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與中華民族建設

      2017-05-25 18:30:22劉永剛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民族國家

      【摘 要】中國模仿性的現(xiàn)代國家建構以傳統(tǒng)疆域內各族各群凝聚為統(tǒng)一的國家民族為基礎。內憂外患壓迫下中華民族的構建直接以愛國主義為表征;同時,中華大地諸族文化、利益熔融的一致價值觀使中華民族既是現(xiàn)代中國認同政治的直接載體,也是現(xiàn)代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現(xiàn)實目標。現(xiàn)代中國的中華民族主權國家屬性,決定了在現(xiàn)代中國堪稱為“民族”的實體只能是“中華民族”。然而,國家全面建設階段中華民族的虛化及中華民族理論的缺憾使得國家崛起與中華民族復興事業(yè)面臨極大的風險與挑戰(zhàn)。中國共產(chǎn)黨主導的國家族際政治整合,須在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大戰(zhàn)略下構建、完善以“中華民族”國族理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族際話語體系與行動邏輯,通過加強中華民族建設,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奠定強固基石。

      【關鍵詞】民族國家;政治整合;國族理論;族際關系;中華民族建設

      【作 者】劉永剛,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副教授,云南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人員。昆明,650500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7)01- 0001 - 011

      族際政治整合并非現(xiàn)代民族國家才有的政治現(xiàn)象,然而由于主權原則下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在彰顯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國家屬性時,國家政治體內部的統(tǒng)一性與一致性成為其有效參與國家間競爭的基本前提。民族國家時代的族際政治整合較之傳統(tǒng)王朝國家時代,顯現(xiàn)了其獨有的政治價值與時代屬性。依據(jù)民族(nation)原則構建的主權國家屬性,使得現(xiàn)代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關系與國族狀況直接影響并制約著民族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同時,由于民族國家內部族際關系的動態(tài)屬性使得以族際政治整合推動國族建設將是一個持久且艱巨的政治使命,也是民族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與有機構件。對于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作為國家基礎性政治資源的國族 [1 ]——中華民族及其建設狀況將是中國能否實現(xiàn)國家、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保障與基本要素。

      一、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現(xiàn)實目標

      關于族際政治整合的目標有學者認為存在著“基礎性目標”與“高層次目標”以及“工具性目標”等;①也有學者認為其本質就是“多元共存與政治一體”[2 ]。當然,族際政治整合的邏輯起點就在于多民族國家內各族體間的“異質性”。族際政治整合屬于縱向的、以掌握著統(tǒng)合性優(yōu)勢力量的國家為主導、以疆域內的各族體及成員為對象、以國家認同與國家忠誠為目標的政治一體化過程。而這種政治一體化過程的主要標志性成果就是強大國族的建構。當然,要厘清多民族國家(unitary multi-nationality state)族際政治整合的目標以及與國族建設間的關系,既需從歷史角度對民族國家的本質予以梳理,更需從國家間激烈競爭的全球背景加以理解。

      1. 國族、國族建設與現(xiàn)代國家

      談及現(xiàn)代國家及其民族(nation),總是基于縱向的視野和比較的結果?,F(xiàn)代民族國家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管理形式的出現(xiàn)正是鑒于傳統(tǒng)國家本質上的裂變性帶來的國家行政控制能力的有限性?!皞鹘y(tǒng)國家有邊陲(frontiers)而無國界” [3 ]4所呈現(xiàn)的恰是傳統(tǒng)國家體系政治整合水平低下與不足的事實。因工業(yè)文明催生的現(xiàn)代民族(nation)及其概念的提出,彰顯的是一個全新的人類政治共同體的時代價值?,F(xiàn)代國家對于傳統(tǒng)王朝國家的否定與超越正在于“民族”(nation)成為特定區(qū)域(領土)社會成員最為直接且有效的鏈接方式?!稓W美圖解百科全書》將“民族”指稱為“統(tǒng)轄于統(tǒng)一政府之下的,一國人民的集稱”[4 ]854-867。民族(nation)的政治涵義直指民族國家,nation就是擁有線性邊界、具有排他性的民族國家領土上的人的集群的稱謂??梢赃@樣認為,基于民族原則建立主權國家是現(xiàn)代國家的基本特征。正如霍布斯鮑姆所指出的,“‘民族的建立跟當代基于特定領土而創(chuàng)生的主權國家(modern territorial state)是息息相關的,若不將領土主權國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討論,所謂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將會變得毫無意義”[5 ]9。雖然民族國家經(jīng)歷了從“一族一國” 模式向多民族國家的轉變,但這里的民族(nation)不是指前現(xiàn)代民族,而是國家民族,也即“國族”。多民族國家則是全體國民集合為國家民族的一個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國家民族的精神自然也由國家所彰顯。

      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建構,實質就是“旨在確定以‘民族為基礎的社會文化認同,以整合變動中的國家和社會關系,并確定同其他國家的關系” [6 ]13的過程。這一確認過程實則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與國族建設過程。以國族建設為手段,解除舊有的對于王朝的忠誠感,以民族(nation)“為新型國民關系的象征,成為不受君主統(tǒng)治的公民彼此鏈接的紐帶,并成為主權的淵源”[7 ]527。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了政治的與領土的、歷史的與文化的兩種結構與兩種原則的融合;[7 ]528同時,傳統(tǒng)王朝國家模糊、變動的邊陲以帶有主權訴求的邊界清晰地確定下來;曾經(jīng)分散的地方性族群形成密切聯(lián)系與依賴的關系進而完成民族構建(nation building)。因此現(xiàn)代國家產(chǎn)生之初民族(nation)原則與國家原則相結合的過程,也被稱為“國族建構(或建設)”或“國家建構”(nation building)①,其意指引導一國內部走向一體化,并使其居民結為同一民族成員的過程。[7 ]527

