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廣西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系統(tǒng)芻議

      2017-05-30 10:48:04黃妙秋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審美心理

      黃妙秋

      摘 要:“疍民”是一種蓬船為家,泛水而居的水上居民群體,廣西桂江沿岸的廣大地區(qū),自古便是疍民主要的活動和聚居地之一。桂江疍民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該群體生產(chǎn)、生活需求和審美心理的鮮活體現(xiàn),高度濃縮和折射著該群體的社會文化精華,將其整體視為由若干要素以特定方式而聯(lián)系起來的“系統(tǒng)”,它既具有本族群獨特的系統(tǒng)審美評價特征,也同時具備系統(tǒng)構成的層次性、關聯(lián)性和動態(tài)性。

      關鍵詞:桂江疍民;音樂文化系統(tǒng);關系鏈;審美心理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7)01-0064-08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7.01.009

      “疍民”自古蓬船為家,泛水而居,流寓并聚居于廣西桂江流域的水上居民,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群體自身獨特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創(chuàng)造出本群體絢麗多姿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

      過去,學術界歷來對此領域關注較少,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但近兩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號召下,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和政府的重視,學者梁柰致力于桂江平樂疍歌的考察和研究,發(fā)表了《廣西平樂疍歌考述》等文章,并嘗試將其運用于廣西桂林地區(qū)本土高師院?!鹆謳煼陡叩葘?茖W校的民間音樂傳承實踐教學當中。與此同時,自2000年起,在人類學領域已逐步出現(xiàn)有關桂江疍民文化的研究成果,如覃慧寧《弱勢族群的生存策略—對桂江黃氏疍民族譜的文化解讀》、廖江《漓江邊上的客家村》等等。這些學術成果為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文化鋪墊及借鑒。

      此外,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還得到了有關文化部門的關注和挖掘,2008年“水上船歌”入選廣西第二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2年7月在東莞市沙田鎮(zhèn)舉辦的“中國首屆水上民歌大賽”中,廣西民協(xié)組織推薦的桂江平樂縣《平樂船歌》參賽節(jié)目獲得銀獎。

      本文中,筆者嘗試借鑒系統(tǒng)論的理論觀照,把廣西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當作一個系統(tǒng),闡述該系統(tǒng)的生態(tài)背景、構成要素以及系統(tǒng)特征。

      一、廣西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系統(tǒng)的生態(tài)背景 桂江疍民主要聚居于廣西北部桂水沿岸的靈川、平樂、恭城、陽朔、桂林訾洲,及柳江沿岸的永福、鹿寨等地。桂江疍民95%以上姓黃,至少有10余萬人,僅平樂就有約2萬人。現(xiàn)今,在桂林永??h相思江畔曾經(jīng)以水上勞作為主的黃姓人及恭城縣茶江、漓江、荔浦縣荔江、馬嶺河、桂江等船上或岸邊居住的黃姓人,基本上都是桂北黃姓疍民的后裔,他們彼此作族源認同,視己為黃氏之族黃崤的后裔。據(jù)平樂桂江船家《黃氏宗譜》記載,桂江疍民的始祖為黃冬進,世業(yè)捕魚,因宋朝初年兵荒馬亂,從老家廣東南??h“珠璣巷”遷至靈川大圩鎮(zhèn)毛村定居,后沿江分立至平樂等地。[1]

      他們所操的語言自稱“船上話” 毛村,原名“茅村”,位于廣西漓江中游大圩河段北岸3公里,今屬靈川縣大圩鎮(zhèn)廖家村委轄,140戶,700余人,皆黃姓。,又稱“疍民話”、“船上人話”、“毛村話”。據(jù)學者白云研究,與桂北平話的語音系統(tǒng)存在著諸多的一致性特征,兩者同屬一個方言系統(tǒng),與廣東、桂南的疍家話有很大差異[2]。由于桂林曾經(jīng)是廣西的省會城市,因而船家人稱上桂林為“上省”,如今的船家話把去桂林還是說成“上省”。

      桂江疍民主要從事內河捕魚、水上運輸和造船等業(yè),有時前兩種勞作方式是交互進行的,有的以捕魚為主,以短途運輸為輔;以運輸為主的,則在沿途休歇時兼以捕魚為補充生計。至今他們仍保留著用魚鷹(鸕鶿)捕魚,以及垂釣、串釣、飛釣、漁槍、漁網(wǎng)、嚇籠、下攔江網(wǎng)等傳統(tǒng)的漁獵習慣,勞作工具有艇、竹排和風帆船等,船可用于運貨、捕撈和日常居住、休息;艇較小,多是下網(wǎng)或下竹器捕撈;竹排多是垂釣和利用魚鷹捕撈。從事捕魚為生的疍民們常常白天劃著船或艇出外捕魚,晚上停泊江河邊,繼續(xù)劃著竹排,帶上魚鷹、點上油燈在淺水處捕魚。

