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昭 張詠梅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不成方圓,乃成珍器!講臺上,他的教學奇諧流美、文韻飛揚;生活中,他的愛好多元混搭、天馬行空。趙昭以超凡的靈性和絕佳的天賦靜靜地把對語文教育的理解彰顯到了極致!在他看似毫不費力和毫無懸念的成功背后,是磨破血肉的努力與堅持。
——竇桂梅
一、學情調(diào)查,選準教學起點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之前讀過課文了吧?
生:是。
師:只讀了一遍的舉手。
(無人舉手)
師:挺好,只讀一遍的確是不夠的。讀過兩遍的舉手。
(十幾人舉手)
師:讀過三遍以上的舉手。
(十幾人舉手)
師:最多有讀過幾遍的?自己說個數(shù)字。
(生說。最多有讀過6遍的。)
師:讀了那么多次,很難得。無論讀過幾遍,都有收獲嗎?
生:有。
師:如果用1至10的數(shù)字來評價你的收獲的話,你對這篇課文的收獲是幾?
(生說。略。)
師:你們做得很好!無論你的數(shù)字是幾,都是對自己學習收獲的一種評估。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數(shù)字等級:(出示)
1. 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誰。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能說出課文主要寫了
什么。
4. 會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5. 知道“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yīng)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6. 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7. 能夠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和“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兩句話的深刻含義。
8. 通過思考,能夠提出一個關(guān)于課文的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9. 能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10.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現(xiàn)在請你按照這個標準,再用1至10的數(shù)字描述你的學習收獲,你會選數(shù)字幾?請用手勢表示。
(大部分學生在等級5與6之間)
師:接下來按你們的節(jié)奏來學習。我們先請一名同學來讀課文,當我說“換”的時候,被我拍到肩膀的同學繼續(xù)往下讀,聽清了嗎?
生:聽清了。
(生輪流讀文,失誤處全班齊讀。)
師:你們的朗讀跟我想象
的有差距,我們放慢速度。
二、創(chuàng)意辨析,連通詞句段篇
師:我們以玩開始,以玩結(jié)束。接下來,我們放松一下,來一個猜詞的游戲。老師出示圖片,你們來猜是課文中的哪個四字詞語。
1.學習“花團錦簇”“姹紫
嫣紅”
師:(出示圖片1)可以用課文中的哪兩個詞語來形容這些花美麗的樣子?
生: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誰能把這兩個詞寫到黑板上?
(生寫)
師:這兩個詞好難寫啊,能寫正確真不容易。既然這幅美麗的圖片用這兩個詞來形容都可以,也就是說這兩個詞的意思非常接近,是不是?
生:是。
師:(同時出示圖片1和圖片2)那接下來的這兩幅圖片應(yīng)該分別用這兩個詞的哪個來形容更恰當呢?
生:圖片1是“姹紫嫣紅”,圖片2是“花團錦簇”。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又都同意?說說這兩個詞語的細微差別是什么。
生:“姹紫嫣紅”是說顏色好看,“花團錦簇”是說數(shù)量多。
師:這種細微的差別也被你們找到了?!版弊湘碳t”是從顏色上來形容,“花團錦簇”是從數(shù)量上來形容。那好,請大家再看這張圖片(出示圖片3。除了紫色和紅色,還有其他多種顏色),這張圖片能用“姹紫嫣紅”來形容嗎?
生:能。
師:可是這張圖片上的顏色復(fù)雜得多啊,還能嗎?
生:能。
師:為什么?
生:因為“姹紫嫣紅”并不是指單單只有紫色和紅色,是指很多種顏色。
師:說得好,“姹紫嫣紅”的“紫”和“紅”只是一種虛指和泛指,并不單單是指這兩種顏色,這個詞是用來形容顏色多。
看看書里面的這句話是怎么
說的。
生:(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沒聽出來怎么美?。≌l再來讀?
生:(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這次好多了,一起讀。
生:(齊)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不許看書,再來一遍。
生:(背)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這就背下來啦?這不挺容易的嘛!
2.學習“應(yīng)接不暇”
師:再來猜個詞。(出示圖片4)用課文中的哪個詞形容它最恰當?
生:應(yīng)接不暇。
師:來,把這個詞寫在黑
板上。
(生寫)
師:“暇”當什么講?
生:空閑。
師:“不暇”就是——
生:沒有空閑。
師:對,“應(yīng)接不暇”的原意就是指景物繁多,沒有空閑,來不及欣賞。現(xiàn)在把帶有“應(yīng)接不暇”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師:課文中說在德國的大街上走路,就像走在了紹興南郊的山陰道上一樣,兩邊的美麗景色一雙眼睛都不夠看。
生:……
師:你們不會是不知道這條山陰道吧?
