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也是老齡化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需要。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當前青年志愿者活動如能在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中得到全面開展,必定會帶來青年志愿者活動和思政課社會實踐質量提升的雙贏。在實現(xiàn)路徑上,價值共識是關鍵,小微實踐建根基,協(xié)同創(chuàng)新成氣候。
關鍵詞:志愿者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9-0045-03
Abstra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riven by youth volunteer activities is a deman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fine cultural heritage, for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ging society and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nhancement of this cours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is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At present, if youth volunteer activities could be lunched in an all-round way, there must be a win-win improvement in both volunteer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quality of this course. On the way to success, consensus of value plays a key role, small and micro-sized practice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prevail.
Keywords: youth volunteer activ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al teaching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兑庖姟返膶徸h通過是我國志愿服務發(fā)展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被政府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的重大事件,將為今后志愿者服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2015年7月,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印發(fā)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其中關于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建設體系的基本原則中強調指出了“注重發(fā)揮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育人功能,創(chuàng)新推動學生實踐教學和教師實踐研修”等要求。筆者以為:在當前國家教育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迎來了以志愿者活動開展為導向去促進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的良好際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如能以此順勢而為,必將對我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整體發(fā)展帶來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
一、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青年志愿者活動,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奉獻個人力量的活動;是新時期青年人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個人綜合品質和道德品格的良好載體。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含校內和校外)社會實踐兩方面。2012年教育部等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社會調查、生產(chǎn)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青年志愿者活動無論形式與內容無疑是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知行合一的最好載體之一。隨著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尤為迫切。
(一)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以儒學為代表,主張人與世界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一體,主張中庸和諧。提出了諸如天地人和、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講“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等,倡導人生于世,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提倡尊老愛幼,“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凡此這些都展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利己與利他達成和諧一致的智慧。在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jīng)濟利己主義思想、甚至是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等不良思想沖擊之下,通過志愿活動的形式,積極引導青少年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助人為樂的和諧社會思想,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卻中度甚至低度踐行的落差問題。
(二)老齡化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需要
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動老齡事業(yè)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指出了“要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發(fā)揮有關社會組織作用,發(fā)展為老年人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yè)”。在老齡化社會到來的今天,關愛老人的今天就等于關愛自己的明天,“關愛老人”、“和諧社會”已經(jīng)不能只是成為思政課堂上的華麗口號,在政府從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高度發(fā)起了全社會共同加大對于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力度的情形下,當代青年人在其中如何有所擔當?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改革發(fā)現(xiàn):以思政課實踐教學為契機,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關愛老人系列志愿者活動的成效是顯著的,是比較好的實踐教學方式方法。
(三)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政課主要學科依托是國家一級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科定位上屬于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界一向重視對其實效性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中,專門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指示,提出“要倡導和支持學生參加生產(chǎn)勞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在完成學業(yè)的同時參加勤工助學,支持學生開展科技發(fā)明活動?!钡鹊取J聦嵣?,不少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并不擅長做理論研究的??茖W生而言,類似志愿者活動這樣的動手能力強的實踐教學形式的開展,相比調研類活動形式,對其思想觸動和啟發(fā)普遍更為有效。
