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唐是南宋山水畫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繪畫在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繪畫對南宋畫院及以后的繪畫產生了極大影響。文章對李唐的作品《萬壑松風圖》進行個案的研究,從構圖特色、創(chuàng)作背景、表現(xiàn)手法、藝術內涵和藝術風格等方面,來闡述從“崇古”到“蒼勁有力”山水風格轉變的開端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用筆墨語言來表述對山川自然的親身領悟,進而表達自己對本真的精神追求。通過對其筆墨表現(xiàn)和藝術內涵的研究,結合李唐的繪畫技法更深地了解《萬壑松風圖》鮮明的情感特色和時代價值,深入了解李唐繪畫的精神表現(xiàn),探討李唐的繪畫風格對其后世的影響,以便運用到自身的繪畫學習中來。
關鍵詞:構圖;藝術內涵;筆墨
一、李唐繪畫風格以及成因
李唐初期生活在北方,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北方山水多鐵鑄山、白練云、流動泉、萬壑松,有強烈的陽剛之氣,壯闊的自然奇觀,使得李唐用平常皴法不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北方氣候干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與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創(chuàng)造出斧劈皴更深刻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李唐的繪畫風格應分為南渡前和南渡后。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屬于南渡前的作品。南渡前,畫風渾厚、雄壯,繼承了范寬的畫法,把范寬的“雨點皴”加以改進并創(chuàng)建了“斧劈皴”?!案濉毕鄬τ凇坝挈c皴”的直筆顯得剛勁有力如利斧劈干柴,表現(xiàn)的山石紋理既有力度又蘊含新意。山頂好作密林,水邊喜歡畫突兀大石,風格勁硬,多北方山水,形象鮮明突出,極具真實感,氣勢逼人。繪畫以“崇古”為主,上留天,下留地,布局很滿,畫面繁復,山水畫蒼勁有力,山石多“小斧劈皴”,突出山石低矮、渾厚,土石混雜的質感,積墨厚重,注重整體,多反復皴檫,畫面精細,筆墨隱于山石皴法中,受前人影響較大;南渡后,構圖上不留天,下不留地,改變了南渡前全景式構圖,多局部邊角的景觀,繪畫由繁瑣到簡練,追求神似勝于形似,獨創(chuàng)大斧劈皴的技法,追求水墨蒼勁的畫風,表現(xiàn)山石簡潔卻又剛勁有力,用大筆頭飽蘸墨汁水按下,一掃而過,少用積墨,或略加修飾,線條、塊面剛勁、犀利,多一遍完成,筆墨感強,兼畫工筆人物,突出局部,山石皴法隱于筆墨中,更加注重創(chuàng)新和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
李唐歷經朝代更替的巨變,北宋時期畫院的輝煌到南宋時期畫院的落寞,他本人也從中原的遼闊、塞北的荒寒到身處江南的溫潤,生活經歷坎坷,畫畫也不再作精細柔和的描摹,而是下筆剛勁堅硬,寧折不屈,豪氣逼人,基調變?yōu)楸瘔鸭ぐ?。讓他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及體驗并運用到自身繪畫當中,促使他繪畫風格的轉變。
二、李唐《萬壑松風圖》的藝術特色
(一)構圖特色
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的構圖形式是上留天、下留地的全景式構圖,畫中物象很多,布置很滿,意在突出主峰,該畫為巨幅絹本,重墨,淺設色,縱188.7厘米,橫139.8厘米,款題于遠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作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萬壑松風圖》雖然是李唐南渡前的作品,仍然保留著北宋時全景式構圖山水畫雄偉壯闊的景觀,著重近景與局部的表現(xiàn),通過局部的描寫來反映出整體的感官效果,已經初步顯示出山水畫注重抒情的風格。李唐將畫面的視野拉近,以平視的角度突出中景,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效果,使觀賞者身臨其境,具有高亢、強烈的心理感受。而在北宋時期郭熙的《早春圖》也采用平視的角度構圖,畫面上下層疊,左右延伸,全景式表現(xiàn)大自然,畫面雖有很多物象但又留有很多空白,無拘無束,思緒隨著畫幅流動,使觀賞者能夠盡情想象。
巨然的《萬壑松風圖》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其布局講究結構,善于細處經營,精密而不零散,紛披卻又統(tǒng)一,多以平視的角度,左右平緩延伸為主,山脈多以圓潤為主,一大片空白“平面”為水,山頭的空白展現(xiàn)云霧繚繞,顯現(xiàn)出迷離的情趣。
(二)筆墨表現(xiàn)