      質言之,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與國族(nation)構建是一個一體兩面的政治發(fā)展過程?,F(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也即向 “一個具有權威性的國族范式方向積極同化和標準化的過程”[7 ]527。在以領土為基準形成的可識別且為他國認可的特定地域范圍就是民族國家的疆域,而其人口就是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政治、文化、利益、命運共同體的國家民族?,F(xiàn)代民族國家的構建包含著國族建構的目標與訴求,而國族建構則又鞏固并推動著民族國家的政治發(fā)展。當然,對于早期的歐美國家和后發(fā)的亞非拉國家而言,在通往民族主義的道路與模式有著截然差別,但都將其發(fā)展目標指向現(xiàn)代民族(nation)構架。由于認同的可建構屬性,使得在國家轉型之際論證特定疆域內人口一致性的有效工具只能是民族(nation)及其民族主義(nationalism)。而這個“民族”(nation)對于后發(fā)國家而言,由于其面臨著緊迫的殖民掠奪并參照早發(fā)國家的國家形態(tài)以應對之,人為構建出對應于西方的“民族”及其“民族主義”是后發(fā)國家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基本方式。所以說,“‘民族是具有雙元性的,它必定是由居上位者創(chuàng)建,但卻也一定得從平民百姓的觀點分析才能完全理解”[5 ]10。后發(fā)國家的民族國家建構首先要解決長期面臨的基礎性問題就是國族建構與國族建設問題,即如何將國內業(yè)已存在的多個文化民族或族群整合為統(tǒng)一的國族以建構、建設主權國家的問題。

      2. 中國國家疆域觀的革新與整合政治

      在中國現(xiàn)代國家轉型啟動之際,首要問題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的“天下”觀念,逐步接受并應用西方的主權國家理論并與西方殖民者建立交往。然而,傳統(tǒng)王朝國家的裂變性造成的國家行政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中國要成功實現(xiàn)國家轉型需以“政治權威的集中化”為前提從而使得國家的政治整合具備鮮明的“政策制定的強化”特征。[8 ]262同時,拋棄“華夷之辨”為特征的傳統(tǒng)疆域觀,依照主權原則以傳統(tǒng)邊疆的外沿線為國家邊界構建現(xiàn)代國家,成為中國國家轉型的現(xiàn)實選擇。傳統(tǒng)的邊疆與內地的文化和道德涵義漸被削弱,邊疆的劃定也從之前文化主導的“由內而外”的疆域觀漸次轉變?yōu)橛傻赜颉⒄沃鲗У摹坝赏舛鴥取钡慕蛴^?!敖y(tǒng)一性”與“一致性”的國族(nation)成為中國國家轉型的首要與基本訴求,其成為現(xiàn)代中國民族國家對外排斥、對內整合的基礎性政治資源。中國近代以來歷經(jīng)從“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凝煉并被社會所普遍接受成為中國國家轉型認同政治的核心內容的過程。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與建設階段,以“中華民族”為國家民族整合國內各族體與多重認同,成為中國近代以來族際政治整合的基本特征與現(xiàn)實目標。

      從傳統(tǒng)國家疆域的“天下觀”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主權疆域觀轉變以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過程中,無論持“中國是單一民族的國家”觀的中國國民黨還是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觀的中國共產(chǎn)黨,均將國家族際政治整合的目標指向國家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因此自“中華民族”概念一經(jīng)提出,就被賦予了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以至于在西歐與市民社會和啟蒙主義密切相聯(lián)的“nation”(民族)在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過程中優(yōu)先體現(xiàn)為對外的排斥屬性。同時,中國如此廣大的領土上在宗教、語言、習俗等方面各異的人們之所以統(tǒng)一于“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原因在于對“中國”“中華之地”范圍認識的不斷革新,“中華民族”的含義也被不斷充實與拓展,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邊境之民和邊境之地就是‘中華之民、中華之地的認識在當時已經(jīng)普遍化了”[9 ]9-10。同時,由于強大且急迫的外部壓力,中國境內的各族各群多自覺地凝聚并認同于“中華民族”,并以“中華民族”為中國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基本載體。作為中華民族來源的數(shù)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形成的語言、審美、認知、宗教、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成為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合法性基礎,即現(xiàn)代中國整合政治的最直接成果就是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的建構與發(fā)展。

      3. 現(xiàn)代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國族”目標

      目前學界關于現(xiàn)代國家構建及建設過程中族際整合的研究,主要呈現(xiàn)兩種基本的研究取向:一是基于國別的政治整合的機制與模式的橫向比較研究;二是對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族際政治歷程、現(xiàn)狀及當下境遇的縱向研究。①在中國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中關于族際政治整合模式有學者概括為“集權干預模式”[10 ];也有學者認為形成了“吸納和嵌入的政黨組織邏輯”“行政性自治的制度邏輯”“差異公民權的優(yōu)惠政策邏輯”[11 ];還有學者通過縱向比較的方式提出應從理念、權力運行、機制建構三方面實現(xiàn)族際政治整合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12 ]我們認為在談及中國的國族建設與族際政治整合時,需要綜合兩種視角以呈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本質屬性及應有的時代意涵。

