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紅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您曾經(jīng)在本刊發(fā)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創(chuàng)新的抓手”(2010)、“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為立德樹人提供精神支柱”(2016),其中指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斷普及和深化基礎上,要向立德樹人轉型升級。您作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始人,并且又擔任了德育與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長,您怎么看待新形勢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精髓是塑造積極心理,奠基幸福人生。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就是德福論,將道德或美德作為幸福的前提或統(tǒng)領。我們主張,積極心理是美德的先導,美德是積極心理的升華;美德在心理與幸福之間實現(xiàn)了無縫對接??梢姡e極心理健康教育深層飽含德育內涵。人們常說“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看來,這句話應該發(fā)展完善為“育人為本,正心為根;德育為先,心育為源”。這樣就更進一步揭示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深層關系。這個思想邏輯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經(jīng)典里就能找到,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積極心理、正面心理,同時還包含端正、矯正心理偏差的意蘊,其內涵比當代西方興起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中的“Positive”(積極的、正面的)還豐富,更有先見之明。
依據(jù)發(fā)展心理學和進化心理學來看,應該是心理發(fā)展在前,品德發(fā)展在后。美好的心理可以發(fā)展成為美德,丑惡的心靈會誘發(fā)惡習。德育不能泛化,不能把心理問題任意上升到品德層面,因為許多心理問題是發(fā)展中的問題,隨著成長成熟,問題會自正,所謂樹大自直;也不能把品德問題簡化為心理問題,因為一旦成為品德問題就會傷害到他人利益。但是這種品德問題一開始的的確確更多是由于心理問題的不斷惡化才導致的。所以,要想從根本上預防矯治道德問題,就要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從這個意義上講,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破解德育低效難題的重要突破口。
:請您進一步談談如何突破德育低效?如何立德樹人?
孟萬金:我們提出“正心立德,勞動樹人”。前面說過,正心對立德具有先導和源頭作用。下面重點談談勞動樹人。
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談到勞動在人類形成中的決定作用。恩格斯在1876年所寫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明確提出并全面論證了勞動創(chuàng)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因為一是勞動促進了人的形體結構的形成,使人從動物爬行變成了直立行走。二是勞動引起了身體結構和腦髓的發(fā)展、心理素質的發(fā)展,以及最初的語言和思維,終于具有了高于其他一切動物的智能或智慧。三是勞動給人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活動, 人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構成了人類不同于動物本能活動的根本標志。四是勞動給人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促進文明進步,也就是勞動造福于人??傊趶墓旁尺M化到人類以及人類發(fā)展過程中,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人、發(fā)展人,更造福人。因此,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可見,勞動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立足之本,而我們在成為人尤其是高級人之后,有些人卻忘卻了這個根本,以致于出現(xiàn)了好逸惡勞現(xiàn)象。導致立德樹人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從這個意義上講,“正心立德,勞動樹人”為破解德育低效難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突破口。
:您創(chuàng)立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已經(jīng)成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為素質教育邁向幸福指明了方向,為此,您還專門出版了《幸福教育實用指南》。請您談談對幸福的見解。
孟萬金:幸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永恒的主題和不懈的追求。亞里士多德曾說:“幸福是終極的和自足的,它是行為的目的?!辟M爾巴哈說得更明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信條草案》中斷言:“在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原理,它們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整個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無須加以證明的”,那就是“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倍鴱闹袊糯宓滥枷爰谊P于幸福的德福觀、取法自然觀和義利并重觀,到如今民間廣為流傳的“五福”觀(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從古希臘時期的感性主義、理性主義關于幸福的快樂觀、節(jié)制觀,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幸福觀;從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提出建成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钡闹袊鴫?;從不丹提出“國民幸??傊怠?,到聯(lián)合國每年發(fā)布《全球幸福指數(shù)報告》,確定每年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每年發(fā)布《全球幸福指數(shù)報告》。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幸福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最終追求。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進程就是不斷邁向幸福,不斷推進幸福教育,那么,什么是幸福教育?
孟萬金:國外積極心理學的副標題即是關于幸福的學問,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課也叫幸福課,幸福幾乎成了積極心理學的代名詞。積極心理學發(fā)起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總幸福指數(shù)=先天的遺傳素質+后天的環(huán)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這個總體幸福取決于三個因素,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把第三個因素“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作為翹起教育發(fā)展和人類幸福的支點。
如果我們把人生比喻成長河,積極心理就是起點,幸福就是終極目標。換句話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基礎,幸福教育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端。對我個人而言,2010年前,我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基礎,即積極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后,我的研究更多側重于高端,即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就是將素質教育進一步指向幸福人生和幸福社會終極目標的教育,旨在為塑造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幸福人生和建設和諧幸福的社會奠基。其操作定義就是“在幸福中開展教育,在教育中分享幸福;通過教育傳遞創(chuàng)新幸福,通過幸福優(yōu)化促進教育?!逼渚杈褪亲屆總€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幸福教育源于人類社會對幸福的追求,源于塑造幸福人生和建設幸福社會的需要。
: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為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的終極價值訴求,更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指向,我們目前的基礎教育是否偏離了這個終極目標?