      桂江疍民無論男女都習慣頭戴寬大、尖頂?shù)寞D家帽,上穿斜扣七分袖的大襟衣,下穿寬襠闊腿的七分褲,多用藍色或黑色的土布制成,厚實耐磨。赤腳,女子喜愛穿金戴銀。在生產(chǎn)生活中,都除了忌說翻、沉、破、散以及這些字的諧音字外,其他的忌諱還有如:新船下水時,疍民不許說“下水”而說“起水”;由于“?!迸c“喪”同音,故禁用桑木造船,哪怕是一丁點配件都不行;遠航時不允許任何人問及船舶所開往的目的地,即使船在中途,也不許說出船所到的地名(如“船到陽朔了”等),認為若講出了船所到的位置,就暴露了船的去向,讓江河中的鬼神知道后會尋蹤而來興風作浪,加害他們。此外,與行船“不吉利”的動作他們也十分忌諱,如他們對一日三餐吃飯用的鍋、碗、瓢、盆以及供奉神靈的魚都不允許翻轉。

      桂江疍民還有打油茶的習慣,據(jù)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jù)民國29年的《平樂縣志》記載:“油茶為本邑民眾所同嗜,蓋以平日所汲取以供飲料者,河水性寒,惟長飲油茶可以辟之,尤宜于冬季,初飲者覺其味咸辣苦澀俱備,久居者則嗜之成癖,亦此間特殊飲食品也?!盵3]桂江沿岸盛產(chǎn)茶葉、生姜,船家們制作油茶,除了“河水性寒,飲油茶辟之”外,還是他們勞動生活的客觀需要,他們在拉纖上灘前,一般習慣喝一碗油茶,吃一些糕點,然后再聚精會神,高度投入勞作當中。

      桂江疍民在談婚論嫁時,男方必須要向女方家里送上一次大禮和一次小禮,稱“過大禮”和“過小禮”。過小禮是在男女雙方初戀階段,男方須備2瓶酒、2包面、2只雞、2塊豬肉作為聘禮送進女家船上,若女方家庭接受,意味著女家已接受了這個未來的女婿。過大禮是在雙方接婚前3到6個月的時候,屆時男方要準備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豬肉和120元錢作為聘禮送到女家船上,若女家接受則表示女家同意辦理這樁婚事?;槎Y一般要經(jīng)過酬神、唱新娘歌、迎親、“坐花堂”等儀式。

      過去,疍民的社會地位普遍低下,經(jīng)濟拮據(jù),致使很多疍民不敢在公眾場合承認自己的出身,但與其它地區(qū)疍民相比,其受歧視和壓迫的程度相對較輕。據(jù)傳,桂江疍民的遠祖曾在朝為官,祖先黃冬進也因在漓江上救過明朝皇帝一命有功,皇帝下旨準許黃氏家族“逢水打魚,遇河泊船,離河岸三丈為曬網(wǎng)之地”,并賜金牌一面。由于到村民養(yǎng)的魚塘里捕魚,與沿岸村民發(fā)生不少摩擦。官司打到州府縣衙,大清乾隆皇帝得知黃冬進不愿做官的故事后大為感動,遂另發(fā)圣旨,除把“見水捕魚”改為“池塘不捕”外,其它不變。黃氏族人領旨后,服從圣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便與沿岸村民化敵為友。[4]當然,這僅僅是傳說,難以采信,甚至有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桂北黃氏疍民中傳承的黃氏族譜中存在許多虛構之處,是黃氏疍民為擺脫社會對弱勢族群的歧視,編纂了與史實不符的家族歷史,以求得強勢族群的認同和社會的尊重。[5]但由此可斷定,桂江疍民很早便具有了融入主流社會的意識,并不斷將之付諸于行動,他們當中的一部分疍民在陸上擁有房屋、土地等財產(chǎn),還有不少如“大圩四大家之首”黃秋波、“漓江首富”黃洪吉那樣從事航運、商業(yè)的成功人士,令人不敢小覷。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他們的社會境遇與其他的疍民群體相比稍有改觀。