      傳統(tǒng)疆域治理范式的規(guī)約與對歐美全新國家形式的模仿是中國啟動國家轉型以及新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的基本前提。當然,由于“民族”(nation)的現(xiàn)代屬性,使得國族建設(nation building)只能是現(xiàn)代概念與現(xiàn)代政治實踐,而族際政治整合則是一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社會共有的政治現(xiàn)象。論及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呂思勉認為“中國歷代的開拓,和現(xiàn)在帝國主義者的侵略不同,是靠民族②的力量,漸次進行的,不是靠政治之力,一時強占;所以其成功雖緩,而其收效則真”。同時,呂思勉先生認為在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除政治經(jīng)濟上的侵削與壓迫外,更體現(xiàn)在“引誘我國內的少數(shù)民族,想使之與漢族分離”的文化侵略[13 ]70-71。呂思勉先生的以上認識恰當呈現(xiàn)了作為現(xiàn)代中國國家民族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根源與民族國家時代背景下政治建構的一體兩面的雙重特征。梁啟超在論及辛亥革命時代意義時所講的“民族建國的精神”與“民主的精神”,[14 ]46正是當時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取向與國族目標。

      在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歷程中關于“中華民族是怎樣的民族”的三次大爭論①正是對中國近代以來族際關系以及族際政治整合價值取向與實踐的思考。在中國國家轉型之際,由于外部的壓力迫使中國開啟的模仿性的現(xiàn)代國家建構,急迫需要的是構建一個民族(nation)以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所以,在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及“中華民族”后被中國社會迅速、普遍接受的事實表明,“中華民族”既是一個政治單元,也是一個文化群體。當然用前現(xiàn)代的基于歷史、文化、語言、血緣等要素來考量,其存在著諸多缺陷。然而由于“中華民族”的國家政治涵義,使得“中華民族”就是中國疆域(領土)上的所有人及其群體的集合。就政治象征而言,中國模仿性的民族國家建設模式,注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直指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這是中華大地上各族各群的共同利益,其現(xiàn)實行動即愛國主義。從文化符號來看,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各群間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在于文化熔融基礎上的利益的一致,是“中華民族”及其支撐的政治國家合法性的社會文化根源。這也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jīng)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15 ]

      二、族際政治整合中的“一體”“多元”與國族建設

      關于多民族國家內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上呈現(xiàn)為國家主義與地方民族主義兩種取向,“多民族國家內部族際整合過程中的主義之爭,肇因于民族與‘國族孰者為先的利益之爭”[16 ]。我們認為,關于中華民族與各有機構成部分的關系,即“一體”抑或“多元”的關系問題需放在民族國家時代背景與現(xiàn)代國家本質屬性下進行考量,以厘清多民族國家內部作為國家建構主體的國家民族與各構成人類群體的定位及其內在關系。

      1.“民族關系”還是“族際關系”

      要討論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設中的族際政治及其國族建設,有必要就國內學界關于“nation”的理解與中華民族成為現(xiàn)代中國國家基礎性資源的歷程做一簡要回顧?,F(xiàn)代民族國家與國家民族建構的一體兩面屬性,使得nation building既指現(xiàn)代“國家建構”,也指“國族建構”。在國家轉型(包括現(xiàn)代國家建構與建設兩個階段)之際,通過國家力量推動的以國族為現(xiàn)實目標的族際政治整合對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具有重要意義;以國內各族各群基于對國家民族的認同而實現(xiàn)的國家認同是現(xiàn)代國家構建合法性系統(tǒng)的基礎。在現(xiàn)代國家話語體系下,“民族(nation)”的意涵、構成以及相應的活動,“都應該納入國家體制、行政官僚、科技發(fā)展、經(jīng)濟狀況、歷史情境與社會背景下進行討論”[5 ]10。

      關于現(xiàn)代中國疆域內各族之間的關系以及由之形成的所謂“問題”的稱謂,學界有著不同的主張。持“民族關系”與“民族問題”觀的學者基于我國民族理論指導下在國家政治制度與政治生活中對于各族類群體統(tǒng)一賦予“民族”的政治屬性以及對其理論價值取向的肯認。而持“族際關系”論的學者則結合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歷程與nation的本意認為需將組成我國國族——中華民族的各族類群體賦予文化意涵的族群(ethnic group)稱謂而非政治意涵的民族(nation)稱謂。①從民族國家理論與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歷程而言,堪稱為“民族”(nation)并已與國家政權密切結合的只能是包容中國疆域內各族各群的“中華民族”,其既非漢族也非各少數(shù)族群。這也即梁啟超所講的“中華民族主義”,即“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的大民族主義。[17 ]1066當然,在厘清中國自近代以來國內各族融為“中華民族”并建立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也需梳理“中華民族意識”在各族體認識上的分歧以及各族體融入中華民族的類型。此種梳理既是對中國現(xiàn)代國家基礎的“中華民族”建構歷史的真實還原,更是思考國家全面建設階段族際政治關系的確認及其調適的客觀基礎。

