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剛
摘 要 方言是語言的地方變體,是語言在時間和空間共同作用下的產(chǎn)物。汕尾福佬話屬于漢語中閩南方言在該地區(qū)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區(qū)、海豐和陸豐大部分地區(qū),使用人口約260多萬人。作為從屬于閩南語系的汕尾福佬話,在其形成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保留了古老的漢語方言,更具有古樸典雅、語法特殊、詞匯豐富、音韻獨特的特點,有著鮮明地域特色。
關(guān)鍵詞 汕尾 福佬話 詞匯 閩方言 特點
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蓮花山脈南麓,東臨惠來縣,西連惠東縣,南瀕南海,北接梅州市和紫金縣。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轄區(qū)內(nèi)海域有93個島嶼、12個港口和3個海湖,是全國沿海開放第一類口岸。汕尾地區(qū)境內(nèi)方言豐富,主要有以城區(qū)、海陸豐為代表的福佬話,以陸河縣為代表的客家話,還有粵語、占米話、軍話、畬語等等。
汕尾福佬話, 又稱學(xué)佬話、鶴佬話、河洛話、海陸豐話。通行于汕尾市的城區(qū)、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深汕區(qū)以及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及臺灣部分地區(qū),現(xiàn)在一般認為汕尾話是與潮州話并列的二個閩南方言分支。汕尾福佬話有著閩方言所共有的很多特點,但由于汕尾的歷史、地理和風俗民情等方面的因素,汕尾福佬話又有其鮮明獨特的特性,這些特點突出地表現(xiàn)在詞匯系統(tǒng)中。
1汕尾福佬話中的古漢語詞匯
一些曾經(jīng)在古漢語經(jīng)常使用的詞語,在現(xiàn)代詞匯中逐漸發(fā)生了變化,一部分逐漸走向消亡,另一部分只保存于書面語,還有一部分卻保留在各個地區(qū)的各種方言中,至今仍服務(wù)于各方言區(qū)人們的日常生活。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潮汕話是中國古語保留得最多的一種方言”, 在許多潮汕話詞匯中都能找到對應(yīng)的古漢字。汕尾地區(qū)在古代屬于蠻荒之地,由于相對閉塞的地理環(huán)境,語言文字的發(fā)展變化相對較小,也直接導(dǎo)致了汕尾福佬話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古語詞,特別是原來在中原地區(qū)帶過來的河洛話,也就相對保留得比較多一些。在汕尾福佬話中,至今仍保留的大量古漢語語匯,有些是閩方言所共同擁有的,有些卻是汕尾福佬話特別保留的。從以下詞匯中,我們看到汕尾福佬話在古語詞匯的保存狀況可窺見一斑。
1.1稱謂類
汕尾福佬話中“翁姐”指的是夫妻。陸游《示兒》:“家祭無忘告乃翁”,翁,父親?!墩f文》:“蜀謂母為姐”;《廣韻》:“羌人呼母為姐”。翁姐原指代父母,但閩南語系中中親屬稱謂移稱指代為“夫妻”。
“大家”指的是婆婆,晉書《烈女傳·孟昶妻周氏》:“當于奚官中奉養(yǎng)大家”,這里的“大家指的就是”婆婆”。
“同門”,連襟兄弟,岳父的女婿?!稄V雅·釋親》:“同門謂之婿”。
如:大倌(公公)、人客(客人)、伊(她)、阮(我們)、老公(曾祖父)、阿嫲(奶奶)、阿爸阿媽(爸爸媽媽)、同婿(妯娌)等。
1.2名稱類
福佬話中,筷子作箸,《世說新語》:“嘗食雞子,以箸刺之”。
眠床代表床。南朝·陶弘景《冥通記》卷四:“乃至眠床頭按上。”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公案斷歪烏盆傳》:“潘成已得天明了,急忙便乃下眠床?!?/p>
糜,粥也,漢·劉熙《釋名》:“糜”,煮米使糜爛也?!?/p>
青盲表示瞎眼,瞎子,原指青光眼。在后漢書《李業(yè)傳》:“皆托青盲以避世難?!碧拼赜么嗽~,孔穎達《詩·大雅·靈臺》:“有眸子而無見者曰矇,即今之青盲也。”