      在20世紀50年代,疍民走上集體化合作生產(chǎn)的道路,成立了疍民組織——漁業(yè)隊,1970年代以后,許多黃氏疍民子弟進入航運公司工作,并在政府給予經(jīng)濟補貼的扶持下,陸續(xù)上岸定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93年,已經(jīng)掀起兩次棄船上岸的高潮。改革開放后,他們又紛紛轉入旅游航運行業(yè),至今在漓江航道上,大部分的旅游船船長和船員都是黃氏后裔,他們已極大地融入城市主流生活,但老一輩的桂江疍民大多覺得與陸民生活有所隔閡,他們至今仍保留一些水上傳統(tǒng)勞作來延續(xù)自己的疍民身份。

      桂江疍民信奉媽祖、峭山三夫人(俗稱“三祖婆”)即黃崤的三位妻子:官氏夫人(字妙秀)、吳氏夫人(字妙香)、鄭氏夫人字(妙季)。和土地神,每當行船遠航時,總要舉行一次祈禱儀式。起航的當天,他們清晨要到附近的廟宇祭拜土地神仙,趕在早上8點鐘以前備好豐盛的佳肴,稱“早頭”,早頭備好后,船上的女人便在船頭船尾各插上三炷點燃的香,祭拜水神媽祖,然后一邊焚燒錢紙,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今天大船出航,漂流遠方,祈盼神靈保架護航,一路順風,保佑人船順利通達……”祈禱完畢,隨船人員吃完早頭后才踏上征程。若船在中途觸礁遇險,這時,疍民便需設法上岸,點香三炷,同時燒上錢紙跪地叩拜,祈求當?shù)赝恋睾蜕裣缮斐鲈?,保佑他們逢兇化吉,在異地他鄉(xiāng)平安無事。同時還需把米飯丟入水中,以此祭慰江河中的鬼神,稱“撒水飯”、“點水碗”或“化符水”等。[6]

      二、廣西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 廣西桂江疍民音樂文化中的各類音樂品種,依據(jù)音樂的使用場合和功能來分,主要包含民歌和戲曲兩大類。

      據(jù)目前的流行程度來看,民歌是桂江疍民最為普遍和常見的藝術品種,在廣西,幾乎在桂江疍民的聚居之地,均有此群體所唱的民歌流傳。學術界常常將其統(tǒng)稱為“船歌”。

      桂江疍民傳統(tǒng)民歌的種類主要有喊鏑 鏑:撐船的竹篙。歌、行船歌、打漁歌、喊風歌、閑散歌、婚嫁歌、哭喪歌等幾種。按照按唱詞的題材、功能和場合來分,可分為勞動類疍歌、娛樂類疍歌和民俗類疍歌三種。其中,勞動類疍歌往往在生產(chǎn)中直接為水上勞作服務,或表達水上勞作情景及傳授生產(chǎn)知識,包括喊鏑歌、行船歌、喊風歌等;娛樂類歌曲主要表現(xiàn)桂江疍民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打漁歌、情歌、閑散歌等;民俗類歌曲主要是桂江疍民在婚喪嫁娶等儀式場合中所演唱的歌曲,含婚嫁歌、哭喪歌等等。

      從“族群化”的親疏程度加以區(qū)分,桂江疍民音樂文化可劃分為三個層次: 劃分方法借鑒楊民康《貝葉禮贊——傣族南傳佛教節(jié)慶儀式音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對南傳佛教節(jié)慶儀式音樂叢分類系統(tǒng)的劃分方法。

      (一)核心層次—— 船上話疍歌

      船上話疍歌是該群體疍民流寓桂江沿岸地區(qū)后,為適應桂江一帶生產(chǎn)、生活特點而產(chǎn)生的音樂品種。它專屬于桂江疍民群體內部所特有,是桂江疍民音樂文化中最具穩(wěn)定性和代表性的部分,是桂江疍民群體智慧的結晶。

      過去,從事水上運輸?shù)墓鸾D民一般出航運貨前要進行招工,招工的方式比較獨特,他們在船上豎起一根竹子或木棍,上面擱上一頂船家帽,意思就是“本船缺伙計,準備招工了!”想應聘的人自然就會到船上與船主談價錢,雙方談妥后相互認可即可。大船出航一次要聘請1個艄公(男性,專在船頭操作,對遇到礁石等障礙物或發(fā)生突發(fā)性事件時使用船篙作應,即避險處理的人),1個舵婆(女性,專在船尾掌舵的人)和8個纖夫,小船一般需請6個纖夫。人員確定后,艄公、舵婆和纖夫們不管此前是否彼此認識,在接下來的航程中,他們都要組成一個團隊,大家同舟共濟,團結合作,共同勞動。在集體勞動和生活的過程中,桂江疍民創(chuàng)造了喊鏑歌、喊風歌、閑散歌等獨有的民歌品種。

