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勇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必須立足根本,加強創(chuàng)新,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落后的現(xiàn)象,舊貌換新顏,不斷提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率,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整體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理念;教學策略;素養(yǎng)培養(yǎng)
高中生面臨高考的壓力,放在語文學科上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有太多的遺憾,遺憾對學生進行的技能訓練太多,以至于沒有引領學生去品味詩經(jīng)的古樸韻味,沒有去感悟楚辭的浪漫情懷,學生對諸子百家知之甚少,對唐詩宋詞也是淺嘗輒止。學生的審美情趣沒有得到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也無從提高。這其中的緣由是多方面的,不是學生不喜歡語文,而是升學壓力,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學生對學習語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新課改來了,猶如平地一聲驚雷,給喜愛學語文的高中生帶來了福音。新課改將高中語文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選修課又分為五個系列:包括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學論著研讀。有了這些豐富的選修課程,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選擇喜歡的課程。讓喜歡語文的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作為教師,怎樣引領學生學習語文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把握好語文的學科性質(zhì)
語文是一個獨特的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同時更要注重它的人文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體現(xiàn)在實際的交流中,所以需要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以鞏固所學的語文知識。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上,人文性是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們既要讓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又要讓學生在書海中去接受更多人文精神的洗禮。
二、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努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yōu)榱藨陡呖?,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讓學生在題海大戰(zhàn)中筋疲力盡,完全領悟不到學習語文的快樂。今天的新課程不一樣了。新課程將語文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系列,學生完成了必修課的內(nèi)容以后,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偏好,選擇所喜歡的學科。這樣有針對性的選擇,是很利于因材施教的。所以,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喜好和特長,指引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塊進行學習,這樣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勤讀書的學習習慣。讀詩書,識禮儀。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讓學生深層次地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從文本上有所感悟,有所創(chuàng)新,學生的課余知識豐富了,自身的品味和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教學中做好對學生的評價
新課程改革,舊的評價方式已經(jīng)不符合新課程的標準了,在新的評價方式下,我們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改變那種分數(shù)論定制。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課堂學習品質(zhì)、課外自學。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對必修課的評價參照課程標準執(zhí)行,對選修課的評價,可用開卷筆試,也可用小論文測試,還可以用口試方式等進行評價??梢远嗖捎霉膭畹姆椒?,找出學生作文的優(yōu)點,進行鼓勵,或者找學生來交流,找出不足之處,使之改進,偶爾也可以讓學生互評,再者就是讓學生自己“出書”,將學生修改好的作文,編輯成冊,全班閱讀交流,效果應該是很好的。
四、認清新課改和高考的關系
學生上了高中,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就是高考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高考轉(zhuǎn)的。新課程改革中,強調(diào)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素養(yǎng)這個概念是明確的,但是隱形的,不是顯而易見的?;蛟S大家心中會有一個疑問:語文的素養(yǎng)不是說提高就提高的,它看不見摸不著,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萬一短時間內(nèi),學生的素養(yǎng)還沒有提高,但是高考卻如期而至,學生怎么辦?在這里我想表明的觀點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雖然是隱形的,形成的時間也比較長,但是,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積水成淵,經(jīng)過三年的積累,學生肯定在知識的積累,思想的領悟、人生價值的取向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五、課堂教學,換位思考
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時,通常有提問,但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不足,即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未能回答或回答不完全時,老師既不啟發(fā),也不作適當評價,就讓另一位同學回答;或剛有學生勉強答上,學生未能思考消化,老師就馬上提出下一個問題。這樣的提問,根本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能使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思考學習,久之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問題的癥結(jié)何在呢?我覺得癥結(jié)就在于老師問題的設計是從自身的思考出發(fā),而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
總結(jié):
教師備課時應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做到“四有四備” ?!八挠小奔葱赜写缶V、腹有課本、目有學生、心有教法;“四備”即備目標、備教具、備板書、備合作(備合作最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夠駕馭教材,優(yōu)化教學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課堂上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進行心理換位,從學生角度思考提問的設計及問題的啟發(fā),讓一個個問題轉(zhuǎn)化為師生共同探究的問題,努力營造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思維氛圍,讓學生學得活潑、學得主動。
參考文獻:
[1]張志強,《去蔽與創(chuàng)新:孫紹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福建師范大學,2013
[2]邢瑞霞,《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西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