二、當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現(xiàn)狀
目前高校個別部門已經(jīng)在不同程度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但是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設計中全面開展志愿者活動的經(jīng)驗做法相對尚未成熟有待加強。因此,探討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與志愿者活動聯(lián)姻就顯得更有意義了。
(一)當前我國高校志愿者活動情況
多年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志愿者活動的康莊大道,高校志愿者活動呈現(xiàn)健康良好的發(fā)展狀態(tài)。目前基本情況是:高校志愿者活動管理部門主要是學校團委、院系學生黨總支、各種學生協(xié)會等部門;在活動形式上,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重大賽事。參與由政府主辦的大型活動,例如:為2016年杭州G20峰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相關籌備組織工作提供志愿服務;其二,社會公益。參與各類機構、社會團體主辦的各類主題公益活動。例如:由婦聯(lián)組織舉辦的關愛女性健康的“黃絲帶”公益活動、由中國好人網(wǎng)發(fā)起的幫扶、捐贈獻愛心活動等;其三,幫扶貧困。參與關愛弱勢群體等活動,例如前往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獻愛心等活動;其四,應急事件。當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政府或其他部門會通過征集志愿者方式臨時召集年青人前往應急現(xiàn)場處理問題。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廣州火車站春運滯留旅客疏通工作等。其五,校園活動。為自己學院主辦的系列活動提供志愿服務,例如校運會、各類比賽等??梢哉f,多年來,累積起來的活動項目是有一定規(guī)模的,各級組織管理部門付出的努力是肯定的,體現(xiàn)了一定規(guī)模和態(tài)勢,點燃了不少青年人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奉獻愛心的熱情。特點體現(xiàn)為:大學生主體性、活動項目化、組織機構成效漸突顯。但是以上這些活動可謂星星之火,仍然沒有能夠實現(xiàn)大范圍甚至全員開展,進而未能形成大氣候。
(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情況
1. 課內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狀況相對成熟,效度較高能得到學生充分肯定。課內實踐教學地點主要定位在教學課堂這個相對安全、教師熟悉可控的室內空間里,教師設計的實踐教學項目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專題研討、案例分析、辯論賽、情景劇、知識競賽等方面,項目開展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原則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學目標的預期成效是相對容易實現(xiàn)的。因此,從目前高??傮w情況看,只要教師積極主動設計實踐項目,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一般情況下課內實踐教學是受到學生歡迎并且學生是能夠積極參與的??梢哉f,相比課外社會實踐,其難度系數(shù)是較低的,但恰恰難度低是造成教學影響力不太深刻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課外社會實踐教學的開展難度相對較大,實施狀況參差不齊不盡人意。據(jù)了解,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當前并非所有院校都全面開展了思政課社會實踐,有些僅停留在直接布置調研報告的簡單層面上。而即使在有開展思政課社會實踐的院校里,也有層次之分。有些學院對于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有專項經(jīng)費(單獨撥付,不在思政課建設專項經(jīng)費里);有些沒有直接經(jīng)費,但是學生外出社會實踐可以停課一周,同時算老師工作量,作為指導實踐學時等;也有些什么也不算,就當必須完成的工作量布置給教師等。而在活動內容上,據(jù)不完全了解,主要分為調研類和活動類。其中調研類主要做法是老師推薦選題指導學生撰寫研究策劃書,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在寒暑假或者學期間開展調查,然后提交相關調查報告、參與實踐成果匯報評比等。而活動類主要做法是以班級或者小組為單位開展各種主題公益活動等,活動回來后通過小組匯報形式展現(xiàn)學習成果。
三、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志愿者活動無縫鏈接的可行性
1. 從當前國家加強實踐育人方針政策導向看,兩者通過實踐活動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功能一致相得益彰。
思政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必修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社會實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范疇,近年來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門多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重要文件中強調思政課加強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及明確指出了志愿者很多是其主要載體之一。而事實上,如果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能夠合理開展志愿者活動,那么其教育影響力將覆蓋到高校全體學生中,將能夠展現(xiàn)高校在開展實踐育人工作達到其他部門所難以做到的全員育人的優(yōu)勢,如果能夠把這個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好,其影響力是深刻且富有意義的。
2. 從學生成長成才的內需性角度看: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切合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轉折點,是其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穩(wěn)定期的重要關口,也是其人生觀價值觀走向定型的關鍵節(jié)點,甚至可以說是實施有效教育的最后一道戰(zhàn)壕了。 這個如此重要的時期,培養(yǎng)學生具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僅僅紙上談兵,教師更需要引導學生理論運用實踐,走向社會去鍛煉去體驗去促進成長??梢哉f,志愿者理念的植根對于其成長成才是內需性的,當學生走進青年志愿者隊伍后,他們能夠真實貼近社會、貼近生活,以自己的行動去弘揚真善美,為和諧社會發(fā)展做出一點事情,從而促進了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
3. 從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可行性角度看: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措施可以付諸以行。
近年來,筆者致力于探求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可能性與利弊,從指導近千名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情況的效果分析來看,能夠較為深切地感受到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是未來實踐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是可行且效果顯著的,當然也存在一定困難,權衡之下筆者持樂觀態(tài)度。首先,肯定之處在于:其一,大學生普遍具備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開展志愿活動的基本實踐能力。其二,大學生親身參與志愿活動后的思想收獲比開展調研后的成績比較而言,一般來說前者效果更為顯著。其三,大學生開展志愿活動的社會效應相比調研成果的社會效應而言,一般來說前者相對更高。其四,大學生在校期間人身意外險和簽署安全協(xié)議書可以提供外出安全保障。其五,教師自身對志愿活動的價值導向對于學生的影響是起作用的。當然,目前條件仍欠成熟的階段,推行這個改革理念是存在一定困難的,例如:其一,外出安全問題。其二,志愿活動前的技能培訓問題。其三,活動資金問題。其四,實踐評價問題。其五,志愿活動登記問題等等??偠灾?,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有其生長土壤,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積點滴可匯聚成江河,越早開展越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永續(xù)發(fā)展。