      喊鏑歌是桂江船上話疍歌的突出代表,學術界也有稱其為“逆水號子”,是在船舶逆行急灘時喊出的號子,其腔調短促有力,主要起讓所有纖夫過急灘時協(xié)調動作和振奮精神的作用,內容大多與拉纖用力、操舵劃槳有關。如:船在逆水中停滯不前了時,艄公便喊出這樣的號子:“兄弟們呀,用力拉呀,出假力的是王八呀!”這一句實際上是一個咒語,但因大家都不愿當王八,只要喊出這個號子來,停滯在激流中的船舶會立即前移。再如,在上灘拉纖等集體勞動時,唱道“哎依呀嘎吔,哎依呀嘎吔,頭纜伙計低下頭,一個兩個跟著走。哎依呀嘎吔,哎依呀嘎吔,大船開身出了口,一路順風往前走……”[7]

      喊鏑歌一般由引子和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節(jié)奏富于動力性,音調鏗鏘有力。疍民們常常一邊用力喊唱著喊鏑歌,一邊把鏑的一端插進河床中,另一端頂在肩胛骨處,手扶竹篙,雙足使勁蹬,這是大家嘴里共同喊著“哎依呀嘎吔,哎依呀嘎吔……”,肩、腰、腿同時用力,疍民們說只有用力喊出來,才能把壓力釋放出來,達到協(xié)調眾人動作,振奮精神的效果。在桂江水域漓江、茶江、荔江三江交匯處的平樂縣疍民,還根據(jù)行船地點的不同,又可細分為進口鏑(拉船上灘)、出口鏑(離開灘)和慢水鏑三種。[8]

      喊風歌是在船只揚帆逆水航行時唱的疍歌,疍民們希望借助風力,減輕負擔,一帆風順,久而久之“喊風歌”就運用而生,直接為行船和勞動生產(chǎn)服務,疍民們根據(jù)行船時風向的需要,用一種特定的腔調,或喊南風,或喊北風等。他們認為,在日常行船中,只要一唱喊風歌,他們所需要風向的風有時會隨之而來??梢姟昂帮L歌”是疍民們勞動時的心理需要,主要體現(xiàn)在所起的精神鼓舞作用上。如:哎依呀嘎也,桂林的北風你快來,帶著彩云從河來,我坐龍船梧州回,梧州下面有親人。哎依呀嘎也,桂林北風仗怕羞,蒙起頭角沒見人,我要請你喝碗酒,我們是兄弟一家人。哎依呀嘎也,酒足飯飽揚起帆,要拉那纜由你來,過了一灘又一灘船到昭州再離開……[9]

      此外,一些娛樂類的疍歌,如閑散歌、打漁歌等也屬于船上話疍歌的范疇,閑散歌主要指不好歸類,調子散、內容雜、句式短等歌謠,主要在疍民休閑娛樂時演唱,內容多反映愛情、相互嬉鬧逗樂以及一些智慧、知識對答等為主,也有船家稱之為唱歌的搭頭話,或即興之雜唱。有獨唱、對唱等形式。如:夜了呀,我的老天,我的船還在河中間,路過的阿妹你莫笑,讓你先走十把里,船行十個灣我還走在先。[9]打漁歌與閑散歌類似,但歌唱的時間大體固定,比如中午歇息時間和緊張的勞動、垂釣時唱得少,以免驚動魚兒,影響收獲。演唱最多的時間是在夏天季節(jié)里,太陽西下,余暉斜照火煙山的漁舟唱晚的時候,漁舟唱晚的場景,場面自然宏大,曾被稱嶺南一絕。如:“五根竹子扎架排,早晨撐去夜撐來,排子上灘搖搖動,你想打漁跟我來。難了難,難了鯉魚上高灘,上灘又怕鷺鷥鳥,下灘又怕網(wǎng)來攔。魚死眼睛光,弄魚的人總心慌,弄得到魚慌難賣,弄不到魚慌無糧。魚死眼不閉,弄魚的人苦過世,常年缸無隔夜米,一張蓑衣當棉被?!盵7]3-4

