,只要組織運行正常,都是合理的邏輯。關鍵問題在于,當下依賴精英個體能力只能保證組織規(guī)模不擴大情況下的正常運行。所有的經驗都是基于這一基本前提。當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需要擴大規(guī)模以滿足社會更廣泛需求時,對精英依賴做出價值判斷就成為必然選擇,這種情況下,精英依賴是限制性因素。

      命題3:精英依賴是對精英及非正式關系的依賴。

      精英依賴,意味著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運行依托的是組織結構化力量之外的個體能力;個體能力是緊緊圍繞組織精英及非正式關系形成的眾多推動組織活動的要素。精英依賴是組織運行的邏輯,并不是指僅僅依靠精英個人就可以實現組織的正常運轉,而是指推動組織正常運轉的力量來自于精英個人及其與組織內成員和組織外個體的雙重非正式關系。社會領域內部的非正式關系與市場領域內部的非正式關系既同質化,也異質化。關系的同質性在于交換雙方的互惠,其異質性在于,社會領域中非正式關系的互惠依托于精英持有價值的獨特性,以及互惠中的另一方對精英價值的認同或者部分認同。建立非正式關系的過程中,政府官員對精英個人的認可勝過對組織本身的認可,或者說,對組織的認可根本還是來源于對精英個人的認可。

      精英與組織外個體是工具理性式互惠關系。這種互惠關系與市場領域中的互惠關系有類似之處,即以手段—目標為邏輯關系的相互交換。精英與組織外個體依托各自所在的組織單位,互為手段和目標,滿足各自的需求。然而,相較市場領域互惠關系,這類互惠關系并不僅僅基于利益交換,還基于組織外個體對精英價值的有限認同?;セ蓐P系的形成首先是在對精英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與此同時,價值認同是部分認同而非全盤認同。因此,這類互惠關系的可替代性相對較弱。組織外個體只有尋找到具有相似價值的精英,替代性的互惠關系才有可能形成。而價值具有稀缺性,一旦互惠關系形成,就較為穩(wěn)定。

      精英與組織內成員是情感理性式同道關系。這種同道關系與沈毅筆下國有改制企業(yè)的朋友關系[34]有類似之處,即以組織為基礎的互惠模式及由此衍生的情感取向。精英可以從同道關系中獲取組織成員的投入,進而實現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組織成員可以從同道關系中獲取實質性利益;精英和組織成員可以基于互利產生特殊式的情感連結。然而,同道關系與朋友關系的最大差異在于,朋友關系可以基于科層體系較為完善前提下領導和員工價值不一致,同道關系是基于科層體系不甚完善前提下的精英與組織成員價值一致。由于科層體系的存在,朋友關系往往蘊含了領導恩惠與員工回報的意蘊。而在同道關系中,精英與組織成員之間較少蘊含恩惠與回報意蘊,互利反映的是給予與回饋的平等關系。這一平等關系的建立,主要基于相互間的價值認同,情感紐帶在同道關系中更為顯著。

      五、 結 語

      本文的分析路徑形成于組織社會學、管理學、非營利組織等現有理論?,F有理論雖然已經關注到資源、能力、價值在分析組織現象中的重要性,但是,對于研究我國的社會組織乃至其它組織而言,將“精英”融入上述分析要素非常有必要。換言之,資源依賴、能力依賴、價值依賴的進一步動因是什么,三者相互間的關系是什么,這些問題仍舊需要借由“精英”這類個體深入探索。

      本文所指精英,大致指的是社會組織秘書長,他們往往是社會組織的發(fā)起者或實際控制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專業(yè)社會工作在我國高校興起之后,一大批相關人才以各種形式進入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主導組織發(fā)展,實踐社會工作理念,成為組織“精英”?!熬ⅰ敝谶@類組織的意義將會愈發(fā)凸顯。當前我國基層政府需要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向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因此,前者樂于成為后者的“出資人”。進而,兩者形成了相互依賴關系。不同于企業(yè)中的經理人對出資人的聽命,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中的“精英”因價值使得獨立性始終是存在的,但由于資源問題,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聽命于政府“出資人”。因此,本文三個命題的大前提是社會組織“出資人”和“精英”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

      “社會組織”是一個非常中國化的提法,它包含的組織類型極為豐富,各類組織間千差萬別。倘若以整體的視角研究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至少在目前看來可能存在一定困難。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從總體來看,組織規(guī)模相對較小、組織結構相對扁平化、對秘書長等實際控制者依賴度較高。這類組織既區(qū)別于正規(guī)化的企業(yè),但又是實實在在的正式組織。本文經驗案例選擇了一家社會服務型社會組織,相應地,研究結論也限定于這類組織。

      自2006年中央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中確立“社會組織”的提法起,至今已有十余年時間。這期間,對社會組織的研究較多關注宏觀層面的問題。本文從宏觀邁向中觀,探索在組織層面研究社會組織的運行邏輯,嘗試從組織管理者的角度出發(fā)對此進行描述和初步解釋,希望對組織社會學和社會組織研究有所貢獻。

      [1]康曉光,韓恒.分類控制: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5(5):73-89.

      [2]范明林.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系:基于法團主義和市民社會視角的比較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0(3):159-176.

      [3]葛亮,朱力.非制度性依賴:中國支持型社會組織與政府關系探索[J].學習與實踐,2012(12):70-77.

      [4]王詩宗,宋程成.獨立抑或自主:中國社會組織特征問題重思[J].中國社會科學,2013(5):50-67.

      [5]黃曉春,嵇欣.非協同治理與策略性應對——社會組織自主性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J].社會學研究,2014(6):98-123.