如:頭毛(頭發(fā))、扁食(餛飩)、卵(蛋)、月(月亮)、面(臉)、冊(書)、涂(泥土)、衫褲(衣服)、粟(稻谷)、目(眼睛)、鼎(鍋)等。
1.3行為類
汕尾福佬話中“洗浴”表示的是洗澡。晉·干寶《搜神記》:“亦因洗浴,化為黿。”清·李漁《奈何天·形變》:“請爬下洗浴”。
行,普通話為“走”,福佬話為“行”。古語“走”謂之“行”也。
企,立也,,福佬話作“企”。如:企起來(站起來)。
其他的如:寬行(慢走)、泅水(游泳)、惜(疼惜)、刣(殺)、曝(曬)、睇(看)、驚(怕)、唔(不)、細(?。?、困(睡)等等,都屬于汕尾福佬話中的古漢語詞匯的保存。
1.4其他類
“個”的應(yīng)用。在汕尾福佬話中,“個”相當于普通話中的結(jié)構(gòu)助詞“的”,如:哇個人細(我的東西),里個(你的),底個(誰的)等, 這里“個”“的”同源的用法也是在古漢語中的一種用法。
善用單字則是汕尾福佬話的另一大特點,比如一個“食”字,就幾乎包括了吃、喝、飲、吸、吮、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飯、食水、食葷(煙)、食酒、食奶等;這種單字頻用多義的現(xiàn)象,正是福佬話較完整保留古漢語特點的重要佐證之一,它的好處是用詞簡約而緊湊。
這里列舉的只是汕尾福佬話中一部分詞匯和單音節(jié)詞,其他很多詞匯,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
2汕尾福佬話構(gòu)詞特點
汕尾福佬話經(jīng)過長期以來汕尾勞動人民的口口相傳,詞匯豐富、構(gòu)詞獨特,語法特殊、音韻獨特、生動詼諧,涉及到生產(chǎn)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1汕尾福佬話詞形特點
2.1.1單音節(jié)詞表示雙音節(jié)詞
在汕尾福佬話中,有些詞匯常用單音節(jié)詞表示,而在普通話中則是用雙音節(jié)表示。
福佬話“知”在普通話中是“知道”的意思,“紐”是“紐扣”,“柜”是“柜子”,“被”是“被子”,“袋”是“口袋”,“鏡”是“鏡子”,“日是”太陽”,“涌”是“波浪”,“耳”是“耳朵”,“尾”是“尾巴”,“目”是“眼睛”,“蔗”“甘蔗”,“ 丈”是“姑丈”等。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這些單音節(jié)福佬話原來在普通話中都是屬于的雙音節(jié)詞,一類是復(fù)合式的雙音節(jié)詞,如:知道、紐扣、耳朵等等。另一類是加詞綴的雙音節(jié)詞,如:鏡子、被子、柜子、尾巴等。
2.1.2多音節(jié)詞表示雙音節(jié)詞
有些普通話中的用雙音節(jié)詞,在汕尾福佬話中,又用的是多音節(jié)詞來表示。
如:福佬話“送人細”在普通話中是 “送禮”,“丈人爸”是“岳父”,“丈人母”是 “岳母”,“澀豬肉”是 “瘦肉”,“目睫毛”是“睫毛”,“灶頭布”是“抹布”,“嘴唇皮”是“嘴唇”,“透早市場”是“早市”,“日猛”“太陽光很強烈”,“做工課”是“工作”,“小鬼面殼”是“面具”,“天時好”是“天晴”,“烏暗天”是“陰天”,“四散講”是“亂說”等。
從這些詞匯可以看出,一些普通話中的雙音節(jié)詞在福佬話中卻是用三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表示。
2.2汕尾福佬話語素特點
2.2.1構(gòu)詞順序不同
在汕尾福佬話中,很多詞匯語素排列順數(shù)是倒過來的,主要表現(xiàn)在不同性別的動物、物件名詞和一些事物上。
2.2.2構(gòu)詞語素部分不同
福佬話中有些構(gòu)詞語素和普通話對比的話有一部分語素是一樣的,一部分又是用另外的語素表示。
2.2.3構(gòu)詞語素完全不同
在汕尾方言中,表示同一件事物或概念的時候,在普通話語素基礎(chǔ)上有所改變,用完全不同的語素,從而形成詞義相同而詞形不同的詞語。
2.2.4附加成分不同
汕尾福佬話通常會在稱謂前加上“阿”和“老”。稱謂、排行或姓名前面加“阿”,在很多南方的方言中普遍存在。如:阿爸、阿嫲、阿三、阿姐、阿伯、阿海、阿偉等等。但“老”的用法和別的地區(qū)卻有著不同的地方,福佬話中“老”表示有兩層意思。一層表示更高的一個輩分。如“阿公”是稱呼祖父,“老公”則是稱呼曾祖父;“阿嫲”是稱呼祖母,“老嫲”是稱呼曾祖母;“阿古(舅)”是稱呼舅父,“老古(舅)”則是稱呼祖母的兄弟。另一層“老”又表示小,如:稱最小的小孩為“老尾”,稱小猴為“老猴”,又瘦又矮的人稱“老矮”。