      (二)中介層次——傳統(tǒng)白話疍歌

      由于桂江下游流經(jīng)昭平、蒼梧,于梧州市與潯江匯合入西江,桂江疍民與上述地區(qū)的疍民交流十分頻繁,這些地區(qū)疍民所操的語言,俗稱“疍家話”,又稱“水上話”,屬白話(粵語)方言系統(tǒng),與廣州話有差異,但可互通。受白話疍民的音樂文化影響,桂江疍民中也有部分歌種或曲目用白話演唱,其曲調與唱詞與白話疍民所唱的疍歌基本相同,這也基本印證了桂江疍民和梧州等地的白話疍民一樣,由廣東一帶沿河道流寓至此的歷史遷徙軌跡。常用白話演唱的歌種有行船灘涂歌、部分婚嫁歌和哭喪歌等等。這些歌曲的詞曲相對固定,歷史較悠久,帶有較強的傳承性和程式性。例如行船灘涂歌,又稱水路歌,常常在船行平水或水緩處時演唱,學術界又有稱“平水號子”,大多用白話演唱。行船灘涂歌篇幅長大,內容和形式相對固定,比較全面地反映疍民勞動生活情形,講述水上運輸過程,記錄沿江的險灘水況,進行簡要的勞動操作提示,歌唱兩岸的沿途風光等為內容,有的還提及當?shù)嘏c水路有關的神話和傳說,以及記錄本族群的歷史,歌頌遠祖功績。如“梧州開船大瀝口,一篷長纜到三塘,魚梁白廟妹為遠,六塘倒水過圩場……”[7]5-6

      婚嫁歌按不同的曲調、演唱儀式場合和演唱人員,可分為“哭嫁歌”、“新娘歌”、“新郎歌”等。其中,“哭嫁歌”情緒悲傷,曲調幽咽;“新娘歌”氣氛熱烈,歌詞歡快;“新郎歌”節(jié)奏輕快,話語幽默??迒矢璧那{比較悠長,整套船上喪葬陰司禮儀流程均有相應的歌詞演唱,如“哭上孝”、“哭買水”、“過奈何橋”、“煮涼飯”、“哭七七”等,這兩類歌種的曲調和唱詞都相對固定,除了用船上話演唱外,還保留了大量用白話演唱的曲目,其曲調與唱詞與白話疍民的婚嫁歌、哭喪歌毫無二致,體現(xiàn)了桂江疍民與白話疍民兩個群體間的族群淵源關系。

      (三)外圍層次——桂劇、桂柳話疍歌

      桂江疍民在休閑娛樂時,還喜歡到附近的小戲堂里觀看桂劇表演,桂劇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一種地方戲劇種,廣泛流行于廣西漢族說桂柳話(西南官話的一種)的地區(qū),深受桂北一帶民眾的喜愛,桂江疍民也不例外,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為當?shù)貜妱菸幕鹞幕瘜ΟD民本族群的音樂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此外,平樂疍民的婚禮儀式中,婚禮舉行的前一晚在新郎家中對歌,或婚禮當天接新娘到夫家在河灘或沙洲搭建的花堂 疍民為舉辦婚禮筵席所搭建的竹棚。路上,由舅爺或其他來賀喜的人所唱的新郎歌,是為數(shù)不多的用桂柳話演唱的疍歌歌種,其曲調相同,但歌詞內容由歌者即興編填,豐富多彩,非常考驗唱歌的人。[9]

      筆者認為,之所以桂江疍民婚禮中出現(xiàn)用桂柳方言演唱新郎歌的現(xiàn)象,這與該儀式環(huán)節(jié)參與人員的復雜性,以及歌唱時間的要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一,桂江疍民經(jīng)過長時間與當?shù)仃懨竦慕煌腿诤?,在前來道賀的人群中,除了疍民本群體的局內人以外,還包括一部分周邊操桂柳話的親朋戚友,用當?shù)刂髁鞯墓鹆窖詠硌莩阌谑乖趫龅乃腥硕寄苈牭枚柙~內容;其二,新娘由舅爺和陪同人走去花堂的途中,有時甚至需要耗費三、四個小時以上,這段時間里都要唱新郎歌,唱歌的人必須挖空心思,使出渾身解數(shù),各顯神通才能完成任務,這就促使了疍曲桂詞等詞曲套用、混用和遷移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從而導致“新郎歌”表現(xiàn)出極大的兼容、借鑒的特性。

      三、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系統(tǒng)的特征 (一)桂江疍民的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系統(tǒng)的審美評價 桂江疍民是以何種標準來衡量自身音樂文化之價值?什么樣的音樂最易于群內受眾接受?據(jù)筆者觀察,上述二者源于桂江疍民對音樂的審美心理,其審美的內容主要針對 “歌手是否唱得好”以及 “歌曲的旋律是否好聽”這兩方面的評價,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亮、清、寡之音色審美心理