生:不知道。
師:我來介紹一下。在紹興的南郊沿途這一帶,景色又美又多。有一條長長的小路,被稱為山陰道?!妒勒f新語》中記載了大書法家王獻之對這條山陰道上美麗景色的評價。(出示: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我來給你們吟誦一下這句。(師吟誦)“應(yīng)接不暇”這個成語最早就是出自這里。
師:那也就是說,季羨林老先生走在德國的街道上看到的美景,有了應(yīng)接不暇的感覺,覺得就像走在了——
生:山陰道上。
師:讓他感覺——
生:應(yīng)接不暇。
師:誰來讀讀這句?
生:(讀)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師:再讀。
生:(讀)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師:誰能背下來?
生:(背)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師:一起背一次。
生:(齊背)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3.學習“莞爾一笑”
師:背得真好。這次我們不猜詞了,我們來猜圖。(出示圖片5~7)你猜哪張圖片的笑容可以用“莞爾一笑”來形容?
生:圖片7。
師:你們覺得這個笑容美嗎?
生:美。
師:我們來看最后一個自然段。(出示)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
師:兩句話中出現(xiàn)了三個“美麗”,現(xiàn)在我倒想問問大家,你覺得是笑美,還是花美?
生:笑美。
師:花不美?
生:花也美。
師:到底哪個美?
生:都美。(笑)
師:那是景美呢,還是人
美呢?
生:都美。
師:那是人的笑美呢,還是人的別的什么東西美呢?我知道你們的意思了,不用說出來。通過作者用的這個“也”字,你覺得季羨林老先生心中的花是最美的嗎?可以自己想想。
4.學習“耐人尋味”
師:形容花美,我們有“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出示圖片)。形容笑容美,我們有“莞爾一笑”(出示圖片)。形容景色美,我們有“應(yīng)接不暇”(出示圖片)?,F(xiàn)在我們來進行最后一個猜詞游戲,謎面就是本課中我們學習的四個詞,這些詞帶給了你什么感覺?你能用課文中
的一個四字詞來形容這種感
覺嗎?
生:耐人尋味。
師:課文中說哪種境界是“耐人尋味”的?
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說對了。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誰來完整地讀一讀第3自然段,讓我們感受一下?
(生讀)
師:那么,接下來問題來了,什么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生:就是別人做事是為了我,我做事是為了別人。
師:大家都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叫“別人為我,我為別人”呢?
生:因為“人人”更能突出地說明是每一個人。
師:“每一個人”也就是說家家戶戶都這樣,是嗎?
生:是。
師:好,那就數(shù)數(shù)看,課文寫了幾次“家家戶戶”,寫了幾個“都”?
生:寫了3次“家家戶戶”,寫了6個“都”。
師:多嗎?
生:多。
師:家家戶戶都……都……都……
師:我們來讀讀前三個感受一下,我讀前面帶“都”的句子,你們讀箭頭指向的句子。
師: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
生: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生: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
不暇。
師:花朵都朝外開——
生: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人人為我——
生:我為人人。
師:(讀)我走在街上……
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
三、質(zhì)疑拓展,學科走向生活
師:課文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有。
師:季羨林老先生能熟練運用英語、德語等十幾種語言,其實還包括一些已經(jīng)失傳的語言,比如吐火羅語等,知道了這些,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有。
師:季老先生一生弟子無數(shù),其中最小的一個關(guān)門弟子曾經(jīng)在百家講壇上解讀過《三字經(jīng)》《百家姓》《弟子規(guī)》,他就是錢文忠。知道了這些,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有。
師:季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的身邊。
師:聽了這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有。
師:那就把你們的疑問帶到課外,帶到生活中去,歲月會教給你們更多。我相信,一切自有答案!