孟萬金:美國斯坦福大學諾丁斯教授在《幸福與教育》中明確指出“好教育就應該極大地促進個人或集體的幸?!?。全球國家幸福指數(shù)排名標準涉及九大領域,教育排在首位??梢姡腋I鐣幕A在民生,關鍵靠教育。
俄羅斯教育科學奠基人烏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諾丁斯在《幸福與教育》中也強調 “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核心的目的”??梢姡瑢€體,教育肩負著塑造幸福人生的天職;對社會,教育承載著為幸福社會培養(yǎng)有用之人、幸福之人的使命。這一點,從聯(lián)合國每年發(fā)布的《全球幸福指數(shù)報告》評價體系可以得到充分說明——教育排在九條評價標準的首要位置。英國發(fā)布的《幸福宣言》認定幸福取決于三個要素:一是我們的父母,通過他們的基因和被養(yǎng)育成人的方式,影響任何與他人相處的幸福獲得。這個要素變量大約占50%。二是我們的境遇,包括我們的收入,還有其他外在因素如氣候和居住的環(huán)境,這部分只占10%。三是我們對前途的展望和活動的參與,比如我們和他人的友誼、參與社群活動、從事的運動和種種愛好、人生態(tài)度等,占余下的40%。不難看出,第一、第三兩方面占90%,在很大程度上指教育或基于教育的東西。因此,《幸福宣言》提出創(chuàng)建幸福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創(chuàng)造一個促進涵養(yǎng)的教育系統(tǒng)?!边@里所說的“涵養(yǎng)”也可以理解為素質,也就是要讓教育成為素質教育。
遺憾的是,我們教育的過程和根本目標、終極目標似乎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我們的基礎教育缺少“幸?!边@個終極目標導向,導致各種單項目標或階段性目標誤導教育偏離了幸福主線。盡管單項或階段性目標表面上看是暫時的進步,但放到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生命長河來看,尤其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來看,這種表面的暫時的進步有可能導致畸形發(fā)展,為健全人格和終身幸福埋下隱患,給國家社會造成危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我國教育還不完全適應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因此,解放學生和教師,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開展讓師生幸福起來的幸福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設幸福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
:幸福教育可以使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完全融于教育實踐,對基層學校和一線實踐有操作意義,請您介紹一下如何具體開展幸福教育?
孟萬金:幸福教育是師生雙邊的互動,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的學生。因此,我們聚焦幸福教育的表現(xiàn)和途徑有兩大方面。在幸福教育的表現(xiàn)方面,教師和學生幸福感包括知足體驗、身心健康體驗、成長發(fā)展體驗、良好人際體驗等維度。在幸福教育途徑方面,教師獲得幸福的途徑可歸納為職業(yè)認同、學校管理、社會支持、身心健康等維度;學生獲得幸福的途徑包括角色認同、人際交往、身心健康和親社會行為等維度。幸福教育的重心和精髓在于建設幸福課堂、幸福班級、幸福學校。
建設幸福課堂。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重心在課堂,關鍵要抓好抓實教師愛教、會教、教會和學生愛學、會學、學會。傳統(tǒng)教學主要是 “教師為中心”的師本課堂、教本課堂,幸福教育主張“學生為中心”的生本課堂、學本課堂。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任務驅動促進知識的構建和技能的形成,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使學生從 “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讓學生生動活潑學習,一改灌輸式、填鴨式、題海戰(zhàn)等落后被動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機活力,發(fā)生根本性變革。幸福課堂不是具體的課堂形態(tài),而是范疇,凡是追求快樂精神的課堂,不論具體叫什么名字,都屬于幸福課堂。
建設幸福班級。要在幸福課堂的基礎上,著力凸顯三點:第一,愛心文化是幸福班級的靈魂。要分別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通過理念、班訓、班歌、班風、標識和環(huán)境集中體現(xiàn)愛心。第二,和諧結構是幸福班級的支柱。通過班組和團隊團體構建,彰顯愛、生成愛和分享愛,形成團結有力、朝氣蓬勃、張揚個性、放飛夢想、受人尊重、令人向往的班集體。第三,快樂成長是幸福班級的階梯。通過發(fā)展規(guī)劃、自主自治、主題活動、班級成績、班級特色、班級聲譽集中體現(xiàn)班集體在快樂中的進步。
建設幸福學校。幸福學校的創(chuàng)建重在營造幸福文化:一是辦學理念,堅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把學校辦成師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精神樂園;二是行動計劃,重點是近三年、五年的行動綱領、共同愿景和科研引領;三是組織管理,強化人文關懷、合作分享和公正公平;四是滿意度,體現(xiàn)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綜合滿意程度。
不論是創(chuàng)幸福班級還是辦幸福學校,讓“學生生動活潑學習”的幸福課堂都是重中之重,“愛教愛學、會教會學、教會學會”自然也是基礎的基礎,積極向上的心理和環(huán)境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塑造積極心理是創(chuàng)幸福班級、辦幸福學校的共同基礎,要重點培養(yǎng)認知、情感、意志、律己、利群和超越六大維度的積極心理品質,構建幸福的心理調節(jié)機制。同時,還要注重營造積極的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
: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您認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有怎樣的地位和作用呢?
孟萬金:幸福感具有整體性,不僅要注重橫向全面發(fā)展,也要注重縱向持續(xù)發(fā)展,極度關注某個方面或某個階段,可能會有損于整體幸福、終身幸福。這就是我們的教育體系為什么在各級教育都要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在這個教育體系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盡管只是其中一份子,其內部功能表現(xiàn)為對個體全面發(fā)展和健康人格乃至整體幸福感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支點作用。
所以說,不論從基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整體幸福的內部功能來看,還是從基于全局的對整個教育體系影響的外部功能來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都發(fā)揮著杠桿的功能,起著四兩撥千斤的妙用,借阿基米德的名言來比喻就是:“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