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要]在新課標的小說教學中,對小說主題的解讀與挖掘是個難點,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也容易流于表面。從對主題解讀角度的差異入手,引領學生由挖掘最切近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主題內涵到提煉出小說的哲理內核和普世意義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可培養(yǎng)學生從簡單的文本背后尋求一種新的更為深刻的解讀角度的思維習慣,這在小說的閱讀教學中是有其價值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
小說主題解讀導向
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小說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培養(yǎng)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的興趣,從優(yōu)秀的小說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yǎng),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yǎng)?!痹谡n堂教學中,對一部小說作品的主題解讀,讀者、評論者與創(chuàng)作者見仁見智。學生對小說中蘊含的深刻主題往往不易品透,容易人云亦云。本文試以《老人與?!方虒W設計為例,談談如何將小說主題解讀導向深入,引領學生深入挖掘小說主題。
一、教材分析
1.文本特點、亮點
《老人與?!肥敲绹骷液C魍拇碜?。它可以說是一部關于“人的寓言”。作品一經發(fā)表就震撼了整個歐美文壇,被公認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小說之一。課文《老人與?!返墓?jié)選,描繪了主人公桑地亞哥勇敢頑強地與鯊魚搏斗的過程,表現(xiàn)了一種英勇無畏的硬漢精神。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相對簡單,甚至許多內容的描述是重復的,但其中蘊含的深刻主題往往不易品透,很有挖掘的必要和價值,是小說教學中主題品讀類的難得的文本。
2.切入點
對于這部作品主題的解讀,人們往往理解為“勇氣”,1954年《老人與?!帆@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諾貝爾授獎委員會評價說:“勇氣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題?!倍C魍约簠s說:“這本書描寫一個人的能耐可以達到什么程度,描寫人靈魂的尊嚴。”筆者從對主題解讀角度的差異人手,把教學的切入點定位在“引領學生由挖掘最切近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主題內涵到提煉出小說的哲理內核和普世意義,培養(yǎng)學生從簡單的文本背后尋求一種新的更為深刻的解讀角度的思維習慣”。
二、教學設計及思路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長達九千多字,僅安排一課時,假如運用使用于常規(guī)閱讀篇目中的分節(jié)賞讀教學模式,施展空間不大,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是以主題品讀為綱,心理賞析為輔,采用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注重得出結論的過程,引領學生立足于文本,激發(fā)其探究主題的興趣。
筆者的教學思路是以一個主問題提領授課內容,以三個梯度設問為引導,品讀作品主題。
主問題:一個老人孤身捕魚的故事為什么能夠成為不朽的文學經典?
三個梯度設問:
1.梳理情節(jié),說說每一次老人與鯊魚搏斗的狀況和上一次相比發(fā)生什么變化?
2.在自身的優(yōu)勢越來越弱、對手越來越強悍的情境下,假如你是桑地亞哥,你會做怎樣的選擇來擺脫這個困境?
3.從桑地亞哥在五次搏斗中的心理變化去理解他為什么不愿意放棄他的戰(zhàn)利品。
三、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檢查預習,梳理主要情節(jié)內容
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檢查預習,梳理主要情節(jié)內容。通過請學生匯報在預習中填寫的表格內容,形成如下梳理結果。
(二)觀察、研讀表格
課文節(jié)選部分長達九千多字,這張表格展示了老人與鯊魚搏斗的五個回合,在此基礎上,推出階梯設問①:讓學生對比總結每一次老人與鯊魚搏斗的狀況和上一次相比發(fā)生什么變化。
(三)研讀文本,探究主題
1.通過觀察,表格中鯊魚的數(shù)量變化、工具的殘損情況、搏斗結局的變化學生都較容易發(fā)現(xiàn)。筆者順勢推出階梯設問②:在自身的優(yōu)勢越來越弱,對手越來越強悍的情境下,假如你是桑地亞哥,你會做怎樣的選擇來擺脫這個困境?
