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富
一、魯迅小說看客情況概述
魯迅在小說中對看客形象的塑造可謂“頗著筆墨”,其重要小說《吶喊》《彷徨》共收入的25篇作品,有看客形象的就有13篇,超半數以上,出現頻率遠遠高于作者筆下的知識分子和農民兩大形象系列。
在這些文章中,看客形象雖然不是處于核心地位,但看客形象的反復出現卻讓人有足夠的理由予以關注。看客們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時僅作為背景和主要人物生存環(huán)境出現,但魯迅對他們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人物形象系列。
魯迅既然花如此大篇幅來塑造看客形象,必定有其良苦用心,看客形象其實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獨特理解和對生活的獨特認識。正如錢理群、王得后所言:“凝結著魯迅對中國‘人的生存關系、人際關系及人生價值、命運最深刻的觀察與把握?!彼裕诮虒W過程中,一定要透過對看客形象的認識和分析,挖掘作者的寫作初衷。況且,一部作品的偉大之處并不僅限于當時的時空,還在與作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分析好這些看客形象也可以對今天的社會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影響價值。
二、魯迅小說看客類型
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從他們的社會地位、身份來看,大抵有兩類:“一類是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不同階層的統(tǒng)治者及其幫兇;一類是被統(tǒng)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層民眾”。統(tǒng)治者這一類的看客在小說中有的行為兇殘,視下層民眾如草芥,如,《阿Q正傳》中把阿Q作為自己政績的犧牲品的把總、《示眾》里面黃肌瘦的巡警等;被統(tǒng)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層民眾,這是一個復雜的群體,有老者,有中青年,有小孩,他們當中有的自命不凡但往往是被人蹂躪的對象,喜歡看別人的熱鬧也是被別人當做笑料,如,《阿Q正傳》中的阿Q、王胡、小D,《風波》中的七斤,等等。
不管是作為統(tǒng)治者類型的看客還是作為被統(tǒng)治的下層民眾看客,他們的身份地位雖然不同,但卻有著共同的心理特征:冷漠、麻木、愚昧、精神空虛??纯驮隰斞缸髌分蟹磸统霈F,而且看客的冷漠、麻木、愚昧、精神空虛等心理特征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心中的一個情結,這個情結有著相當的穩(wěn)定性。因此,看客形象在魯迅小說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固然反映了作者深切的生活體驗以及對社會、對文化一種基本的價值態(tài)度,但也隱藏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看客形象、意義分析
魯迅先生如此大篇幅來塑造看客,其良苦用心到底是什么呢?在此以《祝?!返牟糠终n堂實錄為例,挖掘作者的良苦用心。
師:一個人死,無非有這么幾種情況,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殺,四是他殺。這堂課我們討論一下,祥林嫂屬于哪一種死亡?
生:這還用說,肯定是他殺。
師:是他殺?那么,誰是元兇?
生:是封建禮教。
師:我來補充點有關封建禮教的知識。在宋之后的社會中,女人除了一般的禮教束縛,還受到“三權”束縛:神權、族權、夫權。祥林嫂之死是被殺是毫無疑問的了,不單祥林嫂,在那個時代的任何女人都可能變成“祥林嫂”,一旦碰觸到了封建禮教,都會被殺。那么,封建禮教派誰來殺人?幫兇是誰?
生:“我”、柳媽、魯鎮(zhèn)百姓等人。
師:有什么證據證明他們是幫兇呢?
生:感覺是這樣,證據就找不到。
師:既然找不到,我來幫大家找(出示幻燈片):
“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祥林嫂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fā)光地問。我的回答:“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p>
一個說不清楚,更加堅定了祥林嫂所信奉的人死之后有魂靈的信念——顯然祥林嫂的死與“我”脫不了干系。
生:“我”對祥林嫂的冷漠麻木間接造成了她的死亡?!拔摇笔菤⑺老榱稚┑膸蛢础?/p>
師:那么魯鎮(zhèn)的老百姓呢?他們對于祥林嫂的死有沒有責任?
生:我覺得魯鎮(zhèn)人們對于祥林嫂的死負有責任。
師:魯迅先生說他“揭出病苦”,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是將國民的劣根性公之于眾,決心讓國民自己去品咂,去反思,并熱切希望國民從他的吶喊聲中去領會,去日三省身,去洗心革面,魯迅先生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喚醒沉睡已久的民眾。同學們,現在明白魯迅塑造看客的良苦用心了嗎?