四、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現(xiàn)路徑
當前我國社會和教育發(fā)展大背景下,推動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雖然還存在不少困難,但是其勢不可當,是可行的且有效的。為了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傳承、老齡化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思政教育接地氣起成效,要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膽大心細,通過思政課大規(guī)模社會實踐去推動志愿活動的開展。
(一)價值共識是關鍵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思想的成像。當前國家發(fā)展形勢下,志愿者活動導向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毋庸置疑,尤其相對于??粕?,志愿者活動導向的社會實踐形式比調查研究形式更具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影響。當然,前提是唯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在這個問題上達成比較一致的價值定位,才可能團結一心致力于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因此,如何才能達成共識?我們不能單純把希望僅僅寄托在教育工作者身上,而是需要分層次、分階段去尋求其體現(xiàn)思想共鳴。
層次上,上下級相關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自身需達成共識。相關管理部門能夠高度重視思政課課外實踐的影響力,在政策和制度運行方面給予基本保證:其一,能夠為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造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通過實踐經(jīng)驗的分享和對存在問題的立項研究等路徑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優(yōu)勢,去影響更多教育工作者達成價值共識。其二,通過傳、幫、帶等方式方法,提高教師工作熱忱和積極性,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不斷摸索基于志愿者活動導向的社會實踐的基本經(jīng)驗,從而積累更多經(jīng)驗和克服存在的困難。
階段上,允許不同層次的院校分不同階段逐步形成志愿者活動導向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發(fā)展態(tài)勢。例如:辦學條件相對充裕的公辦院校,可以作為領頭羊先行一步,率先進入全面實施志愿者導向下的課外實踐的示范性階段。對于辦學條件相對拮據(jù)的民辦院校,則不要盲目“一刀切”,而是允許其分階段地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和局部性地開展活動。
(二)小微實踐建根基
如果說,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最終要落實在一線教師身上,那么教師們如何順勢而為?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探究的。筆者以為,當前全方位推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整體環(huán)境仍然欠缺成熟,在這樣的情勢之下,一線教師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有腳踏實地,方有可能仰望星空。頂層設計看似時髦,但其前提首先要有牢靠根基,循序漸進,需要的是點滴匯聚以成江河。因此,從小微實踐做起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做法。各高校應該根據(jù)思政課程實踐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從簡單方式做起,從局部試點做起,從一、兩門思政課程做起,從部分班級甚至部分學生做起,逐漸形成成熟可行的教學架構和體系,在打好牢固根基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改革方案,逐年逐級地推動志愿者活動導向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走向常態(tài)化。例如:廣東某民辦院校在沒有申請專項資金支持的情況下,致力于組織所有學生開展課外社會實踐教學工作堅持了十多年從沒有停歇,其最主要的經(jīng)驗簡單來說就是“以小見大”。即:在組織結構上,采取“教研室-教師-科代表-組長-組員”的四級教學管理模式,開展小組為單位的活動。在社會實踐內容設計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調研或公益活動,尤其可以有所側重地引導和鼓勵同學們多開展志愿者活動。在活動地點選擇上,出于交通出行的便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在學院附近開展活動為良策。這樣,堅持下來,總能推動相當一部分學生走向青年志愿者的征途。隨著時間推移,一屆一屆積累下來,就會形成一定質量的實踐成果。
(三)協(xié)同創(chuàng)新成氣候
事實上,青年志愿者活動不僅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應有之義,它更應該是整個高校、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各有關部門的應有之義。高校作為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搖籃,當然應該團結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構,例如團委、學生會、各院系黨總支、思政部等,發(fā)揮協(xié)同創(chuàng)新精神,共同致力解決青年志愿者活動各方面的存在問題。例如:在外出活動的人身安全問題上,就可以體現(xiàn)多部門協(xié)商解決的智慧,從意外保險由總務部門購買、安全協(xié)議書的簽訂由思政部教研室指導教師來實行、安全教育專題班會由院系輔導員來開展等多部門聯(lián)動中解決了思政課社會實踐中廣大教師所憂慮的現(xiàn)實問題。又如,2016年3月28日,團中央學校部在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舉辦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發(fā)布活動及工作座談會,標志著這一學校共青團深化改革的重點項目將逐步深入開展。團中央現(xiàn)在致力于推動高?!暗诙n堂成績單”建設工作可謂來勢洶洶。筆者進一步發(fā)現(xiàn),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在內容設計上,主要涵蓋5個方面:黨團學工作履歷、志愿公益經(jīng)歷、參與團學活動情況、實踐活動經(jīng)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優(yōu)等。不難發(fā)現(xiàn),思政課開展的課外社會實踐內容基本上都在“第二課堂成績單”涵蓋的內容范圍里,在志愿公益等活動上,兩個部門可以考慮共同合作開展,在組織、實施、評估、認定等環(huán)節(jié)上達成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格局。這樣,不但體現(xiàn)了協(xié)同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實際演繹。更重要的在于勢必能夠推動學生參與志愿公益活動的熱忱和積極性,從而從外延到內涵上真正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成長和社會的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宣部,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2012-01-10.
[2]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Z].2015-07-27.
[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關于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Z].2016-05-20.
[4]余展洪.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實施情況實證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9(7).
[5]余展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統(tǒng)合研究[J].學術探索,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