      施詠在《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一書中有云:“從中國民族音樂的音高維度來看,在聲、器樂中都呈明顯的高腔、高頻化的趨勢。而在這一趨勢的直接影響下,音色也表現(xiàn)為一種偏高頻的清、亮、透的審美傾向。”[10]在桂江疍民群內,音樂受眾對歌唱音色的評價準則,同樣也表現(xiàn)出了此類審美趨同。他們普遍喜歡接受穿透性強、音色明亮的聲音,但并不因此而追求高頭聲位置或假聲的歌唱發(fā)聲方法,而是更加關注歌手本身的自然嗓音條件,當歌手用本嗓唱出音區(qū)越高、音色越清亮的音使,常被普遍界定為好的歌聲。除此之外,由于桂江疍民的傳統(tǒng)音樂歷來采用清唱形式,因此他們特別習慣單線型的、清寡的音響效果,尤其是中高齡聽眾團體,他們不會因歌曲被添加上伴奏音樂,以及旋律經(jīng)和聲、復調、配器、織體等多聲手法加工而增添對該曲的好感,改變原有的價值判斷。

      2.曲調之地緣審美心理

      桂江疍民的水上傳統(tǒng)音樂從總體上呈現(xiàn)出柔和、平緩、溫婉的曲風,這與該群體疍民整體的曲調審美心理呈異質間“同型同構”的關系,換而言之,即此類曲風的旋律更能引起受眾情感的共鳴,從而產(chǎn)生美感和喜愛之情。但此類曲風的疍歌曲調畢竟不是僅有一種,各種曲調之中具體的旋律進行各異,疍民受眾又是以何種標準來來判斷它們的藝術價值?

      據(jù)筆者觀察,地緣關系對疍民受眾接受和評價曲調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和導引作用。一般來說,疍民受眾對越接近自己生活的、越熟悉的曲調,其好感程度和評價程度越好。具有地緣關系的曲調,即使非當?shù)馗枋盅莩?,也比較容易獲得聽眾的接受和喜愛。相反,當?shù)丿D民不熟悉的疍歌曲調,即使筆者認為該曲調的風格符合疍民的普遍審美心理,但他們普遍對此的反映是:“我沒聽過這種歌,不知道他(她)唱得好不好?!?/p>

      3.人·音評價之不同審美準則

      疍民聽眾評價歌手的優(yōu)劣時,除了如上所述的以其歌唱的音色為評價標準以外,還在很大程度上視其歌唱技巧的高低來加以判斷,如歌手在歌唱中合理運用了漸強、漸弱等力度,以及漸快、減慢等速度對比的技巧,使其歌聲更添抑揚頓挫之感,獲得當?shù)厥鼙姷恼J可和喜歡。但與此相比,絕大多數(shù)的疍民受眾更看重歌手即興編填歌詞的能力,各地受眾都一致將其視為歌唱技巧高超的重要表現(xiàn),有些歌手即使沒有高、清、亮的音色,不會在歌唱時運用力度、速度的對比,但由于他歌詞編填迅速,歌詞內容豐富,形式工整,語言巧妙生動,同樣獲得廣大疍民受眾的認可和高度評價。在歌手歌唱的曲調表現(xiàn)和歌詞表現(xiàn)上,疍民受眾的審美更注重對后者的評價,表現(xiàn)出重詞輕曲的一面。但對旋律的評價則不然,聽眾不會因為歌詞編排的精美與否,或者詞曲音調配合是否貼切,而改變對旋律的喜惡。

      (二)桂江疍民的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系統(tǒng)的關系鏈 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非(L.Von.Bertalanffy)在1952年發(fā)表“抗體系統(tǒng)論”,首次提出了“系統(tǒng)論”的思想。系統(tǒng)的整體觀念是系統(tǒng)論的核心思想,認為系統(tǒng)具有整體性,即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次,還認為系統(tǒng)中有一定的層次結構,各部分之間相互影響,密切相關,一個部分發(fā)生變化,就會影響到系統(tǒng)中其它部分,引起連鎖式的反應。系統(tǒng)中各個部分還要保持恰當?shù)谋壤P系,維持動態(tài)的均衡,協(xié)調一致。[11]

