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新
隨著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的稱呼也在不斷地變化,從最初的差生,到學困生,再到現在的后進生。但無論怎樣改,都沒有實質上的變化,仍然是以成績?yōu)闃藴实脑u價方式的體現。
我有幸參加了“香港與內地教師交流與協作計劃”。在香港一年的交流中,從沒有聽到“后進生”一詞,那他們如何看待學習困難的學生呢?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指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與獨特的個體,在不同范疇如個性、興趣、學習動機、能力、學習風格及社經背景等,均各具特性。雖則這樣為課程規(guī)劃和學與教方面帶來不少挑戰(zhàn),但其實也可視作促進協作能力及學習資源的有利條件。
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內地所指的后進生,在這里只被看作是一種“差異”,是學生多樣性的一種表現。而這種差異,恰恰是“促進協作能力及學習資源的有利條件”,這與內地所提倡的“差異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相吻合。對于差異所造成的學習困難,他們的態(tài)度并不是“轉化”,而是“照顧”,雖然也會采用課后輔導等方式,但所體現的觀念卻大不相同:轉化是改變、革除,把學習困難看成是一種缺點,甚至是錯誤、罪過;而照顧是承認、接受,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甚至是一種保護。
在照顧差異上,分層教學是香港學校的主要措施,這也是因材施教的最好體現。
1.利用分班照顧差異。香港學校的分班方式多樣,按照學習能力分班是最為常見的分班方式,一般從二年級開始,根據平時表現和學業(yè)考核情況,每年一分。這種做法利于因材施教,是最好的照顧差異的方式。反觀內地,過于強調“公平”。在每個班級中都有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他們跟不上班級的進度,這對他們而言,恐怕是一種不公平。而把學習能力弱的放在一起,教師調整教學方法、進度,更適合學生的成長。曾有新加坡教師說,一個學生在班里跟不上是更大的傷害,的確如此。
2.抽離式的資優(yōu)生培養(yǎng)。所謂抽離,就是在各班級抽選學生脫離班級進行學習培養(yǎng)。學校一般會對資優(yōu)生設立單獨的資優(yōu)課程。如香港某學校就舉辦了抽離式校本中文資優(yōu)培訓計劃——創(chuàng)意《西游記》,共有8節(jié),每兩節(jié)教授一個故事,會透過不同的資優(yōu)策略及課堂活動、工作紙,讓學生深入分析故事內容、人物性格,從而提升其分析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并借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和習慣。相比之下,我們的資優(yōu)生沒有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一些超常的學生被埋沒,這是不爭的事實。
抽離式培養(yǎng)不僅僅適用于資優(yōu)生的培養(yǎng),也運用于學習支援。每天放學后支援小組和興趣小組會開展活動,如香港某小學小二至小六設有16組加強輔導班,為中、英、數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持。
3.課堂上的分層教學。在香港的訪問交流期間,我觀摩了兩節(jié)英語課。一節(jié)是某中學二年級的英語課,學生按學習能力被分成兩組,一組較弱的在英語教室由外教帶領閱讀。閱讀中教師提出各種問題,學生則結合閱讀材料回答,其間發(fā)現問題,譬如單詞讀得不準,不認識等,教師就帶領學生一起解決。與此同時,另一組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在圖書室運用ipad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閱讀中出現困難,則自己利用電子字典解決。學校本身就是按能力編班,這個班又分成兩層,可見分層之細致。另一節(jié)是某小學的英語單詞課,在專門的英語教室中進行,學生在英語課堂里給單詞卡片分類,滿教室跑來跑去,熱鬧極了。教師則不停地去幫助那些找不到位置的學生,讓他們讀單詞,說意思,幫他們找到答案。教師照顧不到時,也會有助教參與。
與我協作的學校,在制作中文寫作冊時,會提供多種策略讓學生選擇,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的機會,以此來照顧差異,如在《新詩創(chuàng)寫》中,提供了分行、比喻、夸張、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生可選取自己喜歡的或感興趣的方法來進行寫作。
總之,在香港教師眼里,每一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他們在各方面都會體現出差異,但學校并不著重于減少差異,而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同時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照顧差異,讓每個學生綻放出獨特的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