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杰
縱觀古今中外,成就卓著被人敬仰的教育家首先就是師愛的楷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師愛在教育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踐中顯示巨大的教育價值。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師愛在新理念下也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師愛具有重要意義。
一、師愛是新課程改革下師生關系構建的重要因素
1.新課程改革下學生體現(xiàn)的新特點。
新課程改革定位于學生的發(fā)展,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主要提倡“以人為本”,就是指以能力、個性和人格為核心的發(fā)展。新課程改革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意識進一步增強。受到社會經(jīng)濟日益快速發(fā)展的影響,學生個體差異逐漸明顯,思想觀念日漸多樣化。另外,信息的多樣化和時代特征,使學生更具現(xiàn)代思想意識,他們思想活躍,善于、樂于、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教師不能了解學生的新特點,就不能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師愛的方式可能就不恰當,甚至起到負面效果。
2.新課程改革下師愛的重要性。
師愛,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新課程改革新型的理念迎合了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倡導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其優(yōu)越性和可取性在于它強調了師生的交往互動、師生共同發(fā)展與提高的重要性。作為教師,首先必須充滿愛心。朱永新說:“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愛心。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他全部的力量,才會把他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地奉獻給孩子們,獻給教育事業(yè)?!?/p>
師愛,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每個人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對學生來說,期望得到他人的愛,既是本能的要求,又是個性健康發(fā)展所必需的重要因素。一個經(jīng)常得到教師關愛的學生,會得到心理上的積極肯定,會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熱情,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諧的人際關系;相反,一個經(jīng)常被老師討厭、漠視的學生,其成長會有諸多的消極因素存在。愛如春雨的滋潤,會產(chǎn)生巨大的效應,伴隨學生健康成長。
師生關系是學校生活中一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影響著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雖然師生關系的存在和發(fā)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既是素質教育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師愛無疑是新型師生關系構建的重要因素。
二、師愛表達方式存在的誤區(qū)
師愛在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靈魂與前提。但有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注意方式,步入了師愛的誤區(qū)。下面分析幾種主要的師愛誤區(qū):
第一,不公正的愛。在師生關系中,不公正的偏愛是經(jīng)常存在的。首先是偏愛優(yōu)生。中國的教育往往是求全求質的教育。我們總是在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之間要求所有學生達到教育的所有目標。在應試教育的逆流下,特別優(yōu)秀的一部分學生,總是被特殊照顧,甚至加班加點去輔導,這勢必會冷落其他學生。其次偏愛有特殊背景的學生。有些學生家庭條件較好,或者家長經(jīng)常到教師家走動,對于這類學生,礙于人情關系,教師會對其特別關照。最后偏愛與教師關系好的學生。有些學生性格開朗,善于社交,經(jīng)常會和老師交流。對于這種和教師交往較多的學生,教師一向比較喜歡。
第二,不民主的愛。有的教師有愛心,為教育嘔心瀝血,兢兢業(yè)業(yè),卻得不到學生發(fā)自心底的尊重。為何?因為是專制的愛,是非人的教育。李鎮(zhèn)西指出,“民主教育是充滿愛心精神的教育,這里的‘愛心,是針對專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提出來的”。不民主的愛,得不到學生的理解。一位高三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大量家庭作業(yè),要求按時完成,且全部做對,沒有完成的話必須受到處罰。第二天,有個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教師在班上進行了批評,然后把學生叫到辦公室進行處罰。學生是這樣回答的:“老師都說為我們好,連午休、周末和法定假日都被占用了,布置大量的作業(yè),每天疲于奔命,這難道就是老師對我們的愛嗎?”這種類似的專制型做法在學校里每天都在上演。
第三,不合理的愛。不合理指的是不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與倫理道德的愛。由于教師個體素質的差異,有些教師雖然為學生著想,但是其思想、行為已經(jīng)違背了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對學生非但無益而且有害。比如溺愛。教師全面包辦學生的各種活動,如班級管理、同學關系處理、學校活動組織、作業(yè)督促等,教師時時觀察、處處過問,這樣的結果是老師疲憊不堪,學生時刻待命。另外一種做法是姑息式的愛,學生犯錯不去批評,怕傷害學生的自尊,這對學生成長發(fā)展也是不利的。還有一種不合理的愛是違背道德的,即教師對異性學生懷有個人不正當目的的愛。在當今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不時有師生不正當關系見諸報端。
三、師愛表達方式的原則
新課程改革既然確定了學生主體地位,那么教師就如生本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教師愛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原則、恰當?shù)姆绞剑拍軔鄣糜行Ч?,愛得有價值。
首先,公平民主原則。從國家政策層面看,教育公平、民主是我國政府教育管理行為法治化重要的價值追求,是國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從教師層面看,秉承“有教無類”的思想,教師的愛猶如綿綿春雨,去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需要教師用愛去呵護,“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的應是培育出完美人性、靈性的‘好人‘能人,這就需要我們站在整個人類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的成長,尊重和愛護每個學生的個性,去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關愛學生,不搞“家長式”“一言堂”做法,以民主作風對待學生,引導他們,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要包辦專斷,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其次,理性教育原則。人是理性的動物,同時是教育的產(chǎn)物。理性即為真理本性的外化。教育是一門有其自身規(guī)律的科學,作為培育人的大規(guī)模社會行為,理性應該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敖逃呙鎸Φ氖巧鷦踊顫姷陌l(fā)展者,教師的作用是通過合乎規(guī)律的教育促進他們的發(fā)展?!苯處煹膼垡錆M理性,合乎規(guī)律,才能培養(yǎng)學生理性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促進學生各階段成長。
第三,服務生本的原則。新課改明確指出,“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這個“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是我國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飛躍。教師的教育活動都必須圍繞這個核心理念來進行,服務于生本。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地傾向激勵學生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真理的顧問,一位學生意見的傾聽者,一位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且激勵學生去探尋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用心愛學生,服務于學生,引導學生成長,學生會感到快樂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彼?,教師的愛,無論用何種方式表達出來,皆是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總之,新課改下的師愛,與傳統(tǒng)的師愛有諸多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吸收古代優(yōu)秀的師愛、師德的文化,結合當前新時代的教育特點,反思誤區(qū),遵循原則,總結規(guī)律,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出貢獻。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時時有師愛,事事現(xiàn)師愛,愛得正確,愛得恰當。
(作者單位:常德市漢壽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