【評析】
2012年全國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在廈門舉行,與會的老師帶回來一個名字“趙昭”。2017年全國小語“十大青年名師”頒獎典禮也在廈門舉行,終見真人真課,很有些“一見鐘情”的感覺。借評課之機做一番理性梳理,啟發(fā)一定會來得更深。
當前小語課改中有兩個問題破解難度很大,一是怎么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桌子拉開了,小組合作了,學生就自主了嗎?二是辨清了文體,找到了從個到類遷移閱讀的策略,教學就有效了嗎?趙昭老師的這堂課恰好在這兩點上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一、 用自我評估喚起學習愿望
這個部分最打動我的是那句話“按你們的節(jié)奏來學習”。開課時,趙老師了解到學生最多的已經(jīng)讀過6遍課文,于是給出10道測試題,讓學生以1~10的數(shù)字為自己作評估,用手指反饋,大部分學生打出了5~6分。在了解到這樣的學情后,趙老師說了這句話。
毋庸置疑,從易到難的10道題目設(shè)計得很講究。它將教學目標分解并轉(zhuǎn)化,讓學生能借此對自己的學習起點有一個相對精準的自我判斷,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置于自主學習者的身份定位。
在接下來抽生輪讀全文后,趙老師直言“你們的朗讀跟我想象的有差距,我們放慢速度”,這就是“按你們的節(jié)奏來”。真誠的、說到做到的趙昭,開課就把我吸引了。
真實的起點,服務(wù)于學生的學習,這本是常識,但這樣的常識離我們好像越來越遠。很贊同吳忠豪教授說的“一些名師功底厚,氣場大,對語文學科及學習的理解不夠;一些一線老師辨析弱,不自信,容易被皮毛吸引”。趙昭也是名師,能在這樣重要的展示課上如此真誠地放低自己,始于對學科及學習本質(zhì)的理解。這是當前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的常識。
二、 以游戲活動搭起學習平臺
通觀全課,主體部分由四個猜詞活動組成,趙老師說“我們以玩開始,以玩結(jié)束”,為了玩出名堂,設(shè)計上可以說是大費周章。
第一次猜詞由圖片引出?!版弊湘碳t”“花團錦簇”好猜難寫重意思辨析,目的是帶出句子段落理解直至全班熟讀成誦。身著粉色校服的學生用眼睛追隨身著粉色T恤的老師繞場一周,嘴里一直念誦著讀過理解過的句段,這樣生動的學習情景正是語文學習的本質(zhì):書寫詞語,朗讀、理解并積累語言。
第二次猜詞活動由動態(tài)視頻引出?!皯?yīng)接不暇”帶出典故“山陰道”,延伸到趙老師吟誦,最后還是落腳到趙老師繞場一周學生熟讀成誦。
第三次猜詞活動是從四張圖片中選出“莞爾一笑”,辨析“人美還是花美”“人美還是景美”“人的笑美還是人的別的什么東西美”,這里最動人的是趙老師那句“我知道你們的意思了,不用說出來”,那個時刻我讀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妙的那層關(guān)系,叫“默契”。中國文化是崇尚“意會”的,語文課是傳承文化的,語文老師的一言一行就應(yīng)該這樣滿含文化的特質(zhì)。
第四次猜詞有質(zhì)的提升,以前四個詞為謎面引出“耐人尋味”。體會句子、段落怎么聯(lián)系在一起的,指向篇章結(jié)構(gòu);體會什么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指向主題升華。形式與內(nèi)容,工具與人文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好的教學不是教師依據(jù)文體找出了策略然后亦步亦趨地去教,而是教師心中有知識,口中無術(shù)語,手上有技術(shù),應(yīng)學生發(fā)展之需點撥、提煉,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建構(gòu)。
教師的教學智慧體現(xiàn)在三處:一是緊緊抓住文本四字詞多的語言特點,以猜詞為切入口,從正確書寫到精微的詞義辨析,勾連句子與段落,用理解帶動朗讀進而達成背誦,整個過程層層推進,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特質(zhì);二是四個猜詞活動既連貫成一個整體,形式上又有變化,誠意十足的“游戲”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一直飽滿,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三是教師的評價語指向全人發(fā)展,諸如“我聽出了你的理解,誰想讀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理解?”“為什么不舉手?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準備好的。”“遇到問題要努力尋求幫助,我一直在你身邊呢!”正是這些自然流淌的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回應(yīng)帶給學生安全與自信,最后漸入佳境。
三、 借深入追問引發(fā)持續(xù)學習
在課的結(jié)尾,趙老師選擇了三個關(guān)于季老先生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他熟練掌握十幾種語言,他的關(guān)門弟子在百家講壇開系列講座解讀傳統(tǒng)文化,他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的身邊”。連續(xù)三個“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像一座橋,指示了繼續(xù)探索的方向,尤其最后的結(jié)語“歲月會教給你們更多”,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生活,引向未來。教師隱身,學生的自主面對才成為可能。
以人立課,既指將語文課指向?qū)W生全人培養(yǎng),更指教師本人對學科、對教育、對人有完整的理解,本身以真實的全人進入課堂;守正是指對學科立場的堅守,在語文課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言語實踐機會,以提升學生言語素養(yǎng)為己任;創(chuàng)新是指在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興趣上著力,設(shè)計有趣、有效的言語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精準的語文知識,形成實用的語文能力。
此人,此課,對此做了很好的演繹,我的鐘情也在這里。
(作者單位:黑龍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重慶市教科院)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