學生一般有如下兩種回答:第一,扔掉大馬林魚,不與鯊魚做徒勞的搏斗;第二,帶回部分大馬林魚魚肉,聊勝于一無所獲。
2.接下來設計討論環(huán)節(jié):追問階梯設問③: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漁夫,他清楚地知道,與鯊魚的搏斗注定是徒勞的,為什么他不肯完全放棄自己的戰(zhàn)利品。教師先作前情回放(前情回放: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頭四十天里,有個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捉到一條魚,孩子的父母對他說,老人如今準是十足地“倒了血霉”,這就是說,倒霉到了極點?!@就是說他已經在近海捕撈多天,一無所獲。/因連續(xù)多天打魚一無所獲,其他漁夫向老人投來異樣的目光,讓他難以釋懷?!@說明他的自尊心受到刺激),然后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這條大馬林魚是他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84天,僵持了三天兩夜才捕獲的唯一的戰(zhàn)利品,是老漁夫捕魚生涯的頂點和輝煌,這樣的機會是難以遇見、不可復制的。因此,老漁夫不肯放棄大馬林魚也就不難理解了。
3.至于學生們提到的他為什么不肯選擇部分保留戰(zhàn)利品。這正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要解答這個問題,教師可引領學生先關注老人在與鯊魚的五次搏斗中的心理狀況,挖掘文本主題。
課文中老人在與鯊魚的五次搏斗中的心理狀況:
①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匆婖忯~越來越近的時候,他向那條死了的大魚望上一眼。他想:這(指他意外地捕獲馬林魚這件事)也許是一場夢。我不能夠阻止它(指鯊魚)來害我,但是也許我可以捉住它。
②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指意外捕獲馬林魚)要是一場夢多好,但愿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床上的報紙上面。
③“它們準是把它吃掉四分之一了,而且吃的凈是好肉。”他大聲說,“我真盼望這是一場夢,但愿我根本沒有把它釣上來。”
④他想:我現(xiàn)在還有什么事兒可想呢?沒有。什么也別去想它,只等著以后的鯊魚來到吧。但愿這真是一場夢,他想。(但是誰曉得呢?也許結果會很好的。)
筆者提問學生:為什么老人反復希望這是一場夢?為什么他不希望這一切是真的?并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確:這種心理折射的是現(xiàn)實的痛苦和內心的退縮,讓學生明白,老人在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也有動搖、畏難、猶豫,可是,他一次次告訴自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p>
從剛才梳理的表格中,可以清楚看到,每一次的搏斗都使老人的困境不斷升級,同時他也在不斷突破自身身體與心理承受的極限。這使得他與鯊魚的五次搏斗,已經超越了尋求溫飽的初衷,從最初滿足物質的需求不自覺地上升到對身體與心理極限的證明與超越,他說:“跟它們斗。”他說:“我要跟它們斗到死?!奔词箮Щ厝サ闹皇谴篑R林魚的骨架,他也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所以,能否帶回部分魚肉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四)總結
最后筆者作如下總結:所謂“硬漢”,就是在面對困境時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堅持、在戰(zhàn)勝自己的怯弱和退縮中成長起來的普通人。老漁民桑地亞哥,從未想過要做一個英雄,但命運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將他置于兩難的困境中,與鯊魚的五次搏斗,促使他性格中深藏的剛強特質空前爆發(fā),進而突破了身體與心理承受力的極限,百煉成鋼。他以血肉之軀完成了人力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抗爭,他的形象的意義就在于證明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達到什么程度?!?/p>
桑地亞哥想證明的是一個人在面對人生的極限際遇的時候,自己能盡力做到的最好程度。老漁夫一開始只是想盡力維護自己的勞動成果,卻最終使這一次捕魚成為他人生的高潮與輝煌,他不斷地突破著既定的極限,使自己承受困難的上限得以不斷地延伸,以達到新的高度,從這個道理來說,人是不可戰(zhàn)勝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面臨桑地亞哥那樣的困境,但是那些不甘被命運擺布,不愿在困境中沉淪的人們都可以從桑地亞哥的故事中得到慰藉與鼓舞。一個人與絕望搏斗的過程,正是從人生絕壁的石縫中收獲的過程。也許少有收獲,也許一無所獲,可只要努力過了,便會在人們心目中留下勇士的身影,成為后來者奮進的旗幟。這正是這部關于“人的寓言”的普世意義。
四、深刻挖掘小說主題解讀的意義
在新課標的小說教學中,對小說主題的解讀與挖掘是個難點,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也容易流于表面。筆者認為,從對主題解讀角度的差異人手,引領學生由挖掘最切近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主題內涵到提煉出小說的哲理內核和普世意義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可培養(yǎng)學生從簡單的文本背后尋求一種新的更為深刻的解讀角度的思維習慣,這在小說的閱讀教學中是有其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