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
摘 要:為了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依據(jù)目前研究者已經(jīng)進行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作者進行整理和比較,總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影響因素、個人影響因素、社會影響因素以及其他影響因素。文章最后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應該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進、注重做發(fā)展研究和干預研究,注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社會因素
1、大學心理健康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產(chǎn)生一系列新變化,大學心理健康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學業(yè)、就業(yè)、網(wǎng)絡價值多元化等的新變化給大學生成長帶來深刻影響。當前大學大學生就業(yè)形勢更加復雜,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下,勢必造成大學生學業(yè)壓力和畢業(yè)壓力的增大。同時隨著大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新媒體時代、大數(shù)據(jù)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等的興起,使得網(wǎng)絡平臺充斥著多元化價值觀.而大學生正身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又是網(wǎng)絡新媒體應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虛假信息和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產(chǎn)生心理問題。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2.1 社會因素
而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重要影響。這是由于大學生雖熱在年齡上已經(jīng)邁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極少,他們理想中的社會與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一定差距。在社會帶來的競爭壓力下,大學生的理想主義多半會幻滅。經(jīng)過調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那些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要遠高于那些社會支持較差的大學生。這是由于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每個人都是社會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而大學生的心理情況更是與社會支持有著密切聯(lián)系。同時大學校園文化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有著一定影響。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同時還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此外,良好的校園文化還能夠有效的規(guī)范大學生的行為,有利于大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有利于大學校園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2.2 家庭因素
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對大學上心理健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家庭是人們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加上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通訊越來越便捷,大學生們與家庭的聯(lián)系仍舊十分密切,導致部分大學生不能心理斷乳。首先,每個家庭選擇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選擇的差異性決定了大學生心理情況的差異性。而一般來說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專制型以及溺愛型三種。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著堅定的自身觀點,同時也能夠考慮孩子的意見。而專制型的教育方式則是,父母只固執(zhí)的堅持自身觀點,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想法。而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具體是指,父母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一切以孩子的意見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也不會對其進行有效的修正。通過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遠高于專制型與溺愛型。因此,父母應詳細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別對錯,給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溫暖,這樣才能確保家庭因素能夠對孩子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其次,家庭結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影響,通常那些離異或喪偶的家庭結構下的大學生心理情況不如那些圓滿家庭中的大學生。同時,擁有一個或多個兄弟姐妹的大學生心理情況不如獨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職業(yè)以及對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
2.3 個人因素
同時個人因素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有著重要影響,首先,由于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或多或少會收獲一些成功,同時也會受到一些贊美,因此大學生對自我的評價通常帶著一定的光環(huán)效應,進而使得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現(xiàn)與大學生自我評價不同的客觀評價,就會使他們產(chǎn)生負面的消極情緒,進而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壓力的承受度上有著顯著差異。大學階段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階段,在此期間,大學生們在渴望友情、愛情的同時,也注重對孤獨的追求。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交際能力較差的大學生,在遇到生活學習上的挫折時,承受的壓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進而出現(xiàn)心理問題。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與人溝通、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更善于排解壓力與煩惱,不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再加上大學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大學生要想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穩(wěn)定的情緒,熱愛生活。
2.4 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運動通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jié)情緒促進心理健康。例如剛剛失戀的大學生有可能會通過跑步的方式來減緩內心的傷痛,因為這樣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進而可以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意識品質,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提高大學生社會環(huán)境適應能力。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保持適度的體育鍛煉。網(wǎng)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一方面,網(wǎng)絡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擴展了人際圈,并且使得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網(wǎng)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過度沉迷于網(wǎng)絡也會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今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與他人打交道,嚴重者會失去社交能力。這些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心健康。
3、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家庭影響因素、個人影響因素、社會影響因素以及運動、網(wǎng)絡等其他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凌四寶,舒曼.(2003).家庭因素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調查分析.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3):
91-94.
[2]曾美英,晏寧,于紅軍,盧丹蕾(2008).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心理科學.
31(3):5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