      中國模仿式的民族國家建構模式使得中國在現(xiàn)代國家形成過程中,雖在民族主義上與歐美國家有共通之處,但在國族建構、族際政治整合等方面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是以民族主義認同取代文化主義認同,并在世界上彰顯自己民族認同的過程?!盵18 ]97這里所說的民族主義的載體并非中國疆域上的某個或某些族類群體,而是國家政治共同體中的所有國人凝聚而成的“中華民族”,這種民族主義就是中華民族主義。所以說,“以民族主義原則確立合法性的國家,它的成員擁有很大程度民族的團結和整合(但不是文化上的同質性)”[19 ]17。而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類群體間的關系的實質是族際關系而非“民族(nation)關系”。

      2. 族際關系的建構性與中華民族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與建設過程中的族際關系及其整合,是人為建構的產(chǎn)物,而非歷史路徑依賴的延續(xù)。當然這并非否認傳統(tǒng)國家階段的族際關系對現(xiàn)代國家內的族際關系建構的某種規(guī)范。關于“民族”的產(chǎn)生存在著“建構論”與“原生論”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但作為與特定的政治共同體——國家相結合的民族(nation)無疑是一個現(xiàn)代概念,同時更是一個政治構建的存在。安德森所講的“想象的共同體”強調的正是民族(政治的)可建構性,所以霍布斯鮑姆認為“并不是民族創(chuàng)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chuàng)造了民族”[5 ]9。由于對歐美知識認識的漸進性與歐美知識傳播的殖民特性,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之初就糾纏于國家民族與各構成族體間關系的識認之中,其直接后果就是“nation”傳入后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與地方性族群“民族化”的共同建構。所以,在現(xiàn)代中國轉型過程中族際關系存在著“合”與“分”的兩種趨勢。族際政治整合的主要任務則是實現(xiàn)國家疆域內各地各族歸于中華民族已實現(xiàn)國家建構的統(tǒng)一性與一致性,直接目標就是防止和避免國家的分裂和解體。

      在國家轉型之際曾出現(xiàn)的兩個重要文書,奠定了“中華民族”地位與時代價值?!肚宓圻d位詔書》中明確寫道:“仍合滿漢蒙回藏之固有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睂O中山的《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也確認:“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這兩個重要文獻確立了多民族統(tǒng)一的中華共和國體,為中華民族認同提供了正統(tǒng)根基和權威定義。民國時期關于“中華民族”性質的大討論也是在這一基調下進行的,最終在日益緊迫的外部壓迫下,傅斯年、顧頡剛對“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國族性質概括被國民政府及各地各族人民所認可。這也即中華民族的自覺凝聚過程,族際政治整合中以中華民族為國族的“合”的價值取向成為之后中國民族國家建設的基礎性政治資源。這一過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第一次戰(zhàn)勝異族的侵辱并建立了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nation-state)。

      然而,關于“中華民族”性質大討論的成果在之后的國家建設中并未被有效地繼承下來。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蘇聯(lián)為參照形成以“少數(shù)民族”為對象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而其實質是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理論與政策。雖然在國家政治話語中強調構建“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但根源于“民族自決”論上民族主義取向的民族理論與政策實踐在推動民族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較快發(fā)展的同時,也使族際政治整合的“合”的價值取向即國族及其國族建設被大為削弱。同時,在國家政治話語中賦予中華民族各有機構成族類群體以“民族”的政治符號,以致于本屬于文化范疇的各族類群體及其間關系以政治的方式予以確認。正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建設過程中基于“民族識別”基礎上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使得中國社會呈現(xiàn)為以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二元區(qū)隔為特征的“另一個二元結構”。[20 ]同時,國內族際間差異公民權導致大量的“‘漢族改入‘少數(shù)民族之列”的現(xiàn)象表明,現(xiàn)代中國“劃分ethnic群體與ethnic群體的ethnic界線是可變的、具有彈性的東西”[9 ]20-21??芍?,經(jīng)國家政治權力確認的“少數(shù)民族”及其身份已具備鮮明的工具理性特征。

      3. 中華民族的結構特征與族際關系定位

      近代以來關于“中華民族”是怎樣民族的爭論焦點在于中國領土上生活的各族各群之間以及與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間的關系實質是什么,也即基于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代建構而呈現(xiàn)的現(xiàn)代中國的族際政治關系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關于“漢族對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發(fā)展發(fā)生過什么作用和怎樣去看待包含漢族和國內所有少數(shù)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問題,在1988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觀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答。然而,不斷有學者關于中華民族究竟是一個實體民族抑或民族復合體的爭論,[21 ]進一步表明關于現(xiàn)代中國族際關系特征的認識未能達成一致。該現(xiàn)象隱含的問題并不在于中華民族是怎樣的民族,其實質性的問題在于如何認識中國疆域內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各群的屬性及準確定位。

      如上文所述,在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過程中,能夠并且已經(jīng)與政治國家結合的民族(nation)只能是“以漢族為凝聚核心”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22 ]這既是歷史選擇的結果也是理解中國現(xiàn)代國家屬性的基本邏輯起點。正如周平教授所指出的“多元一體”的“判斷依托的是對歷史上的各個民族群體相互關系的分析,側重于或強調的是各個民族群體的‘多元凝聚為‘一體的事實”,中華民族的內部結構的實質在于“一族多群”。[23 ]“一族”指的是與政治國家結合的國家民族——中華民族,“多群”則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各個族類群體?!耙蛔宥嗳骸钡慕Y構框架既符合我國的民族國家屬性,也更利于確認我國的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取向并建構、調適族際關系。