      [6]OSTROWER F, STONE M M. Board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search trends, finding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M]//POWELL W, STEINBERG R.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2nd e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110-120.

      [7]馬迎賢.非營利組織理事會:一個資源依賴視角的解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4):81-86.

      [8]CORNFORTH C. Nonprofit governance research: limitations of the focus on boards and suggestions for new directions[J].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2,41(6):1116-1135.

      [9]劉宏鵬.非營利組織理事會角色與責任研究——基于中美比較分析的視角[J].南開管理評論,2006(1):103-112.

      [10]顏克高,陳曉春.國外非營利組織理事會研究綜述[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8(6):92-95.

      [11]田凱.中國非營利組織理事會制度的發(fā)展與運作[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2):139-144.

      [12]田凱.西方非營利組織治理研究的主要理論述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6):201-210.

      [13]姜朋.農民專業(yè)協會的治理問題——基于能人依托型專業(yè)協會的觀察與思考[J].中國農村觀察,2008(5):30-36.

      [14]羅家德.自組織運作過程中的能人現象[J].中國社會科學,2013(10):86-101.

      [15]崔月琴.社會組織治理結構的轉型—基于草根組織卡理斯瑪現象的反思[J].學習與探索,2014(7):24-31.

      [16]徐頑強.資源依賴視域下政府與慈善組織關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4-19.

      [17]汪錦軍.浙江政府與民間組織的互動機制:資源依賴理論的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9):31-37.

      [18]菲佛,薩蘭基克.組織的外部控制——對組織資源依賴的分析[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290-295.

      [19]RITCHIE W J, KOIODINSKY R W, EASTWOOD K.Does executive intuition matt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7,36(1):140-155.

      [20]陳然方.企業(yè)的組織能力理論芻論[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66-70.

      [21]韻江,高良謀.公司治理、組織能力和社會責任——基于整合和協同演化的視角[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5(11):103-110.

      [22]李憶,司有和.知識管理戰(zhàn)略、組織能力與績效的關系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9(6):69-76.

      [23]譚新生.組織能力觀與傳統(tǒng)資源觀的比較分析——對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新闡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8):22-26.

      [24]錢德勒.規(guī)模與范圍:工業(yè)資本主義的原動力[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25]常慶欣.治理、組織能力和非營利組織[J].中國行政管理,2006(11):95-97.

      [26]崔月琴,袁泉.轉型期社會組織的價值訴求與迷思[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17-125.

      [27]KNUTSEN W L.Value as a self-sustaining mechanism: why som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and similar to private and public organizations[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3,42(5):985-1005.

      [28]MOORE M H.Managing for value: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in for-profit, nonprofit, an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J].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0,29(1):183-204.

      [29]SPATES J.The sociology of value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3,9(1):27-49.

      [30]KEARNS K P, BELL D, DEEM B.How nonprofit leaders evaluate funding sour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nonprofit leaders[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4,43(1):121-143.

      [31]DELAAT J. Volunteering as linkage in the three sectors[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1987,16(1):97-111.

      [32]馬立,曹錦清.基層社會組織生長的政策支持:基于資源依賴的視角[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4(6):71-77.

      [33]陳祝平,楊濤.民間社會組織的資源、績效及與外部主體良性互動——以恩派為個案[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10-116.

      [34]沈毅.體制轉型背景下的本土組織領導模式變遷——以某國有改制企業(yè)的組織“關系”實踐為例[J].管理世界,2012(12):132-154.

      (責任編輯 彭何芬)

      Elite Dependency——An Operational Logic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or Social Service

      GE Liang1,2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Culturology,Party School of Committee of Zhejiang Province of CPC,“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on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Key Research Base of Social Sciences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1121, China)

      There’s been relatively rar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for this, we should take the elite as an individual focus. Based on theories of multiply disciplines, three analytical paths are constructed: Elite dependency on value, elite dependency on resource, elite dependency on capability. The actual operational logic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or social service is as follows: elite dependency on value determines elite dependency on resource; elite dependency on resource disturbs elite dependency on value; elite dependency on value determines elite dependency on capability; elite dependency means dependency on elite as well as informal relationship.

      elite dependency; social service; dependency on resource; dependency on value; dependency on capability

      2017-01-26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社會自治的現實張力——以打車軟件為例”(16NDJC256YB)

      葛亮,男,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浙江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學發(fā)展觀與浙江發(fā)展研究中心”講師,主要從事社會組織、社會建設研究。

      C916

      A

      1009-1505(2017)02-0111-11

      10.14134/j.cnki.cn33-1337/c.2017.02.012

      猜你喜歡
      服務型精英個體
      它們都是“精英”
      實施“三個三”工作法 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加快發(fā)展服務型制造
      信息化建設(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精英2018賽季最佳陣容出爐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14
      構建服務型政府的路徑選擇
      當英國精英私立學校不再只屬于精英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1
      昂科威28T四驅精英型
      世界汽車(2016年8期)2016-09-28 12:11:11
      服務型數字化校園的構建探討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新疆| 武川县| 阳江市| 普兰县| 松原市| 南充市| 兰溪市| 临沧市| 青川县| 定安县| 肇源县| 苏尼特右旗| 乐昌市| 盐津县| 罗定市| 板桥市| 莱阳市| 金门县| 德化县| 桃园县| 灵石县| 闻喜县| 西吉县| 太康县| 永仁县| 博白县| 东港市| 布尔津县| 德保县| 顺义区| 长丰县| 韶山市| 佛教| 桐城市| 屯留县| 黄山市| 锡林郭勒盟| 林甸县| 汉川市| 临朐县| 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