在福佬話中,很多時候還會在名詞后面加上“仔、頭、佬、母”等語素。如:工仔(學(xué)徒)、艇仔(小艇)、豬仔(小豬)、鋸仔(鋸子)、初頭(開始)、灶頭(鍋臺)、心頭(心里)、伙頭(廚師)、乞吃佬(乞丐),大佬(大哥)、剃頭佬(理發(fā)師)、鴨母(母鴨)、羊母(母羊)等等。
2.3汕尾福佬話詞義特點
2.3.1詞義外延
不同的方言中,詞匯的意義很多時候表現(xiàn)為詞義多寡的不同。汕尾福佬話中的一些詞匯和普通話比較起來,有的表示的意思更多,應(yīng)用范圍更廣。
如:“吃”在福佬話中有“吃、喝、飲、吸、吮、抽”等含義,吃飯、吃粥、吃酒、吃茶、吃水、吃奶、吃煙等等。比起普通中只有一個吃固體食物的詞義,福佬話中“吃”所表示的含義要廣泛得多。
“條”在福佬話中有“條、根、艘、座”等意思,如:一條路、一條索(繩子)、一條船、一條橋。
“鼻”在普通話中只表示鼻子,但在汕尾福佬話中,卻有鼻子、鼻涕和聞(嗅)等含義。
唔成器(不成器),漢語中比喻沒用的人,汕尾福佬話卻還可以引申為“小氣”,詞義擴大了。
2.3.2詞義寡用
而有些詞匯,表示的意思又比普通話窄,甚至完全不同。
如:“瘦”汕尾福佬話里只是表示人或動物脂肪少,跟“肥”和“胖”相對。但在普通話中,不僅僅指脂肪少,還可以指衣服鞋襪的窄小,如“衣服做得太瘦了,褲子做得太肥了”。
“面”在汕尾話中只指面條,吃面就是吃面條。但在普通話中所指代的范圍就比較廣,比如雜糧制品“玉米面”“高粱面”,或者磨成粉末狀的東西:“胡椒面”“藥面兒”。
“冤家”,在普通話中表示仇人或情人,但在汕尾福佬話中,卻是當作動詞使用,表示的卻是“吵架”的意思。
“買”在普通話中可以搭配的名詞很多,如:買米、買菜、買藥、買豬肉、買魚等等。但在汕尾福佬話中,買的搭配會根據(jù)不同的食物而有所不同,可以說買菜、買衣服,但買藥會說成“拆藥”,買豬肉會說成“割豬肉”,買米不說買米,而是說“摘米”,買酒、買醬油也沒說買,而是說“搭酒、搭豉油”。
3汕尾福佬話特有詞匯
3.1食物類
汕尾地區(qū)依山傍海,物產(chǎn)豐富,因此,食物類別上的詞匯上也豐富多樣,有些我們能夠根據(jù)詞匯用字知道是什么,但有些詞匯,和食物根本沒有一點聯(lián)系,用字和修飾也是完全不同的。
咸茶:也稱擂茶,每當客人上門,熱情好客的女主人就會將茶葉放進牙缽(一種特制的內(nèi)壁有鋸齒紋的陶器),然后用番石榴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約3尺長的茶槌將茶葉炎魔搗碎,再將熟花生、芝麻、等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放進適量的食鹽,將煮沸的開水沖入即成。汕尾吃咸茶的習俗,代代相傳,由來已久。
薄餅:汕尾薄餅過去是清明節(jié)的特有食品,每逢清明節(jié)祭完祖回家之后,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不過,時代變了,風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特色美味一年365日都能吃到了;
粿:在汕尾地區(qū),所有面粉、米粉、番薯粉制品統(tǒng)稱為“粿”;
小米、冬節(jié)鴿:一種類似餃子的小食,卻和小米、鴿子沒有一點關(guān)系;
南軟:一種貝類;
還有:乖(河豚魚)、刺殼(鰣魚)、死定(龍頭魚)、膠水(章魚)、沙毛(鰻鯰)、甩(芒果)、肉艾(龍眼)、臘酥(茄子)、飛龍(菠菜)等等,如果不是汕尾人,是根本不知道這些詞匯表示的是什么東西。
3.2風俗類
汕尾地區(qū)很多漁民出海捕魚都是靠天吃飯,自古以來對天地神明有敬畏之心,而且民間對香火傳承、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極其深厚,因此在民俗民風、婚喪嫁娶上有很多特有的民俗和詞匯。
阿媽:媽祖,海神,海邊的百姓都是信奉媽祖的;
水仙爺:大禹,因大禹治水,汕尾地處沿海,百姓信奉大禹為“水中之仙”;
出花園:小孩滿15歲時舉行的一種傳統(tǒng)成人禮的習俗;
大厝:棺材。一方面是避諱棺材,另一方面表示對去世親人的尊重,表示先人住的是大房子;