      中華民族“一族多群”的內在結構呈現(xiàn)的正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邏輯與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下各族各群的“多元統(tǒng)一體”關系。對于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設過程中族際關系的定位,應在中華民族“一體”或“一族”框架下進行思考,否則在理論上會造成價值與認識上的混亂,在實踐上會削弱作為國家基礎性政治資源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統(tǒng)一性。所以,無論歷史結晶的“多元一體格局”還是“一族多群”的內在結構,均對中華民族與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各群的關系做出了準確定位,即中華大地傳統(tǒng)疆域上的各族各群融為中華民族已建立了中華現(xiàn)代國家,這種融合的過程既是政治整合過程,也是利益整合與文化整合過程,而最終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以政治屬性的國族——中華民族為成果。而“多元”或“多群”是對于中華民族各構成單元的文化屬性而言,因各族各群交融而呈現(xiàn)的族際關系的本質屬性在于民族國家內部人民間的關系,其根本利益既是一致的、也是可調合的,而非因民族(nation)的排斥屬性而呈現(xiàn)的民族利益的不可調和性,甚至敵對性。

      4.“一體”下的“多元”權益邊界

      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主權性在強調對外排斥的同時,對內則體現(xiàn)著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與對所有成員利益的確認。多民族國家的現(xiàn)實使得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社會利益的分配是否需要考慮族類群體因素。中國少數(shù)民族(族群)多居于國家疆域邊緣性部分的事實,以及邊疆地區(qū)與少數(shù)民族(族群)深刻結合的現(xiàn)狀,使得族際關系的建構以及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均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意義。同時,當族屬身份成為獲取更多利益的工具符號時,族際關系將面臨極大的風險與更多的挑戰(zhàn)。所以,在中華民族“一體”框架下,如何界定各構成族類群體的權益及其邊界將是中國國家建設過程中必須直面的現(xiàn)實問題。目前學界關于多民族國家內部族類群體權益的界定存在著“少數(shù)群體權利”與“族際政治民主化”兩種理論體系。①此兩種理論的立論基礎均是對少數(shù)群體差異的承認,理論目標均指向族際政治整合。差別在于前者確認的是少數(shù)群體差異的文化權利,而后者則主張賦予各族類群體平等的政治權利。然而,兩種理論試圖實現(xiàn)多民族國家族際政治整合的理想,常常被少數(shù)族類群體因族屬身份強化而潛伏的國家認同危機所擊碎。

      無論如何界定并討論多民族國家內各族類群體的權益及其邊界,其邏輯前提是民族國家的存在與強大,而民族國家的存在與強大的基礎性的政治資源則是國族(nation)的統(tǒng)一性與凝聚性。拋開這個邏輯前提所謂各種“民族”(族群)權利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同理,無論如何界定并爭取“多元”權益,均不應損害國族的統(tǒng)一性與整體利益性。同時,“考慮到外來干涉和內部分裂構成當今民族—國家的兩大生存性威脅,可以認為,國家共同體的穩(wěn)健取決于一國有沒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基于領土空間尺度的聚合性民族 / 國族建構?!盵24 ]因民族國家排斥合法性外延屬性決定了建構民族國家的國族與各構成單元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類群體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均是在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nation-state)框架內被確認和實現(xiàn)的。

      5.政黨的族際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以實現(xiàn)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歷程,是多種機制相互作用的一整套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然而這并非意味著各種機制間的平衡關系,在諸如國家制度、國族、政黨、政策、意識形態(tài)、民族工作、國民教育等機制形成的龐大族際整合體系中,政黨及其政黨機制居于軸心地位。這是因為諸種族際政治整合機制的形成與發(fā)揮均基于政黨對于現(xiàn)代理性政治文化的傳播和對社會的高度組織與引領。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廣闊的疆域但卻在步入世界民族國家舞臺之初即失敗的后發(fā)國家而言,“其政治共同體的建立,應當在‘橫向上能將社會群體加以融合,在‘縱向上能把社會和經(jīng)濟階級加以同化”[25 ]366。在中國社會轉型之際能夠承擔起橫向融合與縱向同化功能的只能是現(xiàn)代政黨,同時具備濃郁民族性的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在之后民族國家建構中作用的差異主要在于融合與同化的社會組織能力,也即對于中國社會(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有效吸納與嵌入?!巴ㄟ^吸納與嵌入機制,政黨對少數(shù)民族進行組織和動員,從而將民族社會改造為一個現(xiàn)代政黨領導和組織下的政治社會?!盵11 ]

