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泉
〔摘 要〕將少數民族圖案運用于二維構成課程教學當中,使學生在掌握二維構成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熟悉少數民族圖案特點、構成法則,了解圖案深層次的文化含義,為培養(yǎng)既有地域文化專業(yè)知識,又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藝術專業(yè)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少數民族圖案 二維構成課程 應用
少數民族圖案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構成形式和強烈的色彩搭配,成為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它是記錄民族歷史、表達民族信仰的渠道。而二維構成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程,它包含了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兩部分,主要研究圖形、色彩構成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將少數民族圖案應用于二維構成課程當中,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宣揚民族文化。
一、少數民族圖案在二維構成課程當中的應用意義?
(一)為課程教學提供豐富資源。我國除了漢族以外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通過刺繡、織錦、印染、木刻等形式將圖案裝飾在服飾、建筑和生活用品上。這些圖案記錄了民族的歷史和信仰,傳遞了對生活的期望。在院校二維構成課程中進行少數民 族圖案的運用,能通過充分挖掘民族圖案的深層意義更好地掌握圖案視覺表達形式和藝術表現(xiàn)特征,進而更好地了解圖案的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等知識。因此,應用少數民族圖案,能夠為課程教學的開展提供豐富的資源。
(二)推動課程教學的發(fā)展。就現(xiàn)階段而言,很多院校設立的藝術設計專業(yè)都缺乏地域特色和針對性,在課程教學中嚴重受西方設計思潮影響,以至于學生一味進行西方藝術表達形式的模仿,設計出的作品大多缺少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而在二維構成課程中應用少數民族圖案,則能使學生通過學習少數民族圖案視覺表達內容和藝術形式變化感受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并且通過解構圖案重新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審視,從而給予這些圖案新的設計意蘊。在二維構成課程中應用少數民族圖案,有助于推動院校課程教學水平的發(fā)展。
(三)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需要。作為民族地區(qū)文化的重要載體,少數民族圖案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體現(xiàn)該地區(qū)人民的風格和審美,是繼承和發(fā)展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但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和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國民生活習慣和審美都嚴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在院校課程中應用少數民族圖案,則能發(fā)現(xiàn)過去被忽視的各種傳統(tǒng)藝術風格和樣式,從而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礎上,傳統(tǒng)文化才能被引入到現(xiàn)代藝術設計,并且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1]。而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融合到一起,則能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因此,在二維構成課程中應用少數民族圖案,不僅能夠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繼承,也能推動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二維構成課程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學內容缺乏時效性?,F(xiàn)階段,我國高校普遍使用的二維構成課程教學材料都還是國內藝術設計專業(yè)設立初期引進的歐美國家的教學樣板。課程內容在設計上沒有根據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需求進行變化和更新,缺乏時效性。
(二)教學內容缺乏地域性。我國二維構成課程教材的教學內容都是千遍一律,僅涉及構成的基礎知識,沒有考慮學校所處區(qū)域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使得學生對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概不知,無法將課堂學習的知識與實際生活中接觸的民族藝術文化相結合。
三、少數民族圖案在二維構成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因我所在高校地處廣西,為了使所探討的少數民族圖案與二維構成課程結合更加緊密,下文舉例都是以廣西少數民族圖案為例。
(一)通過收集少數民族圖案開展課程教學。開展二維構成課程教學,需要幫助學生加強“點、線、面”的觀察和理解,并研究不同平面元素在色彩和空間等方面的關系,從而對平面視覺形式產生感性和理性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加強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從而為學生開展藝術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2]。而學生能否獲得創(chuàng)造力,取決于其知識水平、心理素質和思維能力。接觸與圖案構成有關的知識,則能使學生通過開闊眼界獲得知識水平的提高,并且形成更加豐富的思維,繼而更好地把握點、線、面和色彩等元素。
