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楊絳的《老王》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用的是平實的語言,但作者筆下的老王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老王一輩子孤苦伶仃,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但他心地善良、講感情,知恩圖報,即使在“文革”那樣的年代里,精神上也沒有受到任何污染,能同情尊重遭遇不幸的作者夫婦。同樣,不幸的他也得到了作者及家人的同情與幫助。在他的彌留之際,他竭平生之積蓄,給作者一家送來了香油和雞蛋,為的是報恩。老王走了,作者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幾年過去了,作者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p>
這句話就是本文的主旨句。我們不禁要問:作者“愧”從何來?
是因為作者一家對老王的照顧不夠么?通過讀文章,我們知道文革中楊絳一家也極其不幸,她自己被下放到干校;丈夫腿走不得路,還得自己煩請老王幫助送醫(yī)院,她還不敢乘三輪,擠公交在醫(yī)院門口等;老王收了她的錢還不放心,擔心她是否還有錢……這些都說明楊絳一家在“文革”中,社會地位低下、經(jīng)濟窘迫、健康狀況欠佳,也屬于弱勢群體。盡管如此,他們一家還是對老王照顧有加。例如:別人不坐老王的三輪車,但是作者一家卻經(jīng)常照顧老王的生意;女兒還為老王買魚肝油治眼睛;關(guān)心老王的生活狀況等等。這些對于“文革”中的楊絳一家,可謂也是力所能及了。如果說,正是因為作者的善良和責任感,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那也能勉強說通,然而顯然不是。
面對老王的離世,作者總覺得心上不安,是因為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雞蛋,占了老王的便宜?“都不是。”連她自己也否定這一條。作者和老王,在文革中都屬于弱勢群體,但作者一家從來沒有剝削過老王:送冰不要老王減半收費;老王送錢先生去醫(yī)院,盡管老王不肯收錢,作者也執(zhí)意讓他收下;老王臨終前送來雞蛋和香油,作者也給了老王錢……因而楊絳把原文中“一個多吃多占的人”改掉了。
因為老王來表示感謝,作者卻拿錢去侮辱老王?更不是。作者的為人與心意,老王是明白的。老王臨終前送來雞蛋和香油,正是要報答作者一家一直以來的照顧和恩情,也是明白如若不收下錢,作者一定是要托人捎過去的。老王收下錢,其實也算是善解人意之舉,決不會無端生出這“侮辱”來。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作者在老王離世后,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而在幾年以后,才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幾年以后”“漸漸”,說明這個過程很漫長,連作者自己都說不清,甚至要很長時間才能明白的因由,我們自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關(guān)心不夠、占了老王便宜,甚至是拿錢去侮辱老王。
老王是個苦命人,值得同情,這毋須贅述,作者也用詳盡的描述向我們呈現(xiàn)。那我們不禁會問:老王不需要錢么?老王為什么要減半收作者的冰錢?你可能會回答是老王的字典里沒有欺詐,只有老實、真誠和厚道。那送錢先生去看病也不愿收錢,還是簡單的老實厚道么?我們看見了老王的善良。善良,源于對作者一家的同情。我猜在可憐的老王心里,和作者一家也算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吧?雖然作者拒絕了老王的好意,但是老王也終于從被同情的角色反轉(zhuǎn)了一把。我想老王貧窮固然,收下了這車費,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他的生活。如果作者此時把錢收回來,老王該會覺得自己多么有成就感!在老王臨終前,簡直可以說是用盡洪荒之力,給作者一家送來了雞蛋和香油,這在當時不僅對于老王來說是奢侈品,對于作者一家同樣是稀罕的好東西。但是老王卻把這么好的東西送給作者一家,這是為哪樁?我們都知道老王是為報恩來了。老王不愿帶著虧欠的恩情死去,他要了卻夙愿??墒亲髡咴僖淮文暳死贤醯男脑?,也許她當時不知道老王彌留之際,卻又分明可見老王那行將就木、不久于人世的樣子。(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他面如死灰,兩只眼睛上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她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看著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在十多天后得知,老王在來家后的第二天就過世了??墒亲髡咧皇歉械讲话玻瑓s理不清到底為什么。甚至于幾年過去了,才漸漸明白,會不會是愧疚自己沒能理解老王,成全老王,幫助老王了卻心愿呢?
老王來了,帶著盛情,也帶著病人膏盲的軀體,可是作者卻連請老王坐下來喝口水也沒有做到,是真的害怕得糊涂了?還是在作者與老王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距離?這個距離顯然是作者對老王的,而不是老王對作者的。這種距離是源于作者心中那與生俱來的知識分子的優(yōu)越感么?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正是這種距離,使得老王一路走來,一直是個被同情者,每每想要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總是被作者拒絕。多年以后,也許作者漸漸明白,這種距離本不該存在,因而愧怍?
老王是個生活在底層的苦命人,他的苦,需要我們同情。同情是一種俯視,一種給予,體現(xiàn)的是自己的價值,很容易做到,作者當然也做到了。然而老王以這樣的身份,卻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也應(yīng)該得到尊重和敬仰。人生而平等,精神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作者和老王你來我去的交往,有的只是勞動力和金錢物質(zhì)的平等交換,缺少的正是對老王人品的敬仰,甚至是忽略了他這種被尊重的需求。然而,楊絳畢竟是一個有著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老王的死,促使她“一再追憶”老王生前留下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對他的“謝意”,可楊絳得到的卻是“心上不安”。這樣的“不安”,不停地拷問著她的靈魂,使她頓然了悟:自己既往與老王之間的點點滴滴,是那樣的不公平;自己對老王“錢”的回報與老王對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較,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老王臨終前,他的苦,已不需要同情,他需要的,是尊重!
楊絳的愧怍,體現(xiàn)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自省。它真正呼吁的,絕不止于對弱勢群體的關(guān)愛,這值得每一個讀者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