      在內憂外患的革命建國中,廣泛的政治動員與理性價值觀的傳播、文化與情感上激發(fā)出的個人和國家的共同命運感,使革命的目標被各族各群廣泛接受。尤其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張揚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主導的政治意識與建國藍圖,在價值觀上具有強烈的正義性與正當性?,F(xiàn)代國家觀念與政治實踐超越了地方主義與族群主義,為國家疆域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合法性武器。政黨機制所推動的民主制度對國家社會的有機整合,使邊疆社會成員與核心區(qū)成員一道被不加區(qū)別地賦予了同等的政治身份與話語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設計上,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民族問題的認識、族際關系的判斷等直接成為中國國家頂層制度設計上的主導理論與現(xiàn)實助力。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各少數(shù)民族(族群)利益為取向的國家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以及因之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族工作體系。中國共產(chǎn)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原則,表明當代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族際政治整合。

      在完成現(xiàn)代國家建構進入國家建設的初期,全新的國家結構與意識形態(tài)所釋放的強大社會整合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基于地方“民族主義”的民族政策的負面效應。然而,在全面的國家建設展開且社會結構分化、社會意識多元的新時期,潛在的并不斷顯現(xiàn)的所謂“民族問題”或以“民族”的幌子呈現(xiàn)的各類社會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將是中國族際政治整合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而其實質正在于作為國家建設基礎政治構件的國族——中華民族建設的不足。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國民對之的認同度在新時期已成為制約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的根本要素。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政黨機制是中華民族建設與族際政治整合的軸心力量與核心機制。同時,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強大的組織力量確立國族建設與族際政治整合的相互鞏固與相互促進機制,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組織保障。

      三、全球化下的國族建設與族際政治整合機制的調適

      作為人類最重要組織形態(tài)的國家與民族,在現(xiàn)代階段是以“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政治共同體”與“國家民族(nation)利益共同體”的形式參與世界體系的。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主權和疆界的挑戰(zhàn)直接表現(xiàn)為“不同的民族(nation)、部落、宗教和種族(races)如何和睦地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甚至同一條街道” [26 ]19。全球化與本土化同在的當今世界體系下,中國的國家崛起與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準確認識并客觀評價全球化的挑戰(zhàn)及其機遇,并做好相應的理論準備與組織保障。

      1.“國族”虛化的風險與現(xiàn)實挑戰(zhàn)

      如前文所述,民族國家對外排斥的合法性根源于對內部成員權益的確認與協(xié)調,也即對內的有機整合。在民族國家建構及建設過程中,內部機制的統(tǒng)一性與一致性均體現(xiàn)著“合”的價值取向。然而,新中國形成并指導國家民族工作的民族理論蘊涵著“民族主義”的價值取向、①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漢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族群)間“區(qū)隔化的”政治制度設計,以及漠視或無視中華民族性質與根本利益的特殊輿論環(huán)境。國家建設中“中華民族”的虛擬化與族際關系的“政治化”[27 ]35-61成為當前中國族際政治整合必須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在現(xiàn)代國家建構過程與建設初期有效整合國家力量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在國家建設過程中其政策邊際效應呈不斷遞減之勢,其實際結果是國家解決民族問題資源的不足與地方族群“民族主義”意識的膨脹。此種族際政治整合資源的不足與地方(尤其是邊疆地區(qū))族性張揚的狀況使得國家的族際關系呈某種“分”的態(tài)勢而非“合”的趨向。作為中國現(xiàn)代國家基礎性政治資源的“中華民族”虛化的趨向與族際關系中“分”的態(tài)勢,使得正在崛起并參與激烈國家競爭的中國面臨極大的風險與挑戰(zhàn)。

      其一,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制度基礎將被極大動搖甚至被掏空。作為中國軸心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與基層自治制度的設立均是以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為基石的。作為利益協(xié)調與政治整合機制的國家基本政治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是統(tǒng)一、一致的中華民族。國族虛化的直接結果是中國政治制度很可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其二,中國現(xiàn)代國家所需的國家認同將缺乏現(xiàn)實的載體與皈依。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本質就是中國疆域內各族各群融為中華民族而建立的主權國家,也即中華大地上各族各群對于國家的政治認同是經(jīng)由中華民族實現(xiàn)的。在此過程中,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各群的傳統(tǒng)政治制度通過國家頂層制度設計獲得了部分體現(xiàn);同時,國家政治權力以中華民族的形式運行的過程也有效實現(xiàn)了族際政治整合。中華民族的虛化將使國家認同缺乏有效的載體與表達途徑。

      其三,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統(tǒng)一與崛起將缺乏堅固的根本力量。中華民族的本質屬性在于其的主權國家性,其作為現(xiàn)代中國基礎性的政治資源,既是現(xiàn)代中國建立的基石,也是中國崛起與參與世界民族國家間競爭的基礎性力量。而中華民族虛化的直接后果是中國的統(tǒng)一與崛起失去了堅固的凝聚中心與組織力量。

      2. 國家治理體系的重構與族際政治整合機制調適

      “一個民族國家需要有統(tǒng)一的民族身份獨立地面對其他民族國家”[6 ]35,而這個統(tǒng)一的民族身份(國族)是經(jīng)由現(xiàn)實的政治權力所定義和確認的。作為現(xiàn)代中國國族的中華民族既是中國歷史邏輯的結晶,也是現(xiàn)代政治構建的成果。中華民族歷史結晶的“多元一體格局”與內在結構的“一族多群”特征是確認國內族際關系與族際政治整合的基礎。同時,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與中華民族虛化的客觀現(xiàn)實對中國國家治理體系提出了革新的要求,作為國家治理體系重要構件的族際政治整合機制也需進行必要的調適。