公廳:祖公廳,祠堂;
開丁:如果哪戶人家添了男丁,正月里就會擂開丁茶宴請親朋好友,以示慶祝。如今,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汕尾大部門地域就把它當成年度節(jié)日,開丁不僅表示的是人丁,亦是開財,炒丁茶就是祈盼新的一年出財出丁,所以丁茶如今又被稱為年茶;
送庚:嬰兒出生“十二朝”、“出月”時,親友要送庚(禮金或蛋、肉)以賀喜;
其他如:討海(捕魚)、對歲(幼兒一周歲)、踏家風(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況)、擔酒(納彩)、做四句(吉祥話)、天地被(先人蓋得被子)、腳尾燈(為先人點的燈)、五月節(jié)(端午節(jié))、正月半(元宵節(jié))在汕尾地區(qū)也有不同的民俗和不同的詞匯來表示。
3.3日常事物類
這類詞匯數(shù)量眾多,而且都是汕尾地區(qū)的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活動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些詞匯,不僅古意盎然、語法特殊,卻又充滿著生活情趣,具有非常濃郁的地域特色。
如:暗暝山貓(周圍環(huán)境很黑)、肚妖(肚子餓)、七哥眉燦燦(好色)、賣做泥(沒事)、親采(隨便)、半桶屎(本領(lǐng)不到家)、大聲百喉(說話很大聲)、著老命(生氣之極)、飄尸露骨(指不務(wù)正業(yè),花天酒地)、咩咩(快點)、大細膽(平時膽小,做壞事又膽大)、大舌猴(結(jié)巴)、緊心性(急性子)、做積惡(干缺德事)、知頭尾(關(guān)懷備至)、雞母皮炸炸(起雞皮疙瘩)、窩落(夸獎)、地爹(哪里)、卡村(屁股)、卡數(shù)(人)、煌卡(爛仔)、隆隆金(非常好,風光)、旭心(生氣)、卸衰(丟臉)、大種(傻、呆)、大細目(偏心)、青硬(很強悍)、盆頭豬(非常笨)、囂橫(霸道)、杏掛飽(不感興趣、厭煩)、邁吶喃(不要羅嗦)、皮厚過豬屠墊(形容臉皮特別厚)、水松(泡沫)等。
閩南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xiàn)象最復(fù)雜,內(nèi)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閩南語系中的潮州話和福佬話曾被認為是最難聽懂的方言,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就算在這些地區(qū)待上一輩子,都可能都聽不懂、學(xué)不會。俗話說的: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學(xué)老話”就是由此而來的。汕尾福佬話的詞匯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詞匯,不僅凝結(jié)了老百姓的樸素智慧,在其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保留了本地方言在各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特點,又因其特有的生產(chǎn)生活習慣,形成很多獨特的詞匯,具有特殊的文化底蘊。通過福佬話和普通話的比較,不僅能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汕尾福佬話的詞匯特點,對促進汕尾地區(qū)的普通話教學(xué)工作,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洵,汕尾城區(qū)漁民新村方言詞匯調(diào)查研究[D].暨南大學(xué),2010.
[2] 謝潤資,揭陽方言詞匯的特點[J].江西科技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02).
[3] 陳燕玲,林華東.閩南方言的現(xiàn)狀與未來[J].東南學(xué)術(shù),2011(04).
[4] 王永鑫,潮汕方言俗語[M].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