      在廣西桂江疍民的音樂文化中,每個音樂品種并不是隸屬于“廣西桂江疍民音樂文化”大系統(tǒng)之下的各自獨立的系統(tǒng)要素,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呈現(xiàn)出活態(tài)而互動的關系鏈。從各系統(tǒng)要素的社會屬性、文化特質和親疏關系進行歸類,在廣西桂江疍民音樂文化的大系統(tǒng)中,包含這兩個子系統(tǒng),其一為疍民群內子系統(tǒng),這個子系統(tǒng)里的各個因子彼此具有親緣關系;其二為疍民群外子系統(tǒng),這個子系統(tǒng)的各個因子由于地緣(水緣)的關系,與群內子系統(tǒng)的各個因子集結在一起。

      1.疍民群內子系統(tǒng)的親緣關系鏈

      從上述歌種介紹中可以看出,處于桂江疍民傳統(tǒng)音樂文化核心層次的船上話疍歌中的各類音樂品種是桂江疍民群體智慧創(chuàng)造的結晶,它們在桂江疍民群體中孕育和生成,是桂江疍民區(qū)別于其他疍民族群和陸上漢人特有的文化標識,筆者將它們視為疍民群內的子系統(tǒng)。從其歌唱功能來看,疍民群內子系統(tǒng)中的各類音樂品種,主要涵蓋疍民日常生產(chǎn)、生活所需,是最貼近疍民精神基本需要的藝術品種。

      2.疍民群外子系統(tǒng)的地緣(水緣)關系鏈

      白話行船灘涂歌、白話婚嫁歌和哭喪歌、桂柳話新郎歌和桂劇,并非僅由桂劇疍民創(chuàng)造,它們在歷史上曾經(jīng)或至今仍是桂江水域地區(qū)的強勢文化,桂江疍民無時無刻不在這些強勢文化的包圍之中,因此它們逐漸被桂江疍民接受,成為桂江疍民音樂文化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相對于上述群內子系統(tǒng)而言,筆者將它們劃歸為群外子系統(tǒng)。

      與群內子系統(tǒng)各因子之間以親緣關系為連結的方式相比,群外子系統(tǒng)里的各系統(tǒng)因子主要是依靠地緣(水緣)關系連結在一起,它們都是在桂北大地上生根、繁衍的音樂品種,通過地域性的文化橫向傳播和縱向傳承,滲透進當?shù)丿D民的音樂文化領域之中。同時,它們在桂江疍民音樂文化生活中的存在,也是桂江疍民音樂文化為了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突破其親緣關系的局限,與當?shù)貜妱菀魳肺幕⒏鼮閺V泛的關系網(wǎng)絡,以達到豐富和拓展自身而導致的一種必然結果。

      在上述各個子系統(tǒng)中,任何一個子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都會對其它子系統(tǒng)造成影響,桂江疍民音樂文化系統(tǒng)中,各子系統(tǒng)的結構并非簡單的分界和簡單相加后的結果,它不是靜止不變的,各系統(tǒng)因子的有序程度和性質狀態(tài)都是發(fā)展著的,正是這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層間關系鏈,使桂江疍民音樂系統(tǒng)具有系統(tǒng)自我保障和適時調整、自我優(yōu)化的機制。換而言之,假設該系統(tǒng)中的一系統(tǒng)個項受到另一個系統(tǒng)個項或者外來系統(tǒng)個項的影響,它所表現(xiàn)出的并非是某個子系統(tǒng)或單個因子的膨脹或萎縮,而是全系統(tǒng)各層的綜合反應。系統(tǒng)可以緩解外來影響所造成的迅猛沖擊,內化新舊元素之間的對立,從而作出適當?shù)恼{整和選擇,以尋求更大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