(二)通過解構少數民族圖案平面元素開展課程教學。在開展二維構成課程教學時,教師需要在二維空間中講解點、線、面的構成關系和形式法則。對于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來講,這些理論過于復雜和抽象,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廣西少數民族圖案擁有豐富的幾何形體,并且有獨特的構圖形式法則。對這些圖案進行解構,則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平面構成”的知識。比如,對稱是常見的構成形式,能夠體現(xiàn)平衡的完美形體。在學習這一形式法則時,可以以壯族織錦被面上的龍鳳圖案為例,教師可以在圖案的中心位置上進行垂直軸線的繪制,然后要求學生觀察圖案。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兩邊的圖案是完整對稱的,能夠展現(xiàn)力的平衡,并給人帶來整齊、平和的視覺感受。而在學習骨格這一構圖形式時,為使學生認識到骨格在構圖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列舉瑤族婦女刺繡在背帶或小孩被面上的菱形組合圖案。該圖案以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菱形為骨格,所以整個圖案也是以菱形為基本形狀,體現(xiàn)出較強的規(guī)律性。此外,廣西少數民族圖案還采用了較多的構圖形式,能夠為學生學習各種構圖形式法則提供素材。例如,白褲瑤男子褲子膝蓋部分的圖案就采用了漸變的構成形式,豎線條的高低變化產生了節(jié)奏和韻律。
(三)通過解構少數民族圖案色彩元素開展課程教學?!吧蕵嫵伞敝R是二維構成課程教學需要重點教授的內容,而廣西少數民族圖案大多擁有絢麗的顏色,能夠為學習這一知識提供良好的素材。在具體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解構圖案色彩元素引導學生把握圖案的色彩構成規(guī)律,并透過圖案色彩構成感受少數民族的熱情和勇敢的品性。例如,以壯族織錦被面圖案為例,被面一般是為新婚的新人及剛出生的嬰兒準備。嬰兒被整體為紅色,突出了新生命降臨的喜慶,圖案以黑色、藍色、黃色和綠色線條勾勒。紅黃藍三原色的運用使得被面給人艷麗、活潑喜慶的感覺。小面積藍色和綠色的運用緩解了大面積紅色帶給人的熱辣感,黑色的均勻分布使得圖案整體統(tǒng)一,不至于過分凌亂,局部黃色的使用突顯了圖案的活力。通過解構這些色彩元素,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啟發(fā),更好地理解色彩與面積之間的關系。此外,色彩構成講求色彩情感的表達,所以需要注意色彩的使用是否能符合設計的目的。不同顏色對于少數民族來說有著不同象征意義。例如瑤族服飾圖案有很多都是使用紅色刺繡?,幟裾J為紅色記錄著一段久遠的戰(zhàn)役,表達了他們對英勇善戰(zhàn)的瑤王的緬懷,象征著那場戰(zhàn)役中瑤王負傷流出的鮮血。同時整個民族在瑤王的帶領下從那場慘烈的戰(zhàn)斗中存活了下來,所以紅色也象征了再生的希望。通過學習這些圖案,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色彩如何為設計目的服務。
(四)通過實現(xiàn)少數民族圖案創(chuàng)新開展課程教學。在學習二維構成課程時,學生需要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對點、線、面和色彩等元素的認識,并且學會運用這些知識。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學生的作業(yè)都缺乏新意,所以大量地開展練習也無法達到使學生靈活應用二維構成知識的目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少數民族圖案創(chuàng)新設計,從而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學習到的知識。例如在對少數民族圖案平面構成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時,可以指導學生將少數民族圖案當中的不同元素進行提取,將它們分解成基本單元,在保持基本單元所蘊含文化含義完整性的基礎上改變單元的原有骨骼構成方式,這樣既保留了圖案原始的寓意,同時在圖案視覺效果上有所創(chuàng)新?;蛘呖梢灾笇W生將幾個有相似寓意或相近形態(tài)的圖案進行組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符合形式美法則的新圖案;在對少數民族圖案色彩構成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時,可以指導學生將原本少數民族圖案的色彩單獨抽離出來,運用到現(xiàn)代圖形當中,這樣設計的圖案既有現(xiàn)代裝飾美感,又具有少數民族特點。或者指導學生保留少數民族圖案樣式,將色彩的三屬性進行調整,使其符合學生的設計意圖,更具當代化。
在二維構成課程中應用少數民族圖案,不僅能夠為課程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也能夠使課程教學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加強少數民族圖案的應用,也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因此,院校還應加強少數民族圖案在二維構成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便在推動院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同時,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1]董凌,王珍慧,蘇靜華. 廣西少數民族圖案在地方院校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中的開發(fā)應用[J]. 藝術研究,2015,03:162-163.
[2]劉瑩,孟春榮. 關于建筑初步課程中二維構成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 美術教育研究,2015,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