李唐在北宋時期的巨幅代表作《萬壑松風圖》是一幅具有杰出創(chuàng)造性和體現(xiàn)宮廷院畫重要變化的作品。這幅畫在用筆上很有力度,筆法濃密,干筆與濕筆混用,是以中鋒勾勒,骨法用筆,線條內方外圓、蒼勁有力,畫上的突兀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端莊肅穆,巍然屹立,雄奇險峻,氣象宏偉,占據(jù)了畫面一大半的地方,沉甸甸地凸顯出來,使得想起《溪山行旅圖》中的“范山頭”有過之而無不及,山頂多叢林,主峰叢林尤為濃密,此師法于荊浩,這既體現(xiàn)了大動蕩前寧靜,靜得讓人害怕,又表現(xiàn)出了作者內心的強大而不畏懼奸邪,面對惡勢力敢于直言。左右有高低參差的插云尖峰,岡巒、峭壁好像斧頭剛剛鑿過,山石表現(xiàn)融匯了皴、擦、點、染、勾等多種技法,所用皴法,短條子皴,刮刀皴,釘頭皴,雨點皴,屬于“小斧劈皴”一系用的皴法,“小斧劈皴”是李唐把范寬“雨點皴”加以改進創(chuàng)建而成,他則把“小斧劈皴”變成了橫筆,用來表現(xiàn)山石的紋理,增加了新意又甚為形似,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和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chuàng)的馬牙皴。對于一片石質的山,棱角分明,剛勁有力,給人堅硬和立體感的印象,質感很強,他希望國家政權像自己筆下的山石一樣牢固。山腰間白云繚繞青嵐浮動。松樹挺拔如同邊關的將士,守衛(wèi)著祖國的江河,樹干用魚鱗皴,節(jié)疤濃重,蒼勁渾厚,樹根多漏于石外,山頂?shù)乃闪种杏腥綦[若現(xiàn)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山腳下亂世遍地,水流奔涌,淙淙作響,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
在五代時期,同是創(chuàng)作《萬壑松風圖》,巨然擁有“明潤”而又“爽氣”的作風。宋代大鑒賞家米芾評巨然畫時說其“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畫史》)。畫面層巒疊嶂,與云同齊,山嶺上松樹茂密,氣貫長林;山嶺下則是巨壑激流,湍漱有聲;山間云騰霧起,深幽莫測;近處濃蔭掩映下,有橋有路有人家,近處有一小屋坐一人,神態(tài)自然,意境悠遠,布置松柏卵石,風格蒼郁清潤,一片江南景色山石用的皴筆以大披麻皴長條為主,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穩(wěn)、清秀、壯麗的神韻,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xiàn)得自然。山頭多礬石,點苔用大墨點。用筆特色是婉轉線條溫和細密,和李唐所創(chuàng)作的《萬壑松風圖》用筆剛毅全然不同,巨然的畫風具有平淡自然、渾厚幽深、輕煙淡巒、山石溫潤的特點,用筆墨厚重渾樸卻又不失溫潤秀雅,生機盎然。他吸取了北方畫派(北方派的作品,大多屈曲頓挫、縱橫跌宕,挾風雨雷霆之勢,具鬼斧神工之奇,體現(xiàn)了剛健雄渾的美)的特點,使其同時又兼有高峭、雄厚、宏偉、壯闊的氣概,成為南方派(“南方派”的藝術,則蒼茫蘊藉,平淡無奇,有容與風流之態(tài),造迷遠幽深之境,體現(xiàn)了典雅含蓄的美。)的開拓者。
《萬壑松風圖》之前有可能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因年代久遠,畫面上的礦物顏料已經消失,但還存留一些痕跡。李唐并沒有簡單地復古,而是結合李思訓的青綠設色與荊浩、范寬北派水墨山石的表現(xiàn)手法,但較之范寬,其山更多地分散為小而不規(guī)則的面,近景與主峰的構圖安排給人以緊張的壓迫感。李唐的山水畫嚴謹質樸、氣象宏偉,雖然還有北宋風范,但造型與筆墨上已經明顯趨于簡略。用筆而言,筆墨尖銳,惜墨如金,雖然在墨色深重但卻不是漆黑一片,用筆以中鋒勾勒,大面積以濃墨渲染,還破以淡墨,筆鋒靈動,其蟹爪式樹枝畫法對其后世有深遠影響。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從“崇古”到“蒼勁有力”的山水畫風格轉變的開端和創(chuàng)新,李唐繼承了北宋畫風,融匯江南精致,創(chuàng)造出新的水墨語言和構圖形式,開創(chuàng)了南宋獨特山水畫面貌,與此同時影響深遠廣泛之極大。
《萬壑松風圖》這幅圖是李唐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也是中國繪畫史上表現(xiàn)北方山水的杰作,是北派山水中豐碑式的作品。
三、藝術內涵
李唐的“萬壑松風”更注重“松風”,“萬壑”只是“松風”必要的陪襯而己。李唐以簡括豪放的“大斧劈效”寫出巨大的山巖,專注的是畫幅近處的蒼松,坡石上凌天之勢的松樹,樹根被刻意繪出,作爪狀牢牢扣住巖石,完全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態(tài),自然也是繪者思想與品質的顯現(xiàn)——松即人,人即松。
巨然畫中,“萬壑”“松風”有平均分布之感,它們都是“情融于畫”的藝術品,“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物質的精神化;自然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精神的物質化;首尾不同,而其結局同為一極真、極美、極善的靈魂和肉體的協(xié)調,更加注重自身平淡天真的精神內涵,將其看成心物一致的藝術品”。李唐沒有在“萬壑松風”里靜聽松風,尋求短暫時虛幻的安寧,而是保持高潔的品質,若風雪來侵,則如松般堅貞不屈,就如李唐的畫風一樣,剛正不阿,堅毅不屈,用筆瀟灑卻又透漏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祖國的忠貞。
參考文獻:
[1]徐書城.中國繪畫斷代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殷曉雷.中國山水畫論備要[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5]楊成寅.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6]毛瓊.淺析李唐對南宋宮廷畫院山水繪畫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S1).
作者簡介:
呂靜,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