      例如:由于勞動工具機電化以后,疍民的勞動強度日趨減輕,隨著機電起網(wǎng)、機電拉錨等取代傳統(tǒng)集體人力勞動,喊鏑歌、喊風歌已不再適應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生活,實用價值被極大削弱,逐漸被人們遺忘。其次,經(jīng)濟的開放造成桂江疍民觀念和行為的更新,年輕一輩的桂江疍民青年已不再以唱民歌為樂,不再以善唱為榮,造成閑散歌、打漁歌等疍歌數(shù)量的急劇萎縮,導致疍民群內子系統(tǒng)的各類歌種的歌唱場合日益狹窄,總體處于快速式微的狀態(tài),為群外子系統(tǒng)提供了更多的彈性空間。改革開放以后,港臺和歐美的流行音像制品大量涌入,對桂江疍民的音樂生活產(chǎn)生深刻影響深,在年輕一代白話疍民子弟的身上表現(xiàn)尤其明顯。他們緊跟流行樂壇的潮流,崇拜港臺、日韓和歐美的歌星,如是周杰倫、蔡依林、張惠妹、超女等,喜歡聽、唱反映愛情,表達懷舊情緒,反映時代、反映社會、反映自我、思考人生等題材的流行音樂,如老狼的《同桌的你》、周杰倫的《菊花臺》、周冰倩的《真的好想你》等等,在熱鬧、喜慶的場合還喜歡播放迪斯科和搖滾樂。目前,國際樂壇上流行的爵士、饒舌樂(Rap)等風格體裁的歌曲在桂江疍民的音樂生活中也漸呈風靡之勢,這些流行樂時刻緊跟時代娛樂熱潮,內容大多貼近生活,音響效果強勁,富于情調和娛樂性,歌詞直接明了,使人容易獲得身體、生理與感官的刺激,達到宣泄感情的目的,從而形成新的群外子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要素。

      由此可見,桂江疍民音樂文化系統(tǒng)中,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彈性和動態(tài)關系,使整個桂江疍民音樂文化大系統(tǒng)具有了自我維護和自我優(yōu)化的功能,這些功能導致桂江疍民的音樂文化在歷史文化的變遷中,謀求到了自身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最佳契合點,并不斷與周邊的音樂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適應和平衡。

      桂江疍民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作為“廣西疍民文化”這一大文化事項的下屬分支,其群體內部的音樂文化也已普遍呈多元、開放和由水而陸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文化生活和音樂品味與普通陸上居民趨同,關注其音樂文化與漢族內陸主流文化的互動融合過程,闡析其在當今社會變遷中的境遇等方面的研究,將進一步彌補當前桂江水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廣西疍民音樂文化研究增添可貴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桫欏.黃氏疍民的“漂流史”[EB/OL].桂林生活網(wǎng),http://www.guilinlife.com/center/news/cnews.asp?NewsID=113630,2005-5-26.

      [2] 白云.廣西疍家話語音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92.

      [3] 張智林.平樂縣志[M].民國29年鉛印本,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C].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1013.

      [4] 鄭斌等.漓江上的疍民[N].桂林晚報,2007-07-30.

      [5] 覃慧寧.弱勢族群的生存策略—對桂江黃氏疍民族譜的文化解讀[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120-124.

      [6] 陶彩忠.漂泊在桂江上的人家[EB/OL].平樂熱線http://www.plxrmyy.cn/glplrx/plfeilong/fl070417a.htm, 2007-4-17.

      [7] 平樂縣文化局編,韋錦富主編.平樂縣民間歌謠(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廣西分卷)[M].平樂縣文化局編印,1987:7-9.

      [8] 梁柰.廣西平樂疍歌考述[M].廣西地方志,2014(03):52-56.

      [9] 《桂江船家文化》編寫組.漓江上最后的船歌[EB/OL]. 平樂熱線,http://www.glplrx.com/chuanjia/images/05chuange.htm, 2007-7-28.

      [10] 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104.

      [11] 沈恒希.從貝塔朗非的一般系統(tǒng)論說起[J].中學文科,1999(02):22-23.

      猜你喜歡
      審美心理
      成都大熊貓基地中的旅游美學分析
      解讀設計中的兒童審美心理
      東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0:20:03
      兒童劇《馬蘭花》的藝術審美魅力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1:53:38
      先秦道家審美心理發(fā)現(xiàn)
      音樂欣賞中的審美心理定勢分析
      觀眾學視閾下的國產(chǎn)公路電影
      戲劇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1:19:03
      1980—1983年電影中的審美體驗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11:21
      審美心理培養(yǎng)在高職繪畫教學中的實施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06:03
      影視娛樂化的審美心理學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2:15:28
      論電影中的暴力美學
      戲劇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1:42:24
      溆浦县| 宁明县| 乌鲁木齐县| 宣武区| 张家港市| 临清市| 昭平县| 沾化县| 成安县| 顺昌县| 聂拉木县| 吉水县| 北辰区| 元朗区| 天全县| 手游| 绍兴县| 新竹县| 当涂县| 新泰市| 文成县| 内丘县| 任丘市| 闵行区| 扎鲁特旗| 屯昌县| 苍溪县| 赤水市| 福鼎市| 镇远县| 岐山县| 阿克| 抚远县| 辽宁省| 郁南县| 宝兴县| 灵山县| 桂平市| 平阳县| 诸暨市|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