      其一,理論指導上需在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框架下定位并構建新型族際關系。民族國家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民族(nation)并能夠承載國家使命的中國國民的有機共同體,既非漢族也非某個或某些少數(shù)民族(族群),而是以漢族為凝聚核心的中華大地上各族各群共同自覺形成的中華民族。同時,中國崛起與國家間競爭白熱化同在的全球背景,更需要強化中華民族意識與中華民族自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需要以“合”的價值在中華民族國家框架下界定并實現(xiàn)各族成員的合法權益。如此,國家崛起與中華民族復興才會有堅固的載體與根本力量。相應地,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族際關系方能實現(xiàn)。

      其二,改變傳統(tǒng)的穩(wěn)定取向的差異治理觀為新型的發(fā)展取向的平等治理觀,并將之作為族際政治整合的工具性目標。長期以來在我國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指導下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中關于“民族”與“邊疆”的構件,具有鮮明的“族際主義”[28 ]色彩與穩(wěn)定取向的差異治理觀。國家發(fā)展的態(tài)勢與日益艱巨的疆域治理需要,在國家治理體系重構時族際關系與族際政治整合均需在“中華民族”的框架下予以考量,打破“族際主義”的穩(wěn)定取向的差異治理觀樹立發(fā)展取向的平等(區(qū)域主義與國家主義)治理觀,是實現(xiàn)國家疆域治理的客觀要求。這是因為國家建設蘊含的“國家權力控制著領土”“民族(nation)范圍內同一模式的文化標準化(包括標準化教育和少數(shù)民族的同化)”“層次更為廣泛的民眾參與”和“以再分配和各項福利政策作為民族(nation)一體化的機制”[7 ]527的實現(xiàn),均是基于國家疆域內社會的整體發(fā)展與疆域治理中平等機制的建構與有效運行。

      其三,推進各族各群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實中華民族的認同基礎作為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性目標。由于族際政治整合是立足于多民族國家的客觀現(xiàn)實,作為維持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行動與機制總和的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性目標實際就是多民族國家的國族建設。在現(xiàn)代中國以中華民族的國族形式參與世界民族國家間的競爭,雖其定義的是國家的對外職能,但其根源于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的國家能力,也即由各族凝聚而成的以“中華民族”的形式展現(xiàn)的中國國家實力的“軟權力”①。中華民族主義彰顯的愛國主義、各族各群熔融基礎上的利益一致與價值統(tǒng)一,均為中華大地上的各族各群的進一步有機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礎。以中華民族為載體的整合政治更符合全體國民的根本利益,也更有利于打造中華民族主權國家的軟實力。

      3. 世界潮流與中國話語

      不斷深入的全球化對于現(xiàn)代民族國家特征的解構,迎來的并非世界的一體化。作為世界另一個面向的本土化趨勢再次證明了民族國家形式的客觀價值。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國家形態(tài)并未過時,全球化的洗禮使其的構造與機制更臻于完善。同時,由于現(xiàn)代國家包容性架構的利益表達機制,構成國族的各族類群體身份從“文化民族”漸成政治利益集團的事實表明,“民族”的資源競爭工具屬性已成為民族國家國家認同與民族問題的主要根源。在現(xiàn)代中國全面參與激烈的國家間競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既是世界之中國,更是中國之中國。在全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工程中,作為國家建設重要構件的族際政治整合與國族建設需從以下方面予以思考,以構建和完善中國本土的國族理論與族際關系話語體系。

      其一,構建和完善“中華民族”理論體系,并使之有機融入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華民族”建設進程的遲緩與“族際主義”取向的國家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使得在國家建設過程中關于“中華民族”的理論也即國族理論的研究與完善未能獲得較大的進展。中國崛起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需要結合世界潮流和中國特色,對當下各種族群民族主義予以辨析與批判,確認中華民族實體的客觀存在與理論突破口,以構建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中華民族”國家民族理論?!岸嘣惑w格局”的歷史觀與“一族多群”的結構特征是當下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國族理論的基本認識框架。同時,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就是黨的族際政治整合的客觀現(xiàn)實,要求作為國家戰(zhàn)略重要實現(xiàn)機制的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應當且必須包含著中國國族理論與族際關系話語體系,這既來源于馬列主義與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實踐的有機結合,更根植于中國政治發(fā)展與國家建設的現(xiàn)實邏輯。

      其二,適時推進“中華民族”及理論入憲,并使之成為建構、解釋、處理我國族際關系的基本法理準繩。關于“中華民族”的概念及其理論進入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在學界討論不夠深入。①從民族國家的憲法構成而言,其所反映的,“乃是全體人民在基本原則的重要問題上所達成的一致共識”[29 ]8。作為現(xiàn)代中國國家載體的中華民族,既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晶,更是現(xiàn)代國人共同構建的偉大成果。現(xiàn)代中國是中華民族的主權國家屬性,確認了“中華民族”是全體中國人民經(jīng)內憂外患、艱難自覺的一致共識,其應當成為憲法的基本原則與憲法構件。同時,全球化推動的“民族主義浪潮”以及中國日益嚴峻的國家安全態(tài)勢,為維護國家主權獨立、領土不被分裂及有效進行族際政治整合,強化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組織力,“中華民族”及理論入憲已顯得極為迫切。以憲法形式確認的“中華民族”及其理論框架當是新時期中國族際關系確認及調適的法理準繩。

