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鵑
摘 要: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屬于醫(yī)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其具有桔燥、抽象、內容多的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導致失去對此課程的學習興趣,然而適宜學生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可創(chuàng)新,以期能夠使教學效果達到理想化。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主要由三個學科組成,分別為醫(yī)學免疫學、醫(yī)學寄生蟲學、醫(yī)學微生物學。此三門課程均有各自的特點,微生物學需要記憶較多的知識,并且有大量微生物知識點;寄生蟲學中,蟲體結構比較復雜;免疫學中,具有抽象化知識,枯燥、理論多,不易理解。此三門課程學時較少,任務量大,使學生缺少了主動求知欲望。所以需要找到符合學生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特點的教學方法顯得尤其重要。
1 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構建高效課堂
1.1 針對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不僅作為知識的載體,又是學習知識的工具,因此對教師而言,需要確保學生可以了解教材中的重要知識內容,學會整理與挑選有關的教材內容,將次重點內容、重點內容區(qū)分開來。所以為讓學生充分認知教材內容,教師應在課前備好講課內容,在授課時,應該劃分出一般性知識部分和重點知識部分,使學生課堂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對學習知識有了一定把握。例如:免疫學部分的內容較為籠統(tǒng)單調,與臨床之間有著十分緊密聯(lián)系,課時較多;病原學部分具有較多的知識內容,但容易被學生理解。在關于細菌概論的授課時,教師需要對細菌繁殖特點及其形態(tài)重點講解,一般性的認知細菌變異過程即可,剩余的內容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去瀏覽,進而對有關規(guī)律進行總結。利用提取知識點的方式,將課堂知識分類,減少學生學習時的壓力,更容易接受知識。
1.2 多樣化教學方法
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保證。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狀態(tài)的新穎性,提高學習效率和興趣,教師應以原有的教學方式為基礎,創(chuàng)新出新的教學方法。
基于此,教師需要利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最大程度上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如:在免疫學理論知識授課時,可通過多媒體將相關的圖像、視頻呈現(xiàn)在顯示屏上,使學生更絨里理解知識點,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但多媒體只是輔助工作,不要過分的依賴,不然以后學生會產生一種反感的心理,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善于使用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手段,不可對多媒體過度的依賴,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課堂氣氛的活躍性,做到有條不紊,寬嚴結合,為學生理解和消耗此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留有充足的時間。
同時,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該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選用新教學方式,將兩者有機的結合,以課堂問答的形式,激勵學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
如:當超敏反應授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青霉素的特性是什么?注射前為什么要做皮試?只有日常生活與課堂中提出的問題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產生認同感,并積極思考問題。
1.3 結合生活,激勵學生學習興趣
人們日常生活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均有密切關系,由于其中存在一些籠統(tǒng)難懂的知識點,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最好將生活與問題相結合,使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能后更好的掌握、理解課堂知識。如講授緒論時,可以在課堂中引入與理論有關人物;講授免疫學時,將國內外相關實例與課堂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此門課程的新穎,不在是一味的講解教材上的內容,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消除可能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畏難情緒。
對于護理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以后是要從事醫(yī)務行業(yè),因此,對他們來說,最具有吸引力的無非是有關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教師在給護理專業(yè)的同學講課時,注意多引入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來分析,這樣學生可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1.4 以實踐加強學生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想要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增強,進而培養(yǎng)自主性學習,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用創(chuàng)新和發(fā)散性思維,為學生畢業(yè)后在企業(yè)中工作奠定有利的基石。但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大部分院校并沒有安排很多的實踐課程,因此,為提高教學實驗的豐富性以及可課堂質量,教師可展開綜合實驗課程,實驗操作、實驗材料問題均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可以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又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
教師應激勵學生報名參加一些科研活動,也可以申請參加教課科研項目,由學生自己完成有關資料文獻的查閱和收集,并自主選題,實驗設計交由教師審核,通過后,在教師的監(jiān)護下完成實驗,從而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若學生有一定科研能力,則可減輕教師授課的壓力,保障了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的實踐能力和鉆研能力,以積極科學的態(tài)度去面對實際工作。
2 結語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牽涉到的理論知識很多,學生在剛接觸此學科時,很難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因此,教師以傳統(tǒng)教學為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其次結合現(xiàn)實生活與授課內容,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水平,構建高效、優(yōu)質課堂。
參考文獻:
[1] 房春娟.《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方法現(xiàn)狀和問題分析[J].今日健康,2014(5):392.
[2] 曹晉靜.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課堂——淺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學[J]. 科教導刊,2013(23):90-91.
[3] 肖曉.淺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方法[J].新校園旬刊,201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