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永和
人間四月食俗多
文林永和
四月份的兩個節(jié)氣——清明和谷雨,有不少食俗仍在傳承。
一、清明
我國有多個民族過清明節(jié),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食俗中多有與之相伴的內容。
1.吃青團子。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的汁與糯米粉拌勻為皮,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團子的餡心,包成團子,入籠蒸熟。青團子油綠如玉,糯潤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故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格外重要。
2.吃清明螺。清明時節(jié),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jié)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3.吃馓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jié)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jié)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jié)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4.吃潤餅菜。每到清明時節(jié),閩臺地區(qū)盛行吃潤餅菜的食俗。據(jù)說,這是古時寒食節(jié)食俗之遺風。閩南各地的菜餅潤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素餡為主。
5.蒸烏稔飯。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烏稔飯的制作方法并不繁雜,將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后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9小時后撈出,放在蒸煮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
6.蒸清明粑。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在清明節(jié)要上山采艾蒿,采摘回來洗凈切細后,與糯米、臘肉、蒜苗、五香、鹽等混合蒸熟,叫“清明粑”。清明粑清香爽口,糯潤綿軟,頗受當?shù)厝藗兊南矏邸?/p>
7.蒸子推饃。子推饃是陜北地區(qū)的特色清明食品,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位高士而流傳下來的,形狀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里面包有雞蛋或紅棗,上面綴有各式各樣的面花。子推饃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
二、谷雨
1.采茶和飲茶。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明目甚至辟邪,所以谷雨這天不管什么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茶農們說,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這天采的鮮茶葉做的干茶,只有貴客來了才會拿出來喝呢!不過,從健康角度講,茶葉剛采摘下來不宜飲用,容易造成腹瀉,需要加工或存放一段時間后飲用才好。其實,茶農們飲用的谷雨茶,均為以前儲存的。
2.食香椿。我國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習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時節(jié),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yǎng)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等功效,適當吃些,對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