      其三,在“中華民族”的國族理論指導下,調適和完善中國特色的保護和推動少數(shù)民族(族群)合法權益的相關理論與政策。中國歷史的演進與現(xiàn)代國家構建,注定中華民族既是文化共同體也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其既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皩τ诂F(xiàn)代政府而言,意義最為重要的不是領土,不是法律,而是如何以正確和高效的方式來管理人和物?!盵30 ]1-20在國家崛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中華民族”的國族理論,實質在于對中國疆域內各族各群的利益協(xié)調與整合。“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15 ],決定了在國家崛起過程中既需要在中華民族的框架下確認與維護中華大地上各族各群的合法權益,更需要建立以“公民身份”為最基本國民身份的同質性族際政治整合機制。

      參考文獻:

      [1] 周平.中華民族:中華現(xiàn)代國家的基石[J].政治學研究,2015(4).

      [2] 常士訚.族際政治整合的多維構成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0(2).

      [3] [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胡宗澤,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4] JM Lenhart.Enciclopedia Universal Ilustrada Europeo-Americana[M].Barcelona: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1907-1934.

      [5]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李金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6] 徐迅.民族主義:第二版[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7] [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8] [英]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導論[M].張華青,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9] [日]松本真澄.中國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論”為中心[M].魯忠慧,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0] 于春洋.論族際政治整合:研究取向與實踐模式[J].天府新論,2012(6).

      [11] 左宏愿.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的族際政治整合[J].廣西民族研究,2011(1).

      [12] 趙淼.試論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的轉型[J].貴州民族研究,2009(2).

      [13] 呂思勉.中華民族源流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14]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5] 新華網(wǎng).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京舉行 習近平作重要講話[N/OL].(2014-09-29)[2016-12-10].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9/c64094-25762843.html.

      [16] 陳建樾.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整合與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17] 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G]//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8] James Townsend.Chinese Nationalism[R].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27 (Jan., 1992 ).

      [19] [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M].葉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 馬戎.中國社會的另一類“二元結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21] 金炳鎬,裴圣愚,肖銳.中華民族:“民族復合體”還是“民族實體”?[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1).

      [22]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23] 周平.中華民族的性質與特點[J].學術界,2015(4).

      [24] 張鳳陽.西方民族-國家成長的歷史過程與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5(6).

      [25]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26] [美]菲利克斯·格羅斯.公民與國家——民族、部族和族屬身份[M].王建娥,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7] 馬戎.新世紀中國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戰(zhàn)略[G]//中國民族關系現(xiàn)狀與前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8] 周平.中國的邊疆治理:族際主義還是區(qū)域主義[J].思想戰(zhàn)線,2008(3).

      [29] 張千帆.西方憲政體系:上冊·美國憲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0] Jonathan Xavier Inda.Analytics of the Modern:An Introductionin Jonathan Xavier Inda (ed.),Anthropologies of Modernity:Foucault, Governmentality, and Life Politics[M].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THE 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

      Liu Yonggang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mitated modern nation of China is based on Chinese nation united b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ithin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ies,and embodied by Chinese people who cherish the faith of building patriotism though faced with troubles at home and aggression from abroad. At the same time,the consistent value,integrated with cultures and interest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on Chinese land,makes the Chinese nation not only a direct carrier of the politics of modern China identity,but also a realistic goal of 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state property of Chinese nation sovereignty in modern times decides that the entity,what is called a“nation”,can only be“the Chinese nation”. However,the career of state rising and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re facing great risks and challenges due to the shadowy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lack of Chinese nation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state construction. The state 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quires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behavior logic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takes“the Chinese nation”theory as its core under the great strategy of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system,an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China Dream”by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

      Keywords:nation-state;political integration;nationality theory;ethnic relations;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

      ﹝責任編輯:黃仲盈﹞

      猜你喜歡
      民族國家
      談經(jīng)濟全球化下的市場經(jīng)濟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商情(2016年50期)2017-02-28 09:46:34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人民論壇(2016年33期)2016-12-27 16:49:27
      19世紀俄羅斯邊疆民族政策鏡鑒
      人民論壇(2016年30期)2016-12-05 14:44:26
      試論經(jīng)濟全球化下的市場經(jīng)濟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宋代是否已是“民族國家”?
      看歷史(2016年5期)2016-06-03 16:05:39
      試論經(jīng)濟全球化下的市場經(jīng)濟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民族國家與自由民主話語具有普適性嗎?
      人民論壇(2016年9期)2016-04-07 17:34:21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中國國家觀念的古今之變
      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對婦女解放的雙重作用
      全球化時代何以“反對民族國家”
      得荣县| 远安县| 九台市| 黄大仙区| 凤冈县| 武宁县| 龙泉市| 达拉特旗| 东乌珠穆沁旗| 元朗区| 镇江市| 鞍山市| 根河市| 武清区| 奉新县| 资中县| 德化县| 大同县| 天台县| 城市| 新邵县| 交城县| 象州县| 凤冈县| 蒲江县| 碌曲县| 临城县| 梁河县| 会泽县| 西安市| 曲靖市| 崇文区| 获嘉县| 昌平区| 新化县| 湟源县| 富顺县| 湘潭市| 岱山县| 华蓥市| 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